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热点专题74古文阅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061759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热点专题74古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热点专题74古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热点专题74古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热点专题74古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热点专题74古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热点专题74古文阅读.docx

《高考语文热点专题74古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热点专题74古文阅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热点专题74古文阅读.docx

高考语文热点专题74古文阅读

高考语文热点题型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会试录》《乡试录》,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职也。

凡书亦犹是矣。

且如国初时,府州县志书成,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不则官于其府州县者也。

请者必当其人,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

官于是者,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不让于乡矣;乡之先生,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官不敢作矣。

义取于独断,则有自为之而不让于乡与官矣:

凡此者,所谓职也。

故其序止一篇,或别有发明,则为后序①,亦有但纪岁月而无序者。

今则有两序矣,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

两序,非体也。

不当其人,非职也。

世之君子不学而好多言也。

凡书有所发明,序可也;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

人之患在好为人序。

唐杜牧《答庄充书》曰:

“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

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欲序足下未已之文,固不可也。

”读此言,今之好为人序者可以止矣。

娄坚《重刻〈元氏长庆集〉序》曰:

“序者,叙所以作之指也,盖始于子夏之序《诗》。

其后刘向以校书为职,每一编成,即有序,最为雅驯矣。

左思赋三都成,自以名不甚著,求序于皇甫谧。

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

至于其传既久,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有缮写而重刻之,则人复序之,是宜叙所以刻之意可也。

而今之述者,非追论昔贤,妄为优劣之辨,即过称好事,多设游扬之辞,皆我所不取也。

”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选自[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

【注】 ①后序:

写在书后面的序文,类似于后记。

1.下列各句全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  )

①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 ②两序,非体也 ③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 ④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 ⑤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解析:

用排除法。

①只是介绍《会试录》《乡试录》写序文的格式,不是作者的观点。

④叙述写序文的变化情况,指出写序文的人借别人的著作得以流传后世。

排除①④即可选出正确选项C。

答案:

C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书前有序文,书后也可以有序文。

B.作者提出了对作序的看法,并运用引证法使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C.给古人文集作序时,介绍一下刊刻情况是可以的,但不应妄加褒贬。

D.杜牧认为给别人作序的人能够成为后世的宗师。

解析:

杜牧认为为别人写序的人,必是后世宗师。

自己水平有限,离后世宗师的标准很远,所以不能写序。

这是杜牧自谦推托之辞,但并不是D项所说一给别人写序就成为后世的宗师。

所以D项错。

答案:

D

【参考译文】

《会试录》《乡试录》,都是主考的官员在书的前面写序,副主考在书的后面写序,这是职责所确定的。

凡是书也都如同这样。

再比如说开国之初时府、州、县志写成,一定推选那个地方德高望重并且有文化的人给它作序,如果不这样就选择府、州、县那些地方的官员写序。

请人作序的人一定找对恰当的作序人,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自己,实在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

在这做官的人如果他的文章很优秀,他对于作序的书是有功的,那么就可以不必谦让给当地的文人;乡里的德高望重的人如果他的文章优秀,他对于作序的书是有功的,那么官员就不敢作序了。

如果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就可以自己作序,不让给官员与乡人了:

这样做,也是所说的职责。

因此,书的序一般只有一篇。

如果另有启发,就可以写成后序,也有的人只记录成书时间,并没有序言。

现在却已有两篇序言,还要增加到三篇、四篇甚至更多的。

两篇序言,已经不是正常的格式,再没有找对合适的写序人,确实是不应该的。

世上有些君子学问不高却喜欢滥发议论。

凡是书的内容有所启发,作序是可以的;如果没有很大的启发,只是记录写书的时间就可以了。

人的毛病就在于喜欢给别人作序。

唐代杜牧《答庄充书》中说:

