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之判断推理速解锦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4053969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测之判断推理速解锦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行测之判断推理速解锦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行测之判断推理速解锦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行测之判断推理速解锦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行测之判断推理速解锦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行测之判断推理速解锦囊.docx

《行测之判断推理速解锦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测之判断推理速解锦囊.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行测之判断推理速解锦囊.docx

行测之判断推理速解锦囊

行测之判断推理速解锦囊

(一)

来源:

考试大   2008/9/27   【考试大:

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视频课程

  公务员演绎推理(逻辑判断)测试中,智力测验试题屡见不鲜。

面对试题,若不能确定题干条件的真、假时,“假设”是重要方法。

请看试题:

  试题1.甲说乙说谎,乙说丙说谎,丙说甲和乙都说谎,以下正确的说法是()。

  A. 甲和乙诚实,丙是说谎者B. 甲和丙说谎,乙是诚实者

  C. 乙和丙说谎,甲是诚实者D. 乙和丙诚实,甲是说谎者

  题干给出的三个条件没有一个是确切的,要运用假设辅助解答。

假设的思路是:

假设某个条件为“真”的推演无矛盾,即假设成立,那么这个“假设真”就是确定的真条件或答案了。

若“假设真”的推演出现矛盾,就可断定这个条件是“假”的,“条件假”也是确定的条件或答案。

我们运用假设方法解答上题。

  [解析]

  

(1)根据题干三个条件,假设甲诚实,那么乙就是说谎者;乙是说谎者,则丙诚实;若丙诚实,则甲和乙都是说谎者,这个推演结果与我们的初始假设“甲诚实”不一致(矛盾),于是可定论:

甲不诚实。

  

(2)从定论“甲不诚实”,可推知乙诚实;从乙诚实,推知丙说谎;从丙说谎,推出甲和乙不都说谎(乙诚实),推演结果成立,结论是:

甲和丙说谎,乙诚实。

答案为B。

  解析上述类型试题,关键把握三点:

  第一,题干中没有确定的条件,这是运用假设对策的直观特征。

  [提示]凡属“如果A,那么B”类的假言条件和“A不是B”类的否定条件,都是没确定的条件。

  第二,倘若假设为“真”不成立,则果断断定其必“假”,这是假设的要点。

  第三,对“‘真’不成立”要严格定义,即:

有证据证明“真”一定是不可能的。

  素朴思维中,在假设“真”不成立(矛盾)的结果面前,也不敢断定其为假,往往会影响推理连贯性。

  还有些条件不确定的试题,对题干条件或对备选项运用假设法,都可快速得到答案。

如:

  试题2.(山东2008-88)已知:

①只要甲被录取,乙就不被录取;②只要乙不被录取,甲就被录取;③甲被录取。

已知这三个判断只有一个真,两个假。

  由此推出()。

  A. 甲、乙都被录取B. 甲、乙都未被录取

  C. 甲被录取,乙未被录取D. 甲未被录取,乙被录取

  [解析]

  第一种方法:

对题干条件做“假设”分析。

  

(1)题中提示:

三个判断一真两假。

分析①②两个判断都是要么录取甲而不录取乙;要么录取乙而不录取甲,究竟录取谁却不能确定。

但两者语义完全相同,因此,它们的“真或假”也必然相同。

假设两者“同真”则不合题义(题:

只有一真),即可推知①②两判断都假。

  

(2)剩余的判断③“甲被录取”就是真的。

  (3)根据“甲被录取”真,又知道①②都假,可推出:

乙也被录取。

正确答案为A。

  第二种方法:

对选项做假设分析。

  

(1)假设选项A“甲、乙都被录取”是正确答案,则③“甲被录取”就真。

而①、②都说“只能录取一个”皆假。

A项刚好符合“一真两假”的题义。

假设成立,正确答案A。

  在应试实战中,通过假设确定选项A已经符合“一真两假”,就果断选择A,若再分别验证其他选项,则不仅影响解题效率,也没有意义。

如果验证,情况如下:

  

(2)假设B“甲、乙都未被录取”正确,就构成三个判断都是假的。

  首先推出③“甲被录取”为假;再推出②“只要乙不被录取,甲就被录取”也假;同理,最后根据“甲没被录取”从②逆否推出“乙被录取”还是假。

 B项与题干相悖。

  (3)假设C项正确,则三个判断都是真的,C也不行。

  (4)假设D项正确,则①②都真。

D也不行。

  有些题,题干条件有些啰嗦或干扰,需要对题干条件整理后再假设,如:

