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009992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

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识字写字:

能够认识汉字17个,会写26个。

2、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学会抓住重点语句切实感悟、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3、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叙述顺序,抓住文章叙述的事件,体会人物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四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五”组成。

精读课文三篇:

《一块特别的石头》、《地图上的发现》、《新型玻璃》;《人类的“老师”》是略读课文。

本单元以“发明、创造“为主题,这些课文中的科学家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求索的精神能够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立志探索科学奥秘的可贵品质。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把握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单元主题

1、自读单元导语,明确单元学习任务。

(帮助学生明确:

导语有两部分组成——课文内容和单元训练重点)

(1)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

(2)本单元选编了哪四篇课文?

(3)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是什么?

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二、逐篇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1、组长带领本组同学朗读课文,检查阅读效果并评价。

2、指名汇报每篇课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提示: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三、你最喜欢本单元的哪篇课文?

为什么?

四、搜集资料

搜集有关李四光的资料或者相关的冰川活动的资料

搜集有关大陆漂移说的资料。

搜集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五、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展示汇报生字词及查找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二、检查生字词的预习效果

1、同桌之间互读本单元生字,相互评价。

2、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感悟重点词语。

3、用不同的形式展示查找的多音字、形近字、近反义词。

三、资料展示:

1、说说自己搜集资料的方法

2、汇报自己搜集到的资料

21、《一块特别的石头》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是如何进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求索的可贵品质;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是如何进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求索的可贵品质。

课时安排:

2—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

同学们,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

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块特别的石头》(板书课题)。

二、熟读课文

检测读书情况

1、同桌互读课文。

2、互评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读顺、不添字、不掉字的在书上画一面红旗。

三、检测字词

1、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2、理解词语:

陨石:

      地质学家:

突兀:

第四纪:

    

冰川:

      秦岭:

    

四、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1、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几部分内容?

每部分都写了什么?

(一、介绍李四光是地质学家;二、李四光小时候玩捉迷藏对一块特别的大石头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三、长大后李四光通过学习与考察得出研究成果。

2、把你的想法说给你同组,进行交流得出结论;

3、本文就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叙述顺序来写的。

根据根据事情发展顺序为文章分段。

(一、第1自然段。

二、第2——8自然段。

三、第9、10自然段)

五、浏览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了巨石的由来。

六、品读感悟

1.快速阅读课文,说说为什么这是一块特别的大石头?

它特别在哪里?

2.细读课文,围绕以下问题展开探讨、交流。

(1)李四光是如何思考的?

又是如何解答自己的疑问的?

(2)李四光从这块特别的大石头中取得了什么研究成果?

3、说说“这块特别的大石头能够说明什么?

” 

4、讨论交流:

(1)李四光取得这个成就靠的是什么?

(2)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假如是你,你会跟李四光一样的做法吗?

七、写法赏析:

巧用过渡句,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八、课外搜集:

1、搜集李四光的资料。

2、搜集其他有关科学家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奉献精神。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交流本文主人公——李四光的资料。

二、学文探究:

1.这块石头特别在哪里?

读课文有关段落找答案。

抓住第三自然段中的“巨石”、“孤零零”,说说它的特别之处。

2.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产生了疑问:

“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里来的

呢?

”反复读句子,练习读出语气。

3.李四光为了解开这个问题,都问了谁?

结果怎样?

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

演。

4.学生汇报:

(1)“石头从哪里来的?

本来就有的呗!

”小朋友的回答李四光不满意。

(2)陈二爹的回答李四光不相信。

(3)爸爸的回答引起李四光进一步思考,仍不满意。

5.“真是打破沙锅问到底!

”李四光要自己解开这个谜题。

他是如何研究的?

默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

读读这些词句,想想你有什么体会?

——第九自然段:

抓住“学习、考察、想”等词语,感悟李四光对大石头能产生那么

多“为什么”!

——第十自然段:

“考察研究、发现、推翻”,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

求索的可贵品质。

 看插图,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

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练习朗读,体现对关键词语的理解。

三、总结升华:

1.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

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

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蕴含着巨大价值。

所以李四光成为我

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李四光取得这个成果靠的是什么?

四、课外拓展:

1.许多在科学研究上做出一番成就的人从小就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索,最后为他

们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回去找找这方面的材料。

2.愿同学们也怀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

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22、《地图上的发现》

教学目标:

  1.指导默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

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

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2.引导学生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轮廓、

吻合、锯齿、拼接”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默读课文,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难点:

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

理解有关地理知识。

教学时间:

2—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

二、检测字词

1、一字组多词:

拼()()置()()适()()存()()

2、理解词语:

轮廓、吻合、适合、生存、漂移、冰雪覆盖、

三、再读课文,概括内容

课文讲述的是德国()家()发现提出“大陆漂移说”的事。

四、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第一部分:

1——2自然段()

第二部分:

3——8自然段()

五、品读感悟

1、观察地图上的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和同学们一样,也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

94年来,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

2、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同样的世界地图许多人都看见过,甚至研究过。

魏格纳却没有漫不经心发现的这个有趣的现象。

他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经过仔细观察,他进一步发现,世界各大洲的边缘,虽然像锯齿一样参差不齐,却恰好可以拼接在一起。

3、科学家们是怎样证明“大陆漂移说”的?

