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中考化学压轴题汇编山东专版解析卷.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027534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49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各地中考化学压轴题汇编山东专版解析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全国各地中考化学压轴题汇编山东专版解析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全国各地中考化学压轴题汇编山东专版解析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全国各地中考化学压轴题汇编山东专版解析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全国各地中考化学压轴题汇编山东专版解析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各地中考化学压轴题汇编山东专版解析卷.docx

《全国各地中考化学压轴题汇编山东专版解析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各地中考化学压轴题汇编山东专版解析卷.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各地中考化学压轴题汇编山东专版解析卷.docx

全国各地中考化学压轴题汇编山东专版解析卷

2018年全国各地中考化学压轴题汇编(山东专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实验探究题(共18小题)

1.(2018•青岛)某气体可能含有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蒸气中的一种或几种。

某兴趣小组利用下图中的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探究气体的成分。

请用符合题目要求的装置序号填空(装置可以重复使用,除杂试剂均足量)。

提示:

CO+CuO

Cu+CO2,H2+CuO

Cu+H2O;无水硫酸铜粉末遇水变蓝色。

(1)若检验气体中是否存在水蒸气,可将该气体通入装置 ④ 。

(2)将气体依次通过装置 ①② ,可检验并除去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

(3)若检验气体中是否存在一氧化碳,可将该气体依次通过装置 ②⑤① 。

(4)将气体依次通过装置 ④①②③⑤④① ,可一次性确定该气体的成分。

解:

(1)由于无水硫酸铜粉末遇水变蓝色,若检验气体中是否存在水蒸气,可将该气体通入装置④。

(2)由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将气体依次通过装置①②,可检验并除去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

(3)若检验气体中是否存在一氧化碳,首先要除去二氧化碳,再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在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所以可将该气体依次通过装置②⑤①。

(4)要验证该气体的成分,应通过无水硫酸铜检验水蒸气,再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再通过过氢氧化钠溶液将二氧化碳除干净,然后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将反应的气体先通过无水硫酸铜粉末检验是否有水生成,判断氢气的存在,再通过澄清的石灰水判断一氧化碳的存在;将气体依次通过装置④①②③⑤④①,可一次性确定该气体的成分。

故答为:

(1)④;

(2)①②;(3)②⑤①;(4)④①②③⑤④①。

2.(2018•枣庄)请分析下列实验装置,阅读所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氨气(NH3)常温下是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对人体有较大毒性,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显碱性。

实验室可用加热氯化铵(NH4Cl)和熟石灰两种固体的方法制取氯气,同时生成氯化钙和水。

铵盐易溶于水,Ca(OH)2微溶于水,CaCl2溶液显中性,NH4Cl溶液显酸性。

(1)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H4Cl+Ca(OH)2

CaCl2+2H2O+2NH3↑ ,应选取的发生装置是 B (填装置编号)。

(2)用C装置收集氨气时,气体应从 b 口通入(填“a”或“b”);检验氨气可用湿润的 红色 石蕊试纸(填“红色”或“蓝色”)。

(3)某同学对充分反应后反应器内的固体物质做进一步研究:

【提出问题】固体物质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I:

Ca(OH)2、NH4Cl和CaCl2

猜想II:

Ca(OH)2和CaCl2

猜想III:

NH4Cl和CaCl2

猜想IV:

只有CaCl2

有同学对上述猜想提出质疑:

有一种猜想不合理。

你认为是 猜想I 。

【实验探究】①取反应器内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过滤,得到滤液。

②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颜色无变化,说明 猜想II (填一种猜想)不正确。

③再取少量滤液于另一试管中,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该同学认为固体中含有NH4Cl,于是得出结论猜想III正确。

你认为该同学的结论 不合理 (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 氯化钙也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

【评价反思】该同学认为实验装置仍有不足之处,请你提出改进措施:

 在C装置的a导管连接吸收氨气的装置 。

解:

(1)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H4Cl+Ca(OH)2

CaCl2+2H2O+2NH3↑,反应需要加热,应选取的发生装置是B。

故填:

2NH4Cl+Ca(OH)2

CaCl2+2H2O+2NH3↑;B。

(2)用C装置收集氨气时,由于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气体应从b口通入;

检验氨气可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这是因为氨气能够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故填:

b;红色。

(3)【作出猜想】

上述猜想中,猜想I不合理,这是因为氢氧化钙和氯化铵不能共存。

故填:

猜想I。

【实验探究】

②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颜色无变化,说明溶液不显碱性,即溶液中不含有氢氧化钙,说明猜想II不正确。

故填:

猜想II。

③该同学的结论不合理,理由是氯化钙也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故填:

