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实验室度工作年报.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983423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点实验室度工作年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重点实验室度工作年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重点实验室度工作年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重点实验室度工作年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重点实验室度工作年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点实验室度工作年报.docx

《重点实验室度工作年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点实验室度工作年报.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点实验室度工作年报.docx

重点实验室度工作年报

重点实验室2008年度工作年报

一、实验室名称,学科(领域),依托单位

实验室名称:

大洋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

学科(领域):

捕捞学、渔业资源学

依托单位:

上海海洋大学

二、实验室工作纪要

1、科研项目

2008年度,重点实验室成员在鱿鱼类、金枪鱼类、南极磷虾和中上层鱼类等大洋性捕捞对象的生物学特性、种群数量变动及规律及、高效生态型捕捞技术以及基于3S的渔情预报技术等研究领域积极申报或合作申报各类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学校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08年以来,实验室成员主持新增及在研的各类研究项目共计58项。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实验室成员陈新军教授、许强华副教授申请的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资助,实现了突破。

目前,实验室成员承担的新增或在研国家级项目共计6项,分别为:

1)大洋渔场渔情信息应用技术系统开发(863子项目,90万元);

2)智利外海茎柔鱼耳石微结构和微化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万元);

3)三疣梭子蟹盐度适应相关重要基因的克隆及其调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万元);

4)海洋友好型高效捕捞技术研究与开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100万元);

5)东海区名优种类增殖放流技术开发与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25万元);

6)高光谱遥感图像混合像元盲分解理论及应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子项目,5万元);

实验室成员及相关研究团队担当着国家及农业部“公海渔业资源探捕”和国家观察员计划项目(财政部专项)的主力军,2008年度,“东南太平洋智利外海茎柔鱼资源调查”等共计6个公海探捕项目获得资助。

实验室成员还参与了神舟7号打捞网的研制及海上打捞实验项目。

此外,实验室成员还承担了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农业部等部门项目12项、上海市各委项目16项,企事业单位委托17项,国际合作1项。

项目的详细清单见附表1。

2、科研经费

2008年以来,实验室成员承担的新增或在研的各类科研项目经费共计1297万元。

3、获奖成果

2008年度,实验室成员在有关的科学研究基础上,积极申报各类成果和奖项,截止目前,获得了国家级科技奖项1项,省部级科技奖项3项,分别为:

1)国家级

“北太平洋鱿鱼资源开发利用及其渔情信息应用服务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陈新军,第二完成人);

2)省部级

“公海重要经济渔业资源开发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陈新军、张敏、许柳雄分别为第一、二、三完成人);

“印度洋西北部鸢乌贼资源渔场、钓捕技术和加工利用研究”获中国水产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陈新军、钱卫国分别为第一、三完成人);

“东太平洋和印度洋公海金枪鱼资源开发研究”获中国水产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宋利明,第一完成人)。

在基地平台建设方面,2008年度,以实验室成员为主组成的“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教学科研团队获上海市和国家级教学团队称号;依托实验室的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获上海市第三期教育高地建设项目资助;实验室依托学科“捕捞学”被评为上海市第三期重点学科。

在实验室广大成员齐心协力的努力下,在市教委及学校的支持下,在一系列的获奖科研成果及室团队、基地建设项目的支撑下,本实验室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2008年,陈新军教授获“曙光跟踪学者”称号、并入选上海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和国务院学术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钱卫国副教授获市科教党委第二届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奖。

此外,2008年度,实验室成员6项相关论文成果获得中国水产学会和上海市水产学会年度优秀论文奖。

2008年度获得的各类获奖成果列表如附表2所示。

获奖成果简介

1)北太平洋鱿鱼资源开发利用及其渔情信息应用服务系统

项目通过对西北太平洋鱿鱼资源进行的多次综合科学调查,掌握了鱿鱼的渔汛特性、渔场形成机制和资源分布状况,首次开发了北太平洋海域的鱿钓渔场,并使之成为我国远洋鱿钓渔船从事大规模商业性捕捞的重要作业海域。

揭示了西北太平洋鱿鱼产卵场和索饵场表温对其资源补充量和渔汛迟早的影响机理,掌握了黑潮和亲潮及其空间配置左右着鱿鱼渔场形成的规律,建立了相应的渔情预测模型。

首次评估了165°E以西海域鱿鱼捕捞群体的汛初资源量为1.99~7.04亿尾,该资源具有开发利用潜力。

开发了渔场现场环境数据自动采集和传输系统,利用自主研制的船用数据仪,实现了渔场海洋环境信息、船位动态信息自动采集,温盐精度分别达到0.1℃和0.1;利用自主研发的INTERSAT通信卫星专用控制软件,在中小型渔船上实现了高质量的船基大数据量(600M/天)自动传输。

