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讲义第一章 教师职业概述.docx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讲义第一章 教师职业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讲义第一章 教师职业概述.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讲义第一章教师职业概述
第一章教师职业概述
第一节职业与教师职业
职业,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需要,由于社会分工和劳动分工而长期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活动。
所以,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没有分工,就没有职业可言。
教师职业作为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随着社会分工和劳动分工而出现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范畴。
一般来说,教师职业总是为满足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需要服务的。
不过,由于人们的认识不同、理解不同,对教师职业的看法也就不一样,大致有以下几种:
其一,教师职业是“培养造就下一代”的职业。
其二,教师职业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
其三,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是指通过教育活动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种人才的需要而为社然服务的人。
因此,教师从事的专门业务,就是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开发人的智力。
这里所说的文化科学知识既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也包括社会科学知识。
教师在教育动中不只是给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还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因此,教师职业是指美们终身或教长时期从事的,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和标准,传授文化科学知识,以培养人的能力和思想品德为目的的一种职业。
第二节教师职业的形成与发展
教师职业历史悠久,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源远流长。
一、教师职业的形成
教师职业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教育活动的出现和学校教育的存在是其前提条件,传授知识是教师的职业责任。
此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也都是教师职业形成的必要条件。
1.教育活动的出现是教师职业形成的基础
在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人类刚刚脱离动物界,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生活条件极艰苦,整个社会还完全处于“自然的环境”之中。
人类的祖先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这就必然要求人们具有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能力。
在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又必然会发生一定的社会联系,这就要求人们还要具有认识社会、正确处理人们相互之间社会关系的能力。
在这样一个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脑体劳动尚未分化、社会职业分工也不发达的社会中,教育者从事的教育活动仍然与他们从事的具体生产劳动、政治活动、宗教活动等日常社会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当时的教育活动还不是今天意义上的教师职业活动,教育者也不是今天意义上的专门以从事教育活动为职业的教师。
而且,当时也不可能有必备的教学设施,教育者不可能遵循统一的教材,进行有系统、有步骤的教学活动。
但是,这个时期教育者的从教活动是教师职业的萌芽。
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教师职业形成的必要条件
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人类劳动的种类和技能越来越复杂。
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日益积累,使铜器与铁器逐步取代了石器而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农业、畜牧业也逐步取代了渔猎、采集而成为主要的生产活动。
这样,原来那种适应自然、防御自然和被动应付自然的教育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生产活动和生活的需要。
人类开始意识到,必须有目的、有意识地去认识自然,学习掌握改造自然的知识,才能顺应自然,把握自然,进而驾驭自然。
于是,人类教育活动的目的越来越明确,教育活动的内容越来越系统、深化,教育活动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的教育活动从自在逐步走向了自为,也促进了学科体系的形成,教育者的教学活动开始向理论化、系统化方向发展。
这个时期,教育者需要经过一定的学习和训练,教育的内容需要经过一定的选择和提炼,教育的手段也需要不断地提高和革新,加之这个时期文字的出现,教育者传授知识的活动更加便利。
3.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是教师职业形成的历史前提
人类早期的教育活动,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还只是融合在生产劳动中进行,与物质资料的生产、生活、劳动的管理,图腾崇拜、巫术祭祀等活动混杂在一起,没有成为一种专门独立的社会活动。
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的劳动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劳动产品也有了剩余,并能满足从事非体力劳动者的物质生活需要时,一部分人便脱离了生产劳动,开始专门从事教育活动或接受教育。
于是,脑力劳动开始从体力劳动中分离出来,社会上开始有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
