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如何看筹码分布图.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939179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如何看筹码分布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最新如何看筹码分布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最新如何看筹码分布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最新如何看筹码分布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最新如何看筹码分布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如何看筹码分布图.docx

《最新如何看筹码分布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如何看筹码分布图.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如何看筹码分布图.docx

最新如何看筹码分布图

 

如何看筹码分布图

一、筹码分布的基础知识

    “筹码分布”的准确的学术名称应该叫“流通股票持仓成本分布”,在指南针证券分析软件中,它的英文名字叫“CYQ”。

    其实,“筹码分布”是一个很中国化的名字,因为在世界范围内,可能只有中国人管股票叫筹码,或许也只有中国人把投资股票叫“炒股”。

而股票一加上“炒”字,就有了更多的人为操作的味道有了更多的博弈的味道。

而如果把股票的仓位叫做“筹码”,那就无异于把股市当成了赌场。

这多多少少是对股市的不尊敬,但我们的股市有着浓厚的博弈色彩却是事实。

在股市的这场博弈中,人们要做的是用自己的资金换取别人的筹码,再用自己的筹码换取别人的资金,于是乎就赚了别人的钱。

所以对任何一个炒股的人,理解和运用筹码及筹码分布是极其重要的。

    或许“筹码分布”和“CYQ”的称谓,应该有一个更贴切的名字,但这个说法大家已经用了几年,成了一种习惯,想改也比较麻烦,所以就约定俗成,暂且如此称谓吧。

  “筹码分布”的市场含义可以这样理解:

它反映的是在不同价位上投资者的持仓数量。

◆二、筹码的转换过程研究与分析

 

    股票价格的涨跌变化从表面上看仿佛只是股价的变化,但是其内在的本质却是市场中持股者手中筹码的转换变化。

一轮行情的上涨与下跌均是由于市场中个股筹码在不同价位进行不断转换造成的。

要对市场中个股涨跌变化的本质进入深入了解就必须要对筹码转换的过程进行综合分析。

 所谓“筹码的转换过程”指的就是市场中持仓筹码由一个价位向另一个价位转换搬运的过程,筹码转换不仅仅描述的是筹码在价格上的变化过程而且筹码数量的转换。

   在市场中能够造成个股筹码不断转换主要的力量是来自市场中个股背后主家的行为。

市场主力的行为将直接影响到股票筹码在不同的价格区域内的转换过程。

如果将筹码转换的过程简单的比喻为“筹码搬家”,那么市场主力就是“搬运工”,它们最本质的目的就是在筹码由低到高的搬运过程中显现利润。

  主力完成一轮行情的炒作由以下四个阶段构成:

吸筹阶段、洗盘阶段、拉升阶段、派发阶段。

  吸筹阶段:

此时股票筹码的价格处于相对低位,主力的主要任务是在该区间进行大量的收集廉价筹码。

市场主力在该区域所完成建仓量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到其将来拉升股票高度能力的大小。

收集的筹码越多,控盘度越高,市场中的筹码就越少,拉升时的抛压就越轻,最后实现的利润也就越大。

反之,收集的筹码越少,控盘度越轻,市场中的筹码就越多,拉升时的抛压就越重,最后实现的利润也就越小。

这也就造成了市场主力控盘度的大小与日后股票拉升时的累计涨幅成正比,这就造成了市场中跟庄的散户投资者为什么总是利用各种方法在挖掘具备“低位高控盘庄股”条件的个股。

  

    洗盘阶段:

吸筹完毕后市场主力为了将盘面中的中线套牢或着短线跟风的浮动筹码给洗出来必须进行必要的洗盘阶段。

洗盘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日后拉升过程中的获利抛压及自己显现拉升后的利润最大化。

 

  其实,主力在吸筹阶段及洗盘阶段的整个过程就属于一个筹码转换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主要是以市场主力买入,散户卖出为筹码转换的主要转移方向。

当主力将这两个过程完成之后在市场条件成熟之后将发动拉升行情,此后筹码转移的方向将相反。

  通常主力在吸筹及洗盘阶段时股票的价格总是很疲软使得投资者心态焦躁而抛出,而当主力进入拉升及派发阶段时股价往往呈现价增量涨以吸引市场投资者跟风派发的目的。

拉升阶段:

筹码不断滚动,但是只要是以前累积收集的低位筹码没有向高位移动,那就可以判断主力并没有出货!

