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调研二轮复习语文单元卷3.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05248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调研二轮复习语文单元卷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调研二轮复习语文单元卷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调研二轮复习语文单元卷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调研二轮复习语文单元卷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调研二轮复习语文单元卷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调研二轮复习语文单元卷3.docx

《高考调研二轮复习语文单元卷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调研二轮复习语文单元卷3.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调研二轮复习语文单元卷3.docx

高考调研二轮复习语文单元卷3

综合能力测试(三)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红楼梦》和中华文化

周汝昌

《红楼梦》以前的章回体“稗官”“野史”绝无如此弘广深厚的文化内涵容量,曹雪芹以前的作者群,也不曾有过像他这般才情灵慧的大手笔:

两者凑泊,形成了诞生这部伟大的文化小说的历史条件,正所谓前无史例,后继为难。

那么,这部小说究竟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文化的哪些精髓、何等光芒呢?

简要而言,有两条主脉,贯串了全书。

这两条主脉,并非我辈读者的臆想创说,实由作者自己明文提醒,即:

一干裙钗、几个异样女子的“小才微善”。

一部大书的主题眼目,豁然尽展于此。

作者的文风,语淡而意蕴,然其含蕴至丰。

吾人须知:

一“才”一“善”,便是雪芹对我中华文化这精髓命脉的最经济的简括和深识。

才是什么?

一般理解大抵以为是指“文才”“诗才”,在《红楼梦》而言更是如此“无疑”的事意。

其实这是看错了。

试看:

一、“无才可去补苍天”——石头

二、“才自精明志自高”——探春

三、“都知爱慕此生才”——凤姐

四、“试才题对额”——宝玉

五、“才选凤藻宫”——元春

六、“才华阜比仙”——妙玉

这些例中,只有宝玉所试之“才”实指文才,其余诸人,皆非此一狭义可限。

最明显的是探、凤二例,凤是今之所谓“文盲”,其才与诗文了无干涉。

元春入选,明言是由“贤德”。

妙玉的才,以仙为喻,亦非仅指能诗而已。

这样一说,则《红楼梦》所重之才,所包甚为广博。

原来,“才”是中华大文化中的一项至关重要的节目,是中华民族对客观世界的一种高层次的认识感悟。

在《易经》的《说卦》中就已提出了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是谓“三才”的理念。

三才概括了宇宙万物和人类的体性功能、生机动力,而人居三者之中,为“天地之心”,独占“性灵”之位。

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哲思的另一逻辑形式。

天之才,表现为风云雷电,节序光阴。

地之才,表现为山川动植,品类众生。

人之才,则表现为智慧聪明,情思才干。

所谓“天人合一”,实即“天人本一”,人也是天的一部分,也是天的精华体现。

所以,在《红楼梦》中原始根由是女娲炼石,石乃“通灵”——是为天人一体可以互感互通这中华哲思的“艺术解说”。

“才”,从汉字造字学来讲,它是植物生长而未成待展的意象——有如“半木”之形。

而“华”即生命的升华,在植物表现为开花,在人则表现为“才华”。

而才华者,在农工则为良耕巧匠,在士子即为诗圣文宗,在妇女亦必心灵手巧,针黹皆能。

此在古时,势所定才,“贵”“贱”分途,男女异致,而“才”的木质(体性)却是“其致一也”。

《红楼梦》首标一字曰“才”,其故在此。

有才者,必有情,“才情”一词,紧系两者,是以曹雪芹又曰其书“大旨谈情”。

那“微善”的善,又当何解呢?

“善”的包容量也十分广博,但,通俗地讲,它的主意义在于品德——品德与才情,正是我上文所标明的两大主脉。

两者并驾而方轨,成为中华民族对于“人”的基本要求,亦即“鉴定”人的超标准尺度。

简单地“区分”:

才属情,善属性。

孟子主性善。

《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是为旧时启蒙教材的第一义。

《四书·大学》开头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在曹雪芹书中竟两次分引过,堪称特例。

贾宝玉公然宣称:

除“明明德”外无书!