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尽管既是繁重的体力劳动,又是复杂的脑力劳动,但还是主要以脑力劳动的形式出现。
因此,有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这种分工,才有可能出现以专门从事教育活动为职业的教师。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是教师职业形成的历史前提,为教师职业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4.学校教育的存在是教师职业形成的现实前提
教师职业是伴随着学校的出现而形成的。
“官学”与“私学”的兴起和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形成后,专门从事学校教育、传授知识的教师职业才随之产生。
而教师职业的真正形成是在阶级出现以后。
当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后,脑力劳动便成了统治阶级的特权,他们为了维护、巩固其统治,培养本阶级的继承人,在宫廷和官府中办学堂,聘用一些官吏当教育者,承担教育教学工作。
这样,教师就由从事脑力劳动的统治阶级之中分化了出来。
二、教师职业的发展
教师职业,在生产有了一定发展但又发展得不充分的条件下形成,又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同时,学校是教师劳动的主要阵地,与学校共始终的教师职业也随着学校的产生而产生,并伴随着学校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
1.古代教师职业的发展
中国一贯以文明古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著称。
约在公元前3000年,我国就产生了文字与学校。
其中,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约在公元前2700年前后。
当时,唐尧、虞舜时代的学校叫“痒”,夏代的学校叫“序”。
不过,这些学校都很简陋,同时一个学校一般具有多种用途。
在我国奴隶社会制度下,奴隶主垄断着学校,学校实际上成为了奴隶主国家统治机器的一部分。
我国夏、商代的学校都是为奴隶主阶级设置的,广大奴隶子弟根本没有资格人学。
传说在我国夏代就有“痒”、“序”、“校”三种学校。
西周的学校,除了官学之外,还出现了“私学”。
民间私学,是我国教育史上历史悠久、影响较大的一种教育形式。
我国的私人讲学之风,发端于春秋战国,兴盛于两汉与唐宋,虽然其发展有起有落,但是直到明清从未间断。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最大的私学是儒家和墨家两大学派创立的。
儒家私学以孔子为最盛。
孔子开设了当时规模最大的私学,他从事教师职业几十年,其门徒弟子达3000人之多,成为开创中国私学的代表之一。
墨家私学以墨子为首。
此后,诸子百家蜂拥而起,各家皆以各自所长而设立学校,私学大兴盛。
在我国的奴隶社会中,官学教师都是由统治阶级的官吏兼任的,也就是所谓的“官师,师即官,官师合一”。
奴隶社会官学的教师是统治阶级集团的一部分,他们的生活来源完全依靠官职体禄,因而具有较高的政治、经济地位。
在外国教育史上,奴隶主阶级为了培养本阶级的统治者和从事科学文化活动的人才建立起了最初的简易学校。
“蒙师”由贫穷阶层的人担任,他们以教儿童读书识字赚钱读生,从事着初期的教师职业活动。
比如,在我国的商周交替时期,古希腊也开始进入到了在我国,从秦汉到明清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官学”和“私学”都普遍发展了起来,而且分科细致,名目繁多,从中央到地方的府、州、县都建立了各级学校。
官学一般是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政权的强大而得到发展,随着阶级矛盾的尖锐、封建政权的腐败而衰落。
因此,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我国的官学及其教师职业虽然历经各代,但也只是在某些朝代的某一段时期内才真正发达的。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期。
当时社会上产生了一种官办教育的“公室养士”制度,它孕育了新兴封建官学的胚胎。
战国中晚期的“稷下学宫”,是齐国在稷下所立的高等学府,就是“公室养士”的著名地方。
“稷下学宫”的师生“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但他们不任吏治,专门从事教学与学术研究。
“稷下学宫”的教师是择优聘请,其首席不由官方任命,而是由众人公推,被称作“祭酒”,任期不定。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荀子,当时就因其“最为老师”,曾“三为祭酒”。
秦朝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其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采取了“统治思想”、“以吏为师”的教师政策,对兼任教师的官吏进行思想上的严格控制,强调其言论学说必须以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作为标准。
汉代由于实行“独尊儒术”的政策,尊师重教的风气得以弘扬。
汉代的学校有由中央直接主办的大学性质的“太学”,特殊性质的“鸿都门学”、“四姓小候学”,也有由地方政府主办的大学程度的“郡国学”,小学程度的“校”、“痒”、“序”等学校。
创设于东汉灵帝时(公元178年)的“鸿都门学”,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所文艺专科学院。
它专门招收有写作尺牍、词赋能力以及善于书写鸟篆文字的人。
学生都是由州、郡“三公”推荐入学。
由此可见,专门从事文艺专业教学与研究的教师,1800年前在我国就产生了。
他的产生,为后代各种特殊专业教师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汉代的私学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教学已经大体形成了“启蒙”、“专经预备“专经”三个阶段。
唐代是我国封建王朝发展的鼎盛时期,其学校体系更加发达和完善。
唐代的官学有中央和地方两大系统,中央官学又可以详细分为“直系”和“旁系”两大类。
唐代的有些书院,带有私学性质。
同时,各种专门学校,如医学、律学、书学和算学等,也在当时更大规模地建立了起来。
而且,各个专业的内部也已经有了详细的分科。
其中,医学几乎已经遍布全国。
学校体系的完善、学校规模的扩大和学科门类的增多,进一步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壮大、教师素质的提高。
在我国唐代前后,官学教师职业发展兴盛之时,欧洲的学校则完全控制在了教会的中,并且区分为不同的等级。
当时欧洲的学校主要有主教学校(培养基督教教士)、僧院学校(专为修生而设)以及教区学校(相当于初小性质,学生多为农民子弟)。
明代的官学,按其设置仍然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类。
中央设置的主要有国子监,此外还有“宗学”、“武学”等。
