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成功之路.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059627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草根成功之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草根成功之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草根成功之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草根成功之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草根成功之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草根成功之路.docx

《草根成功之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草根成功之路.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草根成功之路.docx

草根成功之路

当代草根成功范式

当今中国存在一种“矛盾”现象:

一方面,诸多人埋怨社会阶层固化,难以向上流动;另一方面,大量“草根”却抓住了时代机遇,通过个人奋斗实现了成功。

“无望”与“希望”相互交织的强烈对比,令人深思和检醒。

人民论坛杂志2010年7月就“新底层公众”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底层公众有固化蔓延之势。

这次,我们关注“矛盾”的另一方面——千千万万草根成功者。

他们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时代的生机与活力、信心与希望。

  “草根”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在此指普通平民百姓,他们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都是白手起家,凭借个人奋斗实现了自身的成功。

个体的成功经验固然有其偶然性,但千千万万草根成功的背后必有其共通的东西——规律。

  究竟有多少草根成功了?

当代草根成功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面临着哪些障碍?

秘笈何在?

据人民论坛调查显示,89.6%的受调查者认为自己是“草根”出身;近七成受调查者认为全社会草根成功人士比例不足5%;草根成功首要必备条件是“善抓机遇,不怕冒险,敢于豁出去”;“起步资金缺乏、无人相助”是草根成功最大困扰。

  除了广泛的网络调查、典型群体随机样本调查之外,本期策划还选取了50后、60后、70后、80后等不同时代的30位草根“成功”人士进行典型案例分析,探寻中国平民成功背后的规律。

诸多专家从“草根精英能不能复制”、“成功的密码何在”、“成功观辨析”等多方面进行了独到的分析,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比如,草根精英有一些可见和不可见的共性,可见的共性主要体现为:

巨大财富和显赫声望,而不可见的共性则包括:

善于学习、把握机会、贵人相助等诸多因素。

  比如,尽管在商业领域成功与否与个人的基本素质有关,但“时势造英雄”也是成功的重要条件,只有那些顺应了时势的人,才能获得成功。

  比如,要启动新时代青年创业成功的钥匙,重要的是创造一个“机会公平”的创业环境,一个日趋完备的市场制度体系,一个鼓励创业的激励体系。

  草根阶层是社会的基础,占公众的大多数,提倡和鼓励草根的自信自强和立身立业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个人的出身(起点)是没有选择的,而人生道路是可以自己选择的。

当财富在增加,社会变得更开放,中国就可以支撑和包容越来越多平民草根成功的梦想。

当普通人的梦想也能被关心、尊重的时候,这个社会也就因为梦想的蓬勃丰富而更有活力与魅力。

  中国到底有多少“成功草根”

  调查结果提示:

  ★89.6%的受调查者认为自己是平民“草根”出身

  ★近七成受调查者认为全社会草根成功人士比例不足5%

  ★草根成功首要必备条件是“善抓机遇,不怕冒险,敢于豁出去”

  ★“起步资金缺乏、无人相助”是草根成功最大困扰

  调查时间:

4月22起至4月28日,共7天

  调查人数:

11456人(包括典型群体随机调查与网络调查)

  样本构成:

党政干部502人(中央机关单位130人,地方党政部门372人)

  专家学者200人

  白领职员234人(管理者58人,一般职员176人)

  大学生896人(北京大学100人,清华大学189人,中国人民大学220人,中央民族大学187人,

  中国传媒大学200人)

  网友8324人(人民网、腾讯网、新浪网、人民论坛网)

  数据加权:

网友调查占权重60%,典型群体随机调查占权重40%

  89.6%的受调查者自认为“草根”;党政干部、专家学者、白领职员等精英群体自认“草根”的比例均超过八成

  “草根”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在此指普通平民百姓,他们既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范围包括工人、农民等一般城乡居民。

您认为自己是“草根”出身吗?