如果大家发现低位的筹码不断减少,而高位不断出现筹码的累积现象,那就是主力在偷偷排发出货了!

这时大家就需要警惕、小心了!

  

派发阶段:

低位筹码向高位移动!

◆三、超级移动筹码分布

1、红色的筹码为获利盘,蓝色为套牢盘;

2、中间白颜色的线为目前市场所有持仓者的平均成本线,表明整个成本分布的重心。

如股价在其之下,说明大部分人是亏损的。

3、获利比例:

就是目前价位的市场获利盘的比例。

获利比例越高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处于获利状态。

4、获利盘:

任意价位情况下的获利盘的数量。

5、90%的区间:

表明市场90%的筹码分布在什么价格之间

6、集中度:

说明筹码的密集程度。

数值越高,表明越分散;反之越集中

7、筹码穿透力:

就是筹码穿透力的含义是以今日股价穿透的筹码数量除以今日换手率,穿越的筹码数量和筹码穿透力成正比,被穿越筹码数量越多筹码穿透力越大。

8、浮筹比例:

当前价格周围聚集的最容易参与交易的筹码数量。

定位为浮动筹码。

◆四、超级移动筹码分布理论形成

1、市场主力是何时进场的?

主力怎样收集筹码的?

其成本是多少?

何时拉升?

怎样完成出货的?

如果获悉主力运作的动向,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要充分了解这些,我们就要知道市场成本的流动情况。

这样就引发了一个长期存在的市场事实,就是市场的持仓成本。

可以这样理解,如果聚齐全体流通盘的股东进行交易,然后大家按照其买入成本把手中的股票放在K线相应的价位上,这样股票就会堆积起来,某价位的股票多一些,就堆的高一些,反之,就矮一些。

如果有人买掉手中的股票,就将从原来的价位位置拿掉,而重新堆积买方新建仓的价位上。

这样我们就可以形象的看到市场交易中所发生的成本流动情况。

我们把移动成本分布用一条条柱线来组成图案,每一条线加起来正好是100%的流通盘。

超级移动筹码分布就是用来监测主力运作的动向的新工具。

它形象地反映了市场交易中所发生的成本流动情况。

而且还充分考虑了主力对到以及大宗转让交易制度下成交量和交易成本的真实分布情况,力求为让投资者提供更准确的决策依据!

2、超级筹码分布形态表示

超级移动成本分布显著的特点就是形象性和直观性。

它通过横向柱状线与股价K线的叠加形象直观地标明各价位的成本分布量。

在日K线图上,随着光标的移动,系统在K线图的右侧显示若干根水平柱状线。

线条的高度表示股价,长度代表持仓成本数量在该价位的比例。

事实上一个上市公司流通盘最少也在千万以上,这样在形态上形成象一个群峰组成的图案,这些山峰实际上是由一条条自左向右的线堆积而成,越长表明该价位堆积的股票数量越多,也反映了在此位置的成本状况和持仓量,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堆在一起就形成了高矮不齐的山峰状态,也就形成了筹码分布的形态。

随着交易的不断进行,这些筹码(如果把一只只股票看成是一个个筹码的话)在不同的价位进行流动,使得形态分布发生变化,因而形成不同形态特征。

如何利用筹码分布分析主力行为

(一)