长期艰苦的考察:

(1)南极洲找到的煤块上有植物生长的痕迹和大量的动植物化石。

这说明2亿年前的南极洲不是现在的冰雪覆盖,而是一个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

看插图,感受考察的艰苦。

(2)南极洲的冰碛石和大洋洲、非洲发现的冰碛石是完全相同的,说明它们全都来自同一大陆。

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必须有足够有力说明的事实证据。

为此,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活动。

六、写法赏析: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七、课外积累:

课后继续搜集“大陆漂移说”的有关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深入理解。

1.年仅32岁的魏格纳,引起了地质界的震动,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成为一颗耀眼的科学新星。

魏格纳提出的假说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的呢?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1——4自然段,并完成以下要求。

出示:

魏格纳在观察地图时有什么惊人的发现?

把相关的句子用“——”划出。

 

(1)出示句子:

  “瞧!

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果然……都能……又能……找到相应的突出部分。

  “结果发现……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吻合在一起。

  重点研究第一句

  ①“这两个地方”指的是哪两个地方?

“吻合”什么意思?

  ②我们看地图找出巴西突出的部分和凹进的几内亚湾,是不是和文中所描述的那样。

  ③“不可思议”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是啊,南美洲和非洲之间隔着辽阔的大西洋,距离相差6500千米,八杆子打不到边的2个地方却能如此紧密的吻合在一起,这是多少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啊!

读——(引读第一句)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他不断念叨着,读——魏格纳此时欣喜若狂,大声喊着——

  ④在这个发现的基础上,魏格纳有了更多惊人的发现,齐读2,3句。

请同学对照地图,看看是否如同书上所描写的那样。

  

(2)你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实践,有了惊人的发现,心情怎样?

想像一下,当年魏格纳有了一次比一次惊人的发现,心情怎样?

(惊喜)从那些地方我们感受到了魏格纳的惊喜。

  出示:

  “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

  “他精神大振,仔细端详着美洲和非洲大陆形状上的不同点。

  “魏格纳兴奋极了,将地图上一块块陆地进行了比较。

  ①请同学自由练习,把魏格纳的惊喜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②指读,引读当魏格纳无意中发现巴西突出的部分和凹进的几内亚湾竟然是这样不可思议的吻合,魏格纳——(引读第一句)于是他——(引读第二句)当魏格纳有了越来越多的发现时,魏格纳——(引读第三句)

  (3)伟大的发现总不会轻易现出他的真面目,年轻的魏格纳为什么会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东西呢?

(仔细观察)

  你从那些地方看到了魏格纳的认真,一丝不苟?

  (4)仅仅会观察还是不够的,我们更要学会从观察中敢于思考、探究。

看到这些惊人的发现,魏格纳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奇想——

  出示:

“在太古时代,地球上……它们的海岸线才会惊人地吻合。

  2.推理想像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成为真理,为了证实这一奇想,魏格纳都做了些什么工作?

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第6、7自然段。

  

(1)著名科学家柯彭的看法和建议是什么?

“也曾有人提起过”,说明了什么?

  

(2)在大科学家的劝阻下,魏格纳是怎样做的?

那些词语看出考证工作的艰难?

(浩如烟海)解释这个词语,经过魏格纳将近2年时间不懈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魏格纳终于找到了证据。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魏格纳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回归整体,迁移升华

  1.仔细观察,敢于思考,反复求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2.只要我们学会做生活和学习的有心人,就一定会比别人有更多的收获。

四、课外作业

1.熟读课文,将文中的好词好句摘录下来。

2.感兴趣的话再去收集资料,了解更多知识。

23《新型玻璃》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

用,激发我们为科技事业的发展而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2、了解课文中所介绍的几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讲故事导入)

二、自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

读通畅,不添字,不掉字。

读后同桌交流读书心得。

检测读书情况。

挑生读课文。

三、检测生词。

盗窃急促废水警察

噪音对付罪犯建筑

安然无恙藕断丝连

四、概括主要内容。

1.我知道课文主要讲了()种新型玻璃。

它们分别是()。

2.我知道每一种新型玻璃都有各自的()和()。

试着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

课文主要写()。

默读课文,填表。

1、新型玻璃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2、用“————”画出描写新型玻璃特点的句子。