  试题3.一位哲学家到陌生城市的智慧酒店住宿。

在一个十字路口,没有路标,但在可去的路上有三个路牌。

他知道去酒店的路和路牌上的真话都是唯一的。

  ①向东的路牌上写:

此路可通智慧酒店。

  ②向南的路牌上写:

此路不通智慧酒店。

  ③向北的路牌上写:

那两个牌子的话都真。

  哲学家径直走到智慧酒店,他走的路是()。

  A. 向东的路B. 向南的路

  C. 向北的路D. 向西的路

  [解析]

  

(1)题中条件:

去酒店的路和路牌上的真话都是唯一的。

  条件③向北的路牌上写:

那两个牌子的话都真。

  既然题干申明“真话是唯一的”,条件③的向北路牌又说“两个真”,因此,向北路牌是假的,剩余东、南两路牌就是一真一假!

经过整理,复杂情况简化了。

  

(2)因为“东、南”路牌的真假不能确定,所以,需要运用假设。

  (3)假设“东路牌”(通酒店)为真,那么“东路”就通酒店;而南路牌(不通酒店)为假,则也通酒店。

两路都通酒店与题矛盾,“东路牌”为真不成立了,即“东路牌”假、南路牌真!

  (4)从断定“东路牌(通酒店)假”推演:

则“东路”不通酒店,再从“南路牌(不通酒店)真”推演,则南路也不通酒店。

结论:

排除“东和南”,只有“向北的路”通酒店(只有可去的路上有路牌,不考虑向西的路)。

答案C。

  假设方法在解析其他类型的测试中,应用亦非常广泛。

全国各地试题变化灵活。

备考可参考本书稍后介绍的多种试题类型和习题。

  [付老师点拨]快读:

题中条件不明,不必再读多遍;

  快解:

设真不成则假,设真成立立断(当机立断是结论甚至就是答案)。

专家谈公务员考试行测之判断推理速解锦囊

(二)

来源:

考试大   2008/9/27   【考试大:

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视频课程

  智力测验试题中,当题干给出某个确定条件时,要把这个既定条件做为解题的开端,搜索与其相关的条件切入推演。

然后,把推演的结果再作为确定条件,继续寻找相关条件再推,丝丝入扣,直至水落石出。

这样的方法称作“关联推演法”。

请看试题:

  试题4.某宿舍有甲、乙、丙三人,一个出生在北京市,一个出生在上海市,一个出生在广州市,他们所学的专业,一个是金融,一个是管理,一个是外语。

已知:

  ①乙不是学外语的。

  ②乙不出生在广州市。

  ③丙不出生在北京市。

  ④学习金融的不出生在上海市。

  ⑤学习外语的出生在北京市。

  根据上述条件,可推出甲所学的专业是()。

  A. 金融B. 管理C. 外语D. 推不出

  [解析]

  

(1)问:

甲所学专业?

题干中确定的条件只有:

⑤学习外语的出生在北京市;

  

(2)与条件⑤相关的词项是:

外语、北京。

  (3)条件中涉及“外语”和“北京”的是①和③。

  (4)根据条件①知道“乙不学外语”,根据条件③“丙不出生在北京市”推知丙也不学外语。

既然乙、丙都不学外语,于是推出:

甲学外语。

答案C。

  [提示]确定条件是指直接断定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或特征的条件。

  如:

上海人是编程工程师,北京人是翻译。

  凡属假言命题或否定命题,都不是确定条件。

  如:

若上海人是编程工程师,则北京人是翻译;

  上海人不是医生。

  试题5.张、王、赵三人在一个部门工作,其中一人是局长、一人是书记,还有一人是工程师。

已知:

王、赵的个头比工程师高,书记的个头比王矮,张和书记不一样高。

由此可见()。

  A. 张是局长,王是工程师,赵是书记B. 张是工程师,王是局长,赵是书记

  C. 张是局长,王是书记,赵是工程师D. 张是书记,王是局长,赵是工程师

  [解析]

  

(1)从确定条件“王、赵的个头比工程师高”,推出工程师:

-王,-赵=张;

  

(2)对照选项,只有B正确。

答案B。

 试题6.(江苏2006A类-60)某商务公司中,晓华、光子和龙生担任着经理、副董事长和会计的职务(但不一定是上述顺序):

已知副董事长是个独生子,钱挣得最少;龙生与光子的姐姐结了婚,钱挣得比经理多。

由此可见()。

  A. 晓华是经理,光子是副董事长B. 光子是经理,龙生是副董事长

  C. 龙生是会计,晓华是经理D. 晓华是副董事长,龙生是会计

  [解析]

  

(1)题中能确定的条件是:

副董事长是独生子,钱挣得最少;

  

(2)与“独生子”或“挣钱”相关的条件是:

光子有姐姐、龙生钱不最少,即推知光子和龙生都不是副董事长,那么副董事长就是剩下的“晓华”。

  (3)对照选项:

只有D项符合推断。

答案D。

  [提示]每推演出一个确定的结论,都要搜索选项对照,力争尽早完成解答。

应试实战中,只要依据某一步得出的结论能断定选项,即停止推演,不提倡尽善尽美地把所有结论都推演出来。

如上题中“谁是会计”、“谁是经理”就无需再推断了。

  试题5.张、王、赵三人在一个部门工作,其中一人是局长、一人是书记,还有一人是工程师。

已知:

王、赵的个头比工程师高,书记的个头比王矮,张和书记不一样高。

由此可见()。

  A. 张是局长,王是工程师,赵是书记B. 张是工程师,王是局长,赵是书记

  C. 张是局长,王是书记,赵是工程师D. 张是书记,王是局长,赵是工程师

  [解析]

  

(1)从确定条件“王、赵的个头比工程师高”,推出工程师:

-王,-赵=张;

  

(2)对照选项,只有B正确。

答案B。

  试题6.(江苏2006A类-60)某商务公司中,晓华、光子和龙生担任着经理、副董事长和会计的职务(但不一定是上述顺序):

已知副董事长是个独生子,钱挣得最少;龙生与光子的姐姐结了婚,钱挣得比经理多。

由此可见()。

  A. 晓华是经理,光子是副董事长B. 光子是经理,龙生是副董事长

  C. 龙生是会计,晓华是经理D. 晓华是副董事长,龙生是会计

  [解析]

  

(1)题中能确定的条件是:

副董事长是独生子,钱挣得最少;

  

(2)与“独生子”或“挣钱”相关的条件是:

光子有姐姐、龙生钱不最少,即推知光子和龙生都不是副董事长,那么副董事长就是剩下的“晓华”。

  (3)对照选项:

只有D项符合推断。

答案D。

  [提示]每推演出一个确定的结论,都要搜索选项对照,力争尽早完成解答。

应试实战中,只要依据某一步得出的结论能断定选项,即停止推演,不提倡尽善尽美地把所有结论都推演出来。

如上题中“谁是会计”、“谁是经理”就无需再推断了。

来源:

专家谈公务员考试行测之判断推理速解锦囊(三)

来源:

考试大   2008/9/27   【考试大:

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视频课程

  各地公务员考试中,都有这种类型的试题:

  试题8.(北京2008-35)甲、乙、丙三人中,只有一个会游泳。

甲说:

“我会”,乙说:

“我不会”,丙说:

“甲不会”。

如果这三句话,只有一句是真的,那么会游泳的是()。

  A. 甲B. 乙C. 丙D. 无法判断

  这类试题中的条件都没有确定,但其中的矛盾显而易见,这就是典型的利用矛盾解析的试题。

历年至今,“矛盾”类试题在全国各地公务员考试中反复出现。

解析这类试题,关键要找到条件之间的逻辑矛盾,然后真假自明。

  什么是逻辑矛盾?

简明地说,两个不同的断定,必有一个真,一个假(不必明确哪个真、哪个假)。

比如:

“这马是白的”和“这马不是白的”就构成了逻辑矛盾。

两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而“这马是白的”和“这马是黄的”就不是逻辑矛盾。

虽然它们不能同真,但有可能都是假的:

如果它是一匹红色的马呢?

