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99160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docx

《古代汉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汉语.docx

古代汉语

一、裘锡圭的理论

裘锡圭的理论观点:

 

1、字符理论:

一种文字的性质由该文字所使用的符号的性质决定。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自身作为一种符号系统。

文字符号系统的性质是由组成该文字的字符即意符、音符、记号决定的。

因此,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

2、字符分为三大类:

意符、音符、记号 

   意符:

是与文字所代表的词的意义有联系的字符。

包括传统文字学所说的象形、指事、会意几种字所使用的字符及形声字的形旁。

 

   音符:

是与文字所代表的词的语音有联系的字符。

假借字一般都是音符,形声字中有一部分是音符,还有一部分是音符兼意符。

 

   记号:

是与文字所代表的词的意义和语音都没有联系的字符。

包括硬性规定的记号和由汉子字形与语音、意义等方面的变化  

小结:

树立历史的观点,汉子断代史的研究有利于汉子性质的讨论。

开展商代文字、西周文字、春秋文字、战国文字、秦汉文字性质的定性研究,立足于汉字字符的断代整理和汉字字符的变化规律的总结。

即对各时代文字系统离析字符,统计数量,再通过历史考察,分析各时代之间的发展变化,总结规律。

  

  汉字在象形程度较高的早期阶段(大体是西周以前)基本上是使用音符和意符的一种文字体系;西周后,随着字形、语音、意义的变化,汉字则主要是使用意符、音符和记号的文字体系。

所以汉字是意音文字。

  

  因此,研究汉字性质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遵循汉字的历史,尊重现行汉字。

 

二、名词解释

1、右文说:

是北宋王圣美提出的。

“右文说”认为形声字的声符除表示读音外还表示这个形声字的意义。

声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相通。

因为形声字绝大部分是左形右声的结构也就是声符在字的右侧因此这种学说被成为“右文说”。

2、古今字:

从汉字产生的时间来看,有些词在历史上先后会有不同的汉字来表示,先出现的叫古字,后出现的叫今字。

3、同形字:

不同的字如果字形相同,就是同形字。

4、俗字:

俗体字:

民间通用的不规范的汉字,一般为与当时的规范文字并存的手写体,可以看作是异体字的一种。

举例:

梦泪杰点

5、假借字:

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一个词,这样的字就是假借字。

6、亦声字(会意兼形声字):

形声字的声旁起标音作用,而有些声旁字既标音也表义,音义合一,这种造字法,属于形声字与会意字的兼类。

《说文》中常出现“亦声”这个术语。

古人解说为“凡言亦声者,会意兼形声也”,因而一些文字学的书籍中把这类会意兼形声的字简称为“亦声字”

7、异体字:

两个汉字的音、义完全相同而字形不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相互代替,这样的字之间互称异体字。

8、通假字:

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一个本有其字的词,被借字就是本字的通假字。

即假借字的第3种情况。

9、转注:

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受”写作“授”不得分)。

10、偏义复词:

由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词构成,只有一个词起表义作用,另一个词不表义,只是一种陪衬,这种复合词叫做偏义复词。

1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了该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12、金文指铸刻在各种青铜器(如钟、鼎、鬲、簋、盘等)上的古文字。

因为古代称铜为金,所以称这些文字为金文。

13、四体二用:

六书是古人提出的最早、最系统的汉字形体构造理论,它包括:

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和假借。

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故称之为“四体”,假借、转注是用字法,故称之为“二用”。

14、词的引申义:

在本义的基础上发展衍化出来的其他相关意义叫作引申义。

15、同源词:

由同一语源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的一组音义相通的词。

三、1、词类活用的标志:

判断依据:

词类活用

一、活用与词的兼类

1.词类活用——临时性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

2.词的兼类——永久性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

《吕氏春秋》

人或益之,人或损之。

《吕氏春秋》

其家必日益。

《吕氏春秋》

子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

二、古汉语的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A.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左传》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左传》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资治通鉴》

B.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论语》

天汉四年春正月,朝诸侯王于甘泉宫。

《汉书》

2.形容词使动用法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战国策》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战国策》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荀子》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左传》

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刘向《新序》

楚观起有宠于令尹子南,未益禄,而有马数十乘。

楚人患之,王将讨焉。

子南之子弃疾为王御士,王每见之,必泣。

弃疾曰:

“君三泣臣矣,敢问谁之罪也?

”王曰:

“令尹之不能,尔所知也。

国将讨焉,尔其居乎?

”对曰:

“父戮子居,君焉用之?

泄命重刑,臣亦不为。

”王遂杀子南于朝,轘观起于四竟。

子南之臣谓弃疾:

“请徙子尸于朝。

”曰:

“君臣有礼,唯二三子。

”三日,弃疾请尸,王许之。

既葬,其徒曰:

“行乎?

”曰:

“吾与杀吾父,行将焉入?

”曰:

“然则臣王乎?

