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指导教案一人教版.docx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指导教案一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指导教案一人教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指导教案一人教版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指导教案一人教版
学习目标:
1、掌握记叙文阅读的相关知识
2、了解记叙文的考点
3、学会做记叙文的阅读题,提高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
1、了解记叙文的记叙文概念、六要素、线索、顺序、表达方式、人称、描写的作用
2、掌握考点知识
学习难点:
学会做记叙文的阅读题
学习时间:
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从小学到初中,学习的记叙文比较多,那么我们对记叙文的知识了解多少呢?
有谁能够说一说?
今天我们来把记叙文的知识归一归类,并用它来解答阅读题。
二、记叙文知识讲解:
1、记叙文概念: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2、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叙述的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4、记叙线索:
(1)以时间为线索
(2)以事件为线索(3)以某物为线索。
(4)以某人为线索。
(5)以见闻为线索。
(6)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7)以感情为线索。
有的文章不止有一条线索,线索有主线、副线之分;有明线、暗线之分。
5、叙述的人称:
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有时也用第二人称
6、记叙文的详略:
叙述中的详略问题是一个取材、组材如何扣紧中心,体现主题的问题。
凡是对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而对主题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叙述。
阅读记叙文,应注意材料的详略处理是如何为主题服务的。
次要材料虽不能详写,但也不能不写,因为涉及到文章点面结合的问题。
点(详写),体现文章的深度,突出主题思想;面(略写),体现文章的广度,使文章全面、丰满,完全不写次要材料,会使文章的面受到影响。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描写人物可以进行正面描写,也可以进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包括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内容。
间接描写就是通过描写其它人物的言行、心理或者环境来表现主人公。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表现时代风貌、展现风土人情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③深化主题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⑤感染读者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描写景物的方法:
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
8、记叙文中的过渡和照应
(1)过渡作用:
承上启下 ①连接不同事件或不同场景。
②记叙、议论、抒情间的转换。
③转换不同的叙述方式。
(2)照应。
分析文章的照应,要做到四看:
①看起段与题目的照应。
②看开头与结尾照应。
③看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层层推进,多处照应。
④看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叠式照应。
9、理解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
把握文章中关键词语,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性格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关键词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语语的含义。
(2)试用同义或近义词语替换作比较,理解词语的含义。
理解得对不对,还可通过朗读体味,通过工具书来查证。
(3)注意句中隐含的意思(即言外之意)。
10、理解句子的含义
(1)文章开头段(句)的作用可能有:
点明中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话题)、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
(2)文章结尾段(句)的作用可能有:
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完整等;
(3)文章中间段(句)的作用可能有:
过渡(承上、启下、承上启下)作用。
(以上三种题型回答时格式为:
在内容上,起到---------的作用;在结构上,起到---------的作用。
)
三、典型例题透视:
梨一样的苹果 耿青
①米哈朵夫是一位出色的小学图画教师,他在这个偏远的小城中教了一年又一年图画课。
他一如既往地按照自己的标准评价学生的图画作业,从未出过任何差错。
②一天,像以往一样,米哈朵夫翘着有些俏皮的小胡子走上讲台,教学生画苹果。
他绕着教室看了一圈,小胡子快活地抖动着,他满意极了。
突然,他的目光落在了墙角的课桌上。
这里坐的是刚刚转到班里的尤里卡,他的父亲是西伯利亚的护林员,因病调到小城工作。
似乎是故意捣蛋,尤里卡画的苹果又长又圆,蒂部尖尖的,并且涂上了梨黄色。
可以说,他画的根本就不是苹果。
“你画的是苹果吗?
”孩子回答:
“是苹果。
”“我看倒有些像梨。
”“是的,老师,有些像梨的苹果。
”米哈朵夫压着火气告诉那孩子,苹果是扁圆的,应该用浅黄色,再加上一些鲜艳的红色。
他的口气非常温和,他希望用老师惯用的说理、感化的方法,使尤里卡放弃这个像梨的苹果。
但这个孩子压根儿没在意老师的温和,他说,在西伯利亚大森林里,一棵苹果树和一棵梨树各自被雷劈去了一半,两棵树紧紧靠在一齐,长成了一棵树,上面结的就是这种像梨一样的苹果。
他吃过这种苹果。
他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吃过这种苹果的人,因为,这两棵树只结了一个苹果,后来,两棵树慢慢烂掉,都死了。
③专注倾听的米哈朵夫从故事的结尾感到了嘲弄的味道。
他“嚓”地一下撕掉了那页像梨一样的苹果:
“要么拿出你所说的苹果,要么就乖乖地画我的苹果。
否则,就再也不要来上课了!
