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975669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89.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

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教育学与教育研究

1.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1.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就是要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的基本规律,为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撑,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服务。

1.1.2教育学与教育科学教育学在教育科学体系中属于基础学科。

1.1.3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教育实践经验的关系

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

教育学就其内容而言,是客观的,是对客观规律的揭示。

而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体现。

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

教育学来源于教育实践经验,是根据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背后的客观规律,总结上升成为科学理论的。

教学实践经验偏重于感性的、具体的东西,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

教育学所揭示的教育规律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

1.1.4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增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

2、有助于掌握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

3、有助于了解教育历史和思想遗产

4、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1.2教育学的发展

特点:

教育学还没有从各学科中分化出来,多是对现象的描述和

自我经验的概括总结,缺少独立的科学命题和理论范畴

萌芽阶段中国孔子《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立志乐道”

中国《学记》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教育著作

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独立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法国卢梭《爱弥尔》教育界“圣经”

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独立形态教育学

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英国洛克《教育漫话》

俄国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教师是天下对阳光…”

 

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

苏联最早以马克思注意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

凯洛夫《教育学》重视智育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中国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的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

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

苏联赞可夫《教学与发展》五条教育原则:

高难度,

高速度、理论指导实际、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得到发展

苏联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

现代教育理论美国布鲁纳《教育过程》结构主义教学,倡导发现式学习,

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

美国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较早提出系统理论学习

德国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

瑞士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提出了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1.3中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调查研究法观察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历史研究法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基本规律

2.1教育的本质广义:

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

2.1.1教育的基本概念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狭义:

学校教育

2.1.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目的性,专业性发展性和不成熟型

可塑性和可教性

能动性和主体性

三者的关系: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或矛盾。

两者分别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存在于同一教育实践活动中,构成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

二者又具有护卫主客体关系,在教的活动,教育者是教的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在学习活动中。

他们有共同的教育活动对象,即教育内容。

他们有共同的活动目的,即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

2.1.3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

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属性教育具有继承性

社会属性:

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2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2.2.1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法国利托尔洛+英国沛西能:

教育起源于一般的生物活动

2、生物起源说1、较之神话起源说是一个大的进步,较科学化,标志着开始转变了唯心注意的观点

2、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是不科学的

教育的起源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美国孟禄:

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的模仿

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也是不科学的

1、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需要

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2、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教育起源于生产活动

2.2.2教育的发展:

原始形态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学校教育

原始形态教育特点:

1、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2、教育具有无产阶级

性、公平性3、教育内容简单4、教育手段和方法单一

夏朝最早出现了学校

教育目的:

培养巩固和维护奴隶社会统治人才

中国教育实行“学在官府”“政教合一”

奴隶社会教育内容:

“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斯巴达教育:

几乎全是军事训练,目的就是培养骁

古代社会教育欧洲勇的军人和武士

雅典教育:

多方面人才,目的使后代适应阶级斗争

封建社会

中国:

“六学二馆”“四书五经”: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

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

教会教育:

培养教士和僧侣“七艺”=“三科”+“四学”

欧洲

骑士教育:

“马泳击打枪下吟”

资本主义社会:

教育目的:

为资产阶级巩固和维护其统治及利益服务,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给予广大劳动人民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

现代社会教育扩大受教育权,提出了普及教育思想。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班级授课取代了个别教学

社会主义社会:

目的:

培养社会注意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两者的共同点

2.3教育与社会

本节阐述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和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社会文化、教育与人口的相互制约作用

 

单选:

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

2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的选择。

3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

4制约着学校结构

5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社会政治经理制度对教育制约作用

1、决定教育的目的2、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3、决定受教育的权利4、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

1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通过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形成社会的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如何分析:

教育对社政经制度起巨大的影响作用,但它不起决定作用。

因为教育不能决定社政经发展的方向,更不能成为设正经发展的动力,只能在政治经济制度允许范围内发挥作用。

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影响价值取向2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

3、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4、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

5、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

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4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社政经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教育只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人口状况对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和教育投入2人口的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3、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教育对人口问题的影响

教育可以控制人口数量、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的质量

2.4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

是指随时间和年龄的递增而发生的个体身心方面的积极变化。

青春期的孩子在生理发育具有急剧性,在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方面有独有的特征。

人的发展有什么特征?