地方设置的主要有“府学”、“州学”、“县学”,以及“都司儒学”、“行都司儒学”、“卫儒学”、“都转运司儒学”、“宣慰司儒学”、“按抚司保学”,还有“武学”、“医学”、“阴阳学”和“社学”等。
清代的官学制度基本上沿袭了明朝旧制,也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类。
中央设置的主要有国子监,此外还有“宗学”、“觉罗学”、“八旗官学”、“景山官学”、“成安宫官学”、“算学”和“俄罗斯文馆”等,地方设置的主要有“府学”、“州学”、“县学”和“卫学”,这些统称为“儒学”。
除此之外,还有“社学”、“义学”和“井学”等。
我国封建社会的官学教师是逐步发展的。
对于国家而言,官学教师一方面是学校的教师,另一方面又是政府的官员。
他们的教职大小是以其在政府中的职位高低为标准确定的。
此外,我国的官学也有着严格的择师传统。
中央官学的教师从汉代起就要经过考试。
地方官学的教师,从南宋建炎初年开始,也要经过义、诗赋的考试,然后加以委派或升迁降黜。
在我国教师职业的发展历程中,民间私学也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一方面,私学的兴起,推广了学校教育,打破了统治者对学校的专利。
另一方面,私学的教师一般都较注重自身品德的修养和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这为以后的教师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外国教育史上,中世纪时期,除了私人授课外,还产生了一些宗教学校,宗教牧师取代了教师职业。
2.近代教师职业的发展
近代教师职业的发展,始于师范教育的兴起。
1794年,法国成立了巴黎师范学校,揭开了教师职业发展新的一页。
学校以培养专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扫除封建愚昧的教育工作者为目标。
19世纪初,德国的师范教育也发展起来了。
我国的师范教育兴起于19世纪末。
早期师范教育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是西方模式移植与中国封建传统的混合,并逐渐趋向西化。
师范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使教师的知识技能得到了系统的培训和提高,教师队伍的补充得到了质和量的保证,大批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走上了人才培养的岗位。
同时,教师的职业活动也得到了专门的研究,教师职业从此迈入了新的里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下一代的培养和教育,这就促使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教师职业的发展和教师素质的提高。
近代教师在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
一方面,近代各门学科体系日臻完善,教师必须经受系统完整的学习训练,才能胜任近代教学工作。
另一方面,古代塾师传统的读、写、练的教学方法和技能,已经远远不能适应近代教学的需要。
教师必须具备掌握、使用先进教学仪器设备的能力,用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践中问题的能力以及革新、创造的能力,才能胜任近代教学工作。
近代教师的能力素质也得到了较大发展。
3.当代教师职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确立了人民教师国家主人翁的地位。
教师职业不但不为人们所厌弃,而且日益成为人们崇敬的高尚事业。
教师不再是雇佣劳动者,而是隶属知识分子阶层,是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大军的一支重要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范围内的教师职业变化更是深刻。
其中最大而叉最深刻的变化是教师职业职能的转变。
“二战”后的教育以“学会生存”为其根本职能,以“四个学会”(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为其教育原则。
教师职业的职能随之发生了重大转变,“教书”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
第三节教师职业的特点
教师职业作为形式日益纷繁复杂的社会职业中的一种具体形式,其活动过程与其他职业相比较,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复杂性
教师职业的复杂性是由四个方面决定的。
1.教师职业劳动对象的复杂性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具有一定自觉意识的,有感情、有理智、有个性的,活生生的青少年。
其复杂性表现在:
第一,学生们正处在身心发育的不平衡状态,并且年龄特征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
第二,影响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因素是多样的。
它包括学生禀赋及身体条件,家庭与社会环境,教育,学生原有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生自身的自觉能动性,以及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等等。
2.教师职业劳动内容的复杂性
教师职业劳动内容的复杂性首先表现在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复杂繁重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师培养人的劳动涉及人的身心内外各个方面。
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使每名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话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师职业劳动内容的复杂性还表现在教师工作场所和时间的不确定上。
为了培养合格的高质量人才,教师必然会争取一切的空间和时间,深入教育对象的活动范围,通过各科形式的教育活动,如组织课外活动、家访、个别谈心等,使正确的教育因素在教育对象的所有空间和时间发挥最大的作用。
就教师的工作场所而言,无限定的区域范围。
3.教师职业劳动过程的复杂性
教师职业劳动过程,是一个运用智力的过程,是一个综合输入、储备、使用、输出、传递、发展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复杂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过程。
其复杂性表现在:
第一,在教师职业劳动过程中,知识信息的转换和传递是主要的劳动形式,而教师累、转换和传递知识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
第二,教师职业劳动过程的对象是学生,而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不仅作为劳动的对象出现,也作为劳动的主体出现;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客体和对象,而且可以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转化为教育的主体。