有89.6%的受调查者认为自己是“草根”出身,选择“不好说”的为5.6%,选择“不是”的仅为4.8%。

  调查结果表明当前中国社会出身的公平性,大众几乎都是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这一现象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原因,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不断地社会主义改造,“贵族”、“富翁”在阶级上被消灭。

因此,上溯个人背景,社会公众大都来自一般家庭,父母无外乎农民、工薪阶层或蓝领一族。

这就为草根成功与个体成长创造了相对公平的社会条件。

  而在典型群体的随机调查当中,83.4%的党政干部、84.1%的专家学者、85.3%的公司白领、80.3%的北大、清华等知名学府的大学生自认出身草根。

在普通人眼中,这些作为成功人士及成功人士“后备军”的典型群体,自认草根的平均比例都超过八成,充分说明当前草根成功的机遇普遍存在。

  专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从当年的物质匮乏、人民普遍贫穷的状态,转换为社会物质丰富、人民逐渐富裕的良性状态也只有30多年,大家的起跑线都差不多,“富二代”、“官二代”也是近几年才兴起的热门词汇。

  67.6%的受调查者认为“草根”成功的比例不足5%

  全社会草根成功人士比例有多高?

针对这个问题,67.6%的受调查者选择了“不足5%”(其他选项分别为:

17.9%的选择“10%”,9.1%的选择“15%”,5.4%的选择“20%以上”),可见,大多数人认为成功草根的比例微乎其微。

  一项针对胡润富豪榜所公布富豪身份的调查结果显示,从1999年-2009年,每年前50名(去掉重复上榜者),共计205名富翁中有100名富翁(家族、兄弟和夫妻都只算的一人),其家庭出身一贫如洗,“草根”富翁的比例接近50%。

  这两组数据的对比,至少从两个方面反映了当前社会财富的现状:

第一,胡润富豪榜上草根富豪比例较高,说明改革开放以来,草根通过不懈努力有很大的成功几率,但是由于草根公众的基数很大,能够登上金字塔顶端的毕竟都是少数的“幸运儿”,因此在公众印象中草根人士的总体比例不高;第二,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当前社会财富分配上的不平衡,极少数人获得了大量财富,而大量草根却缺乏财富积聚,难以成功。

  专家指出,当前不少利益集团已经形成,占据了有利地位,将使草根阶层传统的成功之路更为艰难。

比如,一个“富二代”可以比较轻松地在先辈财富的基础上再创造1亿元财富,而一个白手起家的草根要创造一百万元财富都十分艰难。

同时,由于对成功定义理解的不同,到底什么是成功?

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在多元化语境的今天,不同人可以给出不同的答案,有着不同的参照标准。

在弱势心态蔓延的社会,即使是别人眼中的成功者,估计也很难有勇气大喊自己是“成功”的。

  60后、70后、80后,谁更容易成功?

  60后、70后、80后,谁更容易成功?

44.1%的受调查者认为难度“上升”,39.2%的认为难度“下降”(选择“持平”的占比3.9%;选择“不好说”的占比12.8%),为什么选择“上升”与“下降”的受调查者比例大致相同?

这看似矛盾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实际上每个时代的人要想取得成功都有其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关键在于看待问题的角度,如果着眼于积极方面,就认为相对容易,着眼于消极方面,就会觉得难度较大。

  比如,60后的有利条件是利用政策致富的空间和时代机遇都很大,可凭借政策的优惠和自己的头脑,停薪留职,下海经商,白手起家,但缺点是当时大家都一穷二白,摸着石头过河,走出第一步的难度可想而知。

80后的有利条件如大学教育普遍化、社会环境更加规范、起点高,其不足之处在于既得利益者已占据优势,许多行业提高了进入的门槛,阶层固化风险加剧。

面对不同的条件,着眼点不同得出的结果自然不同。

选择“上升”与“下降”的受调查者大致比例相同,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前仍是充满机会的时代,只要我们心态积极,就会发现不少的成功机会。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此次调查中,“60后”群体选择难度下降的占比66%,选择上升的占比23%;而80后群体选择难度下降的占比26%,选择上升的占比68%;不同年代的群体选择的结果都更注意到了同时代人成功的艰难,而觉得其他年代的人成功则相对容易。

  专家分析指出,从心理学上来分析,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不成功找到合理的解释,因此,这样的结果是人的自我心理保护机制的反映。

比如,当前的博士生可能没有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专科生好就业,60后一般思考的是当时的专科生可能比现在的博士毕业生都少,而80后则认为“博士生不如专科生”这一现象突出反映了如今取得成功的难度。