在上几期的周末传真中主要讲述了筹码分布的基础知识,包括筹码分布的基本原理、基本形态及筹码分布的衍生指标,由本周起我们谈谈如何利用筹码分布分析主力行为。

筹码分布的一个重要作用是用来侦察和判断主力的行为。

可以说,从诞生之日起,筹码分布的各种技术指标就是为了捉庄而设计的,这使得它们非常切近现实。

  在我们的股市中,庄家和散户是不平等的。

庄家拥有资金优势、信息优势以及人才优势,庄家看散户的牌非常容易,而散户想知道庄家有多少筹码却极其困难。

公众投资者获知主力行为的方法,历来是打探消息。

殊不知股市上绝大多数的消息都是庄家炮制的,具有极大的虚假成分。

事实上,中国股市呈现出的是个很不公平很不合理的格局:

庄家炒股的目的是从散户身上挣钱,而散户却不断的从庄家手中获取信息和操作建议,这可以用得到一个成语——与虎谋皮。

  这真是个恐怖的格局。

  或许这就是我们研究筹码分布,并最终使它产生的内在动力和原因,因为筹码分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

  筹码分布的研究思路遵循这样的逻辑:

庄家无论多么强大,他终归属于投资者的范畴,既然是投资,就需要买和卖,而只要是发生过的买和卖的行为,就会在筹码分布的技术分析图表上留下痕迹,聪明的散户可以通过分析主力进出的迹象,从而获知主力的真实意图。

这样一来,散户和主力就可以互为对手了,虽然主力有各种各样的优势,但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散户们的小资金,固然不可能主动引发行情,但小有小的优点,就是完全有可能跟庄进出。

在这样的前提下,散户的利润来源成了庄家的操盘成本,这世界就公平了。

  但是筹码分布反映的只是市场事实,并不能区分主力的筹码和散户的筹码,因而我们需要研究出一套在筹码分布中识别主力仓位的方法,这就是所要讨论的主题。

  客观的说,目前此项研究尚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

毕竟通过技术来分析庄家的行为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目前所取得的成果虽然令人兴奋,但研究还远没有结束。

  即使将来市场规范了,市场可能不再存在恶意操纵股市的庄家,但市场不可能不存在主力,投资机构的观点永远是我们必须关注的。

因为这些投资机构,具有强大的调研能力及专业的分析能力,而且他们还可以通过控股来干预上市公司的运营,提升上市公司的业绩。

无中生有的拉抬股价,可以被判为坐庄并遭到谴责,但是价值发现以及改变和提升上市公司的品质,却恰恰是各类大型投资机构应尽的职责。

  所以,研究主力的动向和行为是技术分析永恒的目的和任务,并且也是中小投资者获取投资回报的捷径。

  1、主力的吸筹

  吸筹是主力介入一只股票的第一个实质性动作。

当然在吸筹之前,主力需要做非常细致的调研和其他各类准备工作。

这些工作一般是在极秘密的状态下进行的,否则一旦消息泄露,散户们会立刻与主力争夺低位筹码,这是主力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但是,只要是大规模的吸筹,主力便很难做到不留痕迹,总有一部分中小投资者进货成本同主力是一样的,这就是跟庄盘。

而只要这些跟庄盘的规模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主力一般可以承受。

  许多读者认为,理解主力并摸清主力的意图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其实没那么复杂。

之所以产生理解困难,是因为我们通常是站在我们的立场上去想问题,如果换一个思路,假如我们自己是主力,我们给自己做一个操作计划,很多问题可能就清楚了。

  比方说,主力会在什么位置上吸筹?

如果我是主力的话,我当然不会在高位入场。

坦率的说,中国的上市公司大部分是垃圾化的公司,把这些公司的股价做得太高,市场不会接受。

因此主力吸筹的位置大部分是在股价的低位区。

再如:

主力选择什么时机吸筹?

