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四五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037666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四五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四五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四五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四五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四五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四五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四五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四五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四五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四五六单元复习资料

第四单元语文复习资料

一、字音

坻chí屿yǔ堪kān悄怆chuàng佁yǐ然篁huáng竹翕xī忽

寂寥liáo幽邃suì就寝qǐn藻荇(xìng)风靡mǐ山岚(lán)骤(zhòu)然谛dì听雄踞jù傣(dǎi)族山寨(zhài)贿赂lù妩媚mèi船舷(xián)瑰(guī)丽鳞次栉(zhì)比器皿mǐn啄(zhuó)眦(zì)堤(dī)岸祈祷dǎo稠(chóu)密椽(chuán)子眺tiào望

二、成语

1).接风洗尘:

设宴欢迎刚从远道来的人。

2).恍如隔世:

好像隔了一世。

多形容对时间的变迁、事物的变化的感慨。

3).心驰神往:

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

4).善男信女:

佛教用语,指信仰佛教的人们。

5).鳞次栉比:

形容房屋密集,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

6)碌碌无为:

平平庸庸,无所作为。

7)轻描淡写:

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

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8)可见一斑:

指可以看到事物的一部分。

可证明事物或事情的一个理由

9)人迹罕至:

人的足迹很少到达。

指荒凉偏僻的地方。

10)大饱口福:

吃够了很好的东西或指在物质或精神上嘴部受到了充分的满足感。

三、课文知识

1、《小石潭记》选自《全唐文》,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人,著名文学家,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柳河东集》。

本文按浏览的顺序生动地描写出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谧,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本文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美妙的月色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宁静清滢、离尘脱俗的美好意境,表达了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3、《阿里山纪行》选自《人民日报》,作者吴功正,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

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浏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

4、《美丽的西双版纳》选自《大自然探索》,作者李舵。

作者按总分结构展开描绘,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5、《蓝蓝的威尼斯》节选自《光明日报》,本文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介绍了意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奇特、瑰丽的风光和文化艺术,展现了威尼斯的水都美、建筑美和秋色美,赞颂了中意两国人民悠久而深厚的友谊。

6、《望岳》选自仇兆鳌《杜诗详注》,作者唐代诗人杜甫。

《钱塘湖春行》选自朱金城《白居易笺校》,作者唐代诗人白居易。

《登飞来峰》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封荆国公,世称荆公,谥文,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等。

四、背诵内容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望岳》《钱塘湖春行》

杜甫白居易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五、古文、古诗词理解

《望岳》以“望”字着笔,重在描写望山的所见所感,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1、首联写出了远望中的泰山的山势。

2、颔联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钟”运用拟人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运用夸张写出了泰山的高峻绵长。

3、颈联写凝望之景。

意思是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为之荡漾,归鸟进入眼帘,时已薄暮。

4、“凌”“览(俯视)”既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

《钱塘湖春行》以“行”为线索,以“春”为着眼点,写出了西湖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1、首句点明春游的地点,次句写诗人瞭望湖面。

2、颔联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的景象。

颈联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的景象。

这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景色给予人的感受。

3、“争暖树”“啄春泥”说明天气乍暖还寒,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

4、“渐欲”野花渐开渐多,“没马蹄”点出草浅。

5、“行不足”是爱的体现,同时也照应了题目。

《登飞来峰》抒写自己在山上最高层时心中的感受。

1、“鸡鸣日出”是传闻之景,同时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2、“不畏”道出了诗人独特的感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3、“浮云”既是实写,也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

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一)字词解释

篁竹:

成林的竹子。

如鸣佩环:

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

清洌:

清澈。

全石以为底: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近岸,卷石底以出:

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成为坻、屿、嵁、岩等不同的形状。

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翠蔓:

翠绿的茎蔓。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可百许头:

大约有一百来条。

皆若空游无所依:

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都没有。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阳光直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佁然不动:

(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

佁然,愣住的样子。

俶尔远逝:

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

俶尔,忽然。

往来翕忽:

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泉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

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明灭,或现或隐。

犬牙差互:

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邃,深。

以其境过清:

凄清,冷清清。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二)译文

从小丘再向西走一百多步,隔着茂密的竹林,就听到流水的声音,像是玉佩和玉环相互撞击而叮当作响,清脆悦耳,听了令人心中很是快乐。

于是砍开竹子开辟道路,下面有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潭底是一整块大石头,靠近岸边,他又向上翻圈上来露出水面,高低不平,形态各异:

有的成了小石礁、小岛屿,有的成了小石垒、小石岩。

岸边的树木青葱,树上葱绿的藤互相连结着、缠绕着、覆盖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潭中鱼儿大约有一百多条,大大小小,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水一样。

日光一直照到潭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底上,呆呆的一动不动;突然间,又向远处游开,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友人开玩笑。

向潭西南方向望去,小溪像北斗七星那样弯弯曲曲,溪水像蛇爬过一样。

两岸的地势,就像狗牙那样互相交错,根本就看不到溪水的尽头。

坐在石潭上,四周都是竹子、树木,静悄悄的没有人声,整个气氛使人感到孤寂、凄凉,寒气透骨,心里忧伤。

这环境实在过于冷清,不能久留,于是我记下景色就离开了。

一同去游玩的有吴武陵、龚古和我的弟弟宗玄,跟着的还有两个崔姓的青年,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三)理解性默写: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答: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消失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答: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答: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或作者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句子)

答: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 作者是怎样精心地写小石潭的出现的?

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6.直接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语句是分别是什么?

直接写潭水的语句是:

闻水声,如鸣珮环,下见小潭,水尤清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句子是:

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7.第一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

石奇、水清、树绿。

环境清幽,景物奇美。

8.文中从哪儿可看出小石潭人迹罕至?

隔篁竹,伐竹取道。

9.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什么?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10.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

⑴鱼静态的句子:

佁然不动。

⑵鱼动态的句子: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⑶鱼情态的句子:

似与游者相乐。

11、《小石潭记》中最能体现作者暂时忘忧的愉快心情的句子是 :

“似与游者相乐”。

 

12、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 

15、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6、久坐潭边游人会有怎样的感受?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7、文章的点睛之笔是: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8、小石潭的气氛用两个字概括为“凄清” 

19、小石潭的主要特征:

全石为底、潭水清澈、竹树环合(幽静)

20、“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

凄清寂静     寂寞忧伤

21、既能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气氛,又含蓄表达作者悲凉凄苦心境的句子: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五、探究题

1、一切景语皆情语。

透过观鱼时和游览到最后所描写的景物可看出作者的心情发生了变化,你认为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可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理解分析)

 答:

被贬心中愤懑凄苦,只好寄情山水,获得暂时的快乐,作者浏览小石潭之初的心情是欢快的,但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随之而来。

2、.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3、.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句子:

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

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4、.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答:

示例:

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

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6、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流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好处?

  A抓住了溪流的斗折、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