教师职业劳动对象的这种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的双重性,使教师的劳动相对地比较难于受意志努力的调控,从而使其劳动过程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第三,教育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职业劳动过程是一个形成人的过程,它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完成“形成人”这个复杂的综合性的任务目标。
这必然导致教师职业劳动过程的复杂性。
4.教师职业劳动能力要求的复杂性
教师担负着塑造青少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授给下一代知识和技能的责。
教师职业劳动作为培养人的一种活动,关乎国家的未来。
因此,它对教师有着相对于其他专业脑力劳动者更高、更复杂的要求。
教师不仅要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传授这一切专业知识的能力。
而传授关键在于“内化”,即要使知识转化成为学生心里面的东西,可以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学生成为有个性、优秀的人才。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的专业知识,以及以这些知识为基础的特殊能力。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求具备设计制造各种图表、教具以及指导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
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于学科知识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想象,增强学生的记忆,通常须要将一些抽象深奥的学科内容,经过自己的摸索、归纳和整理,设计出各种有规则的图表或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具模型。
二、创造性
教育教学虽然是科学,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具有较强的规范性,但又是一门艺术,需要创造。
教师职业劳动具有较强的创造性。
教师的每一次教育教学活动,就是一次创造性劳动、一次艺术加工的过程。
教师职业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
1.教师传授知识需要具有创造性
一方面,教师必须成为知识的再创造者。
另一方面,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也需要有创造性。
2.教师培养学生需要具有创造性
教师职业劳动的对象是各具特点的学生,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成长的条件,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而且处于成长期,是经常变化的。
所以,教师面临的教育现场是复杂的,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尤其是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发展智力和能力,以及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过程中,教师更需要注意学生的独特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做学生的工作,教育培养学生。
3.教师需要具有创造性的教育机智
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具体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预料之外的问题,特别是偶发事件,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灵活机敏地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并取得良好效果,使教育教学得以顺利有效完成的具有创造性的应变能力。
4.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需要具有创造性
在教师一生的教育生涯中,尽管他可能教过数十遍同样的课程,但是由于知识的不临发展,教育对象的变换,以及客观条件的变化,教师还是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最新的研究成果,并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把每一节课都当作新课来讲。
三、示范性
夸美纽斯曾指出:
“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
”教师职业的示范性是由以下四点决定的:
1.学生的“向师性”决定了教师职业的示范性
2.学生的模仿性决定了教师职业的示范性
3.教师品德言行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职业的示范性
4.教师教育教学过程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职业的示范性
第一,教师分析教材、演习教材的过程具有示范性。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总是明确而又艺术地把各种学习技能和方法示范给学生。
第二,教师对学生各种实践活动的指导具有示范性。
第三,各种艺术院校教师的教学更是具有示范性。
第四,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和特殊学校教师的教学同样具有示范性。
四、长期性
教师职业劳动是一个周期长、见效慢的过程,具有明显的长期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师职业劳动培养人才的周期长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这既说明了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又反映出培养人才的长期性,必须进行长时期的教育工作。
第一,人才成长的各个阶段需要很长的时间。
第二,基本观点的形成和思想品德的提高也需要很长的时间。
2.教师职业劳动见效慢
第四节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
一、教师职业促进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
式和经济生活的进步。
