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汇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96969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汇总.docx

《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汇总.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汇总.docx

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汇总

2011年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汇总

第一章 导论

  一、脑形态学的基本概念

  1.神经解剖将神经系统分为两大部分:

即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1)中枢神经系统由颅腔里的脑和椎管内的脊髓组成①脑又可分为大脑、小脑、间脑、中脑、桥脑和延脑六个脑区②脊髓分31节,即颈8节、胸12节、腰5节、骶5节和尾1节。

  

(2)外周神经系统是中枢发出的纤维,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它们分别传递躯干、头、面部的感觉与运动信息。

  (3)在脑、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运动的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称之为植物神经(自主神经)。

植物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功能上彼此拮抗,共同调节和支配内脏活动。

  2.神经组织学根据脑与脊髓内的细胞聚集和纤维排列将其分为灰质、白质、神经核和纤维束。

  

(1)①灰质和神经核是由神经细胞体和神经细胞树突组成。

白质和纤维束是由神经细胞的轴突(神经纤维)组成②在大脑中,灰质在表层,称为大脑皮层;白质在深部,称为髓质。

在脊髓中正好相反,灰质在内,白质在外③根据大脑皮层细胞层次不同,可将皮层分为古皮层、旧皮层、新皮层(90%)④根据解剖部位从前向后,又可将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颞叶——听觉;枕叶——视觉。

顶叶——躯体感觉的高级中枢;额叶——躯体的运动。

前额叶皮层和颞顶枕皮层联络区与复杂知觉、注意和思维有关。

  

(2)边缘叶:

包括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回及其海马回深部的海马结构。

边缘系统:

大脑皮层底面与半球内侧缘、边缘叶及皮层下一些脑结构,如丘脑、乳头体、中脑被盖等,共同构成边缘系统,具有内脏脑之称,是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的高级调节控制中枢,情绪、情感的调节中枢。

  (3)在大脑髓质(白质)深部有一些神经核团,称基底神经节,包括尾状核、豆状核、杏仁核、屏状核。

尾状核与豆状核组成纹状体,对机体的运动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4)间脑位于大脑与中脑之间,被大脑两半球所遮盖,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底丘脑四大部分组成。

①丘脑是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整合中枢。

它将传入的信息进行选择和整合后,再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部位②上丘脑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的调节功能③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和内脏功能的调节中枢④底丘脑是锥体外系的组成部分,调节肌张力,使运动功能得以正常进行。

  (5)中脑、桥脑、延脑统称脑干又称维体束,主要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①脑干的背侧面上下排列着12对脑神经核②中脑的背侧有4个凸出,称四叠体,由一对上丘和一对下丘组成,分别对视、听信息进行加工③脑干的背腹之间称被盖,由纵横交错的神经纤维和散在纤维中的许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神经细胞组成,即脑干网状结构,其上下行纤维弥散性投射,调节脑结构的兴奋性水平。

  (6)小脑位于桥脑与延脑的背侧。

其结构与大脑相似,外层是灰质,内层是白质,在白质的深部也有4对核,称之为中央核。

主要功能是调节肌肉的紧张度,以便维持姿势和平衡,顺利完成随意运动。

  3.神经细胞的基本概念:

  

(1)神经组织由两类细胞组成,即神经元(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两者的数目大体相等。

  

(2)神经元由胞体、轴突、树突组成。

神经元之间发生关系的微细结构,称为突触,突触由突触前神经末梢-终扣、突触后膜和两者之间大约20-50纳米的突触间隙所组成。

  二、神经生理学基础知识

  1.整体水平的神经生理学概念:

  

(1)脑活动是反射性的,每种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该反射的反射弧,由传入、传出和中枢3个部分组成。

机体的先天本能行为以遗传上确定的反射弧为基础,是同一种属共存的特异非条件反射活动。

后天习得行为是建立在先天本能行为基础上,由暂时联系的机制而形成的条件反射,是在个体经验基础上因人而异的反射活动。

  

(2)无论是非条件反射还是条件反射活动,在神经系统内都有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按一定的规律发生运动,即扩散与集中和相互诱导的运动规律。

  (3)抑制过程和兴奋过程一样,可分为非条件抑制和条件抑制两大类。

①超限抑制:

指任一刺激强度过大,不但不会引起兴奋过程,相反会引起抑制,称为超限抑制。

②外抑制:

是指现时活动以外的新异刺激所引起的抑制过程。

如当机体进行某项活动,周围出现异常可怕的声音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怔一下,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这种现象就是外抑制。

③超限抑制、外抑制都是先天的非条件抑制过程;消退抑制、分化抑制、延缓抑制、条件抑制,都是条件抑制。

  (4)脑的电现象分为自发电活动和诱发电活动。

①闭目养神——脑电图以8-13次/秒的节律变化为主要成分(α波);②大脑兴奋时——脑电图为14-30次/秒的快波(β波)。

  2.细水平的胞神经生理学基本概念:

①神经元的兴奋过程,伴随着其单位发放的神经脉冲频率加快;抑制过程为单位发放频率降低。

无论频率加快还是减慢,每个脉冲的幅值不变。

换言之,神经元对刺激强度是按着“全或无”的规律进行调频式或数字式编码。

②“全或无”规则(03名)是指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刺激阈值,对阈值以下的刺激不发生反应;对阈值以上的刺激,不论其强弱均给出同样高度(幅值)的神经脉冲发放。

③级量反应:

级量反应与“全或无”规律相对应。

突触后膜上的电位(无论是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还是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神经动作电位或细胞的单位发放后电位(无论是后兴奋电位还是后超极化电位)、感受器电位都是级量反应。

级量反应电位的幅值随阈上刺激强度增大而变高,反应的频率并不发生变化,因为每个级量反应电位幅值缓慢增高后缓慢下降。

④去极化:

每个突触后膜电位可以发生空间与时间的总和,如果总和的突触后电位超过神经元的单位发放阈值,就会导致这个神经元全部细胞膜去极化,出现整个细胞为一个单位而产生70-110毫伏的短脉冲,即快速的单位发放神经元的动作电位。

它沿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末梢突触,经突触的化学传递环节,再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后电位。

神经信息在脑内的传递过程,就是从一个神经元“全或无”的单位发放到下一个神经元突触后电位的级量反应总和后,再出现发放的过程。

即“全或无”的变化和“级量反应”不断交替的过程。

⑤静息电位(极化现象——内负外正—70毫伏):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钠离子浓度较高,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较高,这类带电离子因膜内外的浓度差造成了膜内外大约负70-90毫伏电位差,称之为静息电位(极化现象)。

⑥反极化或超射:

当神经元受到刺激从静息状态变为兴奋状态时,细胞膜首先出现去极化过程,即膜内的负电位迅速消失的过程,然而这种过程往往超过零点,使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这个反转过程称为反极化或超射。

⑦所以,一个神经元单位发放的神经脉冲迅速上升部分,是由膜的去极化和反极化连续的变化过程。

神经脉冲的下降部分,又称细胞膜负极化过程:

这个过程是矫枉过正的过程,达到兴奋前内负外正的极化电位后,继续进行,是细胞膜出现了—90毫伏的后极化电位。

后极化电位是一种抑制性电位,使细胞处于短暂的抑制状态,这就决定了神经元单位发放只能是断续的脉冲,而不可能是连续恒定增高的电变化。

⑧峰电位的上升部分——由去极化和反极化形成,膜处于钠膜状态;下降部分——由复极化、后兴奋电位和后超极化电位过程形成,膜处于钾膜状态。

  三、分子神经生物学

  ①神经信息从一个神经元向另一个神经元传递的化学传递机制分别有:

神经递质、神经调质、受体、内信使和逆信使。

②神经递质:

凡是神经细胞间神经信息传递所中介的化学物质,神经递质大都是分子量较小的简单分子,包括胆碱类、单胺类、氨基酸类和多肽类等30多种物质。

③神经调质:

不直接传递神经信息,而是调节神经信息传递过程的效率和速率,其发生作用的距离比神经递质大,但其化学组成和结构可能与同类神经递质相同(多巴胺),也可能与神经递质完全不同(多肽)。

④逆信使:

突触后膜释放一种更小的分子,迅速逆向扩散到突触前膜,调节化学传递的过程,将这类小分子物质称为逆信使。

已知的逆信使有腺苷和一氧化氮。

⑤受体:

是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分子,可以识别和选择性地与某些物质发生特异性受体结合反应,产生相应的生物效应。

能与受体蛋白结合的物质有神经递质、调质、激素和药物等,统称为受体的配基或配体。

⑥将受体按其发生的生物效应机制和作用分类:

G-蛋白依存性受体家族、电压门控受体、自感受体。

⑦脑重占全身体重的2%,但脑耗氧量与耗能量却占全身的20%,而且90%是利用葡萄糖为能源代谢物,主要依靠血液供给葡萄糖,所以脑对缺乏氧和血流量的不足十分敏感。

第二章 感觉生理心理学

  1.神经生理学将感觉系统分为特异感觉系统和非特异感觉系统。

  2.视觉的产生:

①清晰地投射到视网膜上;光感受机制是将在激发视网膜上光生物化学和光生物物理学反应,实现能量转换的光感受功能,产生视感觉信息。

  3.神经反射:

调节反射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反射活动,既包括不随意性自主神经反射,又包括眼外肌肉的随意性运动反应。

意义:

视轴、晶体曲率和瞳孔同时变化的反射活动就是调节反射,是保证外界景物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的重要生理机制。

  4.眼睛的随意性运动的方式及在视觉中的意义

  

(1)①眼睛的运动有许多方式,当我们观察位于视野一侧的景物又不允许头动时,两眼共同转向一侧。

两眼视轴发生同方向性运动,称为共轭运动。

②正前方的物体从远处移向眼前时,为使其在视网膜上成像,两眼视轴均向鼻侧靠近,称为辐合。

③物体由眼前近处移向远处时,双眼视轴均向两颞侧分开,称为分散。

④辐合与分散的共同特点是两眼视轴总是反方向运动,称为辐辏运动。

⑤辐辏运动和共轭运动都是眼睛的随意运动。

  

(2)意义:

人们在观察客体时,有意识地使眼睛进行这些运动,以便使物像能最好地投射在视网膜上最灵敏的部位——中央窝上,从而得到最清楚的视觉。

  5.非随意性眼动(感受器的适应现象及观察复杂物体时眼球快速微颤的生理心理学意)

  

(1)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①感受阈值,即刚能引起主观感觉或细胞电活动变化的最小刺激强度。

各种特异感觉系统均有自己的适宜刺激,对其感受阈值最低,即对其感受最灵敏。

②感受器的适应:

随着刺激物长时间持续作用,感受灵敏率下降,感受阈值增高,这种现象称感受器的适应。

  

(2)生理心理学意义:

①在观察一个复杂的客体时,眼睛会很快进行扫视,在两次扫视之间,眼球不动,称注视。

②注视期间,眼睛并非绝对不动;事实上此时眼睛发生快速微颤。

③微颤运动保证视网膜不断变换感受细胞对注视目标进行反映,从而克服了每个光感受细胞由于适应机制而引起的感受性降低。

  6.两类光感受细胞①视杆细胞——产生明暗视觉信息的基础②视锥细胞——产生颜色视觉的基础

  7.视网膜上有哪几种细胞?

排列方式及电传导方式。

①视网膜分为内、外两层。

外层是色素上皮层,由色素细胞组成,由此产生和储存一些光化学物质。

内层是由5种神经细胞组成的神经层,从外向内依次为视感受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水平细胞、双极细胞、无足细胞和神经节细胞。

②细胞联系的一般规律:

几个视感受细胞与1个双极细胞联系,几个双极细胞又与1个神经节细胞相关。

因此,多个视感受细胞只引起1个神经节细胞兴奋,故视敏度较差;但在视网膜中央凹部只有视锥细胞,每个视锥细胞只与1个双极细胞相联系,而这个双极细胞又与1个神经节细胞相联系。

因此,中央凹视敏度最高。

③由视感受细胞、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形成神经信息传递的垂直联系;由水平细胞和无足细胞在垂直联系之间进行横向联系,1个神经节细胞及与其相互联系的全部其他视网膜细胞,构成视觉的最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称之为视感受单位。

④视网膜中央凹附近的视感受单位较小,视敏度大;而周边部分视网膜的感受单位较大,视敏度差。

⑤水平细胞、无足细胞和光感受细胞、双极细胞间的信息传递都是以级量反应,是缓慢的电变化,不能形成可传导的动作电位,但可发生时间和空间的总和效应。

只有神经节细胞的信息传递才是全或无的数字化过程,产生单位发放,对刺激强度按调频的方式给户神经编码。

  8.视觉的传导通路:

①眼折光成像功能的神经基础:

视神经、外测膝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