正是因为主力喜欢低位的筹码,因此主力的吸筹大多发生在熊市期间。

这样做的原因有二:

其一,熊市的股票都比较便宜;其二,熊市是散户恐慌的季节,散户们会害怕股价可能会跌得更低,于是纷纷把股票抛出去,以便在更低的价位抄回来,降低自己的成本。

于是主力就有吸筹的机会了。

这就是对于为什么有大行情的股票往往都是垃圾股的解释。

其中的原因是,这些基本面并不好的个股,散户们是不愿意要的,而主力则凭借着雄厚的实力介入,把某些垃圾股作出了诱人的行情。

等广大散户们反应过来,没人要的“黄脸婆”早已变成了“二八娇娘”,追么?

恐怕一般散户是即没那胆量,也没那能力。

  于是我们可以形成第一个结论:

判断一只股票是否有主力正在吸筹,要看这只股票对散户有没有吸引力。

如果这只股票在扮演“大众情人”的角色,那主力就不可能大规模建仓入场。

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所谓“低价位”的股票、或是散户不要的个股主力就要,判断某只股票是否是主力正在吸筹,需要很多证据。

一、主力吸筹的K线特征

  在这里我们介绍几种主要的K线组合形态,这些K线形态暴露了主力的吸筹动作,在庄家分析中极具参考价值。

  A、慢牛走势

  主力的吸筹改变了一只股票的供求关系,这使得一只股票的下跌动能被完全抵消,股价呈现缓慢上扬的格局。

但为什么一定是慢牛呢?

大家知道:

要想坐庄于一只股票,需要大量的筹码,如果主力吸筹过猛的话,会引发这只股票迅速上涨,从而暴露主力的意图,引起市场公众的追涨,这是主力吸筹时所忌讳的。

所以,主力的吸筹永远是温和而隐蔽的

像图4-1,这只股票用了两个半月的时间,股价温和上扬了20%,每日的涨幅很少有超过3%的。

虽然两个月涨两个涨停板不能算少,但比起这只股票后来拉升期的气势来说,这种上涨是非常含蓄的

图4-2:

新希望(0876)主力吸筹后的拉升

  这里面有个问题,主力是否可以在图4-1的两个月的交易中,吸到他计划中所需要的筹码?

实际上是做不到的。

事实上在图4-1之前,主力就已经开始了战略性建仓。

只是主力的早期吸筹行为过缓而难于判断其时间和数量,而在图4-1的图形之后,主力的吸筹意图就显露出来了。

  这就是用筹码分布来进行庄家分析的特点,我们无需每时每刻都知道主力在做什么,我们只需要捕捉主力暴露出的一些蛛丝马迹,利用这些线索判断主力的意图。

这很像是军事侦察,虽然侦察兵们只发现了一个敌方的炮阵地,但是他完全可以由此推断在炮兵的背后还有步兵的存在,这个区域可能是敌方进攻的目标之一。

  B、牛长熊短

  有时候一只股票的股价被缓慢推高后,忽然这只股票迅速下跌,但随后股价自低位重新开始缓慢上升。

从盘面上看,会发现一种锯齿样的K线组合,这种K线我们叫它“牛长熊短”,这是主力打压吸筹的痕迹。

如图4-3

图4-3中的那一根触目的大阴线,发生在1999年5月10日。

有人认为,这是主力的故意打压,主力不愿意其吸筹成本过高,他想在一个比较小的空间内多吸纳一些筹码,所以在把股价推高之后,主力瞅准机会来了一个大动作,把股价迅速打压下来。

这样不仅节约了时间和空间,而且这种大阴线会给散户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当股价再次被推高时,散户的解套盘就蜂拥而出,主力如果愿意,还可以进一步吸筹。

这只是一种假设。

也可能这根阴线是一种市场意外,但无论如何牛长熊短含有两拨慢牛走势,主力吸筹的意图比单纯的慢牛走势要明显得多。

另外我们还需要关注这种走势所发生的位置,只有相对低位的牛长熊短才可能被判为主力吸筹,在一只股票已经上涨了许多之后的牛长熊短,仅可以理解为主力不大可能出货,而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主力正在加仓。