”
④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这个从西伯利亚来的土头土脑的小男孩可怜巴巴地缩在墙角,但他仍执拗地坚持:
“确实有这种苹果,我吃过这种苹果。
”
⑤第二天,孩子拿着画满了苹果的作业本乖乖地走到他面前。
令米哈朵夫吃惊的是,这些苹果比其他学生画的都好,只是每一个圆润鲜艳的苹果边都洒满了斑斑点点的泪渍。
⑥如果尤里卡是一个爱说谎的孩子,事情也就那样过去了。
但经过米哈朵夫明查暗访,尤里卡从不说谎。
米哈朵夫虽然一如既往地上他的图画
课,但是那两撇可爱的小胡子像是患了感冒,再也不会欢乐地抖动了:
那些泪渍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上。
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折磨
——他不敢看缩在墙角的尤里卡,更害怕同学们对尤里卡的嘲笑,那些尖锐的笑声像锥子似的扎在他的心上。
⑦他知道,他必须弄清到底有没有像梨一样的苹果。
他到护林员家里去打听,他一趟趟到邮电所去发信,他到处询问,但都没有结果。
终于有一天,他跳上了一辆破旧的汽车,风尘仆仆地赶到了一千公里外的莫斯科。
在国家园林科研所里,园艺家米丘林听完他的故事,突然疯了似的跳起来拿出了伏特加酒,为他的故事、为他身上一千公里路的尘土、为他令人尊敬的痛苦与他一次次干杯。
米丘林激动地说:
“亲爱的米哈朵夫,我的确不知道世界上有没有这种苹果,但我必须感谢你。
回答这个问题至少需要三年,也许,三年之后的秋天,我会送给你一个像梨一样的苹果。
”
⑧三个秋天过去了。
突然有一天,教室的大门被猛地撞开了,一个披着厚厚尘土的人闯了进来。
这正是伟大的米丘林,他手里握着两个神奇的金黄金黄的梨苹果。
米丘林走上讲台,向同学们讲述了他从米哈朵夫的故事中得到启示,采用嫁接术获得梨苹果的经过。
他说:
“这是植物界的一场真正的革命,有了嫁接术,我们就有了成千上万种没有见过没有吃过的神奇水果。
而开始这场伟大革命的两个人,一个是图画老师米哈朵夫,一个是十几岁的学生尤里卡。
”
⑨像三年前一样,米哈朵夫神气地站在讲台上,小胡子再次快活地抖动着:
“同学们,让我们再画一次苹果。
我要说的是,请画出和我不一样的苹果。
尤里卡同学,请务必再画一幅梨苹果。
”
⑩尤里卡画好的梨苹果上,又一次洒满了泪渍。
不过,那是米哈朵夫老师不小心弄上去的。
(选自《读者》,有删改)
1.请以“梨苹果”为线索,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起因:
图画课上,尤里卡画了一个梨苹果,米哈朵夫老师责罚了他。
经过:
结果:
梨苹果嫁接成功,米哈朵夫老师真诚地请尤里卡再画一幅梨苹果。
2.文中画线的三个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3.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划线文字的表达效果。
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折磨——他不敢看缩在墙角的尤里卡,更害怕同学们对尤里卡的嘲笑,那些尖锐的笑声像锥子似的扎在他的心上。
4.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第⑦段中加点词语“令人尊敬的痛苦”的理解。
(1)“痛苦”指的是:
(2)“令人尊敬”的原因是:
5.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它用简洁
的语言及时记录我们阅读时的思考与感悟。
批注的角度有赏语言、写理解、谈感悟、作评价等。
请任选一个角度,对下面摘录的两则内容进行批注。
摘录内容
(1)
我的确不知道世界上有没有这种苹果,但我必须感谢你。
回答这个问题至少需要三年,也许,三年之后的秋天,我会送给你一个像梨一样的苹果。
批注
(1)
摘录内容
(2)
①要么就乖乖地画我的苹果。
②请画出和我不一样的苹果。
批注
(2) (20xx年河南省中考试题)
透视:
选文是一篇很有意义的记叙文,符合教学实际,体现新课程理念,描写的三个人物都很有个性:
执著、诚实的学生尤里卡,认真、严谨的老师米哈朵夫,具有创新和科学探究精神的科学家米丘林,他们围绕“梨一样的苹果”所做的事情很让人感动。
在答题过程中,考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会受到熏陶感染。