“自古以来为文章作序的人,都是后人学习敬仰的楷模。

现在我和您同样生活在今世,想为您没有写完的文章作序,本来就是不可以的。

”读了这些话,现在那些喜欢为古人的文集作序的人可以停止了。

娄坚在《重刻〈元氏长庆集〉序》中说:

“所谓的序,就是用来叙述作书的主要意图,始于子夏为《诗》作序。

其后刘向把校勘书籍作为自己的职业,每编成一部书就写一篇序,文辞非常优美,典雅不俗。

左思写成《三都赋》后,认为自己不出名,向皇甫谧求写一篇序。

从这之后,撰写文章的人大多向他人请托写序来使自己的名声和文章流传,这些人都急切地追求名声,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啊!

等到文章流传久了,那些收藏的刻本,有的模糊不可辨,就有人完善并重新刻印,又有人重新为它写序,这时的序应该用来告诉人们重刻的目的。

可是,现在的一些作序者,不是胡乱评论过去一些贤人,就是过分地称颂或搬弄是非,多说一些哗众取宠的言论。

这都不是我所追求的。

”读了这些话,现在那些喜欢为古人的文集作序的人可以停止了。

二、(2012·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4题。

家有名士①

王湛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

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

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

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济极惋愕,仍与语,转造精微。

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肃。

遂留共语,弥日累夜。

济虽俊爽,自视缺然,乃喟然叹曰:

“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

”济去,叔送至门。

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少能骑者。

济聊问叔:

“好骑乘不?

”曰:

“亦好尔。

”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

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

【邓粲《晋纪》曰:

“王湛字处冲,太原人。

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

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

‘叔父用此何为?

颇曾看不?

’湛笑曰:

‘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

今日当与汝言。

’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

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

湛曰:

‘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

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

’济取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

湛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

湛曰:

‘今直行车路,何以别马胜不?

唯当就蚁封耳。

’于是就蚁封盘马,果倒踣,其俊识天才乃尔。

”】

既还,浑问济:

“何以暂行累日?

”济曰:

“始得一叔。

”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

浑曰:

“何如我?

”济曰:

“济以上人。

”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曰:

“卿家痴叔死未?

”济常无以答。

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

“臣叔不痴。

”称其实美。

帝曰:

“谁比?

”济曰:

“山涛以下,魏舒以上。

”【《晋阳秋》曰:

“济有人伦鉴识,见湛,叹服其德宇。

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馀。

”】

【注】 ①正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内的文字是南朝刘孝标的注解。

有删改。

3.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组是(  )

①济先略无子侄之敬 ②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 ③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 ④唯父昶异焉 ⑤浑曰:

“何如我?

” ⑥卿家痴叔死未

A.①③⑤B.①④⑤

C.②③⑥D.③⑤⑥

解析:

②句说的是王济赞叹王湛学问之深。

④句说的是只有其父王昶了解王湛。

⑥是武帝的话。

这些都不是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

答案:

A

4.下列对正文及注解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湛不被人了解,连侄儿王济也曾以为叔父痴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看望叔父,见面不过寒暄而已。

B.王济看到王湛床头放着《周易》,感到奇怪,问叔父要此书何用,是否看过此书,流露出对叔父的轻视。

C.王湛看不上王济的那匹马,王济于是牵来督邮马喂养,十几天后给叔父试骑,方知叔父骑技极为高超。

D.王济告诉父亲,说叔父远比自己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见到武帝时,又说叔父王湛超过了魏舒。

解析:

从原文看,王济并非“每次”去墓地“从不看望叔父”,此处错。

B项与邓粲《晋纪》中的意思相符。

C项在《晋纪》中也有依据。

D项与最后一段意思相符。

答案:

A

【参考译文】

王湛为生身之父守孝三年之期已满,就住在了守墓房里。

他哥哥王浑的儿子王济每次来祭拜祖墓,经过那里也不去探望叔父,叔父也不等他来。

王济偶尔拜见,也只是嘘寒问暖罢了。

后来王济姑且试探着问近来的事情,王湛的回答很有些值得一听的言辞,出乎王济的意料,王济感到惊愕惋惜,就继续与他交谈,转而达到高洁精微(的境界)。

王济先时少了作为子侄辈的恭敬,在听了叔父的言论之后,不觉地严肃起来,从内心到外表都肃然恭敬起来。

王济于是就留在叔父的住处,日夜交谈。

王济虽然才华出众,也自觉比叔父有所欠缺,于是感叹说:

“我王家有这样的名士,竟然三十年都不了解!