研发了渔场环境遥感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分析与产品制作系统和生产指挥决策辅助系统,实现了海况信息产品的自动制作、生产信息的实时获取和渔船的动态管理。

自主开发了北太平洋鱿鱼渔情速预报系统,实现了中心渔场智能预报。

应用系统集成技术,首次建成我国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远洋渔业信息应用服务系统,渔海况信息产品每周发布1~2次,可信度达70%,表温误差小于0.5℃,成功地应用于我国北太平洋鱿钓渔业,实现了该系统的分布式业务化运行。

获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7项;发表论文85篇,其中SCI和EI收录19篇;出版专著1部;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34名。

研究成果已为30多家远洋渔业企业和管理部门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远洋渔业产业的科技进步,确立了我国在北太平洋鱿鱼渔业10~13万吨/年的资源利用地位,增强了我国公海渔业的综合竞争力。

据统计,1994~2007年,已累计捕获鱿鱼132.85万吨,产值100多亿元,利润10多亿元;近3年节支增收约3.8亿元。

2)公海重要经济渔业资源开发研究

项目承担单位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对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印度洋和东太平洋公海海域金枪鱼等大洋性重要资源进行开发性研究,通过近5年的资源调查和联合攻关,系统掌握了捕捞对象的生物学特性、资源状况、中心渔场分布及其与海洋环境关系、高效捕捞技术。

累计发表论文55篇。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成功开发了太平洋和印度洋3大公海渔业资源种类,形成4大作业渔场,解决了制约我国大洋性渔业发展的瓶颈和关键性问题。

通过边调查、边试验、边推广、边应用方式,及时将研究成果推广到其他生产渔船,转化为生产力,新增产业规模达到作业渔船60余艘、年产量15多万吨、年产值15亿元。

项目成果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我国大洋性渔业开发了新的后备渔场,形成了以东太平洋竹筴鱼和金枪鱼、印度洋鸢乌贼和金枪鱼为捕捞对象的大洋性渔业产业;增强了我国远洋渔船的捕捞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公海捕捞产量和产值占总量的比重分别从2000年的10%和28%增加到2006年的40%和50%;增强了我国维护公海海洋权益的能力,对公海渔业资源的占有率从2000年的1%提高2006年的8%;为国内市场提供丰富的天然水产品和优质蛋白质;为近海剩余渔业劳力转移提供了途径;为我国培养了一批从事远洋渔业研究的创新性人才,其中培养博士研究生6人,硕士研究生12人。

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4、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专著、教材

(1)发表的学术论文

2008年至今,实验室成员共发表论文67篇,其中SCI12篇,其余大多为CSCD核心及扩展库论文,论文清单见附表3。

(2)出版专著和教材

2008年至今,实验室成员共撰写专著2部,分别为

1)世界头足类,陈新军、刘必林编著,海洋出版社出版,出版日期2009.01,ISBN978750277251;

2)常见经济头足类彩色图鉴,陈新军、刘必林编著,海洋出版社出版,出版日期2009.01,ISBN9787502772024。

5、获批和申请的专利

2008年起,实验室成员在专利的申请及获授权专利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共获授权专利9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申请专利10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授权及申请的专利列表如附表4所示。

6、人才引进和研究生培养工作

(1)双聘院士引进

2009年03月04日,中国工程院潘德炉院士受聘我校双聘院士。

潘德炉院负责指导上海海洋大学和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合作成立的“海洋渔业遥感GIS技术实验室”的建立,并担任上海海洋大学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2)博士引进

2008年,实验室分别从厦门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和同济大学、美国麻省大学引进博士3名,分别为,褚晓琳(渔业政策法规方向)、李纲(渔业资源学方向)和李阳东(渔业信息工程方向),胡松(海洋生态动力学方向)。

(3)国内外知名学者短期讲学、交流

建设期间柔性引进国内外著名教授和学者来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共7人次,分别为:

1)2008年4月-5月,日本远洋渔业研究所西田勤教授来实验室开展合作交流和短期讲学;