再从试题的设计看,也紧密结合了课标要求。
1、2题为一种角度,紧密结合记叙文文体特点设计:
1题要求的概括情节,就是对文章思路的梳理,有起因、有结果,回答时参照示例简单作答即可,但要抓住要点,简明扼要回答,不能泛泛而谈。
2题抓住三处人物外貌描写,要求理解其作用。
这三处描写虽然都写的是人物的胡须,但是根据情节的变化却各有不同,从快活地抖动,到不会快乐地抖动,到后来再次快活地抖动,很清晰地写出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虽然只是稍微变换了一些词语,但是人物性格却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3、4题考查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题选择了比喻句,4题选择了一个短语。
回答时要结合人物性格组织语言。
5题考查到阅读方法的运用——批注。
批注是一种很实用的阅读方法,养成习惯将受益无穷,平时引导使用,考试进行强调,就会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两处要求批注的句子都是人物的语言,批注
(1)要抓住表示强调的状语,批注
(2)要从对比的角度看人物心理的变化。
答案:
1.米哈朵夫老师怀疑错怪了尤里卡,内心很痛苦;为弄清有没有梨苹果,他到处询问,甚至找到国家园林科研所。
2.外貌描写(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作用:
巧妙地表现了米哈朵夫老师不同的心情,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丰满。
3.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米哈朵夫老师内心深深的痛苦。
4.
(1)米哈朵夫老师怀疑自己错怪并伤害了学生尤里卡,内心感到不安、自责。
(2)①这种痛苦体现了他作为教育者的爱心和责任心。
②他到处询问,千里奔波,这种求实态度和执著精神,同样令人尊敬。
5.
(1)示例一:
“的确”“必须”,语气坚定,表现出米丘林作为科学家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对科学无比热爱的精神。
示例二:
语言朴实,精神伟大。
(2)示例一:
“我的”“和我不一样的”,这小小的变化体现出米哈朵夫老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示例二:
一样的课堂
,不一样的理念,不一样的收获。
四、常见失误分析:
等待录取通知的那个夏天
那是我人生中最漫长的一个夏天。
我的高考成绩很不理想,仅高出本科录取线3分。
如果幸运垂青我,我会走进大学的校门,而一旦稍有闪失,我就会名落孙山。
我的
忐忑在逼人的暑热里不断发酵、膨胀,我开始失眠。
父亲常年在外,有一天,他突然出现在我面前。
“陪爸爸到乡下转转吧。
”父亲说。
我不大情愿,但又不愿让父亲失望。
我们骑着车,穿过××区……
父亲似乎有用不完的力气,总骑在我前面。
我们到了一条河边。
说是河,水却枯了,裸露的河床是一片开阔的沙滩。
对岸一片树林,蓊蓊郁郁的。
父亲说:
“咱们到那儿乘凉。
”沙子被日头烤得炭一样烫,脚刚踏上去,就被烧得跳起来。
我唏嘘着,下意识地调转车头。
父亲说:
“都大男子汉了,还那么娇气?
”说着
,自顾在前边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虽吃力,却沉稳。
我无奈,只得跟随。
脚上的感觉渐渐只剩下了热,后来,连热也没有了,只有麻木。
半个小时后,父亲上了岸,我还有段距离。
我不能不钦佩父亲。
父亲向我招手,给我加油。
我也上岸了,一霎间,我有点儿想哭。
树林的确是个好地方,阴凉很厚,而且有风,把疲惫一点点地舔了去。
坐下来扳起双脚,才知父亲和我都有了轻微的灼伤。
父亲说这算个什么呀,他小时候天天就这样光脚跑,一点儿事没有。
但是父亲还是从附近掐了一些草,揉碎了,敷在我的脚上。
父亲说:
“现在感觉怎样?
”
我笑了笑。
我很久没有这么轻松地笑了。
父亲说:
“再难的事,一咬牙,也就挺过来了。
”①
休息了一阵后,父亲还未尽兴。
我们骑上车,又启程了。
这次,我们进了一片农民收摘后的果林。
父亲说:
“这树上肯定还有果子,你能给爸爸摘一个解解渴吗?