物质生产和生活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断地进行物质创造活动,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
教师劳动对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1.教师劳动传递人类社会物质财富
教师通过自身的劳动,传递着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以及创造物质财富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物质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2.教师为社会造就进行物质财富生产的人才
现代生产的发展趋势是由简单劳动向复杂劳动的发展,这种复杂劳动有人称为“科学劳动”。
因此,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越来越取决于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和劳动者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
二、教师职业促进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1.教师劳动传递人类社会精神文明
教师通过自身的劳动,传播着社会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及科学、艺术、文化和生活价值观,从而帮助社会消除不良的思想意识和旧的习俗,倡导新的精神文明,使社会的民风民德得到教化。
教师还整理完善社会思想、文化、道德体系,并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使这些凝结为受教育者的内在品质,促进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
2.教师劳动传播人类文化科学知识
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继承和发展着人类文化科学,在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中起到了桥梁与纽带作用。
首先,从社会发展的纵向层面来看,现今的人类文明由文化科学的世代传承而来。
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科学遗产。
其次,从社会文化交流的横向层面来看,教师通过对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使世界各民族的先进文化科学成果得以相互吸收,对于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也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3.教师劳动“再生产”人类社会精神文明
教师不仅是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传递者,还是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再生产者。
比如,教师的职业劳动实现了科学的再生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知识经济逐步兴起的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力量。
科学的再生产是靠教师的职业劳动来实现的。
首先,教师的职业劳动,将文化科学知识传授给下一代,同时不断地开发着下一代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素质,这为新的科学发现和科学发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在职业劳动中,教师自身也实现着科学的再生产。
4.教师为社会造就进行精神财富生产的人才
虽然从一般意义上讲,社会的一切成员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但是,社会需要有一批直接从事社会精神财富生产的专门人才,如直接从事科学、文化、教育、思想建设的科学家、文化艺术家、教育工作者、新闻工作者以及理论家等。
三、教师职业促进人类社会制度文明的发展
人类社会制度文明,是指人类社会为了秩序性地生存和发展而创造出的,用以规范人们行为活动的各种制度或体例的发展水平和进步状态。
教师通过自身的劳动,传播社会制度及其文化,传递社会制度文明的思想,使人们对不同的社会制度产生一定的认识,从而形成评价社会制度优劣的能力。
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人类社会制度文明的思想凝结为个体的政治信仰,促使人们维护合理的现行社会制度。
四、教师职业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
1.教师劳动开发人的智力资源
智力开发是指挖掘人的智慧,启发和培养人们接受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即提高人们掌握知识以及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观察、记忆、想象、思考和创新能力等。
教师对人的智力资源开发所起到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人无法比拟和代替的。
第一,教师通过发掘智力发展潜能开发人的智力资源。
第二,教师通过知识的传授开发人的智力资源。
第三,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维开发人的智力资源。
第四,教师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开发人的智力资源。
2.教师劳动培养人的思想品德
人的素质的发展,不仅包括智力上的发展,还包括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于塑造一代新人的思想品德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对受教育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其智能的同时,还培养他们的思想品德。
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有赖于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发挥作用,其中,教师是多方面因素之中的主导者。
教师劳动培养人思想品德方面的育人作用,还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
3.教师劳动促进人类的自我完善
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人类的自我完善,究其影响因素固然很多,但是,人类在有了专门从事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教师以后,才极大地加快了人类文明的步伐,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