  当前,除了传统实体经济带来的财富机会,互联网的“草根经济”成就了不少年轻人,使更多人看到了梦想实现的可能。

这表明不论是60后、70后还是80后,不同年龄阶段的成功人士,其成长路径都带有时代不可磨灭的烙印,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成功特点。

但是在任何时代想要成功,成为这个时代的佼佼者,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草根成功首要条件是“善抓机遇,不怕冒险,敢于豁出去”

  中国的草根成功群体是伴随改革开放一起成长起来的。

人民论坛杂志2010年3月下期《谁会成为下个富裕群体》专题报道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至少出现了政策致富、实业致富、投资致富、资源致富、中介代理、知识产权、违规违法致富等七种致富的类型。

无论采用了什么样的致富路径,一定的能力和素质是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

  草根成功首要的必备条件是什么?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善抓机遇,不怕冒险,敢于豁出去”占比19.2%,列首位。

其次,“有志向、有理想、有追求,吃苦耐劳,懂得感恩”占比17.4%。

“有一定的外部条件,找到展现自我的平台”占比17.2%,列第三位。

  改革开放以来商业上的成功说明“善抓机遇”的重要意义。

鲁冠球第一份职业是打铁,李书福躬耕田亩……放眼浙江民营企业,排名前几位的浙商几乎都是“草根”出身,没有值得炫耀的第一份工作,也没有让人羡慕的后台靠山。

他们几乎都是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抓住机遇,打开了自己创业致富的天地。

  专家指出,调查结果揭示了草根成功的规律也与大众的认知状况相符。

成功与否与个人的基本素质有关,学历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智商”和“情商”的结合。

草根无钱无权,要想改变一穷二白的生活现状,就必须加倍开发自己的体能和智力,勤勉努力是铺就成功之路的第一块基石。

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有无数荆棘或陷阱,做为“草根”一族,你手里缺少助力的钱势拐棍,而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和乐观主义精神正是草根们应对挫败困厄的两大法宝。

  通过分析成功者典型案例,我们发现,找到适合自己的机会和平台,对于草根成功来说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纵使满怀抱负,如果没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平台,展现自己,那成功也只是“镜中月”、“水中花”。

  “创业成功或具备创业条件”成为首选标准

  如今,一切向钱看的价值取向颇有市场,理想失落,幻想一夜成名、一朝暴富的浮躁心态和功利取向成为我们社会的病态症状。

帮助公众厘清“成功”的要义非常有必要。

根据调查显示,参与投票的公众认为“草根成功”最重要的标准是:

“创业成功或具备创业条件”占比25.1%;“有稳定收入及工作”占比17.2%;“受人尊重、自我感觉良好”占比16.9%;分列前三位。

  专家指出,中国的发展已经为人们追求成功提供了新的平台。

但“成功”的标准在相当程度上难以量化和统一,其选择和可能也是多样化。

如成功的概念不是等同于拥有更多的财富和更高的社会地位。

成功内涵往往相当多样和丰富,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中也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判断。

  在受调查的大学生群体中,不少受访者认为,是否“成功”是由自己来判定的,别人的评价最多具有参考的价值。

尽管每个人所具有的天赋、所受到的教育各不相同,但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理想,在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都能够成功。

  除此之外,很欣慰地看到“家庭和睦、幸福”占比15.2%,占据了第四的位置。

一个成功的草根需要平衡家庭和工作的关系,让父母和子女都能感到安全和幸福。

如果变成了赚钱的工具和工作的奴隶,失去了一个人正常的生活,失去了正常的情感,我们不认为他是什么成功人士,更不值得去效仿。

  “起步资金缺乏、无人相助”成最大障碍

  调查显示,草根成功途中,遇到的障碍基本上都是能力之外的环境因素,分别是:

“起步资金缺乏、无人相助”,占比21.9%;“腐败等不良风气干扰”,占比21.1%;“在大中城市,就业、教育、公共服务等机会不均等”占比15.4%。

  对于草根创业者来说,起步资金是事业开始第一步,资金来源无非是自己积蓄、亲友支援、银行贷款、民间借贷几种。

草根本身家境不够优越,自己或者亲友的财力都比较有限。

虽然国家对草根出身的创业者也有相应的扶持政策,比如,大学毕业生、下岗工人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可以选择小额贷款,但如何选择项目,如何确定担保,如何避免风险等等,草根创业者缺乏相应指导,面对复杂的程序和步骤,最后很可能不了了之。

