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册美术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97860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册美术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第九册美术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第九册美术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第九册美术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第九册美术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册美术教案.docx

《第九册美术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册美术教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九册美术教案.docx

第九册美术教案

第九册美术教案

悠悠北山街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探访活动,了解、感受历史街区建筑物的文化特点,让学生学习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结构等美术语言,来描绘有特色的历史建筑物。

2.通过对传统历史文化的观察、感受、写生、描绘等探访记录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鉴赏力、造型表现力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探访能力。

3.通过对传统历史文化的探访活动,培养学生关注、尊重、热爱地方传统文化的情感。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探访活动:

探访时用的速写本或相机,写生铅笔或钢笔,收集北山街相关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料(希望与家长沟通)。

课前准备钢笔或铅笔水彩的创作工具。

探访传统历史建筑文化记载表:

探访的建筑物名称值得探访的一处传统历史建筑——

探访的传统历史建

筑物所在的(街区)

地理位置

建造型特点

筑颜色特点

物材质特点

点建筑功能过去

现在

相关数据建造时间、楼高、楼层等

艺术美感

过去

此文字记录现状

筑图片资料过去

的现状

保护价值评价☆☆☆非常值得保护☆☆值得保护☆一般○不值得

(教师)有关北山街的风光、历史文化、历史建筑的课件,创作工具。

教学过程

1.导课,出示课题。

(1)对北山街风光的认识和感受。

课件出示北山街风光,如北山街夜景、栖霞岭、宝石流霞等,感受西湖边悠悠北山街的风光。

(2)小结:

北山街,是一幅绝佳的西湖山水画,是一条风光秀丽的街道。

(3)板书课题:

悠悠北山街。

2.对北山街的文化背景感受。

(1)小结出示:

北山街文化遗存,如秦始皇缆船石、栖霞岭摩岩题刻、紫云洞诗词题刻、宝石山稚僧担物造像等,教师讲解。

(2)小结:

北山街,是一座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博物馆,是一条历史悠悠的北山街。

3.对北山街的历史文化建筑探访。

(1)趣味导入。

教师先出示几张北山街历史建筑物的局部,如孤云草舍局部,让学生猜猜是杭州哪里的建筑物?

再出示建筑全貌,请学生看一看,说说是什么建筑。

(2)教师提出探究问题。

杭城要进行整体改造,这几处建筑是否该拆除?

(3)探究活动。

先请探访这几处建筑的同学分小组交流探访活动调查表,让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调查,进行讨论。

再请各组代表说明本组探访活动的情况,按探访记载表分析,对探究问题作出答复。

(4)激发写生创作兴趣。

现在许多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在逐渐消失,我们必须积极保护,并给予记录。

可讲述有关后人想寻找一些名人曾在北山街居住过的历史建筑,由于文字图片记载缺乏而费尽周折的故事,激发学生除了文字图片的收集探访外,还可进行美术写生创作,以艺术形式描绘、记录自己喜爱的历史建筑物。

4.写生创作指导。

(1)对比北山街历史文化建筑与现代杭城建筑,区别表现在哪里?

让学生看图片对比分析,更清晰地了解历史建筑的特点,帮助启发学生能够抓住历史建筑特点进行描绘。

(2)欣赏绘画艺术家用线描、色彩速写描绘建筑物的作品,启发学生进行创作构思。

(3)欣赏儿童优秀作品,鼓励创作信心,讲究创作的童趣性。

结合欣赏,教师可演示如建筑与树木的主次关系,构图的疏密、饱满,以及先线描后色彩的创作方法等。

(4)作业设计:

用速写与摄影的表现手法,创作题为《值得珍藏的建筑》的作品,全班可装订成《悠悠北山街》的图册,并配上文字简述。

学生创作用纸可事前打孔以便用线装订。

5.学生独立创作,教师设计封面、目录。

6.展示作品,创作点评。

教师装好封面、目录,写出作者姓名,装订成册,让学生体验成功。

安全标识

一、教学目标

1.认知各种常用的安全标识,知道它们的特征和作用。

2.初步学习设计安全标识的方法,能用安全标识的三要素(色彩、图案及形式)为学校或社区设计合适的安全标识。

3.提高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追求平安幸福的生活。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图案绘制工具(铅画纸、记号笔、水粉颜料),收集一些常用的安全标识,了解其中的含义。