从这一点来看,曹雪芹所称于那些“闺女”(一干裙钗,异样女子)者,也应是“善”在性地心田——至少是以品德为主,而其他材具技能居次。

至此可知,一部《红楼梦》,主旨为的是给女儿传神写照,阐发幽光,而其所传,不离“才”“善”两端。

即此一条主旨要义,亦足以可晓悟,这是中华民族的一部“文化小说”,名实相副,当之无愧,何用谦虚。

——节选自《新华文摘》2011.20

1.下面对文中“小才微善”的“才”的概念的理解,切合文意的一项是()

A.“才”就是指人的智慧聪明、情思才干,它包括文才、诗才、理家才等。

B.“才”是中华民族对客观世界的一种高层次的认识感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C.“才”是“天之才”“地之才”“人之才”的统称,它概括了宇宙万物和人类的体性功能、生机动力。

D.“才”指的就是与“天之才”“地之才”相对并列的“人之才”。

它融“天之才”“地之才”之精华为一身而具“性灵”特点,其常表现为人的智慧聪明、情思才干。

答案D

解析A项,“智慧聪明、情思才干”是“才”的表现。

B项,是对“才”的评说,无内涵。

C项,依据文意及“一干裙钗,几个异样女子的‘小才微善’”可知此处的“才”仅指“人之才”。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家曹雪芹弘广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修养和杰出的才情灵慧融汇聚合,促成了他的伟大“文化小说”《红楼梦》的诞生。

B.《红楼梦》中的“才”包含广博,但因书中所写的人物之才多为“文才”“诗才”,所以人们很容易把“才”等同于“文才”“诗才”,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C.《红楼梦》中女娲所炼“无才补天”的“通灵”之石,就是后来贾宝玉佩戴的“通灵宝玉”,这是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艺术表现。

D.在《红楼梦》中,“才”与“情”紧密相联,有“才”必有“情”,如林黛玉集才与情于一身,而“善”则属“品性”,是人的品德的主要内容,如贾宝玉对晴雯、袭人。

答案B

解析文中只说有宝玉的文才,而选项中说“所写人物之才多为文才”。

A项,注意“凑泊”及其前后文意。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推理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深厚弘广的文化和杰出的才情灵慧一直未能在同一作家身上兼具,所以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之前未产生伟大的“文化小说”;这之后,如果有作家兼具这两个素质,就必定能创作出类似《红楼梦》的伟大“文化小说”。

B.作家曹雪芹不但深谙中华文化之精髓“才”与“善”,而且在其作品《红楼梦》中,非常鲜明地以此为主题,从而使读者很容易看出小说“才”与“善”这一贯穿全篇的主题思想。

C.小说《红楼梦》表面只写“一干裙钗、几个异样女子”的“小才微善”,实际全书深蕴丰厚广大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称其“文化小说”,名实相符。

D.除《红楼梦》外,中国古典小说再无第二部“文化小说”,原因就是那些小说既无多少中华传统文化因子,更没有扣住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来写。

答案C

解析A项,两大条件是必要而非充分条件,伟大作品产生的原因极为复杂。

B项,“非常鲜明”“很容易看出”“主题思想”不恰当。

D项,即使写出了这两点也未必成“文化小说”,无必然关系。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尹翁归,字子兄。

河东平阳人也,徙杜陵。

翁归少孤,与季父居。

为狱小吏,晓习文法。

喜击剑,人莫能当。

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诸霍在平阳,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吏不能禁,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

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后去居家。

会田延年为河东太守,行县至平阳,悉召故吏五六十人,延年亲临见,令有文者东,有武者西。

阅数十人,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对曰:

“翁归文武兼备,唯所施设。

”功曹以为此吏倨傲不逊,延年曰:

“何伤?

