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1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doc.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075494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1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1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1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1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1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1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doc.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1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1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doc.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1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doc.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1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doc

高考试题

考查内容

命题角度

难度

2017新课标Ⅰ,24题

西周分封制的影响

以周文化向边疆地区的扩展为切入点,考查分封制在文化方面的影响

中等

2017海南卷,1题

礼乐制度

以春秋时期出土的文物为切入点,考查礼乐制度的破坏

容易

2016新课标Ⅱ,27题

宗法制的影响

通过清乾隆年间福建各地的族谱的记载考查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中等

2016新课标Ⅲ,24题

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从文化现象入手,考查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等

分析解读

该知识点考查频率较高,多以文献记载、考古遗存、文学作品或现实社会现象创设新情境,考查分封制的内容、特点和影响,以及分封制与宗法制、礼乐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

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备考复习时要加强对文言文史料解读能力的训练及史学素养能力的提升

考点一分封制的影响

(2017年新课标卷Ⅰ)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解题思路】

【要点解密】

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

西周的分封制是周天子“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的奴隶社会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也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1.特点

分封对象的多样性,主要有同姓王室,异姓功臣,先代帝王后裔,以同姓子弟为主体;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土地和人民是分封的主要内容;以血缘关系为主要纽带,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2.影响

(1)积极方面

通过分封制,强化了中央控制地方的能力,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及全国的交通网络,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奴隶制强国。

(2)消极方面

由于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随着一些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室衰微,分封制受到破坏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说明了此时的分封制已经不适应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

考点二礼乐制度

(2017年海南卷)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这反映了

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

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

【解题思路】

周礼规定:

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诸侯墓中出土了九鼎,说明春秋时期礼乐制度的破坏,故D项正确。

宗法制的瓦解和分封制的崩溃是在战国时期,故A、B两项错误;材料信息说明的是等级制度的破坏,不能说颠覆,故C项错误。

【要点解密】

本题以春秋时期的诸侯墓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礼乐制度和宗法分封制盛行于西周、春秋时期破坏、战国时期崩溃瓦解,礼乐制度是西周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是为了维护和调和等级制度。

考点三宗法制的影响

(2016年全国新课标Ⅱ)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解题思路】

【要点解密】

西周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西周的宗法制是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采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1.主要内容

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大宗、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嫡长子与众子具有血缘上的兄弟关系和政治上的君臣关系。

诸侯和卿大夫等具有双重身份。

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由血统关系的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

2.特点

(1)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2)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小宗之别。

(3)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这样,通过层层的分封,形成了尊卑有序的宗族等级和政治等级。

3.影响

(1)对西周的影响

西周王朝实行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了王权,从而把“国”和“家”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2)对后世的影响

①积极作用,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②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

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考点四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016年新课标Ⅲ)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解题思路】

【要点解密】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内容

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早期政治制度日渐成熟的时期,权力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的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以及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礼乐制度,一起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2.特点

(1)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具有神秘色彩,并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政治结构,最高行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4)承前启后。

夏、商、周政治制度是前后沿袭的,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考点一分封制

1.(2018年山西吕梁高三测试)下图是《西周分封形势图》,依据图中信息可得出

A.分封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B.封姜子牙于齐是因为齐地富庶

C.分微子启反映了周王统治策略

D.洛邑是最大的诸侯国都城

【答案】C

2.(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高三调研)西周时,封建领主把统治中心近郊的土地,分给同族的普通人耕种,称其为“国人”。

他们不负担租税,只负担军赋和兵役。

还可以接受军事训练和礼仪学习的教育。

由此可知西周的国人是

A.耕种土地的所有者

B.自食其力的生产者

C.推广礼仪的教育者

D.地方秩序的管理者

【答案】B

3.(2018年湖南长沙高三模拟考试)周灭商后,并行分封制,如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封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封帝尧之后于蓟(今天沣蓟县),封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潍阳),封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

分封制

A.改变了中原地区的落后面貌

B.有利于树立周王的贤明形象

C.使最高统治者权力高度集中

D.确立了王室贵族的特权政治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周分封先代圣人的后人,此举会受到先圣后人的欢迎,有利于树立周王的贤明形象,有利于周王室的统治,故B项正确。

