国际金融学重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076414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金融学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国际金融学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国际金融学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国际金融学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国际金融学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金融学重点.docx

《国际金融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金融学重点.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金融学重点.docx

国际金融学重点

重点4.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

一单位某一国家货币兑换成外国货币后购买力应该相等。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中心思想:

在一特定时间内,两国货币的比价即汇率是由两国的相对物价水平变化决定的。

更直接的表述就是,外汇汇率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决定的。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人们之所以需要某一种货币,是因为它具有购买力。

当一国向国外提供自己的货币时,外国居民取得了这一国家的货币,同时也就拥有了对该国商品及劳务的购买权利,也就拥有了对该国国内的购买力,所以货币的转移体现的是购买力的转移。

一种货币的价值是由其所能够购买到的商品与服务的数量来决定的,因此两种货币的比价——汇率,就应该由它们分别所代表的购买力来决定。

一价定律(lawofoneprice,LOOP):

假定在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贸易障碍的完全自由竞争市场上,在不同国家市场上出售的同质商品,由于套利的作用,当以同一货币计价时其价格将趋于一致。

购买力平价理论就是建立在一价定律的基础上,分析两个国家货币汇率与商品价格关系的汇率理论。

理论假设:

国际间的贸易必须完全自由;所有的商品价格均呈同幅度的变动;物价为影响汇率的唯一因素;影响购买力的因素只有货币数量。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主要内容: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卡塞尔在创立这一理论初期提出的,他认为,两国货币的汇率等于两国价格水平之比。

一国的价格水平,即一个基准商品和劳务篮子的价格,反映了该国货币的国内购买力,即一种货币的价值及对这种货币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发行国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量决定的。

若以E表示直接标价法下两国货币的汇率,P和P*分别表示本国和外国的一般物价的绝对水平,则有

表明了在某一时点上汇率决定的主要因素是货币购买力或物价水平。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用性

1.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是最适用的

2.在有外汇管制以及运输成本等因素限制的情况下,只要一国在进口和出口这两个方向上的限制程度对等,那么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仍可成立。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评价

优点:

为金本位制崩溃后各种货币定值和比较提供了共同的基础,为当时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恢复汇率稳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缺点:

1.它给出的汇率是使商品和服务贸易均衡的汇率,完全没有考虑资本项目。

2.由于每个国家的总价格水平包括贸易品、非贸易品和服务,而国际贸易却不能影响非贸易品的价格,因此该理论很难推导出均衡贸易的汇率。

3.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没有考虑运费及自由国际贸易的障碍。

4.该理论在计算具体汇率时,要求两国选取的商品篮子构成必须相同,如果不同则会造成偏差的存在。

同时,在物价指数的选择上很难确定。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主要内容

是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表达式,E表示汇率,P表示本国的物价水平,P*表示外国的物价水平,0和1分别表示基期和报告期,它说明了在任何一段时间内,两国汇率变化与同一时期内两国国内价格水平的相对变化成正比。

若以“·”表示变化率,π和π*表示国内外物价水平变化率或通货膨胀率变化,则可以写成

其表明各国的一般物价水平以同一种货币计算时并不相等,但汇率变化与两国价格水平变化保持一致,即两国汇率变化比率等于同期内两国物价水平或通货膨胀率变化比率之差。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评价

优点:

第一,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它能更好地解释了长期汇率变动的原因。

第二,该理论在物价剧烈波动、通货膨胀严重时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第三,从统计验证来看,相对购买力平价很接近均衡汇率,有可能在两国贸易关系新建或恢复时,提供一个可参考的均衡汇率。

第四,为国民经济的国际比较提供了一种比过去更为科学的方法,使得比较更为实际。

第五,该理论对当今西方国家的外汇理论和政策仍发生重大影响。

局限性:

1.卡塞尔本人认为由于存在各种影响因素,会使实际汇率偏离购买力平价的预测汇率。

2.卡塞尔将汇率作为价格的函数,忽略了汇率变动对购买力的反作用力。

3.汇率在发达国家相对较高,所以该理论容易高估发达国家的汇率而低估发展中国家的汇率。

4.把汇率变化完全归之于购买力的变化二忽略其他影响因素,也会使实际汇率偏离购买力平价的预测汇率。

⏹绝对购买力平价与相对购买力平价的关系。

1.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说明了两国的物价水平与汇率水平之间的关系,而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则说明的是两国的物价水平变动与汇率水平变动之间的关系。

2.只有两国商品篮子相同时,绝对购买力平价才成立,因此事实上相对购买力平价就显得十分有用。

3.按相对购买力平价公式计算出来的汇率水平会与绝对购买力平价发生偏离。

4.如果绝对购买力平价成立,则相对购买力平价一定成立,但是相对购买力平价成立,则绝对购买力平价不一定成立。

重点五、利率平价理论

利率平价理论的基本思想:

利率平价理论认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两国汇率由金融资产市场上两国货币资产的收益来决定。

当一国利率低于另一国时,交易者为获得较高收益,会将其资本从利率高的国家转移到利率低的国家,以进行套利活动,获取利息差额。

同即期汇率相比,利率较低国家的货币的远期汇率会上升,而利率高的国家的货币的远期汇率会下跌;远期汇率同即期汇率的差价,约等于两国间的利率差。

套利是利率平价理论运行的基础。

非抛补利率平价理论

说明了两国利率差等于两国汇率升(贬值)率。

由于交易者根据自己对汇率未来变动的预测进行投资,在期初和期末均作即期外汇交易而不进行相应的远期交易,汇率风险也需自己承担,因此称为非抛补利率平价。

抛补利率平价

是指在进行即期货币买卖的同时进行反方向的远期交易,以规避外汇风险,因此两国利率差将通过远期汇率的变化率反应。

套利者在比较金融资产的收益率时,不仅考虑两种资产的利率水平,而且考虑两种资产由于汇率变动所产生的收益变动。

若以G表示抛补套利的利润率,则:

当一国利率高于另一国利率水平时,资金将流入该国牟取利润,套利者为规避风险往往将套利与掉期业务或远期外汇业务结合进行,随着套利的进行,两国利率差逐渐减少,汇率升(贴)水率逐渐增加,直至两种资产的收益率完全相等,也就G=0时,抛补套利活动就会停止,也就所谓的利率平价。

可见即期和远期汇率是通过利率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适用性?

评价

优点

它从一个侧面阐述了汇率变动的原因——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这对于汇率问题研究方向的改进无疑起到了推动作用。

利率平价理论明确指出了汇率与利率之间的关系,说明了外汇市场上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关系,对于预测远期汇率走势、调整汇率政策有着深远的意义。

缺陷:

1.没有考虑交易成本。

2.该理论的假设条件比较苛刻,即假定资本流动不存在障碍,外汇市场必须高度完善。

3.该理论忽视了投机者对市场的影响力以及政府对外汇市场的干预。

重点6.国际收支账户的分析---经常账户与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关系

在不考虑错误与遗漏因素时,在一个账户中出现赤字或盈余,必然伴随另一个账户的盈余或赤字,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经常账户同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关系表现为利用金融资产的净流入或动用储备资产为经常账户赤字融资。

相反的情况是,经常账户盈余,而金融资产净流出或储备资产增加。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之间是互为融资的关系,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差额可以准确反映出一国经常账户的状况和融资能力。

但是,资本和金融账户与经常账户之间的这种融资关系随着国际金融一体化的发展逐渐发生了变化。

第一,资本和金融账户为经常账户提供融资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第二,资本和金融账户已经不再是被动地由经常账户决定,并为经常账户提供融资服务。

第三,资本和金融账户与经常账户的融资关系中,债务和收入因素也会对经常账户产生影响。

重点7、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1)结构性的不均衡

一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会对国际收支产生重要影响。

一国的经济结构主要是产业结构如不能适应世界市场供求关系或国际分工结构的变化,就会引起国际收支不平衡

2)货币性的不均衡

货币价值的变化会对国际收支产生多方面影响。

在汇率水平一定的前提下,一国商品的货币成本和一般物价水平相对发生变动,高于或低于其他国家,就会引起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货币性不均衡主要是由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引起的