”我点点头,很快发现了一个果子,但长得很高。
我不怕,脱下鞋子爬树。
爬到了粗大的树杈上,再爬,树枝越来越细,心里越来越虚。
我不能再爬了,但我多想把果子摘下来。
这时,父亲在下边叫我:
“下来吃果子。
”我循声望去,父亲的手里竟托着好几个果子!
,我爬下树,心灰又自惭。
父亲拍拍我的头:
“长果子的树不止一棵啊,总有适合你摘的。
”②
第二天,父亲走了,我的心情却好了很多。
我开始冷静地想一些事情,心中渐渐踏实了。
一段日子后,父亲又回来了。
父亲拎着网,说:
“咱们去河里捉鱼吧。
”父亲过去捉鱼捉得上瘾,只是这些年调往异地,少有闲暇,很少下河了。
我们沿着过去经常捉鱼的河岸走着。
该下网了,可父亲不下。
父亲说:
“走,往上游走。
”这是我极熟悉的一条河,却又是我极陌生的一条河。
古朴的桑树、老槐,一人高的藤草,和愈来愈分不清路的小径。
水清得像空气一样透明,螃蟹在临
水的洞口和水中的石块上悠然地爬行……
我有些沉醉了。
父亲说:
“多走几里路,不一样了吧?
”③
我使劲点点头。
忽然,父亲笑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递给我。
我接过来,意外的惊喜让我一下子手足无措,幸运之神站在了我这边!
父亲说:
“祝贺你,孩子!
以后,还要走得再远一些,像这河,追求无止境啊。
”
1.认真阅读文题,想想看,你从文题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回答两点即可)
2.本文围绕“我不愿让父亲失望”而陪父亲到乡下转转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 ,第二件事是
,第三件事是 。
这三件事叙写了“我”在父亲的诱导下的过程。
3.文中加粗的“厚”和“舔”这两个字,在用字炼意上非常讲究,请分别揣摩其妙处。
4.文中加横线的三句话,是父亲对“我”饱含深意的教育和启发,第一句话告诉我 ,第二句话告 诉我 ,第三句话告诉我 。
5.朱自清的《背影》与本文都表现了如山的父爱,但父爱的表现形式却不一样,《背影》一文侧重于写父亲为我 ,本文侧重于父亲为我 。
6.等待不仅仅是一种煎熬,更是一种成长。
请围绕等待,写一段80字以内的文字,表达你的见解。
(20xx年湖北××市中考试题)
分析:
试题设计了六道小题,1题要求从文题中提取相关信息,就像作文的审题。
审题最易出现的问题是片面性,比如此题,本来有四个信息,答题时很可能只注意了时间和事件,忽略了线索和文体。
2题要求对三件事情进行概括,并要考生感悟这是一种什么过程。
填空题有横线限制字数,但考生往往不顾线段长短而洋洋洒洒作答。
其原因是缺乏概括能力,抓不住要点。
这就提醒同学们要在平时加强锻炼用简明的话语回答问题的能力。
3、4题的词语和句子理解题要紧密结合语言环境,如果片面地、割裂地、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地理解肯定是错误的。
5题考查课内外阅读比较,很可能考生会在第一空填“买橘子”,第二空填“解决思想问题”等,显得过于实际,没有高度。
要考虑怎样把语言组织得准确一些,概括一些。
6题是一道小作文,但与1题一样,很可能出现审题不清的问题。
因为上文是记叙文,可能会误以为是仿写文章,写成记叙文片段,要看清要求:
“表达”“见解”,应该运用议论的方法来谈对“等待”的认识。
答案:
1.①文体:
记叙文(小说)②线索:
等待③时间:
夏天④事件:
等待……2.过沙滩摘果子去捉鱼心理变化3.厚:
照应前文“树林蓊蓊郁郁”。
舔:
运用拟人手法,将风吹在人身上给人的一种感觉比拟成一种触觉,而且抚平了人们心灵上的“伤痛”。
4.①遇到难事,不要灰心气馁,而要勇于应对②成长的道路千万条,总有适合自己的路③越往前走,“风景”越美5.操劳(办事)引路6.略
四、能力提升练习:
亲吻爹娘
江岸
①从城里回来的第二天早晨,刚睁开眼睛,爹就对娘说:
“小三子亲了俺。
”
②娘狐疑地问:
“你又梦见小三子啦?
老头子,又说瞎话了吧?