”曰:

“弃父事仇,吾弗忍也。

”遂缢而死。

复使薳子冯为令尹,公子齮为司马。

屈建为莫敖。

有宠于薳子者八人,皆无禄而多马。

他日朝,与申叔豫言。

弗应而退。

从之,入于人中。

又从之,遂归。

退朝,见之,曰:

“子三困我于朝,吾惧,不敢不见。

吾过,子姑告我。

何疾我也?

”对曰:

“吾不免是惧,何敢告子?

”曰:

“何故?

”对曰:

“昔观起有宠于子南,子南得罪,观起车裂。

何故不惧?

”自御而归,不能当道。

至,谓八人者曰: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知我者,如夫子则可。

不然,请止。

”辞八人者,而后王安之。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三、古汉语的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

《韩非子》

尊贤而重士。

贾谊《过秦论》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谷梁传》

孟尝君客我。

《战国策》

四、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驴不胜怒,蹄之。

柳宗元《黔之驴》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

《史记》

五、名词用作状语

1.方位、处所

大月氏复西走。

《汉书》

夫以秦王之威,相如廷叱之。

《史记》

2.工具、凭借

失期,法当斩。

《史记》

太祖累书呼。

《三国志》

3.态度

善而客待之。

《史记》

虏使其民。

《战国策》

4.状态

嫂蛇行匍伏。

《战国策》

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史记》

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聊斋志异》

六、词类活用的条件

1.名词连用——用作动词

遂王天下。

《韩非子》

陈胜王。

《史记》

2.所+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史记》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晁错《论贵粟疏》3.能愿动词+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

子谓公冶长:

“可妻也。

”《论语》

寡人欲相甘茂,可乎?

《史记》

4.副词+名词——用作动词

秦师遂东。

《左传》

不足生于不农。

晁错《论贵粟疏》

例外:

判断句中正常——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史记》

5.名词、形容词在代词前——用作动词

高之、下之、小之、巨之。

《荀子》

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

《宋史》

6.名词后为介词结构的补语——用作动词

晋师军于庐柳。

《左传》

7.名词用“而”连接成并列结构——用作动词

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盐铁论》

例题:

指出下列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并说明其活用情况和意义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端:

名词用作动词;穿上礼服   章甫:

名词用作动词;戴上礼帽

2、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药: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药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亡: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4、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生: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产生

5、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

 

剑:

名词作状语;表示工具,用剑

1、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

小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2、甘其食,美其服。

甘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范增数目项王。

目名作动

4、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船名作状

2、判断句子的活用(宾语前置……)

3、许慎六书理论的认识

许慎其《说文解字·叙》云: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不仅指出了六书各书的名称,还给每一书下了定义,举了例子。

说文六书:

1、象形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意思是说,象形字就是字形画成字义所表示事物的形状,随着物体的外形而曲折字的笔画,日字、月字就是这种字。

“日”字篆文象太阳形,中间一短横是填空隙的饰画,无实义;“月”字篆文象弦月形,中间一画,也是饰画。

2、指事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

”意思是说,指事字一看就可以认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它的意义,上字和下字就是这种字。

由于许慎定义的说解含混而笼统,“视而可识”可作为对六书每一书文字,乃至世界上一切文字的要求,“察而可见”适合假借字以外的各书文字,因而后世学者对指事的认识难免有异。

今人于省吾、梁东汉对指事的阐释,应最接近许慎指事说原意,在众说中最为合理。

他们认为,指事是一种用抽象符号来指示字义所要表达事物的字。

3、会意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意思是说,会意字是并列字类即两个以上的字,会合它们的意义,来表现该字义所指向的事物,武字、信字就是这种字。

“武”字篆文由止戈二字组成,许慎引《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止戈为武”,把“武”的本义解释为制止干戈(即战争)。

“信”字篆文由人言二字会合成意,许慎释其本义为诚实,人言必须诚实。

而按现代学者研究,“止”本象人的脚,在别的会意字中多表人的行走前进,所以止戈会意是持戈前进,即征伐用兵的军事行动之意;“信”字是以“言”作形符以“人”作声符的形声字,而非会意字。

4、形声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意思是说,形声字是用与字义所表事物有关的字来作形符造字,取比拟新字读音的字即读音与新字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跟它合成新字,江字、河字就是这种字。

“江”字许慎认为其本义是长江,“从水,工声”。

“河”字许慎认为其义是黄河,“从水,可声”,二字是用与其字义所表事物有关的“水”字作形符,分别取音同音近字“工”和“可”作声符来配合成的。

5、转注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由于除“考”和“老”二字外,《说文解字》在释九千多字中没有用文字指出哪些是转注字,许慎定义又过于简略,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因此从古到今对转注的不同解释非常多,争论了一千多年,至今却无定论。

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中指出:

“在今天要想确定许慎或创立六书者的原意,恐怕是不可能的。

”“我们应该把转注问题看作文字学史上已经过时的一个问题,完全没有必要再去为它花费精力。

6、假借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意思是说,假借字是语言中一个表达某事物的词义,本来没有表示它的字,就依据读音去找一个音同或音近的现成字来寄托这个词义所要表达的事物,令字、长字就是这种字。

创造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