”王济离开时,叔父送到门口。

跟随王济的有一匹马,非常难骑,很少有人能骑乘得了。

王济偶尔问叔父:

“您喜欢骑马不?

”王湛说:

“也爱好呀。

”王济又让叔父去骑骑那匹难骑的马,叔父骑马的姿态身形非常漂亮,回手挥鞭如彩练萦绕,有名的骑手也不能超过他。

王济更是慨叹叔父的本领真是难测深浅,像这样的情况并不止一两件。

【邓粲《晋纪》说:

“王湛,字处冲,是太原人。

内在德能并不外显,当时没人了解他,即使是兄弟家族之人,也认为他痴傻,只有他的父亲王昶认为他有奇才。

王昶去世,王湛就在守墓房里住下,他哥哥的儿子王济前去探望王湛,看见他床头有《周易》,就对王湛说:

‘叔父用这书干什么?

看过没有?

’王湛笑着说:

‘身体感觉不舒服时,偶尔也看看罢了。

今天就和你说说吧。

’于是就与王济一起谈《周易》,剖解分析精妙,王济从没听到过,感叹叔父的本领真是难测深浅。

王济生性喜欢马,而他所骑的马是善跑的好马,他心里很喜欢它。

王湛说:

‘这匹马虽然也算善跑,但是它力气单薄承受不了艰苦。

近日我发现督邮的马,应当胜过这匹马,只是喂养不到位罢了。

’王济就把督邮的马牵来,用谷物喂养了十几天,交给王湛比试。

王湛不曾骑马,突然上马便驰骋起来,那马的步态与王济的马没有两样,但也看不出两马的优劣。

王湛说:

‘现在只是在车行路上比试,怎么能辨别哪匹马更优?

应该靠近蚂蚁窝。

’于是围绕蚂蚁窝使马盘旋,果然王济的马摔跤了。

王湛的超人目光卓越才能就像这样。

”】

回到家里,王浑问王济:

“为什么一去就是几天?

”王济说:

“我才得到了一位叔父。

”王浑问这是怎么回事,王济把所经历的情况感叹着详说了一遍。

王浑说:

“比得上我吗?

”王济说:

“是超过我王济之上的人。

”武帝每次见到王济,就用王湛调侃他,说:

“你家痴呆叔父死了没有?

”王济经常没有什么话答对。

现在了解了叔父,后来武帝又像以前那样问,王济说:

“臣下的叔父并不痴呆。

”并称赞叔叔实际的德能之美。

武帝问:

“能与谁比?

”王济说:

“在山涛之下,在魏舒之上。

”【《晋阳秋》说:

“王济有识人品鉴高下之才,见到王湛,感叹佩服他的度量。

当时人评论说王湛与山涛相比有不足,与魏舒相较有超余。

”】

三、(2013·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第5~8题。

异宝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

“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

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

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①。

可长有者,其唯此也。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

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伍员②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

“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

”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载拜受赐曰:

“知所之矣。

”因如吴。

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

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

“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

”丈人不肯受曰:

“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担,金千镒。

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

”伍员适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

“江上之丈人!

天地至大矣,至众矣,将奚不有为也?