”
③小三子是爹娘最疼爱的小儿子。
小时候,小三子经常钻到爹娘怀里,搂着爹娘的脖子,小鸡啄米似的在爹娘脸上啄。
爹娘下田回来,被小三子啄几口,心里甜丝丝的,浑身的疲劳也就烟消云散了。
小三子长大后,再也没有亲过爹娘,话也少了很多,和爹娘有了大大的隔阂。
但是,爹娘都没有忘记小三子的小嘴啄在脸上那种麻酥酥的感觉。
自从小三子离开家乡,娘总做小三子亲她的梦,到底做过多少次,她自己都记不清。
爹梦见这样的场面比娘少得多,所以每梦见一次,都稀罕得不得了。
有时候,娘都梦见小三子好几次了,爹还一次没梦见呢,爹就编瞎话给娘听。
娘每一次听了都直撇嘴。
④可这一回的情形却与以往不同。
爹没好气地说:
“谁做梦了?
谁说瞎话了?
俺是说前天进城,小三子亲俺了!
”
⑤娘惊异地瞪大了眼睛,嚷道:
“真的?
你昨天回来的时候,咋不早说?
快,快给俺说说,小三子咋就亲了你?
”
⑥爹看了娘一眼,“唉,俺们那小三子啊……”
⑦原来,小三子大学毕业以后,没能马上找到接收单位。
直到秋风吹黄了黄泥湾所有的山头,都还没有小三子就业的消息。
小三子的衣、食、住、行全都成了拧在爹娘心头的沉甸甸的疙瘩。
爹卖了一千斤稻谷,背着包袱,揣着钱,进城去看小三子,陪小三子住了一夜。
第二天早晨,小三子送爹回去。
临出门的时候,小三子突然抱住爹的脑袋,在爹的腮帮上亲了一口。
爹愣了,小三子也愣了。
小三子松开爹的脑袋,愣愣地看爹。
看着看着,小三子的眼泪流出来了,越流越欢,像家乡门前潺潺的小溪。
小三子流着泪,缓缓捧起爹的脸,在左脸上亲了亲,又在右脸上亲了亲。
最后,小三子紧紧抱着爹,放声大哭起来。
⑧爹咂咂嘴,回味着:
“小三子的泪滴进了俺嘴里,咸津津的。
”
⑨娘的泪水像门前的小溪汛期来临,哗地流了出来。
娘哽咽着,喃喃地念叨:
“小三子,俺可怜的小三子。
”
⑩不到半天时间,小三子亲他爹老脸的故事就传遍了整个村庄。
人们说着说着,笑歪了嘴巴,笑痛了肚皮。
自古以来,都是大人和不懂事的娃娃互相亲亲,何曾见过黄泥湾哪个人高马大的小伙子亲吻爹娘的?
这个小三子,肯定是在城里呆久了,电影看多了,没羞没臊的。
小三子的娘更好笑了,这事儿也值得她大喇叭似的到处宣扬吗?
⑾秋去冬来,小三子回家过年。
时光飞逝,过完春节,小三子又要离家了。
临走的时候,爹娘把他送到村口。
乡亲们簇拥着他的爹娘,一起为他送行。
人们都想瞧瞧小三子亲吻爹娘的西洋景儿。
可是,小三子挥手再见了,放开脚步走了,也没有亲亲爹娘。
突然,人群里响起一个银铃般的声音:
“三子兄弟,不亲亲你爹你娘再走?
”
⑿小三子停下了脚步,慢慢转过身来。
⒀爹郑重地说:
“是呢,你娘等了这么多天呢。
”
⒁小三子脸红了,笑了一下,扔掉行李,大步流星地向爹娘奔过来。
他弯下魁梧的身躯,半跪着,紧紧抱住衰老伛偻的娘,在娘那被艰难岁月侵蚀得如树皮般粗糙的脸颊上叭地亲了一下。
围观的乡亲原先预备开怀大笑,可此时却没有一个人笑得出来了。
几位大婶还摸出皱巴巴的手帕,擦拭着眼角悄然涌出的泪花。
20.第③段写“自从小三子离开家乡,娘总做小三子亲她的梦”。
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一下小三子的娘为何总做这样的梦。
(4分)
21.第⑦段写小三子突然亲了爹的腮帮后,“愣愣地看爹。
看着看着,小三子的眼泪流出来了,越流越欢”。
请展开联想与想像,写出小三子此时心里的话。
(4分)
22.制作读书卡片是一种良好习惯。
请从品味语言的角度完成下面的读书卡片。
(友情提示:
可任选一点具体分析。
或从词语运用,或从修辞效果,或从人物描写……)(4分)
读书卡片篇名:
亲吻爹娘作者:
江岸摘句:
小三子脸红了,笑了一下,扔掉行李,大步流星地向爹娘奔过来。
他弯下魁梧的身躯,半跪着,紧紧抱住衰老伛偻的娘,在娘那被艰难岁月侵蚀得如树皮般粗糙的脸颊上叭地亲了一下。
品味:
23.现在的中学生常常因为处理不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而困惑。
从这个角度来看,《亲吻爹娘》一文能给你怎样的启示?