这些特征对教育有怎么的影响?

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差异性。

教育必须遵循人发展的这些特征:

1、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这种顺序性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工作要遵循这种顺序性,循序渐进的促进人的发展,不能“拔苗助长”“陵节而施”。

2、教育要遵循人发展的阶段性,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

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要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

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

人的不同素质都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因为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

4、教育要遵循人发展的互补性,进行长善救失

5、教育要适应人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都起到什么作用?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和物质前提。

表现为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胜利前提或物质前提2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进程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2、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资源、机遇等。

3、在教育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为重要,这对教育起主导作用、促进作用

4、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为什么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

2、学校教育由专业教师来施教

3、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绝对的主导作用(无条件的起主导作用)?

培养任何人的教育万能论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第一,只有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发展。

第二,只有正确处理好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才能产生积极的成效。

第三,要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素质,环境因素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作用。

因此,我们不能过分夸大教育的作用,否则就会陷入“教育万能论”的错误之中。

 

第二章教育制度

3.1教育制度概述

3.1.1教育制度的含义

广义:

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

狭义:

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

影响学制确立的因素:

生产力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3.2.1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1902年“壬寅学制”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旧中国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中国第一个颁布并实行的现代学制。

教育目的:

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反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轻视女子教育

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充实自然科学,将学堂改为学校

1922年“壬戌学制”以美国为蓝本,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1951.10.1政务院《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确定了新中国的第一个学制,标志了我国学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该学制体现了民族平等、男女平等的原则;体现了学校面向工农的原则;体现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原则;体现了方针、任务的统一性与方法方式的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新中国学制1958.9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改提示指出了学制改革的“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具体办学原则

198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目的:

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实行九义,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1995《教育法》

3.3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学制发展历程

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欧洲

3.3.1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

(一)双轨制:

英国

一轨为特权阶层子女所设立,条件优越,学术高,具有等级性和学术性的一轨。

一轨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女设立的。

两轨互补相通,互不衔接。

(二)单轨制:

美国

这种学制有利于普及教育,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

(三)分支制:

苏联

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右(中等专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畅通。

这种学制既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又使学术性保持较高水平。

课时多、课程复杂使教学不够灵活

3.3.2西方发达国家学制发展的趋势

1、终身教育体系不段完善

2、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段延长

3、重视职业教育,并力求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

4、高等教育大众化,层次多样化

扩展---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的提出者是法国保罗*朗格朗

终身教育是持续的,包括各种年龄阶段,贯穿人的一生的整个过程;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

3.4义务教育制度

3.4.1义务教育的定义

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发端于德国马丁*路德金提倡公费设立学校,强迫人们送子女上学

3.4.2义务教育的特点:

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义务性公益性统一性)

3.4.3义务教育制度

1986.4人大通过了《义务教育法》1986.7.1实施。

标志着中国已经确立义务教育制度。

2006.6.29常务委员会修订《义务教育法》2006.9.1实施。

从此义务教育向均衡,公平发展

 

第三章教育目的

4.1教育目的的概述

4.1.1教育目的的概念:

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人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教育宗旨=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包括:

教育工作的服务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教育目的强调教育活动要大道的最终结果,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目的与学校培养目标

首先,教育目的概念,学校培养目标是根据学校的办学宗旨,确定的学校培养的人才的层次规格,学生完成学业后的出路去向等事项,是国家总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其次,学校培养目标与国家的教育目的处在不同的层次上,这种层次关系由高到低分别为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的意义(作用)?

1、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4.2教育目的理论

4.2.1

个人的一切发展有赖于社会,社会价值高于人的价值。

教育目的是

社会本位论:

培养合格公民社会成员,教育结果只能由社会效率来衡量。

缺点:

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不科学性,容易造成学生个性发展的压抑。

代表人物:

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

西方从个性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个人本位论:

缺点:

忽视社会发展对教育,这是不显示和行不通的。

过于强调人的天生倾向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忽视了个人主观努力和社会影响的作用。

代表人物:

卢梭,罗杰斯

4.2.2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协调发展,也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学说:

1.人的发展同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5.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表达的共同点、精神实质?