不合理;氯化钙也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评价反思】

该同学认为实验装置仍有不足之处,不足之处是:

没有处理尾气装置,改进措施:

在C装置的a导管连接吸收氨气的装置。

故填:

在C装置的a导管连接吸收氨气的装置。

 

3.(2018•青岛)对比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请你参与下列探究活动并回答问题。

【探究活动一】探究影响木炭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说明了影响木炭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是 氧气的浓度 。

【探究活动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①同学们做了A试管和B试管的对比实验,发现

B试管中固体可溶,A试管中固体几乎不溶。

该对比实验说明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 溶剂种类 。

②同学们又补充了C试管所示实验,他们想探究的影响因素是 溶质种类 。

【探究活动三】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碱溶液反应

①分别振荡三个软质塑料瓶,观察到塑料瓶变瘪

的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A>B>C 。

②对比A瓶与 C 瓶的实验现象,可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

解:

【探究活动一】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说明了影响木炭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是氧气的浓度,即氧气浓度越大,反应越剧烈;故填:

氧气的浓度;

【探究活动二】做了如图所示的A试管和B试管的对比实验,发现B中固体可溶,A中几乎不溶。

该对比实验说明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溶剂种类;同学们补充了如图丙所示的实验C,与A进行比较,溶剂都是水,溶质分别是碘和高锰酸钾,因此可以探究的影响因素是溶质种类;故填:

溶剂种类;溶质种类;

【探究活动三】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所以水吸收的二氧化碳最少,饱和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的二氧化碳最多,分别振荡三个软质塑料瓶,观察到塑料瓶变瘪的程度为A>B>C,对比AC瓶的实验现象,可以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故填:

A>B>C;C。

 

4.(2018•东营)某兴趣小组计划对空气成分进行探究,以下是他们的实验设计方案:

(1)除去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图1中装置B的作用是 除去水蒸气 ,装置A、B顺序能否颠倒 否 (填“能”或“否”)。

(2)除去氧气:

该小组根据教材中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原理,除去了

(1)中得到的气体中的氧气。

在拉瓦锡的经典实验中(装置如图2),使用汞的优点有 ABD 。

A.汞为液态,在加热的条件下只与氧气反应且生成物为固体

B.时间足够长,能将密闭装置中的氧气几乎耗尽

C.无法观察装置中气体体积的变化

D.得到的氧化汞粉末加热生成的气体体积+剩余气体体积=原空气体积

(3)分析误差:

该小组按设计方案得到的氮气密度(假设要除去的气体均已除净)与氮气的实际密度有误差,产生误差的原因是 得到的气体中还含有稀有气体 。

(4)拓展与延伸:

实验室如何制取氮气呢?

请阅读资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

1.重铬酸铵为桔黄色粉末,加热至180℃时可分解得到氮气;

2.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温下很难跟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但在高温或点燃条件下可与某些物质反应,如:

镁能够在氮气中燃烧。

①仪器B的名称是 锥形瓶 。

②利用上述仪器和重铬酸铵在实验室制取少量氮气,其发生装置应选择的仪器有 CDF (填序号),还必须补充的一种仪器是 酒精灯 。

若用上述装置制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

K2MnO4+MnO2+O2↑(2KClO3

2KCl+3O2↑) 。

③根据已有知识,收集氮气只能用 排水 法,理由是 氮气密度接近空气且难溶于水 。

该小组欲进行镁在氮气中的燃烧实验,现收集一瓶含水约

体积的氮气,该如何操作 向集气瓶中装满水,倒扣入水槽中,当收集到约剩余1/5体积水时,停止收集,移出集气瓶,放在实验台上 。

解:

(1)除去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图1中装置B的作用是:

除去水蒸气;装置A、B顺序不能颠倒;故答案为:

除去水蒸气(或除水);否;

(2)除去氧气,装置如图2,使用汞的优点有:

A.汞为液态,在加热的条件下只与氧气反应且生成物为固体;B.时间足够长,能将密闭装置中的氧气几乎耗尽;D.得到的氧化汞粉末加热生成的气体体积+剩余气体体积=原空气体积;故答案为:

ABD(与顺序无关)

(3)分析误差:

该小组按设计方案得到的氮气密度(假设要除去的气体均已除净)与氮气的实际密度有误差,产生误差的原因是:

得到的气体中还含有稀有气体;故答案为:

得到的气体中还含有稀有气体;

(4)拓展与延伸,①仪器B的名称是锥形瓶;②利用上述仪器和重铬酸铵在实验室制取少量氮气,其发生装置应选择的仪器有:

CDF,还必须补充的一种仪器是:

酒精灯;如果是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③氮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因此只能用排水法收集;该小组欲进行镁在氮气中的燃烧实验,现收集一瓶含水约

体积的氮气,操作方法是:

向集气瓶中装满水,倒扣入水槽中,当收集到约剩余1/5体积水时,停止收集,移出集气瓶,放在实验台上。

故答案为:

①锥形瓶;②CDF(与顺序无关);酒精灯;2KMnO4

K2MnO4+MnO2+O2↑(2KClO3

2KCl+3O2↑);③排水;氮气密度接近空气且难溶于水(缺一不可);向集气瓶中装满水,倒扣入水槽中,当收集到约剩余1/5体积水时,停止收集,移出集气瓶,放在实验台上。

(要点:

收集前集气瓶装满水;收集至剩余约1/5体积水)

 

5.(2018•青岛)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里准备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实验时,发现实验台上摆放的药品中,有一瓶未盖瓶塞且标签破损的溶液(如图),他们决定对这瓶溶液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溶液的溶质是什么?

【获得信息】

(1)酸、碱、盐的性质实验中用到含钠元素的物质有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

(2)实验室里盛放碱性溶液的试剂瓶通常使用橡胶塞。

(3)碳酸氢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不反应;氯化钡溶液呈中性。

【提出猜想】猜想一:

氢氧化钠;猜想二:

碳酸钠;猜想三:

碳酸氢钠。

【实验探究】

(1)小军取样滴加稀盐酸有 气泡 产生,得出结论:

该溶液的溶质是碳酸钠或者是 碳酸氢钠 。

(2)小军另取样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观察到有 白色沉淀 产生,进而得出结论:

该溶液的溶质是碳酸钠。

(3)小华认为小军的结论不完全正确,理由是 露置于空气中的NaOH溶液与空气中的CO2反应也生成碳酸钠 。

小组同学讨论后一致认为还需要进行如下实验:

(4)取小军第二次实验后的上层清液,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

【实验结论】这瓶溶液的原溶质是 氢氧化钠 。

【探究启示】实验中取用液体药品时,应注意 应立即盖好瓶盖 。

解:

【实验探究】

(1)稀盐酸能与碳酸钠或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填:

气泡;碳酸氢钠;

(2)碳酸钠能与氯化钡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和氯化钠,所以若另取样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进而得出结论:

该溶液的溶质是碳酸钠;故填:

白色沉淀;

(3)因为该试剂是敞口放置于空气中,若是氢氧化钠可能会和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变质生成部分碳酸钠,所以,小青认为小刚的结论不完全正确,理由是露置于空气中的NaOH溶液与空气中的CO2反应也生成碳酸钠;故填:

露置于空气中的NaOH溶液与空气中的CO2反应也生成碳酸钠;

【实验结论】取小军第二次实验后的上层清液,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说明溶液中还存在氢氧化钠,即原溶液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钠;故填:

氢氧化钠;

【探究启示】由于氢氧化钠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所以,实验取完药品后应立即盖好瓶盖;故填:

应立即盖好瓶盖。

 

6.(2018•烟台)如图为实验室常见的气体制备、收集和性质的实验装置,据图回答。

(1)指出B装置中标号仪器名称:

① 分液漏斗 。

(2)实验室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CO2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B (填装置序号,下同),收集装置是 E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CO3+2HCl═CaCl2+H2O+CO2↑ 。

(3)实验室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A 。

为探究氨气的性质,小红利用图中F装置进行氨气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实验中观察到黑色氧化铜粉末变成红色。

【提出问题】得到的红色粉末是什么?

查阅资料:

Cu2O是红色,易与稀硫酸反应:

Cu2O+H2SO4=CuSO4+Cu+H2O

【猜想假设】红色粉末是①Cu②Cu2O③ Cu、Cu2O 

【设计实验】小明设计如下实验验证红色粉末中是否含有Cu2O: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红色粉未于试管中,

加人足量稀硫酸

 固体减少,溶液由无色变蓝色 

红色粉末中含有Cu2O

【实验反思】小明设计的实验无法证明红色粉末中是否含有Cu,原因是 氧化亚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铜 。

解:

(1)①是分液漏斗。

故填:

分液漏斗。

(2)实验室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不需要加热,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B;

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用E装置收集;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CO3+2HCl═CaCl2+H2O+CO2↑。

故填:

B;E;CaCO3+2HCl═CaCl2+H2O+CO2↑。

(3)实验室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A。

故填:

A。

【猜想假设】

红色粉末是①Cu②Cu2O③Cu、Cu2O

故填:

Cu、Cu2O。

【设计实验】

取红色粉未于试管中,加人足量稀硫酸,固体减少,溶液由无色变蓝色,说明红色粉末中含有Cu2O,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红色粉未于试管中,

加人足量稀硫酸

固体减少,溶液由

无色变蓝色

红色粉末中含有Cu2O

【实验反思】

小明设计的实验无法证明红色粉末中是否含有Cu,原因是氧化亚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铜。

故填:

氧化亚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铜。

 

7.(2018•潍坊)某课外研究小组,用废弃的黄铜(铜锌合金),通过两种途径制取硫酸铜晶体。

实验流程如图所示:

(1)操作a为 过滤 ,该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 漏斗 、玻璃棒。

(2)浓硫酸是化学实验室里一种常见的酸。

①实验室稀释浓硫酸的操作是:

将 浓硫酸沿器壁慢慢倒入水中 ,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②化学实验应高度关注安全问题。

若不慎将少量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 3%~5%的碳酸氢钠 溶液。

(3)如图2是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装置。

①主要实验操作步骤有:

a.收集气体b.检查装置气密性c.将二氧化锰放入锥形瓶中d.从长颈漏斗中注入过氧化氢溶液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bcda (写字母序号)。

②在实验过程中,某同学因加入的药品量不足,致使集气瓶内剩余少量水。

若想集满这瓶氧气,在不拆卸装置和不添加药品的前提下,请帮他想出种解决的方法 通过长颈漏斗向锥形瓶内加水将氧气赶到集气瓶中 。

(4)操作b的顺序为蒸发浓缩、 降温结晶 过滤、干燥。

(5)下列测定稀硫酸pH的操作正确的是 C (写字母序号)。

A.将pH试纸直接插入稀硫酸中

B.先将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

C.用玻璃棒蘸取少量稀硫酸,滴在pH试纸上

D.根据试纸显示的颜色估算出溶液的pH

解:

(1)操作a得到的是固体和液体,为过滤操作,该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故填:

过滤;漏斗。

(2)①实验室稀释浓硫酸时是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故填:

浓硫酸沿器壁慢慢倒入水中;

②若不慎将少量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故填:

3%~5%的碳酸氢钠;

(3)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实验操作步骤是检查装置气密性、将二氧化锰放入锥形瓶中、从长颈漏斗中注入过氧化氢溶液、收集气体,故正确的操作顺序是bcda,故填:

bcda;

②要想集满这瓶氧气,在不拆卸装置和不添加药品的前提下,可以通过长颈漏斗向锥形瓶内加水将氧气赶到集气瓶中,故填:

通过长颈漏斗向锥形瓶内加水将氧气赶到集气瓶中。

(4)操作b的顺序为蒸发浓缩、降温结晶过滤、干燥,故填:

降温结晶。

(5)测定稀硫酸pH的操作正确的是用玻璃棒蘸取少量稀硫酸,滴在pH试纸上,故填:

C。

 

8.(2018•烟台)图一、图二是某兴趣小组探究金属、酸的化学性质时所做的两组实验。

实验结束后,将两组实验试管中的物质分别全部倒入甲、乙两个洁净的烧杯中,据图回答:

(1)在图一所示的实验中,试管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Fe+CuCl2═FeCl2+Cu 。

(2)甲烧杯中的物质完全反应后,发现红色固体物质明显增多。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D (填序号)

A.试管②反应后的固体中一定不含铁

B.完全反应后,甲烧杯中的固体一定含有铁

C.完全反应后,甲烧杯的溶液中可能含有Cu2+

D.完全反应后,甲烧杯的溶液中一定含有Mg2+、Fe2+

(3)乙烧杯中的物质充分反应后,仅观察到有白色沉淀,无其他现象。

则试管④反应后的溶液中的溶质共有哪些 NaCl、Na2CO3 (写化学式)。

(4)将乙烧杯内的物质进行过滤,对所得滤液中溶质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1: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

向其中滴加足量硝酸钡溶液,

有白色沉淀

生成

①生成的白色沉淀是 BaCO3 (写化学式,

下同)

②滤液中的溶质共有哪些 NaCl、NaOH、Na2CO3

步骤2:

静置,向上层清夜中

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

(5)在上述(4)的实验探究中,步骤1中加入足量硝酸钡溶液的目的是 除去碳酸钠,以防止影响检验氢氧化钠 。

解:

(1)在图一所示的实验中,试管②中铁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Fe+CuCl2═FeCl2+Cu。

故填:

Fe+CuCl2═FeCl2+Cu。

(2)甲烧杯中的物质完全反应后,发现红色固体物质明显增多,说明①中铁过量,②中氯化铜过量,

A.试管②反应后的固体中一定不含铁,该选项说法正确;