(教师)准备一些常用的安全标识图片、范作及课件等。

教学过程

1.提问导入。

(1)教师提问:

你见到过哪些安全标识,它们分别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2)教师和学生共同小结:

安全标识可以分为禁止标识、警告标识、指令标识和提示标识等,具有禁止、警告、提示的意思。

它利用一定的色彩、图案和形式等美术元素刺激人们的视觉和心理,起到警醒的作用。

(3)引出课题:

《安全标识》。

2.分辨标识。

(1)课件播放:

出示有禁止攀爬、当心触电、小心轻放等安全标识的情景录像片段,学生观察这些标识的色彩、图案及形状,以及张贴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等。

(2)分辨安全标识:

出示一些常用的和特殊的安全标识,考考学生是否会分辨,如:

禁止抛物、禁止触摸、当心滑倒等。

(3)提问:

为什么好的安全标识能起到提高人们安全意识的作用?

3.设计安全标识。

(1)提问:

校园内外应张贴哪些内容的安全标识?

(2)探讨:

怎样设计才使安全标识的色彩、图案、形状的含义清楚而醒目?

(3)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交流。

(4)要求:

为学校或社区设计安全标识。

(5)设计建议:

运用合适的视觉语言(色彩、图案及形状等);合适的标识用色,如红色和黑色搭配用作禁止的标识,黄色和黑色用作警告的标识,绿色等其他颜色可以作提示标识;考虑制作材料的多样性,如在露天的地方张贴,材料纸张应当防水、防晒,颜料可以采用丙烯等。

4.学生作业。

教师巡视指导:

对制作中存在的共同性和个别问题加以指导。

5.小结与拓展。

(1)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2)课外分小组把安全标识张贴在校园合适的位置。

(3)布置下节课上《安全标识故事》的准备事项。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图案绘制工具,思考作业存在的问题和优点,准备创编标识故事(有关110、119等公共常用电话)。

(教师)准备有关安全标识故事课件。

教学过程

1.讲评作业。

(1)交流上节课作业中设计安全标识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2)小结:

安全标识要实用、美观,还要考虑相应的图形及用色特点。

(3)学生修改或协作修改作业。

2.编编故事。

(1)播放课件:

安全标识故事。

(2)学生交流:

谈谈这些故事给我们的启发。

(3)思考:

各小组准备安全故事或小品。

3.表演故事。

(1)表演:

请几组学生演一演故事或小品。

(2)汇报:

组长汇报故事的创意及安全注意点。

(3)互评:

师生互评故事的创意和表演。

4.学生作业。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画一幅或几幅连续的安全故事图,教师作针对性的指导。

5.讲评作业。

(1)本次作业讲评。

(2)安全标识能提高人们安全意识,做生活的有心人。

童谣和童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民间童谣的历史及特点,童谣和童画相通之处。

2.选择合适的工具材料为自己喜欢的童谣创作童画作品。

3.体会童画、童谣的综合艺术特点,增强跨学科综合学习的兴趣。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绘画工具材料,选好自己喜欢的童谣等。

(教师)配有童画的童谣课件,配有童谣的童画范作等。

教学过程

1.新知教学。

(1)播放课件《荡秋千》,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对此童谣的体会。

(2)教师为此童谣示范作画。

(3)教师讲述创作作品的思路及艺术特点。

(4)小结:

童谣和童画的相通之处(童谣和童画,将文学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美生动地融为一体。

在童谣的美好韵律中,感受童画的悦目色彩;在童画的丰富想象中,感受童谣的韵律之美)。

(5)揭题:

《童谣童画》。

2.欣赏作品。

(1)交流:

互相交流自己熟悉的民间童谣。

(2)欣赏书本中的童谣、童画和教师收集到的作品。

(3)学生进一步领悟童谣、童画的相通之美。

3.尝试创作。

(1)师生共同评价童谣《荡秋千》(选取的创意角度,艺术特点等)。

(2)学生尝试为此童谣创作童画。

(3)注意:

选择合适的工具材料;作品的创意、构图、画面的整体效果等;尽量表现出童谣的意境。

(4)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4.评价作业。

(1)交流创作思路。

(2)师生共同评价。

5.小结与拓展。

(1)小结本节课内容。

(2)收集自己喜欢的童谣,了解其历史背景、地域特点及艺术风格等情况,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了解童谣的历史背景、风格及创作等情况。

(教师)准备编排童谣童画集。

教学过程

1.朗诵童谣。

(1)请学生朗读童谣,交流此童谣的含义。

(2)探讨自己喜欢的童谣及创作童画的思路。

(3)教师小结:

童谣的历史背景、风格及创作等情况。

(4)教师提供创作建议:

从不同角度思考,再选取最适合自己的角度进行创作;考虑不同画种的特点;注意为童谣配上音乐,能够体会到更强的艺术效果。

2.学生创作。

(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童谣。

(2)运用绘画的形式进行创作(单独或连续的均可)。

3.评价交流。

评价建议:

(1)能基本表达出童谣的意境。

(2)色彩、构图、画面具体氛围等。

(3)选用的工具材料是否恰当。

4.小结拓展。

(1)把全班学生的作品编印成集等。

(2)收集更多童谣童画的资料。

(3)有兴趣的同学进行童谣童画互配练习。

大盒子小舞台

一、教学目标

1.以纸盒为基本制作材料,通过绘画、剪贴、捏塑等综合方法,制作一个微型舞台。

2.从学生平日随手可得的材料入手,通过合理的想象、艺术的再现,赋予作品新的生命意义,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用多种视角观察身边的事物,关注、热爱生活。

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方案一

课前准备

(学生)一个较大的纸盒,裁纸刀,颜料或其他着色工具等。

(教师)范作,各种动物的图片或录像,裁纸刀,纸盒等。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欣赏导入新课。

大纸盒怎样才能够变成一个具有特定环境的、富有情趣的、属于自己的小舞台呢?

(1)教师出示范作:

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这个作品一定让同学们觉得,普通的纸盒通过作者的巧妙构思和制作居然变成一个漂亮的小舞台。

它是怎么制作的?

我们是不是还可以设计出不同的舞台场景?

(2)引出课题:

《大盒子小舞台》。

2.制作森林舞台台基。

教师:

要制作森林舞台,首先要设计一个台基,我们一起来研究台基的制作方法。

(1)盒子的选定和切割。

①长方形的盒子造型。

斜切取其中的部分。

(图一)

平切取其中的部分。

(图二)

展开其中的边。

(图三)

其他的特殊形状。

(图四)

②圆形盒子的造型。

③其他形状的盒子造型。

(2)在制作舞台时,你认为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

需要注意些什么?

(纸盒破了,达不到自己预想的效果……)

(3)纸盒子切割注意事项。

(教师示范)

①用线画出需切割的部位。

②将纸盒固定不让其摇晃。

③由轻到重,先割破外层,再切出形状。

3.为森林选择茂密的大树。

树多才成林,林多才称森。

各种各样的大树是我们舞台的主角之一。

树木种类、色彩表现、前后关系等都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1)树的种类及大小。

教师拿出一些图片或录像,让学生感受森林树木的多、大、壮、茂,观察树的基本形态,概括出其中的几个主要外形。

(杉形、松形、香樟树形等以及落叶后的形状……)

(2)制作树时的注意事项。

①树的大小与纸盒相配。

②树枝要留得粗壮些,以便着色,粘贴,竖立。

③着色用水粉时应采取干画法(水多会使纸板变形,影响直立),色调与整个盒子及场景一致。

(3)树的制作步骤。

①先画好树的轮廓。

②着色。

③剪下。

④固定(下一节课再研究)。

4.学生制作森林场景的台基及大树,教师个别辅导。

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台基的制作技巧。

5.评价小结。

(1)教师及时将学生情况进行个别反馈。

(2)教师:

本节课主要让我们同学展开想象,运用准备的材料通过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