材料强调周分封先圣后人,有利于树立周王的贤明形象,没有体现改变中原地区的落后面貌,排除A。

西周统治者的权力没有实现高度集中,地方诸侯拥有比较大的权力,排除C。

夏商时期,王室贵族已经拥有特权,排除D。

考点二宗法制

4.(2018年清华大学高三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在西周时代,除了中央直接分封各路诸侯外,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再分封。

诸侯一般将中心地区留给自己直接统治,其余土地再分封给其他嫡长子以外的亲属——卿大夫,此类封地称为“采邑”,卿大夫也将自己分得的采邑再分割给他嫡长子以外的亲属——士,称作禄田。

于是,全国就形成了一个以王室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由四周拱卫的统一的等级分明的宗法分封政治结构。

下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体现了周天子高高在上的君主专制权威

B.体现了分封制下诸侯与周王的经济关系

C.体现了西周宗法中嫡子继承的血缘关系

D.体现了周代礼乐文明下君臣的文化联系

【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西周分封制下的各级宗法继承关系,不是诸侯和周王的经济关系,故C项正确,B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还没有确立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君臣的文化联系,故D项错误。

5.(2018年河北邢台高三质量检测)西周时期,许多彝铭(刻在肯铜器上的文字)载有“铸兹宝篮,以享以孝于大宗皇祖、皇妣、皇考、皇母”和“其万年子子孙孙永用享孝于大宗”等辞语。

这些铭文反映了当时

A.血缘关系影响政治生活

B.宗法关系与皇权相结合

C.僭越周礼的行为被遏制

D.祭祀旨在宣扬君权神授

【答案】A

6.(2018年安徽“皖南八校”高三联考)《史记·殷本纪》谓:

“帝乙长子日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

少子辛母为正后,得嗣。

则其君位传袭之法,已开周人先声矣。

”钱穆对此评论道:

“至周初君位,颇有立贤之迹象,或以便于争强而然。

如太王舍太伯、虞仲而立王季,为第一次立贤。

”上述材料说明

A.商朝已经确立嫡长子继承制

B.西周王位世袭实行立贤不立长

C.宗法制的确立历经商周两代

D.商末周初王位继承制度未固定

【答案】D

【解析】材料“至周初君位,颇有立贤之迹象,或以便于争强而然”,说明周初嫡长子继承制松动,有立贤的现象,故D正确;材料不是说明商朝确立嫡长子继承制,故A错误;西周王位世袭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不是立贤不立长,故B错误;材料未反映宗法制的确立历经的朝代问题,故C错误。

7.(2018年福建高三第二次联考)据《礼记·玉藻》记载,周代服饰的颜色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而象征尊贵。

但春秋时期齐桓公“好服紫”,以致齐国的百姓争相效仿,最终一国尽服紫。

这一变化说明

A.服饰适应国家统一需要

B.纺织工艺水平进步大

C.宗法分封制走向崩溃

D.服饰色彩的地域性明显

【答案】C

【解析】服饰是等级制度的体现,齐国的百姓争相效仿齐桓公喜欢的紫色,说明维系分封制的宗法制逐渐走向崩溃,故C正确;此时属于战乱时代,故A错误;B不符合材料主旨;D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考点三礼乐制度

8.(2018年安徽黄山高三“八校联考”)中国古代男子休妻有“七出”之说,同时又有“三不去”对男子随意休妻进行限制,即妻子无娘家可归、曾替家翁姑服丧三年的、丈夫娶妻时贫贱但后来富贵的。

这一规定

A.切实保护了妻子的利益

B.稳定了家庭婚姻关系

C.有利于维护宗法伦理秩序

D.赋予女子婚姻主动权

【答案】C

9.(2018年湖南岳阳高三综合能力训练)《训约十四条》记载“约之二:

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

……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据此,中国古代族规起到的直接作用是

A.维护家族团结和睦

B.灌输儒家伦理道德

C.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D.强化家国一体观念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及“孝悌”可知,族规是基于血缘关系,其直接作用是维护宗族关系及内部秩序,故A项正确;B、C两项不属于直接作用;材料未体现“家国一体”,仅涉及“家”的层面,故D项错误。

10.(2018年湖北鄂东南高三联考)周礼中有以系家庭伦常的婚礼,以示成人之道的冠礼,有敬天事神、祈福保民的祭礼,慎终追远、显扬孝道的丧礼,也有彰明君臣大义的朝礼,敦睦诸侯邦交的聘礼等。

这些周礼共同维系的主要是

A.周王室安全

B.嫡长子继承父亲的权力

C.王位世袭制

D.宗族分封下的社会秩序

【答案】D

11.(2018年安徽蒙城高三“五校”联考)据《国语•鲁语》记载,里革和成公讨论臣杀其君谁之过的问题。

里革认为是“君之过也。

夫君人者,其威大矣。

失威而至于杀,其过多矣”。

这说明当时

A.诸侯国君暴虐无道

B.是非善恶观念淡薄

C.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D.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答案】D

【解析】据材料“臣杀其君……是君之过也。

夫君人者,其威大矣。

失威而至于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臣杀君的现象得到了认可,说明君臣礼乐制度的破坏,故D正确;仅凭材料信息无法说明诸侯国君暴虐无道,故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君臣礼乐制度的问题,不是是非善恶观念淡薄,故B错误;臣杀君也不能体现诸侯争霸战争的频繁,故C错误。

考点四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2.(2017年河南中原名校联考)“君王自命‘天子’,君主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

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

”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

A.君权神授,皇位世袭

B.君父同伦,家国同构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D.男尊女卑,君父一体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并没有强调君权神授,强调的是家与国、君与父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反映家国同构,君和父同伦,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未体现“男尊女卑”,故D项错误。

13.(2018年黑龙江高三调研试题)周文王的苑囿是对公众开放的,人们可以在里面采集薪草,捕猎野兽;而齐宣王(前319—前301年在位)的苑囿是完全封闭的。

这种差异说明

A.齐宣王比周文王更具有势力

B.君主不断加强对公田的垄断

C.对平民的剥削方式发生变化

D.国家君主的权威不断地强化

【答案】D

14.(2018年全国重点中学领航高三测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左传·昭公》记载:

“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关于“九刑”的具体规定,《左传·文公》曾经提到“毁则为贼,掩贼为藏,窃贿为盗,盗器为奸”,触犯这些规定的要受到惩处;《尚书·吕刑》记载西周时期的刑罚有墨、劓、刖、宫、大辟五种,称为“五刑”,其具体条文规定达300多条。

“刑罚世轻世重”则表明刑罚的执行时轻时重,因人因时而异,贵族中的亲故勋戚可以减免,交纳一定数量的罚金,也可以赦免。

——摘编自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关于西周的历史,罗香林认为:

“他(周武王)把过去已被人灭掉的部落或诸侯之国重新建立起来。

这在当时,曾得到大众的拥护,是其获得的第一步成功。

第二步是完成了对亡殷的防范工作……第三步是以功臣开发边区,‘屏藩王室’而封建诸侯,这使亲亲贤贤的工作也随之成功了。

”王玉哲认为:

“周武王东征灭商后,曾经进行分封,在黄河流域各地区,广建侯卫……但这次分封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东方还没有大定下来,有些诸侯仍不能赴国……且埋下了政治的隐患。

——摘编自罗香林《中国民族史》和王玉哲《中国上古史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司法制度的特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两位研究者对西周历史的认识。

【答案】

(1)特色:

法律条文具体,刑罚体系完备;司法因人因时而异,立足于保护贵族利益,维护等级秩序。

成因:

西周建立了完备的政治制度和等级森严的礼乐秩序,注重维护贵族的利益和统治。

(2)认识:

二人都认为分封制是西周基本的政治制度,但二人对周武王分封效果的认识不同。

罗香林认为周武王分封取得了成功,巩固了西周的统治;王玉哲认为分封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且留下了政治隐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