  如今,腐败问题已经成了影响社会肌体正常运转的巨大障碍。

我国的反腐败一直保持高压态势,反腐败规章制度也日益规范缜密。

重点是政府能真正实施,依法行政,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

创造一个“机会公平”的创业环境,一个日趋完备的市场制度体系,一个鼓励创业的激励体系。

  此外,应全面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特别是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服务的均等化,别让农村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就落后一大截。

国家应当通过完善法律法规,约束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加强监督并纠正各种歧视性招聘行为。

保障平民子弟也能获得体面的工作、较高的收入以及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目前仍然处在一个社会变迁比较剧烈的时代,我们应当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向上流动的社会环境和氛围,让所有人都能够怀有一个“中国梦”。

即使是平民草根,只要努力向上,都可能凭借自身的才华和拼搏,改变命运。

只有这样,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有坚强保障。

典型范式“7十1”:

谁的成功可以复制

基于30位成功典型的案例分析

  “草根”成功有哪些共性,又有哪些特殊性,哪些共性可供模仿和借鉴?

在深入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还选取了50后、60后、70后、80后等不同年代的30位知名草根成功人士,进行了典型样本对比分析,大致勾勒了不同草根成功路径及成功要素等,并约请专家进行了点评。

虽然这些粗线条的勾勒难以完整描绘不同成功范式的内涵,但能够给人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启示。

 

  一:

勤劳致富型:

刘永好式成功

  典型人物:

刘永好宗庆后朱新礼

  成功经历:

与一般的创业者不同,刘氏兄弟一开始就悟透了“舍得”二字。

刘氏四兄弟刘永言、刘永行、刘永美、刘永好,本来都在国家企事业单位,都有一份好工作。

他们没有像大多数有条件的创业者那样脚踏两只船,随时做着创业失败后洗脚上岸的准备。

他们将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所以能够勇往直前,从孵小鸡、养鹌鹑开始,根据实际情况随时扩张创业项目,一直发展到搞饲料、搞电子、房地产、金融和资本运作,多元经营,多管齐下,终成大业。

刘氏兄弟的第一桶金是孵小鸡所得1万元人民币,时间是两个月,投入之小以今天的眼光看则可以忽略不计。

  时代特征: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

那时机会多多,一批农民、待业青年等城市边缘群体以个体户形式迅速崛起,造就了中国内地第一批高收入群体。

  成功要素:

借用了“先富起来”的政策东风;门槛低、启动资金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最先具备市场经济意识;敢创敢干,胸怀广。

  专家点评:

这类富豪的共同特点是不投机,脚踏实地。

他们尝遍各行滋味,在创业初期更和员工一起辛苦奋战在第一线,财富是他们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他们起步时无钱无权,惟一拥有的是自己的体力和脑力,为改变一穷二白的生活现状,就必须加倍开发自己的体能和智力,勤勉努力是铺就成功之路的第一块基石。

  二:

“逼上梁山”型:

陈光标式成功

  典型人物:

陈光标李书福牛根生

  成功经历:

陈光标两岁时,他的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因为家庭贫困先后饿死,给童年的陈光标带来对饥锇的恐惧记忆,也唤醒了陈光标“改变命运,脱贫致富”的想法。

不甘于向贫穷低头的陈光标开始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向命运抗争,年少的他开始不断找寻致富的途径。

17岁那年暑假结束的时候,陈光标挣了两万元钱,成了全乡第一个“少年万元户”。

陈光标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逐渐显现了经商的才干。

  成功要素:

拼死一搏的勇气;艰苦环境中磨砺出的坚韧、乐观。

  时代特征: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后半期完成创业的中国富豪多属这种类型,在20世纪90年代一直到今天,此种类型多有出现。

他们有着悲苦的身世、家境贫寒,走投无路之时只有奋力拼搏以改变现状。

  专家点评:

艰难困苦并不是坏事,现今的一些成功人士,他们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曾长期生活在贫困中,自己的童年少年生活也笼罩在饥饿阴影里,这种刻骨铭心的人生经历成为推动他们持续奋斗的重要动力,走得往往比别人更高更远。