  两个矛盾的命题必然一真、一假。

那么,无论只有“一真”或只有“一假”的情况,这“一真”和“一假”都包含于矛盾命题中,其余命题的真、假就完全明确了。

如:

在只有“一真的”情况下,这个“真”包含在矛盾中,其余的命题就都是假的无疑;反之亦然。

  掌握了这些常识,就可以用“锁定”矛盾的方法,解答上题。

  [解析]

  

(1)题中“甲说‘我会’”和“丙说‘甲不会’”矛盾,必有一句真、一句假。

在只有“一句真”的条件下,真话就在甲、丙二人间,剩余的乙肯定是假话。

  

(2)从乙的假话“我不会”推知:

乙会游泳。

答案为B。

  同样思路,请看广东试题:

  试题9.(广东2008-76)在向南方雪灾受灾地区的捐款活动中,某慈善组织收到一笔10000元的匿名捐款,该组织经过调查,发现是甲、乙、丙、丁四个人当中的某一个捐的。

慈善组织成员对他们进行求证时,发现他们的说法相互矛盾:

  甲说:

对不起,这钱不是我捐的。

  乙说:

我估计这钱肯定是丁捐的。

  丙说:

乙的收入最高,肯定是乙捐的。

  丁说:

乙的说法没有任何根据。

  假定四人中只有一个说了真话,那么到底谁是真正的捐款者呢?

()

  A. 甲B.乙C. 丙D. 丁

  [解析]

  

(1)题中乙和丁说话矛盾,四人唯一的真话在两者中,其余二人的话都假。

  

(2)从甲的假话“对不起,这钱不是我捐的”,即刻推出:

钱是甲捐的。

正确答案为A。

在增加难度的“矛盾”试题中,往往出现“两真、两假”条件,这就不仅要利用矛盾,还要结合假设才能快速解答。

如:

  试题10.四名潜水队员是好朋友,预测他们参加深海探察预选情况:

  张东:

我估计咱们四个人谁也没有条件入选。

  刘霞:

别人条件再强,我看咱们几个也能有入选的。

  大勇:

这次深海探察不能一个女队员没有啊!

刘霞和晶晶最少能入选一个。

  晶晶:

是啊,我条件合格,应该入选。

  最后证明其中有两人猜对了。

实际情况是()。

  A. 张东猜对,没人入选B. 刘霞猜对,大勇入选

  C. 大勇猜对,刘霞入选D. 晶晶猜对,晶晶入选

  [解析]

  

(1)这四个好友,两人猜对、两人猜错。

  

(2)张东和刘霞的猜测有矛盾。

  张东:

四人都不能入选。

  刘霞:

我们有人入选。

  张东和刘霞两人矛盾,必然一个猜对、一个猜错。

剩余大勇、晶晶两人中也无疑一个猜对、一个猜错(因为有两个对、两个错)。

  (3)以上只找到一对矛盾,推理线索似乎中断了。

“条件不确定,假设是关键”。

在条件不明确的情况下,运用假设。

因为已经推出“大勇和晶晶”一对、一错,假设“晶晶猜对”(晶晶入选),那么,大勇也猜对了(刘霞、晶晶最少选一个),这与一对、一错不符。

因此,晶晶猜对不成立,即:

晶晶猜错了(她没入选),大勇猜对了。

  (4)根据大勇猜对(刘霞、晶晶最少选一个),推出刘霞入选了。

考试大收集整理

  答案为C。

即:

大勇猜对,刘霞入选。

  [付老师点拨]快读:

遇到真假变化,不必详读分清。

  快解:

揪出逻辑矛盾,剩余真假自明;

  倘若真假未明,辅助假设可行。

  矛盾分析,在解析其他类型的测试中,亦有广泛应用。

逻辑矛盾形式有一定的量(复合矛盾、量化矛盾、模态矛盾等),全国各地试题变化灵活。

备考可参考本章稍后介绍的直言命题推理、模态命题推理、矛盾律、排中律综合解析部分的有关常识和各类习题。

来源:

考试大-公务员

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难题精选及得分技巧

来源:

考试大   2009/7/23   【考试大:

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视频课程

A组2008—2009年公考题组(节选)

1.历史上一度盛行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玛雅的语言文字已成历史尘埃,世界上现存的6000多种语言文字,平均每两周就消失一种。

由此推算,到2050年,世界上将有90%的语言文字灭绝。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反驳以上观点?