3、用“~~~~~~~”画出描写新型玻璃作用的句子。

4、完成表格。

新型玻璃名称

特点

作用

夹丝网防盗玻璃

夹丝玻璃

变色玻璃

吸热玻璃

吃音玻璃

五、介绍说明方法

(一)、变色玻璃还会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的深浅,调节室内的光线,所以人们把这种玻璃叫“自动窗帘”。

1、这句话把()比作()。

2、这句话用了()说明方法。

(二)、临街的窗子如果装上这种玻璃,街上的声音为四十分贝时,传到房间里就只剩下十二分贝了。

这句话通过()和()的说明方法说明“吃音玻璃”的特点,使人清楚明白,印象深刻。

(三)、总结

课文就是采用了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说服力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学习过渡句

六、写法赏析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1、作者在介绍每一种玻璃时,先讲特点,再讲作用。

2、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巧妙地使用过渡句,如“另一种……”“还有一种……”等句子,使独立的各段紧密的联系起来。

3、在介绍说明时,作者用了一些说明方法:

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听写8个生字

二、回忆、导入新课

1.导入:

同学们,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个人影窜进了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展览馆,准备划破玻璃,盗窃里面的字画。

当他的玻璃刀刚刚触及玻璃的时候,院子里便响起了急促的报警声。

警察立即赶来,把这个小偷给抓住了。

同学们一定会奇怪地问:

这是什么玻璃呀?

怎么一接触它就发出报警声呢?

同学们,这是一种新型玻璃。

板书课题

2.自由读课文,回忆一下:

课文讲了几种新型玻璃?

三、精读课文

1.认识“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作用。

默读第1自然段。

思考:

夹丝网防盗玻璃有什么特点?

它有什么作用?

划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特点:

自动报警作用:

防盗

理解:

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玻璃的特点才有它自动报警防盗的作用,由此可见“夹丝网防盗玻璃”的作用

是由它的特点决定的。

2.读课文,仿照第一自然段独立思考其他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填在书上)

3.小组进行交流。

每个小组发一张表格,组内同学互相交流,一起设计表格、填写表格。

4.全班汇报,老师板书。

5.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它们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

活,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现在我们把自己了解到的内容说一说,请你用自

述的方法。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自述”两个字。

)“自述”是什么意思?

(就是自己介绍自己)。

小组互相说,全班推荐。

四.探读课文,归纳说明方法:

课文清晰地给我们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作者在介绍时使用了几种说明方法?

明确要求,拓展练习

1.现在我们都是小小科学家,今天我们也来发明一种新型玻璃。

请你仍然用“自述”的方法说一说。

想一想,你设计的新型玻璃可以用在哪?

请你用上“可以……可以……也可以……”

2.分组交流自己的设计方案。

3.每组推荐一个最佳方案在全班汇报。

五.展销会。

六.展开想象,设计一种未来的新型的玻璃。

24.人类的老师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新词。

2.抓住重点词语,了解哪些老师启示了人类的哪些发明。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学习重点:

学习课文重点段,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

学习难点:

了解课文具体介绍的方法。

学法提示:

1、课前充分自读课文,不懂的词语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达到正确流利,能正确的识写生字生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课文内容,与同桌或小组合作学习,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根据动物自身的特点而有所发明的。

学习过程:

一、看图导入

1、看一组与“仿生学”有关的图片。

2、理解“仿生学”名词,板书课题。

二、自读自悟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掉字。

能把课文读通读顺的同学为自己奖励一颗星星。

2.默读课文,读准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读音(可反复多读几遍),有疑问的请同桌帮助解决。

三、字词检测(齐读、师正音、同桌互读评价)

破碎教训颤抖坦克机毁人亡

超过均匀袋鼠鲸鱼轻而易举

新式坚固机翼模仿薄壳结构

四、概括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科学家从()那里得到(),()出对人们有益的各类东西,告诉我们()是人类的好“老师”。

五、理清思路

第一段(1——自然段):

科学家在鱼儿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指出

很多生物是人类的“老师”。

第二段(——自然段)分别举了飞机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汽车

设计、坦克设计的例子说明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

第三段(自然段):

自然界中的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

六、品读感悟

(1)课文题目中“老师”两个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人类的“老师”是谁?

它们的独特之处分别是什么?

人类学习后的结果怎样?

(2)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自然界的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这样的感叹?

因为科学家从鱼儿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所以说鱼儿是人类的“老师”。

(3)课文写了哪些生物对人们的启示?

七、写法赏析

(1)对比1和6自然段内容,你有什么发现?

(第一段话与最后一段话表达的意思相同,前后照应)

(2)浏览2——5自然段。

质疑:

在这些实例中,哪些介绍具体,哪些是简单例举?