  三:

不甘平庸型:

王石式成功

  典型人物:

万科王石联想柳传志海尔张瑞敏泰康人寿陈东升soho中国潘石屹

  成功经历:

贫寒、颠沛的早年经历,是现在许多45岁以上的中国企业家或者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它直接给这一代企业家注入的,是一种“于连”基因。

万科的王石曾经对《红与黑》中于连“那种不甘于平庸,以个人之力奋斗拼搏的野心”甚为推崇、并为之共鸣。

泰康陈东升也提到“于连”与自己的相似处,“只是我不是像他那样靠出卖色相跻身上流社会”,他笑说:

“我从1977年连考三次大学,终于考上,范进中举的记忆非常深刻”,因为,“在我心中,人生命运要自己掌握,我对我的命运极其坚定,谁都不能阻挠。

  成功要素:

誓要出人头地、坚忍奋斗的基因在他们的商业生涯中持续发酵,就算获取财富后仍是如此。

  专家点评:

草根可以缺钱,但不能失去自信,不甘平庸正是草根最重要的成功资本,也可能是他们应对种种失败挫折的唯一支撑力。

既然无钱无位,草根应当更有探索冒险精神,成功则可以改变自己和家族的贫困处境,即使失败也只是做回草根而已,一切还可以从头再来。

  四:

知识技术型:

李彦宏式成功

  典型人物:

无锡尚德施正荣XX李彦宏搜狐张朝阳

  案例分析:

1991年,决定“走出去看世界”的李彦宏如期接到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的入学通知。

1992年,互联网在美国还没开始普及,但李彦宏已经开始行动——从专攻计算机转回来,开始钻研信息检索技术,并从此认准了搜索。

然后他在松下研究所实习,工业界的鲜活让李彦宏决定放弃攻读博士学位,进入华尔街,开始做金融信息检索技术。

从这里,李彦宏看到,“一个有知识的人如何利用知识发财致富,在花时间读硕士博士当教授之外,另有一条明亮的成功途径”。

  成功要素:

海归背景、业内专家,对所从事的行业有精深的了解和独到的看法,攻己所长。

  专家点评:

正因为掌握了知识技术,才使得他们能够目光敏锐,长于思考,洞察先机,善于从国内外各种变化中捕捉商机和事业发展的契机,果断出击取胜。

  五:

“网络”创业型:

马化腾式成功

  典型人物:

阿里巴巴马云腾讯马化腾网易丁磊盛大网络陈天桥

  成功经历: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中国迎来新的一次创业高潮。

中国开始进入腾讯的马化腾、网易的丁磊以及阿里巴巴马云等互联网骄子的时代。

  马化腾等财富新贵,在出身上并不如刘永好、宗庆后和张茵那样贫寒,在致富路径上,两个年龄阶段的富翁也截然相反。

无论是刘永好、张茵还是宗庆后,都是靠实业获取财富的。

马化腾等网络新贵,要想成功,早已离不开资本的聚合以及推力了。

  传统的创业者需要依赖传统的财富和社会资源占有者,通过不断地重新组合、分配社会资源来获取财富,互联网创业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通过知识资本和智力资本获得风险投资,财富是透明的,因此,互联网的成功者们没有“原罪感”。

  成功要素:

抓住时代机遇;顺应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发展;技术专业储备强、认清社会发展趋势的需要;受过高等教育;坚韧乐观、心正行端。

  专家点评:

这类成功的一个要素是眼界高,仅有勤勉显然还不够,找不到奋斗方向的草根仍然不可能成功,正如我们在身边或家乡看到的情况,不少人辛辛苦苦劳作一生,生活境况并未有大的改善。

马化腾、马云能够成功是敏锐察觉到因特网带来的巨大商机,顺风扬帆自然是事半功倍。

  六:

“职业经理”型:

唐骏式成功

  典型人物:

唐骏张亚勤李开复

  成功经历:

尽管具备去做投资或是创业的条件,但是唐骏仍然选择了继续坚守职业经理人的岗位。

原因在于,中国不缺创业者,也不缺投资人,中国缺的是职业经理人。

唐骏认为,在中国,对职业经理人认识还不够高,因为“打工”这个词在中国人心目中,有一点点贬义在里面。

唐骏希望做职业经理人在中国可以变得非常成功。

  成功要素:

“成功4+1”理论——1代表性格,其他4个分别代表:

勤奋、激情、机遇和智慧。

只要性格好,搭配另外4个里的随便哪个都能成功。

  专家点评:

中国很多年轻的创业者把创业理解成就是自己开公司当老板。

唐骏的经历告诉我们:

加入一个创业公司,跟别人一起合作共事,也可以像创业一样成功。

  七:

“一鸣惊人”型:

李宇春式成功

  典型人物:

李宇春韩寒郭敬明刘翔王宝强

  成功经历:

李宇春当年超女夺冠,让无数热爱音乐的草根看到了在流行乐坛扬名立万的希望。

草根作为散布民间、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原本少为人知,随着网民的一次次“顶起”和“围观”,加上电视台“平民选秀”提供的展示舞台,草根的声音被更多人所铭记、放大和传递。

当成名成功的途径和机会从精英走向大众,当他们的价值观获得了宽容生存的社会土壤,这或许也是一个进步。

  成功要素:

眼球经济时代、注意力时代的到来;多元化观念的碰撞,80后年轻人敢秀、快速成功的强烈愿望;坚强、自信、毅力。

  时代特征:

80后是一直亲眼见证着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日渐发展崛起并与之一同成长的特殊的新一代,20年左右的人生历程中目睹到的多是整个民族的自强不息奋起拼搏史。

轻狂,张扬,离经叛道,都曾是贴在80后身上的标签,“垮掉的一代”在社会上备受争议。

  专家点评:

一个个草根成功的生动事例告诉我们:

“将相本无种”,艰难困厄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做为草根的“穷二代”,虽然人生起点低,起跑落后,但只要保持乐观自信的良好心态,坚守诚信做人、勤勉做事的人生原则,以善良孝敬感恩抑制焦躁虚浮,以观察思考代替牢骚抱怨,相信“天道酬勤”,付出比他人更多的心血努力,是完全可能赢得下一轮人生竞赛的。

李开复、张朝阳、郭德纲、王宝强、潘石屹等草根精英有一些共性包括:

善于学习、把握机会、贵人相助等。

  这些草根精英的学习过程表面看差异颇大,但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值得解剖:

学习的含义不限于学历教育,关键看职业发展需要何种知识,但无论哪种知识,都要学到一个高度,才有可能在所从事的行业脱颖而出。

李开复、张朝阳不到美国顶尖学府去学习世界最高端的互联网知识和技术,大概就形成不了后来李的一些搜索引擎技术和张的一些搜狐概念体系。

郭德纲、王宝强凭借初中学历,再有过人的智慧,如何自学,恐也难成为IT的领军人物。

反过来说,郭和王整天泡在学校里,纵然有可能念出个博士头衔,但依我看,这个知识路径对于二人的成长和发展无疑是生命的浪费。

可以看出,无论李开复、张朝阳,还是郭德纲、王宝强,都属于会学习,懂得学什么、做什么的一类杰出人才。

会学习是这些“草根精英”的共性,但光会学习还不能保证一个人的成功。

  把握机会是“草根精英”成功的通则,也是绝大多数成功人士的护身法宝。

李开复也好,张朝阳也好,都是在互联网刚刚兴起时,凭借其敏锐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把握住IT行业的机会,义无反顾投身其中。

对于机会的把握,不仅要求具备与众不同的眼界,还要有勇于面对风险和挑战的思想准备。

没有后一种素质,恐怕即使看到机会,也因患得患失而错失良机,也就谈不上成功的可能。

  关键他人(俗称“贵人”)的出现和帮助,发挥了将一个人送上成功轨道的助推剂的作用,乃濒临沸点的炭火,不可没有,而往往大部分人获得不了这一关键的社会资本,到头来也只好扮演悲剧英雄的角色,面对成功望洋兴叹。

试想一下,张朝阳若没有他在美国留学时的导师MIT媒体实验室主任尼葛洛庞帝教授在关键时候的点拨和对张2万美金的资助,可能张的成功还要经过更漫长的道路,也会增添更多的变数。

王宝强若不是导演李杨“慧眼识英雄”,冒险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农村娃担纲主演《盲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