而无以为。

为矣而无以为之。

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

野人请曰:

“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

”子罕曰:

“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

”故宋国之长者曰:

“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选自《吕氏春秋·异宝》

【注】 ①机:

吉凶之兆。

②伍员:

字子胥,春秋时楚人。

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我死,王则封汝       则:

如果

B.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知:

巧诈

C.见一丈人,刺小船刺:

用篙撑

D.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抟:

捏成团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能力。

A.则:

连词,就,便。

答案:

A

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以不受为宝”的一组是(  )

①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②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③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 ④将奚不有为也?

而无以为 ⑤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 ⑥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③⑥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①是说古人看作宝物的东西与今人不同,与题干要求不符。

④是说天地毫无所求,不合题干要求。

⑥是在赞扬贤者的智慧,不合题干要求。

答案:

C

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B.伍子胥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途中,一打渔老人不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帮助他渡过了长江。

伍子胥将千金之剑献给老人,老人不肯接受。

C.司城子罕不接受宋国农夫献上的宝玉;贤者不取和氏之璧而取道德之至言。

D.本文以历史事实、生活实例等为论据,夹叙夹议,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所宝者异”的道理。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项,文中没有从反面论证。

答案:

D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知道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好的,这就是明智的人和世俗的人不同的地方。

(2)名字不可能让人知道,身影不可能被人看见,难道只是江上的老人吗?

【参考译文】

古代的人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们看作宝物的东西(与今人)不同。

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

“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

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

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

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吉凶之兆。

可是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

”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孙叔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没有接受,而是请求赐给(他)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

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把世俗心目中的不利看作有利,知道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好的,这就是明智的人和世俗的人不同的地方。

伍员逃亡,楚国紧急追捕他。

(伍员)登上太行山遥望郑国说:

“这个国家,地势险要而且人民大多巧诈,但是它的国君却是个平庸的君主,不足以跟他谋划大事。

”伍员离开郑国到了许国,拜见许公并询问自己宜去的国家,许公不回答,(只是)向东南方向吐了一口唾沫,伍员拜谢了两次,接受赐教说:

“我知道该去的国家了。

”于是到吴国去了。

路过楚国,到了长江岸边,想要渡江,他看到一位老人,用篙撑着小船,正要捕鱼,于是走过去请求老人送他过江。

老人送他过江,横渡长江后,伍员问老人的姓名,(老人)却不肯告诉他。

伍员解下自己的宝剑送给老人,说:

“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我愿意把它送给您。

”老人不肯接受,说:

“按照楚国的法令,捉到伍员的人,(将会被)授予爵位,享受万石俸禄,并赐黄金千镒。

从前伍子胥从这里经过,我尚且不捉他去领赏,如今我接受你价值千金的宝剑做什么呢?

”伍员到了吴国,派人到江边去寻找老人却没有找到,此后,伍员每次吃饭时一定要祭祀那位老人,祷告说:

“江上的老人!

天地之德大到了极点,养育万物多到了极点,(天地)有什么不做的吗?

却没有认为(自己)做了。

做了(很多)却别无所求。

名字不可能让人知道,身影不可能被人看见的,难道只是江上的老人吗?

宋国有一个农夫,耕地(的时候)从地里挖出一块玉,他把玉送给司城官子罕,(可是)子罕却不接受。

农夫请求说:

“这是我们种田人的宝贝,请相国把它当作(上天)赐予的恩惠收下吧!

”子罕说:

“你把玉当作宝贝,我却把不接受你的玉的这种廉洁的品德当作宝贝啊。

”所以宋国那些知道这件事的道德高尚的人都说:

“子罕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的宝物和一般人的宝物不同罢了。

(假如)现在把百金和黄米饭团摆在小孩的面前,小孩一定去抓黄米饭团;把和氏璧和百金摆在鄙陋无知的人面前,鄙陋无知的人一定拿走百金;把和氏璧和关于道德的至理名言摆在贤人面前,贤人一定听取至理名言。

智慧越精深,所取的东西就越珍贵;智慧越粗浅,所取的东西就越粗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