体会:

具体介绍与简单列举相结合这种写作手法的好处及应用。

八、拓展延伸

1、分享有关“仿生学”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的实例。

2.课外搜集一些“仿生学”知识,增长见识。

3.推荐介绍“仿生学”的书籍和网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1.学习第3段,探究“蜻蜓”的秘密。

(1)引导交流:

读了这一段,你能选用下面的句式把这一段的主要内容说清楚吗?

出示:

科学家从____得到启示,发明了____。

人们模仿____造出了____。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飞机设计。

(2)人类为什么要想发明飞机?

人类是怎样发明飞机的?

用直线画出有关句子。

(3)指读句子:

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

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

读出骄傲、自豪。

(4)人类有了梦想,就积极地向自然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最后终于发明了飞机。

为科技进步作出贡献。

可见鸟儿就是人类的--(读题)

(5)30年以后,人类在飞机上遇到了什么难题,又是怎么向动物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的呢?

用弯线在文中画出有关句子。

(6)指名读句子。

给“剧烈”换个词语,说说“机毁人亡”的意思。

(7)(出示蜻蜓的图片)教师补充:

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所在。

所以,人类从蜻蜓身上找到了防止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方法,避免了机毁人亡的惨祸,可见蜻蜓是(指课题)——人类的“老师”。

(8)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说:

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指导读出惋惜、感叹的语气。

(9)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又注意研究了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又为科技进步作出了哪些贡献呢?

(学生回答,指名读句)所以说苍蝇、蚊子等昆虫是人类的--(读题)

2.学习第4自然段,探究“鲸”的秘密。

(1)指名读课文,思考:

老师是谁?

它的独特之处是什么?

它对人类有什么启示?

(2)师适时点拨并现场勾勒鲸的形体,并过渡:

前圆后尖,表面光滑,略象水滴的形状的形体就是“流线体”。

具有这种形状的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所受到的阻力最小,所以汽车、火车、飞机机身、潜水艇等外形常做成流线型。

(3)齐读这一段,引导学生用“”人类模仿,改进,提高了。

”的句式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3.自学第5自然段,探究“鸡蛋”的秘密。

(1)小组内学习第5段,完成表格

谁是人类的老师?

独特之处?

向这位老师学习的结果样?

 

 

 

 

 

 

(2)学生汇报。

(3)实验探究:

请学生上台捏鸡蛋,讨论:

为什么小小的鸡蛋这么难捏碎呢?

出示句子:

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

(4)这种“薄壳结构”有什么特点?

建筑师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5)你还知道哪些建筑物采用了“薄壳结构”?

(6)投影出示图片并总结:

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正因为采用了这种“薄壳结构”,这些建筑风格是既坚固又美观,还大大节省了建筑材料。

其它采用“薄壳结构”的著名建筑还有很多白宫、克里姆林宫、太空针塔等。

这样的建筑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不妨去调查一下。

(7)齐读第5自然段,记住人类从蛋壳中获得的启发,进行建筑设计的例子。

板书:

建筑设计)

4.学习第6自然段,了解详略得当的写法。

(1)质疑:

人类以生物为师的例子仅仅是3—5自然段中的那几个吗?

还有哪些?

学生汇报。

还通过什么可以看出来?

(省略号看出人类以生物为师的例子还有很多)

(2)你还知道哪些例子呢?

(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

(3)课文写了这两位老师与前面的方法一样吗?

为什么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

(详有略,突出重点。

海陆空各一代表)自然界能够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太多太多了,不能一一介绍。

师小结本文的写作方法:

详略得当。

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总结全文,深化情感

大自然多么奇妙啊!

经过对许多生物的研究,人类获得了不少启发,但这还远远不够,更多的奥妙还有待于我们去发现。

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以自然界的生物为师,在走进自然的同时,一定会获得更多的启示,产生更多的发明创造。

五、作业超市

搜集有关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文字或图片资料,做一期手抄报。

语文百花园六(四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用词语接龙的方法积累词语。

2、运用已有的阅读文章的方法,自己独立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3、了解人们使用的各种笔的发明及的演变过程,能够按要求根据自己收

的资料把“笔的演变”介绍清楚。

  4、在了解“笔的演变”的基础上展开想像,改进一种笔,能够把未来的笔

介绍清楚,写一篇习作。

             第一课时

一、学习语海畅游

1、词语接龙:

词语接龙这个游戏有的同学可能玩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玩一玩。

(1)自己读例子:

藕断丝连——连绵不绝——绝处逢生……

轻易而举——举一反三——三长两短……

微不足道——道听途说——说三道四……

(2)小组内练习:

1、2小组3、4小组5、6小组分别进行一组练习。

(3)指名学生班内展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