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93848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docx

《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docx

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经过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数十年的发展,河北省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经济大省:

到2001年底,人口总数、国内生产总值、45种矿产储量、主要农产品产量、玻璃和陶瓷产量、化学原料药产量、公路通车里程、干线公路、铁路货物周转量、地方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等指标均在全国位居前10名以内,有的还是全国第一……但与此不相呼应的是,河北还不是一个经济强省,更不是一个经济富省,2001年底,反映经济实力和富裕程度的各种指标特别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都在全国位居10位之后,而能够从一定角度反映区域未来竞争能力的高技术产业化指标则位居20名之后。

  展望未来,我省既面临国外经济力量对域内资源和市场的激烈争夺,又面临东部先进省份的竞争挤压以及中西部的加速追赶,可谓形势已极为严峻。

面对如此局面,我们必须集中一切精力,下大力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特别是要适时研究和制定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极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规模、特色和协调发展,以此提高河北经济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我国沿海地区特别是深圳特区的发展实践表明,突出重点区域经济的战略是区域获得广泛的社会生产力要素汇集动力的根本。

随着区域内广泛意义上的社会生产力要素的不断聚集,区域市场机遇就会持续涌现,区域发展创新路径也会持续拓宽,先进的产业优势就必然凸现。

而先进的产业优势正是区域经济产生跳跃式发展的关键所在。

  为此,本报告试图通过系统梳理各区域的产业优势,结合未来市场竞争走向,确定河北省未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着力点和突破点。

  一、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其评价

  

(一)河北省宏观生产力布局演变及其框架

  从建国起至今,我省宏观生产力布局的落脚点和主导思想几乎都是在强调自然资源禀赋与地理条件主导下的布局。

  解放后,在计划经济时期,河北省基本上实施的是“提高两线”(京广、京山铁路沿线)、“狠抓两片”(黑龙港与坝上)、“建设山区”(太行山和燕山)、“开发沿海”的思路,使得全省几近半数一上的大型骨干基建项目在这些区域落地生根。

1978年开始,河北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生产力布局方针以“两环”为目标逐步演变,经由“山海坝”(1985)、“环京津”(1986)、“以城带乡、铁路与沿海两线展开”(1988)、“一线(沿海)、两片(石廊开放区)、带多点(各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建设产业园区、旅游开发区和保税区)”(1992)、“环京津、环渤海”(1993)、“外向带动、两环结合、内联入手、外引突破”(1994),1995年正式确定“两环开放带动战略”。

  由于宏观生产力布局的这种自然资源禀赋或地理位置的侧重以及内涵的多变性,尽管在特定时期对促进全省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最终为全省经济发展造成许多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

一是区域经济发展重点不突出,全省经济缺乏规模特色;二是区域分散力均大于凝聚力,资源资本优化途径不畅,经济中心区域难以形成;三是经济发展的极化作用的发挥缺乏有效载体,致使我省各区域综合竞争实力始终未得到明晰那提高;四是各区域之间产业发展的相关性与协调性较差,经济差距拉大,相互带动乏立;五是政策跟进难以及时有效,产业发展形成人为阻碍。

  

(二)河北省现行生产力布局下的区域经济发展特征

  经过50年的积累,我省生产力布局初步形成了以地市级行政区划为基本界限而各自为战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这种格局的最大特点即在资源和市场上相互封锁、争夺,利益性矛盾和问题较多,区域间的功能协调性几乎无从谈起。

具体体现为如下三个矛盾性特征:

  1.协作式的相对大经济区域尚未成型

  多年以来,我省众多经济界人士普遍认为我省目前已经形成五大经济区各领风骚的结局,即冀东经济区包括唐山、秦皇岛,环京津经济区包括保定、廊坊,张承经济区包括张家口、承德,冀中经济区包括石家庄、沧州、衡水,冀南经济区包括邯郸、邢台,并从各经济区占全省GDP比重、产业的趋同性特色、区域内各增长极的天然地理位置等角度进行了具体化的统计和研究,指出五大经济区的各自特点是:

(1)冀东经济区是我国的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又是华北地区重要的出海口;