3)所得性的不均衡

一国国民收入水平变化会对国际收支产生相关影响。

一国国民收入的增减变动,会影响该国国际收支的平衡。

国民收入的变动,除经济周期影响外,大部分是由于经济增长的原因产生的,所以具有恒久的性质,因此,这种所得性的不均衡被称为恒久性的不均衡。

4)周期性的不均衡

一国由于经济处于生产周期不同阶段会对国际收支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般讲,经济繁荣时期,出口增加,国际收支会出现顺差,在经济萧条期间,出口缩减,导致国际收支逆差。

由于这种周期影响,使得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两种状态交替出现,所以这周期性不平衡又被称为循环性的不均衡。

5)政策性因素

若一国所采取的经济政策不当或者是政策适宜而执行不力,也会引起国际收支失衡。

6)投机性和资本外逃性因素

短期投机资本大量流动或短期内资本大量外逃,会造成国际收支失衡。

7)其它偶然性因素

此外一国出现国际收支失衡,还会受到其他许多偶然性的随机因素影响,如突发的政治动乱、局部性战争、巨大自然灾害等。

重点8、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与管理

一、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

自动调节机制

所谓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是指通过经济运行中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使国际收支失衡在某种程度上自动消除。

在金本位货币制度及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如果一国国际收支发生逆差,该国对外汇的需求就会增加,外汇汇率就会上涨,用外汇偿还债务相对就不合算。

因此,该国势必要直接输送黄金来清偿国外债务,这样,黄金就会外流国,内黄金存量减少,货币发行量收缩,国内物价就会下降,出口商品的竞争能力就可增强,从而扩大出口,减少进口,使国际收支恢复平衡。

国际收支发生顺差时,也可以通过上述机制作用自动调节。

在不同的货币制度下,这种自发调节过程作用的途径有所不同。

关于在金本位货币制度下国际收支的自发调节作用,文图形式归纳可表示为:

国际收支逆差→黄金流出→国内通货减少→收入和物价下降→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利率同时上升→国外资本流入→国际收支趋向平衡。

国际收支顺差→黄金流入→国内通货增加→收入和物价提高→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利率同时下降→国内资本外流→国际收支趋向平衡。

纸币制度下国际收支的自发调节过程若用文图形式归纳可如下所示:

在纸币本位固定汇率制度下(以逆差为例):

国际收支逆差→外汇储备减少→货币供应减少→物价下降→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利率同时上升→资本流入增加、资本流出减少→国际收支趋向平衡。

在纸币本位浮动汇率制度下(以逆差为例,假定进出口商品的价格需求弹性足够大):

国际收支逆差→外汇供给减少、外汇需求增加→外汇汇率上升→出口商品外币价格下降、进口商品本币价格上升→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趋向平衡。

另一种是国际收支主动调节机制。

这种调节机制是指政府自觉主动地采取某种手段或政策措施对国际收支不平衡进行调节。

二、国际收支的调节手段

1)利用利率调节

利用利率调节就是货币当局通过提高或降低银行存款利率和贴现利率,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

提高利率,可以引起国外短期资本流入,抑制国内投资,减少对外支出,从而使国际收支逆差缩小;调低利率,会促使资本外流,扩大国内投资规模,增加货币供应量,从而使国际收支顺差减少。

2)利用汇率调节

利用汇率调节就是一国政府通过宣布货币法定升值或贬值的办法,即通过公然提高或降低本币与外币的兑换比率,使国际收支失衡得到改善。

一般讲,发生逆差时,可以实行货币贬值,使国际收支改善;发生顺差时,可以实行货币升值,使顺差减少。

当然,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和经济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能否达到促进出口、限制进口、改善收支的目的,还需要看其他经济条件是否具备,要做具体分析。