2)2008年4月-10月,华东师范大学恽才兴教授来实验室开展合作交流;

3)2008年5月,美国麻省大学陈长胜教授应邀来实验室开展合作交流及短期讲学,交流内容包括筹建海洋生态数值实验室和数值计算中心以及合作开展相关研究;并为研究生讲授了海洋生态动力学课程;

4)2008年7月,美国NOAA李晓峰博士来实验室就中美遥感及渔业信息研究中心年度工作和今后的合作重点进行了交流;

5)2008.9月-10月,中国社科院王翰林教授来实验室开展合作交流,并为研究生讲授相关课程;

6)2008.9月-10月台湾海洋大学倪怡训教授来实验室开展短期讲学,为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讲授课程;

7)2008年10月-11月,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何平国教授来实验室开展合作交流;

(4)青年教师培养

2008年,实验室选派了6名青年教师赴国外进行学术交流和学习,分别为:

1)宋利明,2007.11-2008.04,赴美国美洲间热带金枪鱼委员会作为访问学者开展合作交流研究;

2)唐建业,2008.02-2008.12,赴荷兰乌特列支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

3)许强华、张健,2008.07-08,赴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进行短期进修;

4)李曰嵩,2008.12-1009.12,赴美国麻省大学开展合作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部分内容);

5)朱江锋,2009.01-2010.01,赴美国缅因大学开展合作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部分内容)。

(5)研究生培养

培养硕士研究生24名,博士研究生4名。

招收硕士研究生45名,博士研究生4名。

7、访问学者

由于新校区搬迁等工作,实验室建设工作受到影响,因此2008年度实验室仅接受了广东海洋大学冯波讲师作为访问学者来实验室开展开放基金项目的合作研究,课题的题目为“印度洋黄鳍金枪鱼亲体量-补充量关系研究”。

三、学术委员会会议纪要

1、实验室第一次学术委员会会议纪要

大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上海市高校重点实验室第一次学术委员会扩大会议于2008年6月12日召开,学术委员会委员、校科技处处长及实验室主要研究人员出席此次会议。

会议由学术委员会主席周应祺教授主持。

实验室主任陈新军教授对实验室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和现有基础等作了介绍,学术委员会对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目标和研究方向等进行了重点讨论。

学术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恽才兴教授结合自身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中的体会,对本实验室建设提出了“高起点、重优势”的发展战略,并对实验室开放流动机制、“产、学、研”相结合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意见。

学术委员会委员、美国缅因大学陈勇教授根据国外重点实验室建设经验,提出了学科交叉、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诸多有益的建议。

科技处李柏林处长提出了建议,作为上海市高校重点实验室,大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实验室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实验室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在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实验室的开放程度、进一步推进国际化,在研究方向上应有所侧重。

此次学术委员会扩大会议的召开,将对凝练实验室的发展方向、提升实验室建设目标、拓宽实验室的建设思路、规范实验室的日常管理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2、学术委员会通过审核开放基金申请项目

从2008年7月20日至7月30日,通过email的形式对申请实验室2008年度开放基金的项目进行评分并提出项目评审意见,实验室根据这些意见于2008年7月10日确定本年度的开放基金,2008年度设立开放基金8项,项目经费30万元。

四、国内外学术交流和会议

1、主办的学术会议1次

2008年10月28-29日,沿岸海域生物栖息地生态改善与评价技术国际研讨会在我校成功举办。

农业部渔业局资环处吴晓春处长应邀出席开幕式,潘迎捷校长到会祝贺,周应祺教授主持研讨会。

自美国缅因大学、新布什罕尔大学、麻州大学、美国吾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美国西北渔业科学中心、日本高知大学、日本独立行政法人水产综合研究中心水产工学研究所、日本ALPHA水利工程咨询株式会社、英国赫尔大学、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台湾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中科院南海所、水科院东海所和南海所等5个国家和地区的17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0多位学者教授出席研讨会,25位知名学者和优秀科学家在会上作主题报告和演讲。

研讨会围绕岛礁、河口、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大型海藻场等生态系统以及资源保护区、渔业资源增殖、渔业资源管理与评估、生态系统评估与修复、生态型渔具改良等内容,中外学者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并希望今后共同开展海洋生态修复、生物栖息地改善以及渔业资源评估与管理等领域的合作研究。