”遂召上辞问,甚奇其对,除补卒史,便从归府。

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自以能不及翁归,徙署督邮。

河东二十八县,分为两部,闳孺部汾北,翁归部汾南。

所举应法,得其罪辜,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

举廉为缑氏尉,历守郡中、所居治理,迁补都内令,举廉为弘农都尉。

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

定国家在东海,欲属托邑子两人,令坐后堂待见。

定国与翁归语终日,不敢见其邑子。

既去,定国乃谓邑子曰:

“此贤将,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

翁归治东海明察,郡中吏民贤不肖,及奸邪罪名尽知之,县县各有记籍。

自听其政,有急名则少缓之,吏民小解,辄披籍。

县县收取黠吏豪民,案致其罪,高至于死。

收取人必于秋冬课吏大会中。

及出行县,不以无事时。

其有所取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惧改行自新。

东海大豪郯许仲孙为奸猾,乱吏治,郡中苦之。

二千石欲捕者,辄以力势变诈自解,终莫能制。

翁归至,论弃仲孙市,一郡怖栗,莫敢犯禁。

东海大治。

以高第①入守右扶风。

满岁为真。

选用廉平疾奸吏以为右职,接待以礼,好恶与同之;其负翁归,罚亦必行。

治如在东海故迹,奸邪罪名亦县县有名籍。

盗贼发其比伍中,翁归辄召其县长吏,晓告以奸黠主名,教使用类推迹盗贼所过抵,类常如翁归言,无有遗脱。

缓于小弱,急于豪强。

有论罪,输掌畜官,使斫莝②,责以员程③,不得取代。

不中程,辄笞督。

极者至以鈇自刭而死。

京师畏其威严,扶风大治,盗贼课常为三辅最。

翁归为政虽任刑,其在公卿之间清洁自守,然温良谦退,不以行能骄人,甚得名誉于朝廷。

视事数岁,元康四年病卒。

家无余财,天子贤之,制诏御史:

“朕夙兴夜寐,以求贤为右,不异亲疏近远,务在安民而已。

扶风翁归廉平乡正,治民异等,早夭不遂,不得终其功业,朕甚怜之。

其赐翁归子黄金百斤,以奉其祭祠。

翁归三子皆为郡守。

少子岑历位九卿,至后将军。

而闳孺曾至广陵相,有治名。

由是世称田延年为知人。

(节选自《汉书》七六一卷)

【注】①高第:

考核的成就优秀。

②莝:

(cuò)铡草。

③员程:

计人工及日程。

4.对下列各句中画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遂召上辞问,甚奇其对奇:

对……感到惊奇

B.案事发奸,穷竟事情竟:

完毕,终了

C.过辞廷尉于定国辞:

辞别,辞行

D.由是世称田延年为知人知:

了解,懂得

答案B

解析竟:

追究。

5.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尹翁归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一组是(3分)

()

①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②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

③案事发奸,穷竟事情④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

⑤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⑥论弃仲孙市,一郡怖栗

A.①②④⑥B.①③④⑥

C.②③⑤⑥D.③④⑤⑥

答案B

解析②反映尹翁归直爽的性格,⑤写尹翁归官拜太守去向廷尉于定国辞行,与表现他不畏权贵、秉公执法无关。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尹翁归早年做过小吏,第二次为官后仕途通达,由卒史而督邮,而都内令,又升迁为弘农都尉,官拜东海太守,后又升任右扶风太守。

B.尹翁归能取得优异的政绩,田延年功不可没,因为尹翁归虽然倨傲狂妄,田延年不但没有计较他,反而采取了宽容态度,并重用他。

C.于定国与前来辞行的尹翁归聊了一天,也没敢把同乡的两个孩子请托给他,后评价他是个贤良的官员,这从侧面衬托了尹翁归为官的清正贤明。

D.尹翁归任郡守时,惩治黠吏豪民,管辖之地皆大治;为政任刑,从不以能力骄人,为官公正廉洁,清正自守,在公卿之间语不及私。

答案B

解析“倨傲狂妄”错。

“独伏不肯起”这一细节表现了尹翁归的直爽性格,而不是倨傲狂妄。

7.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所举应法,得其罪辜,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用廉平疾奸吏以为右职,接待以礼,好恶与同之;其负翁归,罚亦必行。

(6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