3)利用国民收入调节

利用国民收入调节就是一国通过控制国民收入的变化来影响国际收支。

手持货币减少,国内投资与消费减少,进口支出随之减少,有利于减少国际收支逆差并渐趋平衡;增加国民收入,导致进口增加,会抵消原来的国际收支顺差

4)利用物价调节

物价水平下降,可以刺激出口,抑制进口,有利于减少国际收支逆差;物价水平上涨,会妨碍出口,刺激进口,会减少国际收支顺差。

5)利用国际借贷调节

利用国际借贷调节是一种权宜之计,主要是通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或从国际金融机构,或从外国政府获得贷款以暂时弥补国际收支差额。

三、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

采用经济政策,主要是采用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

采用财政政策是通过扩大或缩减财政开支和调整税率方式,使国际收支趋于平衡。

在国际收支逆差时,政府可以削减财政开支或提高税率、增加税收,迫使社会通货紧缩、物价下降,促进出口,抑制进口,消除国际收支不平衡;在顺差情况下,则可增加财政支出或降低税率、减少税收,刺激消费与投资,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顺差。

采用金融政策,主要是通过采用利率、汇率来实现的,如前所述。

当然,为更好地调节国际收支和防止出现逆差,保持国民经济内部和外部综合平衡,一国常常需要把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配合运用。

采用直接干预政策,主要是政府采用相应的行政管理手段。

政府可以通过行政命令的办法,直接管制外汇自由买卖和贸易自由输出输入,以控制或调节国际收支,主要有财政、金融、贸易等管制政策。

财政管制主要是通过关税壁垒来限制对外收支;金融管制主要是通过实行外汇管制和外汇干预措施来改善对外收支;贸易管制是贸易保护政策,实行“奖出限入”,以鼓励出口、增加收入,限制进口、减少支出等。

采用国际经济合作政策。

就整体而言,一国的顺差就是另一国的逆差,顺差国和逆差国均应对国际收支不均衡的调节负有责任。

因此,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力求采用国际经济合作的办法,从根本上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

目前主要是在促进生产要素自由移动、恢复贸易自由、建立健全国际清算制度、协调经济政策等方面实行国际经济合作。

采用涉外经济预警政策。

随着国际间贸易与资本流动日趋频繁,国际收支交易的范围和数量不断扩展,国际收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随后在巴西和俄罗斯出现的货币危机,使得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愈加重视国际收支统计在涉外经济分析和预警中的重要作用。

预警政策所选预警指标应能够准确反映与国际收支有关的潜在金融风险,能对货币危机的发生进行有效预报,因此所选取的指标应具有客观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并应有相应的层次结构。

按国际惯例,预警方式通常有信号法和模型法两种。

信号法主要监测所选取的主要几个指标,参照相应的预警准则给出正常、关注和危险的信号;理论模型法主要根据发生危机国家预警指标和危机发生的因果关系建立理论预警模型,根据现有指标值计算的危机指数来判断危机发生的概率。

重点9、影响国际储备规模的主要因素

(1)一国对外贸易状况。

包括该国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贸易条件和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潜力等状况。

一个对外开放程度较强和对外贸易依赖程度较高的国家,需要的国际储备规模自然也较大;相反,则需要较小规模的国际储备。

一个在贸易条件上处于不利地位而其出口商品又缺乏竞争能力的国家,需要较多的国际储备;相反,则需要较少的国际储备。

(2)汇率制度和外汇政策。

实行什么样的汇率制度或货币体系,对国际储备的规模有一定的影响。

相比较而言,浮动汇率对储备的需求比固定汇率要小些。

但需要指出的是,汇率制度对储备的需求是不稳定的。

由于浮动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不很显著,各国经常出现大量国际收支逆差,因而对储备的需求量仍然很大。

一国实行稳定汇率的外汇政策,需要的国际储备就比实行自由浮动汇率政策要多。

(3)货币地位。

这是指一国货币是否处于储备货币地位而言的。

一国货币如果处于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则不需要较多的储备;相反,则需要较多的储备。