请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感悟谈谈。
(5分)
参考答案:
20.(4分)
例一:
小三子长大以后,再也没有亲过爹娘,话也少了许多,小三子的娘难免失落。
再加上小三子离开家乡,儿行千里母牵挂,小三子的娘思儿心切,故常做梦,且做的是小三子亲她的梦。
例二:
小三子是爹妈最疼爱的小儿子。
小时候他经常主动亲吻爹妈,给爹妈带来了无限的温馨。
长大后小三子不仅没再亲爹妈,而且说的话也少了。
这使得爹妈的心里很难受。
娘特别想再拥有小三子小时候那种温情、亲情,消除父母与儿子的隔阂。
要点与评分:
一是长大后再也没亲过爹娘,有隔阂;二是思儿心切。
21.(4分)
例一:
爹啊,儿对不住您哪。
您二老含辛茹苦把我养大,又让我上大学。
而今,我大学毕业了,还不能找到工作挣钱回报二老,反而还要二老为我的衣食住行操心,我该怎样报答您二老啊!
例二:
哦,我的老父亲!
我似乎有好久好久没亲吻过他了。
瞧瞧这双眼睛,慈爱而又疲惫。
瞧瞧这张脸,沟壑纵横。
父亲老了,却还努力地庇护着我,特意雪中送炭。
我感激,我也惭愧呀!
要点与评分:
1)大致扣住爱父亲、感激父亲、自责、内疚等来作答。
侧重某一点也可以。
关键要有文本的依据。
2)语言描写,第一人称。
内容2分,人称1分,语言1分。
22.(4分)
例一:
“跪”字用得好,娘已衰老伛偻,年轻的小三子身材魁梧,要拥抱亲娘只能弯下身子半跪着,这个动词也充分表现出小三子对娘的深情。
例二:
“叭”,写出声音的响亮,亲吻老母亲时毫无顾忌。
从声音的角度写出小三子痛快淋漓地表达对娘的感恩之心的情景,震撼人心。
例三:
“那被艰难岁月侵蚀得如树皮般粗糙的脸颊”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小三子的娘在漫长的艰难岁月里饱经风霜,已变得很苍老了,其形象让人看了心酸、心动。
例四:
人物动作描写富有表现力,一系列的动词“笑”、“扔”、“奔”、“弯”、“跪”、“抱”、“亲”把小三子亲吻娘的行为写得一气呵成,很好地表达了此时小三子对母亲的感恩深情。
……
要点与评分:
自选一点,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忌泛泛而谈。
找到一个切入点1分,具体分析2分,整体语言表达1分。
23.(5分)
例一:
作为子女,仅仅内心爱父母是不够的,还应把这种爱通过一些具体的言行表现出来。
因为我们孝顺父母的言行,哪怕再微不足道都能给父母带来莫大的幸福感。
例二:
作为子女,应该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养育之情。
努力去理解父母为子女所做的一切奉献。
只有学会感恩,才能消除隔阂;只有理解父母,才能消除困惑。
要点与评分:
若只纠缠于是否亲吻爹娘的最多只给2分。
母亲的目光
小乔
①做了母亲之后,十分喜欢看着儿子睡觉。
他泥瞅一样光滑的背,黝黑健康的胳脯,饱满茁壮的腿,眉宇间不可言说的可爱神情……看着看着,我常常觉得,单是为了这么一看,女人就不能错过做母亲的机会。
②忽然又想,自己这么小的时候,一定也是这么在母亲目光中熟睡的吧?
然而愉乐的童年又是懵懂的,在这种目光里我一次也没有被看醒,所以也不曾记得。
对这种目光开始有感受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