(2008年国考86)

有许多语言文学家正在研究这些语言文字

古代语言文字往往是随着文明被征服而灭绝的

许多濒危语言文字已经得到了重视和有效的保护

现代的非文盲比例与古代相比有非常显著的降低

2.有专家建议,为盘活土地资源,有效保护耕地,让农民像城市人一样住进楼房是个不错的选择,这样就可以将农民现有的住房“叠起来”,从而节省大量土地资源。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专家的观点?

(2008年国考91)

A.由于农民的生活习惯,他们大多表示不愿意住楼房

B.建楼房消耗的资源与建现有的农民住房水泵的资源差不多

C.有农民表示,即使搬进楼房居住,他们也不会将现有的房子拆掉

D.农民住进楼房后远离田地,影响农业生产,会从效益上降近土地资源的利用

3.有四个外表看起来没有分别的小球,它们的重量可能各有不同。

取一个天平,将甲、乙作为一组,丙、丁为另一组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天平是基本平衡的。

将乙和丁对调一下,甲、丁一边明显地要比乙、丙一边重很多。

可奇怪的是,我们在天平一边放上甲、丙,而另一边刚放上乙,还没有来得及放上丁时,天平就压向了乙一边。

则这四个球由重到轻的顺序是:

(2008年湖南70)

A.乙、丁、甲、丙

B.丁、乙、丙、甲

C.乙、甲、丁、丙

D.丁、乙、甲、丙

4.2008年以来,索马里附近海域先后发生累计逾120起海盗劫船事件。

海盗何以猖獗?

甲乙丙丁四人有断定如下:

甲:

海盗猖獗的主因是被劫船只通常都愿支付高额赎金

乙:

如果海盗猖獗的主因是被劫船主愿支付高额赎金,那么肯定会助长海盗的气焰

丙:

确实助长了海盗的气焰,但其主因并非被劫船主都愿意支付高额赎金。

丁:

海盗猖獗主要是被劫船主愿支付高额赎金,但其嚣张气焰并非都由此生成

如果上述断定有一个人的断定为真,那么以下断定都不可能为真,除了:

(2009年山东61)

A.甲B.乙C.丙D.丁

5.下派干部中:

有三个人是到基层锻炼过的,四个是山东人,两个是济南人,五个是研究生学历。

以上情况涉及了开现场会的所有人员,其中济南人不是研究生学历,那么召开现场会的全部人数是:

(2009年山东62)

A.最少5人,最多12人

B.最少7人,最多12人

C.最少5人,最多14人

D.最少7人,最多14人

B组2005—2007年公考题组

1.如果在仪器周围存在一个强电子或者存在一个场,那么仪器可以检测到所有的场并且会蜂鸣。

强电子的存在至少导致一个场的存在。

当仪器周围只存在强电子时,仪器不会蜂鸣。

现在仪器没有蜂鸣,据此,可以推出:

(2007年江苏A类50)

A.仪器没有检测到所有场的存在

B.仪器周围只存在强电子

C.仪器周围没有强电子

D.强电子的存在未必导致一个场的作用

2.科学家观测表明:

(1)全球正在变暖,并且南极冰块正在融化;

(2)如果没有人类的破坏性话动,那么臭氧空洞就不会扩大。

有关专家根据卫星云图和其它资料分析出:

(1)如果科学观测两项都准确的话,那么南极冰块没在融化;

(2)如果科学观测至少有一项不准确的话,那么全球没有变暖,臭氧空洞正在扩大;(3)科学观察两项中至少有一项是准确的,根据有关专家的分析,可以推出:

(2007年江苏A类54)

A.全球正在变暖

B.南极冰块正在融化

C.臭氧空洞不会扩大

D.存在人类的破坏性活动来源:

考试大-公务员

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难题精选及得分技巧

来源:

考试大   2009/7/23   【考试大:

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视频课程

参考答案及专家点评

A组2008—2009年公考题组

1.[参考答案]:

C

[名师解析]:

A.B.C.D四个答案都可以作为题干的反驳,但是只有C是直接相关,濒危语言文字已经得到了重视和有效保护,灭绝率必定减少。

而A.B.D则是通过二阶的作用来反驳,其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比如A,许多语言学家正在研究这些文字,但研究的结果是不是能够使文字得到有效保护,并不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比起直接保护,程度就弱得多。

2.[参考答案]:

D

[名师解析]:

A和B和土地资源不直接相关,排除。

C和D中,C中“不会将现有的房子拆掉”也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看上去符合题意。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题干中专家提出观点的目的是为了“盘活土地资源,有效保护耕地”,显然,D中“农民住进楼房后远离田地,影响农业生产,会从效益上降近土地资源的利用”更能直接削弱专家的观点。

3.[参考答案]:

D

[名师解析]:

由题目可得到如下不等式:

1.甲+乙=丙+丁2.甲+丁>乙+丙3.乙>甲+丙;由1+2得甲>丙,可排除B;由2-1得丁-乙>乙-丁;则丁>乙或直接由上述结论和1得出。

由上排除ABC,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D。

4.[参考答案]:

B

[名师解析]:

此题目属于有真有假型。

甲乙丙丁四人所说话中的矛盾关系是A—>B与A且-B。

乙与丁矛盾。

甲丙为假,否之。

否甲:

不愿支付高额赎金。

则可判定乙为真,丁为假。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

5.[参考答案]:

B

[名师解析]:

此题目属于计算类,交叉集合型。

山东4与济南2可包含——最多减2,济南与研究生不可交叉,最少加2。

于是:

3+4+2+5-2=12;5+2=7。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

B组2005—2007年公考题组

1.[参考答案]:

C

[名师解析]:

这道题的考点是假言命题换位(逆否)推导和与或推导。

翻译题干:

1、强∨场→all场∧蜂,2、强→≥1场,3、1强→¬蜂,做1的逆否等效,可得:

并非all场∨¬蜂→¬强∧¬场,现情况为¬蜂,可得没有强电子并且没有场。

故C。

注意:

本题题干容易使人认为有误,由此而选择与题干相悖的D选项。

这时可能是误用了三段论所致。

即A→B,A→C,则B→C,这样的推理是无效的。

即不能说强电子导致至少一个场的存在,强电子(或者一个场)又能推出蜂鸣(并且检测到所有场),就能由此推出,强电子存在就一定会蜂鸣。

2.[参考答案]:

D

[名师解析]:

这道题的考点是联言命题复合推理。

这道题的应对方法是切不可沉溺在对题干的怀疑中去,日常逻辑时有错误。

紧扣题目找出最容易的入口进行推导。

观测:

(1)全球变暖∧冰块融化

(2)¬存在破坏→¬臭氧扩大即:

臭氧扩大→存在破坏

分析:

1.都准确→¬冰块融化2.至少有一项不准确→¬全球变暖∧臭氧扩大3.至少一项准确。

切入口是确定分析项3.至少一项准确:

或者都准确,此时据分析1,得出冰块不会融化。

或者有一项准确,也就是说一项不准确,是分析2的一种或者的情况,此时由分析2可推出,全球不会变暖且臭氧扩大。

综合上述结论:

冰块不融化,或者全球不会变暖且臭氧扩大。

此时可知ABC决然不可推出。

此时就可定为D选项。

然后我们来看看D选项是否推得出来。

将上述结论表述为:

冰块不融化或者全球不变暖且冰块不融化或者臭氧扩大(依据形式逻辑分配律)。

由前半句可得观测

(1)是错误的,根据分析3.至少有一项正确可知观测

(2)是正确的,由此可推得:

存在破坏。

即D选项。

难解题得分技巧

1.找不到矛盾关系时,找从属关系。

技巧:

一真前假、一假后真。

2.出现A推出-A的情况,判定A为假。

3.注意特殊信息、肯定信息与最大量信息的综合运用。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推理类争议试题分析

来源:

考试大   2009/8/14   【考试大:

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视频课程

并不是所有的公务员考试的考题都有“惟一”确定的答案。

各位参加考试的考生思维方式的不同,会导致一些考题具有“双重答案”,甚至“多重答案”。

新东方北斗星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的老师在此总结出了数道具有多个答案的推理类试题供大家进行参考。

列举出这些试题的目的并不在于给出最终的准确答案,而在于为考生提供多个角度来思考不同问题。

(一)数字推理类

例题1:

(2003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第5题)

1.01,2.02,3.04,5.08,()

A.7.12

B.7.16

C.8.12

D.8.16

【分析】将原数列拆分为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进行考虑。

小数部分构成等比数列,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