1、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3、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4.3.3素质教育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我国教育目的在心的历史时期的体现,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载体。

二、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

三、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

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

2010.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培养学生服务与国家人民社会责任感作为重点

4、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教育的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德智体美劳美)

扩展(综合素质部分)

四、素质教育观:

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得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

五、形成过程:

1993.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素质教育”作为国家意志的正式表述

1999.6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标志着素质教育观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思想

2006.6.29<义务教育法>素质教育成为国家意志。

六、素质教育的途径:

1、德育为先,五育并举

2、把握课改精神,实践中学“新课程”

3、课程教学以外的各种学校管理,教育活动,重点是班主任工作

七、素质教育的方法

1、中学教师成为素质教育者

2、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

3、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4、正确运用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发展

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特别提出了课程实施的改革,就是素质教育的方法。

课程改革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秦羽动手哦,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材料分析:

素质教育的评价方式

改变课程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在中学素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在评价方法的运用上,一个基本的原则是:

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评价的目的,而绝不能把评价知识作为一种“甄别与选拔”的方法。

促进学生发展的素质教育的评价,是以能够促进学生素质发展来判断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评价的目的,所重视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素质教育观的运用:

1、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最主要的问题是把教育活动的评价环节作为教育目的所在,把人的素质的某个方面作为全部,教育活动本身和教育培养对象被严重扭曲。

素质教育要把教育目的重新指向人本身,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

“应试教育”不仅背离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也不利于培养社会进步与发展需要的人才。

“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应试能力也是一种人的素质的表现”错误

第一,素质教育之“素质”是指人的全面素质,而不是人的某一方面的素质。

第二,应试教育提供素质教育是两种价值取向完全不同的教育。

应试教育把教育的价值定位在考试成功上,而素质教育把教育的价值定位在培养出符合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人才上。

第三,应试教育同素质教育有完全不同的教育方针前提。

素质教育必然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所明确的教育目的,而应试教育则完全背离了党的教育方针。

2、

“好生”“差生”教育面向全体的教育不可能

素质教育并不否认人的诧异,不否认教育中得人们有不同的发展的可能性,素质教育认为人的差异和人的发展的不同可能性,在素质教育看来,在教育中人的差异性和人的发展的不同可能性,不是说满足每一个人的教育需求,而是要求教育能够因材施教,使得所有接受教育的人都能够通过教育,获得有个性,有尊严的发展。

3、

有课业总会有“负担”,学习成绩与课业是相关的。

如果让课业成为“负担”就是教育的问题,当课业成为负担时,学生的学业成绩,就可能是以牺牲“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为代价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时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全面发展教育不是均衡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不是剥削个性的教育

4.3我国的教育方针

4.3.1教育方针发展历程

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最早提出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即“两个必须”)。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0.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4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五部分组成。

它们各自有自身的基本任务,不能相互代替,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

一、德育方向

1、

为什么德育放在前面?

德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起着灵魂和核心的作用,它可以确保其他各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是起决定作用的主导成分。

只有抓好德育,才能有效的促进青少年一代全面健康的发展,才能保证实现教育目的。

如果没有德育,或不把德育放在优先位置,在德育中不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发展要求,那么就不可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德育。

重点:

德育的意义:

A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重要条件B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条件C德育是学校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的重要保证

2、

在实行素质教育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具体实施)?

a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

b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里健康教育。

3、

德育不等于智育

智育主要是以发展认识能力为主要任务,而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幺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价值规范,形成道德判断和评价能力。

二、智育基础作用

任务:

1、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的智力

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三、体育生理基础

体育意义:

1、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体制

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水平,关系到整个国家民族的强弱盛衰

体育任务:

1、增强学生的体质

2、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向国家输送优秀运动员。

树立健康第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