2、参与的学术交流及会议

2008年度,实验室成员参与各类国际学术会议并进行交流共计25人次,会议及会议论文列表见附件5。

五、依托单位给予的支持

实验室建设期间,校院二级高度重视。

在新校区规划中专门按要求提供了重点实验室用房,规划了渔业资源生物学、渔业资源评估与管理、高效渔具渔法和海洋渔业遥感GIS等4个功能实验室,为实验室建设提供了基础和保证。

学校利用重点学科、重大科研项目和校配套经费购置了所需的仪器设备,在硬件上为实验室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在人才方面,学校专门设立了4名实验室固定人员的岗位,分管四个功能模块的实验室,为实验室有序开展和管理提供了条件。

在近1年的建设期间,学校和学院在人财物、政策等给予大力支持,确保了实验室工作的顺利开展。

六、运行经费的使用情况

重点实验室在2008年度获上海市教委资助100万元,承担的新增及在研项目经费合同经费1290多万元,其中新增科研合同经费911万元,实际到位经费600多万元。

利用学校配套经费购置仪器设备累计1400万元。

教委资助经费的实际使用情况如下:

教委拨款总经费(万元)

100.0

序号

项目

经费(万元)

1

设备、仪器

48.0

2

实验室建设

11.0

3

开放基金

30.0

4

论文发表版面费/奖励

2.0

5

过程管理(建设任务认证会、学术委员会会议会务费)

4.0

08年合计实用

95.0

结余(用于实验室标牌、展板制作)

5.0

七、实验室建设运行情况(包括上年度的建设进度和存在的问题、下年度的建设计划和目标等)

1、2008年度实验室建设工作

2008年度实验室各项工作基本按年度建设计划按时实施和运行,实验室建设和仪器设备采购工作也正常进行,初步完成了实验室规定的各项任务和指标。

在实验室建设工作方面,确定了渔业资源学、渔具渔法和渔情预报技术三个研究方向带头人,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并召开了第一次学术委员会会议;设立实验室办公室,制定了实验室管理、开放基金等相关制度,并筹备了实验室网站建设工作。

根据开放课题的管理制度,接受了2008年度开放课题的申请,并最终确立的开放课题项目。

通过1年的努力,基本达到了2008年实验室建设所规划的内容和考核指标。

经申请和专家论证,2008年11月该实验室被批准为2008年度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2008年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新校区的搬迁和基本建设以及仪器设备的招标等原因,也延误了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工作。

特别是实验室网站建设和实验室展示材料等方面的建设,因场地变化、网络条件变化等原因都未能按计划开展。

计划在2009年度上半年完成。

此外,希望2009年度实验室建设经费能够尽早到位,以便不影响2009年度实验室建设工作的开展。

3、2009年度实验室建设目标和计划

根据实验室任务书的要求,2009年度主要工作计划:

(1)具体任务

1)实验室建设工作。

继续完善内部管理工作,公开招聘国内外访问学者来实验室工作,吸引国内外博士生1-2名来室工作和交流;召开第二次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讨论实验室工作和建设规划。

2)科学研究工作。

科学研究工作分开放课题、基础研究前沿探索和在研重大项目深化与拓展三种类型。

开放课题:

根据学科自身发展现状和基础条件,体现学科交叉为原则,就大洋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领域的三个研究方向,设立5-6个课题,对外公开招标。

基础研究前沿探索:

开展生态型高效LED集鱼灯及其它新型集鱼灯(如光纤)的试验;

在研重大项目深化与拓展:

在鱼群探测三维技术及系统开发、在线渔情预报系统开发和高效钓捕技术的研究领域进行项目深化和拓展。

3)仪器设备购置与实验室建设

完成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布局工作,确保所有采购的仪器设备到位(预算采购经费达到800多万元),确保重点实验室能够开展工作;重点建设灯光测试研究室,结合特色专业建设等项目经费,购置所需光谱分析仪等仪器设备。

(2)拟完成的具体目标

1)实验室正式成立与正常运作;

2)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1项;申报国家级科研成果1项;

3)学术论文30-40篇/年,其中SCI和EI论文7-10篇/年;

4)完成科研经费300万元/年,包括省部级、国家级项目;

5)出版2-3本学术专著。

总之,通过今年的努力,确保明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能够顺利通过验收。

附表12008年度重点实验室成员承担的新增或在研项目.doc

附表2实验室获奖成果.doc

附表3实验室成员发表的学术论文.doc

附表4获授权及申请的专利.doc

附表5实验室成员参与的国际学术交流.do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