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95166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28.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太原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山西省太原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山西省太原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山西省太原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山西省太原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太原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山西省太原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太原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省太原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山西省太原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太原市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

上午7:

30-9:

30)

说明: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第I卷(选择题共75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下方答题栏内。

1.右图是山西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鸟尊”,出土于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

其大鸟回眸、小鸟偎依、巨象缩首的完美组合造型,成为西周青铜艺术中的罕见珍品。

据此判断该艺术品

A.是晋侯权力至髙无上的象征B.体现了青铜铸造技艺的成熟

C.破坏了西周时期礼制的规定D.由技艺精湛的私营工匠制作

2.《史记》记载了西汉景帝时期朝堂上儒道间的一场争论。

黄生认为上下有别,汤武革命,以臣诛君,大逆不道;辕固生的反驳极为有力:

照你所说,“高帝(汉高祖)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

”结果显然是儒生辕固生赢了。

据此可知

A.儒学成为汉初的统治思想B.道家思想不适应现实需要

C.汉初“百家争鸣”仍然持续D.争论触及了政权的合法性

3.爵位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

先秦时期,爵位往往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位不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

这一变化

A.导致了皇帝与官员矛盾的激化B.表明宗法制已退出历史舞台

C.促使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分离D.是适应新形势而调整的结果

4.在中国古代,秦以后的许多王朝在立国之初,其官员主要来自于功臣,即所谓的“功臣政治”,其儿子也往往能占据高位,称作“功臣子政治”。

这一现象

A.说明科举制度形同虚设B.导致贵族政治得以恢复

C.影响国家治理模式转型D.保障功臣后代世袭特权

5.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情况。

这些演变

A.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B.体现了制度的传承性

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D.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

6.明末《沈氏农书》记载有当地一句谚语:

“当的穷,六月里骂长工。

”意思是说,在农历六月的夏收夏种大忙季节,务必与长工搞好关系,否则长工闹起情绪来,这一年的收成就成问题了。

这反映了当地

A.人身依附关系日益松弛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C.租佃关系下地主的无奈D.传统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7.史载,清朝一位大臣给雍正上表:

“君恩虽厚,臣虽死不能报万一。

”但雍正看了后大怒:

“但尽臣节所当为,何论君恩之厚薄。

”此事反映了

A.雍正借助纲常伦理制约臣民B.清朝君臣关系日趋紧张

C.此时法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D.雍正不愿大臣记其恩惠

8.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

这一变化

A.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

C.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9.下表为1871〜1910年间中国棉布和棉纱的进口量。

从材料可知

A.《马关条约》的签订推动了棉纱棉布进口量的增加

B.棉布进口量的相对稳定反映了中国贸易地位的改善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二者进口量折射出近代民族织布业发展变化的特征

10.“尽管清政府对改革的态度由消极逐渐积极,从应付逐渐认真,但最终没有挽救改革,伴随改革失败的是自身政治命运的终结。

”这一改革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清末新政D.辛亥革命

11.近代以来,维新派将呼吁社会风俗改良作为其政治宣传的内容之一;清末新政废除了满人特权,允许满汉通婚,以同等礼仪和刑罚对待满人汉人;中华民国成立后,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剪辫子,见面礼节等习俗发生变化。

这说明

A.政府发挥社会变革的主导作用B.政治变革与社会变革联袂而行

C.突发性是社会变革的主要特征D.政治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原动力

12.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工人劳动的产物,应归工人所有;孙中山以纺纱织布威力,认为棉布的制成除工人外,也离不开种植棉花的有关人员,因而其认为马克思的观点“忽略了社会上其他各种有用分子的劳动”,从而提出“民生问题才可说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

据此可知

A.二者都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弊端B.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C.民生主义源自于剩余价值学说D.三民主义比马克思主义先进

13.毛泽东指出,“现在的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据以定出一定的政纲和政策,并真正而不二心地、切实而不敷衍地、迅速而不推延地实行起来”。

材料中“现在”是指

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全面抗战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14.据1937年国民政府对农村调查所得资料估计,地主占有大约40%-50%的耕地。

而且,在土地肥沃的东南地区,土地所有权更趋集中,地主约占全部耕地的60%-70%,而在贫瘠的西北旱地区域,土地所有权反而比较分散。

影响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间租佃关系发展程度有别B.不同区域土地政策实施的差异

C.地区间农业商品化程度的差异D.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15.“组织起来”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农业生产领域早在延安时期就出现了互助组等,建国后更是推广到全国各地,出现了初级、髙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据此可知,这一思想

A.基于对小农经济弊端的考虑B.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C.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D.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16.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农村进行了“谁养活了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从猿到人”的社会发展史教育等,同时,也注意将大张旗鼓地宣传与深入细致的工作相结合。

这些做法

A.适应了新生国家政权巩固的需要B.开始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C.揭开了建国初期教育改革的序幕D.表明农民问题是革命的中心问题