C、“挖坑”形态

  谈到主力的打压吸筹,很多看盘高手都读得懂一种被称之为“挖坑”的K线形态。

所谓“挖坑”是一个非常形象化的说法,它是指股价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横盘震荡之后,股价突然向下破位,将横盘箱体打穿,但随后股价又被向上拉起,回到原先的横盘箱体内部,其走势在盘面上画出了一个“坑”,见图4-4。

 

公用科技这只股票,记得原先叫佛山兴华,这几年一直很活跃,上上下下的被主力炒了好几次,每次都是庄家赢了。

图4-5是1997年下半年的走势。

1997年5月以后,该股一直下跌,1997年7月8日,跌到5元的价位开始反弹,没多久再探5元价位,然后再次反弹。

在1997年8月25日之后,这只股票在6元左右进行了一个为期20个交易日的横盘,横盘中的振幅非常狭窄,不足5%,也就是说,在这个横盘区中没有人能进行高抛低吸的操作,投资者要么进场要么出场。

  公用科技在1997年8月至9月,其所在的横盘位置就是次低位。

在这个位置上,前期的短线筹码是盈利的,既然有获利盘,就自然存在获利抛压;同时,由于股价自最低点上扬了20%,早先深度被套的筹码其套牢程度得到了缓和,甚至一些筹码已经解套。

所以次低位这个位置很特殊——在这个位置上,股价面临来自三个方面的抛压:

获利盘、解套盘和套牢盘。

我们在前面谈过,在面临强大市场抛压的背景下,股价的后续走势非常重要。

如果股价受阻回落,那是非常正常的事,但如果股价强势横盘甚至上扬,则一定有主力资金支撑股价。

让我们再次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结论。

  在图4-5中,公用科技在经历了为期一个月的次低位横盘之后,自1997年8月25日开始,其股价突然向下暴跌,连拉两根大阴线,其价位最低探到了5.09元,但随后股价强劲上扬,仅仅几天就涨到了6元以上。

在这一上一下之间,我们谈到的两个重要的技术信息都出现了:

一个是“挖坑”,一个是“牛长熊短”,而这两个技术特征都是主力吸筹的标志。

在1997年10月7日之后,该股又做了为期7个交易日的次低位横盘,而这个短暂的横盘比上一个横盘的价位高出了5个百分点,这5%使得前一个横盘区的跟庄筹码全线获利,于是新的一轮获利了结盘再次涌出,而这些筹码也被主力悉数收走。

一切迹象都在悄悄诉说着一个信息,庄家吸筹的愿望非常强烈。

果然,1997年10月17日,在主力的筹码已经足够多的时候,该股开始了强有力的大牛股行情。

  事后有人问:

那么多的散户为什么要把筹码交给庄家,散户们是不是太傻了?

话也不能这么说,只能说主力的手段实在高明。

  我们再看图4-5的左半部分。

这只股票的下跌过程可以描述为振荡盘跌,这种走势容易激发散户们的一种幻想:

如果我能够在每一次反弹后出货,在它跌下来之后再补回,那么即使股价跌了5个跌停板,我们也能在这几次的抢反弹中,牟得不低于30%的盈利。

于是当股价进入第一次次低位横盘的前几天,许多投资者将自己的筹码抛掉,大家寄希望于股价再次振荡盘下时再买进。

但随后股价并没有立刻下跌,这时候大家就有点慌了,成交量也逐渐开始萎缩,市场呈现出观望的气氛。

但随后的两根大阴线再次证明,这只股票的股性就是振荡,即使是次低位横盘,也挡不住股价的回落,于是当股价第二次进入次低位横盘时,多数散户选择了离场。

  这叫什么呢?