B.完全反应后,甲烧杯中的固体不一定含有铁,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完全反应后,如果氯化铜过量,则甲烧杯的溶液中可能含有Cu2+,该选项说法正确;

D.完全反应后,甲烧杯的溶液中一定含有没有反应的Mg2+、反应生成的Fe2+,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填:

ACD。

(3)乙烧杯中的物质充分反应后,仅观察到有白色沉淀,说明碳酸钠过量,则试管④中的溶质有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和过量的碳酸钠。

故填:

NaCl、Na2CO3。

(4)步骤1: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是因为碳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了碳酸钡;

步骤2:

静置,向上层清夜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则滤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1: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

向其中滴加足量硝酸钡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①生成的白色沉淀是BaCO3

②滤液中的溶质共有NaCl、NaOH、Na2CO3

步骤2:

静置,向上层清夜中

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

(5)在上述(4)的实验探究中,步骤1中加入足量硝酸钡溶液的目的是除去碳酸钠,以防止影响检验氢氧化钠。

故填:

除去碳酸钠,以防止影响检验氢氧化钠。

 

9.(2018•潍坊)金属镁可与热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所得溶液呈碱性,可使酚酞溶液显紅色。

某同学将镁条放在水中煮沸,趁热取出部分溶液,滴加酚酞溶液,变为红色,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发现溶液的红色褪去了。

(1)镁与热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Mg+2H2O=Mg(OH)2+H2↑ 。

(2)查阅资料:

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是溶液碱性减弱。

【提出问题】导致溶液碱性减弱的原因是什么?

【假设与分析】

假设1:

可能是氢氧化镁与N2或O2发生了反应。

假设2:

可能是溶液吸收了空气中的 二氧化碳 。

假设3:

可能是氢氧化镁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 降低 。

由碱的性质可知,假设1不成立。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1.取上述紅色溶液,保持温度不变,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① 溶液红色褪去

假设2成立

2.取上述红色溶液,② 降低温度 ,③ 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 观察现象。

红色褪去

假设③成立

【拓展延伸】

(3)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硫酸铜溶液时,产生蓝色沉淀。

请解释其原因:

 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 。

(4)除上述金属外,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预测 钾 也能跟硫酸铜溶液反应产生上述现象(举一例即可)。

解:

(1)镁与热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和氢气,配平即可;故答案为:

Mg+2H2O=Mg(OH)2+H2↑;

(2)假设与分析中,假设1:

可能是氢氧化镁与N2或O2发生了反应;假设2:

可能是溶液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假设3:

可能是氢氧化镁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实验探究中,1.取上述红色溶液,保持温度不变,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溶液红色褪去,假设2成立;2.取上述红色溶液,降低温度,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红色褪去,假设③成立;故答案为:

二氧化碳;降低;①溶液红色褪去;②降低温度;③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

(3)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硫酸铜溶液时,产生蓝色沉淀,因为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故答案为:

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

(4)除上述金属外,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预测钾也能跟硫酸铜溶液反应产生上述现象,因为钾比钠活泼;故答案为:

钾;

 

10.(2018•烟台)已知某品牌膨松剂的成分是碳酸氢钠、碳酸氢铵中的一种或两种,某化学兴趣小组为确定该品牌膨松剂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①氨气水溶液呈碱性

②浓硫酸和碱石灰都可做气体吸收剂;浓硫酸能吸收氨气,不能吸收二氧化碳;碱石灰是氧化钙与氢氧化钠固体的混合物,不与氨气反应。

【设计实验】兴趣小组利用如下装置进行探究(装置气密性良好,各装置中气体吸收剂足量);

依次连接A、C、D装置,点燃A处的酒精灯,将试管中的该膨松剂样品充分加热至完全反应后,通过观察到 试管中有剩余固体 、 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 现象可以证明该膨松剂中含有NaHCO3和NH4HCO3两种物质。

其中装置C的作用是 吸收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

【拓展探究】为进一步确定该品牌膨松剂中NaHCO3和NH4HCO3的质量比,同学们取两份等质量的该品牌膨松剂样品,利用图提供的实验装置,设计并进行了如下两组实验:

序号

实验操作

测得数据

实验1

将其中的一份膨松剂样品加入A装置试管中,将A装置依次连接B、C装置,充分加热至膨松剂完全反应

装置C增重1.98g

实验2

将另一份膨松剂样品加人A装置试管中,将A装置依次连接C、B装置,充分加热至膨松剂完全反应

装置B增重0.34g

基于以上实验数据分析,该品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