(4)外汇管制的程度。

在实行较严格的外汇管制的条件下,所需国际储备就少;相反,如果外汇管制较松弛,则需要较多的国际储备。

(5)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

一国政府的储备,往往以存款的形式存放在外国银行。

持有储备的相对(机会)成本越高,则储备的保有量就应越低。

(6)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

金融市场越发达,政府保有的国际储备便可相应越少。

反之,金融市场越落后,调节国际收支对政府自有储备的依赖就越大。

(7)一国的国际信誉。

如果一国获取国际信贷的信誉较高,其所需国际储备量就可少些,相反,则需要较多的国际储备。

(8)各国的协调合作程度。

如果各国在经济、金融领域里的协调和合作较好,需要国际储备就少,反之则多。

此外,一国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外债的规模,特别是还本付息额等,都是影响储备需求量的因素

重点10、确定适度国际储备规模的常用方法

1.一国国际储备量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

这一比例反映了一国的经济规模对于国际储备量的需求。

国际储备量要适应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两者之间基本上呈正比例变化关系。

根据这一比例关系,可大致估算一国的国际储备量。

有材料表明,可资参考的适度指标数据为占国民生产总值10%左右为宜。

2.国际储备量与月平均进口额之比。

这是最常用的参考指标。

一国进口所需的外汇是对外支付最主要的部分。

月平均进口额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日常应必备的对外支付手段量。

一般认为,一国的国际储备量大约相当于3个月的进口付汇额是较为适宜的。

这也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常用的“三个月进口货价法”。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因各国具体依赖进口的程度不同,采用这一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论。

3.国际储备量和对外债务总额之比。

这一比例反映了一国的对外清偿能力和国际信誉。

国际储备是支付外债本息的保证,所以国际储备应该与当年外债还本付息额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一国负债规模要受清偿能力的制约。

在通常情况下,一国外债规模越大,所需外汇储备就越多。

经验表明,一国的国际储备量应相当于该国外债总额的3/10为宜。

当然,也有人认为,从发展中国家的统计数字看,作为一般规律,国际储备中偿债准备至少应该满足当年还本付息额的30%左右。

4.外商直接投资利润汇出额。

外商直接投资利润汇出额的大小取决于被投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利润率以及投资政策的优惠程度。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利润汇出比例通常为外商直接投资余额的10%~15%。

重点11、外汇储备币种结构及其优化

外汇储备币种结构是指外汇储备的币种构成以及各币种在外汇储备总额中所占的比例。

一国外汇储备中储备币种的选择、储备货币之间的比例确定及其结构优化要考虑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第一,储备货币币别与本国对外贸易结构所需币别大体一致。

保持储备货币币别与对外贸易用汇币别结构大体一致,这既适应了储备货币流动性的要求,满足了国家经济建设用汇的需要,也可减少货币兑换环节,防范汇率风险,同时也是考核外汇储备结构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志之一。

要根据本国对外贸易的结构及其他金融支付的要求来选择储备货币的币种,要在分析外贸商品流向、数量以及贸易支付习惯等因素的基础上,合理分布自己的外汇储备资产。

第二,储备货币币别与本国对外投资和外债还本付息的币别大体一致。

本国对外投资是实现储备资产盈利性的需要,同时储备资产的作用之一是保证国家对外支付能力和国际信誉。

在币种上是否满足以上需要,是衡量外汇储备币种结构是否优化的标志之一。

第三,储备货币币别与外汇市场上储备货币的汇率与利率走势需求的币种大体一致。

这样,可以使多种储备货币按各种货币汇率、利率的走势以及不同货币间升值与贬值相互抵消的可能加以合理搭配,保证外汇储备不受损失并获得相应的收益。

第四,储备货币币别要满足本国汇率政策执行和干预市场的需要。

如果本国货币在市场上受到某种储备货币的冲击,不利于本国货币的稳定时,一国货币当局需要动用储备货币,干预外汇市场,以支持本国货币汇率的稳定。

适应这种形势需要,事先必须周密考虑各种储备货币的适度存量。

第五,储备货币的币种选择,要考虑储备货币发行国的经济、金融状况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