这叫“市场训练”。

主力操纵着股价,上来下去再上来再下去,逐渐形成了一个周期性的振荡规律,同时也培养了一些“聪明”的散户,这些人高抛低吸真的挣了一些钱,到了最后主力忽然之间打破了这种规律,在最后一次短线高点上,将“高抛”的筹码全部吃下,股价没有回落,而是向上突破,将试图低吸的散户全线轧空。

  通过对公用科技这只股票的总结,我们提出了一个股市定理:

股市没有简单规律。

因为一个规律一旦形成,主力就有机会反规律操作,你卖我买,你买我卖,大获其利。

有人说股市中盛行的名词之一是“骗现”,其实所有的骗现采用的都是看起来比较有规律的技术图形。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如何利用筹码分布分析主力行为

(二)

二、主力吸筹要多长时间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因为相当多的主力不希望自己的庄被别人抢走,因而总有一定数量的筹码会长时间留在自己手里。

我们更关注的是主力拉抬之前最后的补仓吸筹,这一次的补仓可以使主力的仓位升高到足以顺利拉抬股价的程度,这个过程最短也需要约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我们来看图4-6。

该股的大规模吸筹动作开始于1999年4月12日,截止在1999年5月14日,历时一个月。

而随后的故事极其精彩,大家几乎是耳熟能详。

5月17日该股向上突破,成为了当年最耀眼的明珠。

从图4-6所反映的成交量来看,4月12日以后这只股票成交量明显的放大,而股价的震荡也变得非常激烈。

在这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这只股票形成了43%的换手。

依照一般的说法,在主力的吸筹过程中,总换手率的1/3可以被主力拿到,于是可以判断,东方明珠最后一个阶段的吸筹,主力大约增持了流通盘的14%左右的筹码。

当然对于其后东方明珠的走势来说,这14%的筹码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主力在4月12日之前就已拥有了相当多的底仓。

  像东方明珠这样的高效率吸筹的个股并不多见,主力的吸筹时间往往长达半年以上。

主力的吸筹时间与其吸筹位置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主力要想降低吸筹成本,他需要让股价在低价区长期横盘。

显然散户不愿意在这么低的价位上大幅割肉,于是主力只好用时间去磨。

如果主力想加快吸筹节奏,势必需要抬高吸筹股价,而进行次低位吸筹。

由于主力提高了吸筹效率,自然就缩短了吸筹与拉抬的时间间隔。

因此对于散户选股来说,一味的追求低价位并不一定带来更高的回报,或许次低位是主力与散户的双方好点。

在这里可以用得上一句围棋术语:

敌之要点乃我之要点。

  在观察了许多庄股的走势之后,我们不得不对主力的耐心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有些股票主力甚至是在一年前吸的筹,在第二年的大行情中再做拉抬。

看来,咱们中小投资者应该做一个自我批判:

虽然在股市里没有挣过多少钱,套牢的时候几乎是套多久都可以,但跟起庄来却心急得很,一只股票三个月不涨他就考虑换股了,即使受到5%的损失也不在乎。

这样换过几次之后,您就会发现您所受的损失比去年的全部盈利都大。

每一年的大行情走完之后,很多人发现自己骑过无数匹黑马,只不过骑的时候,那马不是在跑马场上,而是在马厩里。

  主力吸筹是个中线技术特征,其上涨的必然性也仅相对于中长线的上涨而言。

但主力吸筹后一般都是要运作的,否则他费尽心思的吸筹做什么?