17.同1978年相比,1982年我国的工农业产值增长32.6%,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已较为明显,而且,失调的经济比重也有所调整,国民经济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推动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B.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逐步展开

C.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全面展开D.国家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18.史载,希腊某城邦在一次战役中失败,公民死伤众多,消息传到国内,战死者的父母对于公众必须笑容满面,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而已知其子幸免于难即将相见者,则必须哭泣,为其他人失去儿子而悲伤。

这反映出在希腊

A.不重视维护公民的生存权利B.城邦至上观念影响个人行为

C.摆脱了纲常伦理观念的影响D.社会各阶层间矛盾日趋缓和

19.罗马法中最为完备的是它的私法部分,其中关于妇女的立法主要集中在监护、婚姻和财产继承上,对后世各国有关妇女地位的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说明罗马法

A.以保护妇女合法权益为出发点B.充分体现了法律的公平正义性

C.已经兼顾社会各个群体的利益D.对妇女法律问题做了有益探索

20.14、15世纪以来,英国农村中出现了圈地运动,新贵族力量逐步壮大;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的海外贸易获得极大发展,商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但斯图亚特王朝统治却阻碍了他们的发展。

为此,他们

A.发动光荣革命,获取政治权力B.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权力

C.发动工业革命,提高经济地位D.进行议会改革,更多参与政治

21.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一书指出,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几乎指的已不是古代的“直接民主”,而是西方近代的“间接民主”。

促成民主概念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资产阶级反教会反王权斗争的需要B.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C.主张精英政治的美国革命取得胜利D.民主政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完善

22.—首流行于17世纪末的英国民歌《呢绒商的快乐》:

“我们聚集金银千千万,都是榨自穷光蛋……织工的工资本已廉,还须找茬扣工钱,生意不好马上就发表,好时就不让他们知分晓,只说:

呢绒海外不好销,我们不想再干这行了。

”歌中反映的现象

A.揭示了工业革命时期工人的处境B.说明英国国际贸易遭遇到严重挑战

C.客观上加速了英国的近代化进程D.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3.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主张信仰得救,但两人也有区别,前者强调“个人对《圣经》的正确理解”,后者强调《圣经》是“绝对真理”。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都肯定《圣经》的权威B.都反对宗教神学思想

C.对人文主义的态度不同D.对上帝的认识不同

24.近代人文主义的兴起,将人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但自然科学的发展,一方面验证了人文主义思想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类在自然界地位不断的降低。

这主要反映出

A.自然科学发展制约人文主义发展B.自然科学彻底摆脱了神学束缚

C.自然科学发展有助于“认识人自己”D.宗教神学束缚了人文主义发展

25.—则有关苏联的经典笑话:

苏联领导人坐火车旅行,铁轨到了尽头,火车停下。

列宁:

“搞星期六义务劳动,修铁路,直通共产主义!

”斯大林:

“给我调100万劳改犯来,修不通铁路,统统枪毙。

”赫鲁晓夫:

“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

”勃列日涅夫:

“坐在座位上自己摇动身体,做出列车还在前进的样子。

”戈尔巴乔夫把火车拆了,到有铁轨的地方再拼装起来。

”这一笑话形象地描述了苏联各位领导人的执政特色。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搞星期六义务劳动”表明列宁探索出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正确途径

B.“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表明赫鲁晓夫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C.“坐在座位上自己摇动身体”指勃列日涅夫迫切要求解决民众生存问题

D.“把火车拆了”表明戈尔巴乔夫认为走社会主义的道路不能实现现代化

26.为摆脱经济大萧条,美国通过了提高关税的霍利•斯摩特关税法,此外美元也实际贬值达到41%;英国则对进口货物征税50%,后又规定:

帝国内部各邦的货物彼此实行优惠税率,形成区域集团贸易圈;法国在提高关税的同时,率先在对外贸易中实行大规模进口配额制度。

这些做法

A.极大缓解了恶化的经济B.有利于调节国际供求关系

C.导致国际关系日趋恶化D.表明各国放弃自由主义政策

27.下表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出口中所占的比重(%)。

据此判断

A.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相对衰落B.日本逐渐处于出超地位

C.西欧共同市场出口增长速度最快D.世贸组织推动国际贸易快速发展

28.二战后形成的“冷战”格局在20世纪50、60年代逐渐发生了一些新变化:

社会主义阵营分裂、资本主义阵营分化、第三世界的兴起。

这些新变化推动

A.多极化格局逐步形成B.国际政治新秩序建立

C.美苏关系走向妥协D.美国战略重心转移

29.某组织在成立时宣布:

“(缔约国)决心把建立欧洲共同体为起点的欧洲统一进程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这一组织的成立

A.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B.加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C.确立了欧洲在世界经济的领导地位D.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30.下表为不同史籍对于隋大业十三年同一事件的历史记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李渊为西河之战主帅B.殷峤为西河郡长官

C.李建成为西河之战将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