一般来讲,如果储备货币发行国的政治、经济、金融状况良好,其汇率走势趋于上浮,就应该提高此种货币在储备中的比重。

同样,衡量一国外汇储备中某种货币的比例是否适当,没有一个固定的公式或标准。

这就要求一国货币当局必须根据本国经济政策的要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变化多端的外汇市场上,运用多种手段和工具,适时调整外汇储备中各种储备货币的比例,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获取盈利。

重点12、布雷顿森林体系产生和瓦解的原因

一、产生原因

一方面,是当时世界经济形势在客观上需要建立一种稳定的国际货币制度。

国际金本位制崩溃后,国际货币秩序很不稳定,两次世界大战极大加剧了国际社会货币与经济混乱的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德国、意大利、日本战败,国民经济受到重创;英国、法国等国虽然获胜,但工农业生产等亦遭到严重破坏;而美国由于远离战场,非但没受战争损伤,通过出售军火还发了战争财,经济、政治、军事地位不断提高并在世界范围内占有绝对优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英、法等国为医治战争创伤,维持国际收支平衡、避免资本外逃、解决恢复生产所需资金的缺口、稳定本国经济,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贸易战、外汇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没有统一国际货币制度约束的国际金融市场与国际贸易环境相当混乱,各国不负责任的以邻为壑的贸易战、货币战进一步加剧和加重了各国之间的矛盾和经济发展的负担,若不能及时结束这种混乱局面,国际金融领域必将更加动荡不定,世界经济发展必将进一步受到严重破坏。

当时世界的经济形势在客观上确实需要尽快建立一种稳定的国际货币秩序与制度。

另一方面,是美国在主观上要建立美元霸权地位的结果。

如前所述,美国经济由于发了战争财而空前强大,而美国的货币——美元却远不如美国经济那样在世界占统治地位,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占据国际货币统治地位的始终是黄金与英镑。

随着英国经济衰退及英镑的贬值,以及随着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走强,美国政府不能不考虑如何把自己国家的货币推向世界舞台的问题。

然而战后的英国并不甘心英镑就此失去先前世界货币霸主的地位,于是以美国与英国为首的欧洲主要工业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国际货币争夺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快结束的时候,美、英就着手研究如何建立一个新的国际货币制度,并在1943年4月提出了各自的方案。

二、瓦解原因

1)美元危机是导致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崩溃的直接原因,或者说,建立在没有内在价值的纸币基础上是导致该体系解体的内在根源。

2)美国与其他国家矛盾不断加剧是导致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崩溃的间接原因,或者说,建立在强权政治基础上、建立在对其他国家不公平待遇基础上是导致该体系崩溃的外在原因。

重点13牙买加体系的积极作用和主要缺陷

一、积极作用

第一,汇率变动可以更真实地反映市场与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各国更合理地运用汇率杠杆调节经济。

浮动汇率制对国际经济的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

①各主要国家货币的汇率可以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发调整。

②可以缓解市场上大量游资对硬货币的冲击。

③可以使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更具独立性和有效性。

④可以促进国际金融业务创新和发展。

第二,可以免受单一储备货币贬值的牵连。

第三,国际收支调节手段增多,调节措施相对灵活。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调节成员国国际收支失衡的渠道主要有两条:

当成员国发生暂时性国际收支失衡时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来调节;当成员国的国际收支出现根本性失衡时,通过改变货币平价、变更汇率来调节。

二、主要缺陷

第一,汇率变动频繁剧烈,给国际贸易、投资和各国经济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具体表现在:

①汇率频繁变动,给进口核算及正常经营带来困难。

②汇率频繁变动助长了外汇市场上的投机活动,引发和加快了资本流动,造成了国际财富不合理的转移及再分配,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混乱。

③汇率变动不定容易引发债务危机,从而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