只不过什么时候拉抬是主力说了算,你我只能等,毫无办法。

三、主力的低位温和吸筹

  首先我们应该先来界定何谓“低位”。

  按照经验,主力在高位出货后,至少要等到股价下跌6个跌停板(以10%为1个跌停板),才会考虑再次进货的问题。

  主力的低位温和吸筹,一般都要引发筹码的低位密集,因而筹码分布的低位密集是主力低位温和吸筹的明显标志。

  但是判断主力的吸筹,仅有筹码的低位密集这一技术指标是不够的,需要有更多的证据。

比较理想的状况是在筹码的密集过程中,可以找到“牛长熊短”,或者是“次低位窄幅横盘”这两种指标。

还有我们曾经谈过的筹码分布的“双峰填谷”,也是主力低位温和吸筹的技术特征之一。

  需要强调的是,同样是低位温和吸筹,其低位和温和的程度也是有差别的。

次低位横盘、双峰填谷,是低位温和吸筹中比较积极和热烈的图形,相比之下,慢牛走势或牛长熊短则温和得多。

  除非我们想在主力吸筹时进行高抛低吸,否则我们不应该在主力刚刚开始温和吸筹时入场。

对于此类个股,如果我们可以发现两次或数次主力明显的吸筹标志,就可以大致估计主力的吸筹量。

在判断主力吸筹量已经不小的时候入场,比刚刚发现主力的吸筹特征就迫不及待的买进要好的多。

更严格或更保险的操作计划,是等到可以确认主力高度控盘时再考虑入场,这时的入场可以让你的获利犹如“探囊取物”。

四、通吃套牢密集区

  通吃套牢密集区是主力吸筹时的一种手法,这种作法需要富有力度和激情。

通常是主力大力拉抬股价,诱使前期的套牢盘抛出,而且是你卖多少我买多少,是谓“通吃”。

看样子,“通吃”仿佛是照单付帐没商量,其实是主力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比较有效的收集到了想要的筹码。

  “通吃”的作法虽然激烈,但却是主力吸筹的有效战术。

大家不妨替庄家设想一下:

用什么方法能够迅速得到筹码?

低位的慢牛走势,主力吸纳的是散户的割肉盘;而次低位的横盘,主力可以吸到一些短线的获利盘,可能还包括一部分的解套盘。

可无论如何,主力的低位温和的吸筹方式,要依赖于散户对股价的极度失望,主力的筹码是散户自愿赠送的。

如果主力再心急一些,连做一个次低位横盘的耐心都没有,那他就只好去抢了。

  筹码分布上的套牢密集区,则是争抢股票的最佳区域。

  我们可以看图4-7。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在一般的情况下,股价穿越套牢密集区会引发大量的解套抛压,主力也可以因此获得大量的市场筹码。

于是主力就通过穿越这个套牢密集区来完成建仓,这就是主力通吃套牢密集区进行吸筹的市场意义。

  图4-7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是1999年5月17日,这一天,这只股票上涨了5.4%,形成了7.14%的换手。

这根阳线所处的位置正好是筹码的一个密集峰。

7.14的换手是个不小的成交量,说明这只股票的解套抛压是相当重的,但我们凭什么判断主力正在吸筹呢?

其依据在大盘上。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4-8:

1999年5月17日的大盘背景

  1999年的5月17日,大盘处在普遍下跌的过程中,股指从1997年的1500点,已经下降到当时的1000点附近,市场信心已接近全面崩溃,是所谓“黎明前的黑暗”中最黑暗的那几天,当然许多人并不知道这是“黎明前的黑暗”,还以为是“漫漫熊途无绝期”呢。

在这种大盘背景下,解套盘很少有不逃的道理。

  我们的结论是:

在熊市大盘背景下,股价放量穿越筹码密集区,就是主力通吃套牢密集区的技术特征。

在这里大盘背景相当重要,因为在牛市中也经常看到股价对密集区的放量穿越,但这种放量很可能是主力的对倒,弄不好是要上当的。

  在1999年5月17日前后的几天之中,长安信息不是唯一的通吃套牢密集区的个股,类似的股票可以找到一大批。

其中最著名的是上海的广电信息(600637)和联华合纤(600617)。

而仅仅在两天后,“5.19”行情爆发,这些股票几乎都成了龙头。

  看来,这种熊市环境下的大面积的主力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