(2)冀中经济区是我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医药、化工、机械、电子等都有一定的优势;(3)冀南经济区也是一个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又有晋、冀、鲁、豫四省交界中心市场;(4)环京津经济区以服务京津和接受京津辐射的形式形成了蔬菜、副食基地,高新技术疏散地和区域性中心市场;(5)张承经济区则形成了以旅游、畜牧、食品和边贸中心市场为优势的区域。

从上述可以看出,前三者产业结构的趋同较为严重,在如此近距离的地域内,这种特征若以市场的角度而论不应是健康或良性的;而后两者的产业特色确为独到,但关键的问题是还没有形成适度的经济规模。

  我们认为,大经济区域的内在一体性不是靠以上因素支撑的,而应是靠较高的产业关联度、较为科学的辐射带动机制以及较强的相互促动能力。

也正是由于缺乏这样的支撑,致使所谓的“五大经济区”在内部各组成单元之间形成了经济发展成果的明显差异,这种差异正是各单元间功能协调性较差的明证。

比如冀中经济区,石家庄GDP总量、人均GDP、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以及综合生产率等指标1985年之后大部分在全省前4名内,沧州则大部分在5名之后,衡水则在7、8名之后;2000年,石家庄的人均GDP为11365元,沧州、衡水为7135、7225元;石家庄的财政收入与人均财政收入分别为377137万元、427.3元,沧州、衡水分别是156046万元、241.3元和91819万元、222.8元。

由此可见,在号称以省会为龙头的冀中经济区,区内的经济实力差异十分悬殊。

令人担忧的是,其同期产业结构却明显趋同,三市所设定的支柱产业中为同一行业的就有化工、机械和电子三种之多。

在其他所谓现有的经济区内,类似问题几乎是普遍存在的。

或许可以这样说,石家庄与唐山完全称得上是全省的经济龙头,但却并非所在“经济区”的龙头。

有鉴于此,“五大经济区各领风骚”的结论有失深入。

  2.省级经济发展重心及各地区发展平衡显现刚性化特征

  首先是省级新的经济增长极“后继乏人”。

自建国以来,石家庄、唐山两市凭借政策、资源优势多年以来在全省经济建设中屹立潮头,除个别市在个别指标方面近来方有冲击潮头之势外,拥有港口优势的秦皇岛与沧州,近临港口与省会的衡水,近环京津的保定等市完全有潜力发展成为省级经济发展重心区域,但从总体上看至今还尚无明显突破迹象,且与强势地区的差距继续拉大(具体数据参见表一、表二)。

  表一:

河北省各地区经济发展指标位次变动

  GDP总量人均GDP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农民)人均生活费收入

  808590952000808590952000808590952000808590952000

  石1111121332111111、32、14、44、35、3

  唐2322212411322223、43、32、23、22、2

  秦810989*********575、31、41、31、41、6

  邯3244443598234444、85、86、98、78、5

  邢665769610109788766、98、57、107、910、9

  保44333109977443332、-6、-3、55、64、4

  张78810106868106558107、104、105、1111、1111、10

  承1011111111711711118101011118、57、99、89、119、11

  廊977675424499998-、29、18、12、13、1

  沧55655871166566659、110、710、76、56、8

  衡1199981110855111111109-、6-、6-、610、87、7

  表二:

河北省2000年各地区人均指标比较

  人才密

  度指数人均财政支出(元/人)人均固定资产

  (元/人)人均GDP

  (元/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人)农村人均纯收入

  (元/人)人均财政收入

  (元/人)劳动生产率

  (元/人)

  石8.93569.354084.561135664433158427.2949471

  唐7.52581.342871.151********3411400.7841239

  秦9.18692.712987.361075*********483.7336323

  邯5.77347.412530.21653753562575256.3533630

  邢6.25317.722012.22565449342467194.3038136

  保5.05378.722081.43667166592652255.8433085

  张7.03494.061646.36546045781560203.6428450

  承6.94434.521848.33461051501272174.2625000

  廊6.96489.763909.30713566893560306.9046857

  沧6.32382.732058.12979455482518241.3442920

  衡6.32368.052694.177********529222.7950934

  以上两表不仅反映了我省宏观生产力布局决策缺乏创新和务实,而且反映了我省培育新经济增长极的难度依然坚挺,更反映了各市之间各自为战导致的发展脱节。

  3.区域之间重复建设严重致使空间效率损失较大

  1980年以来,我省各地区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实际中,大部分地区的二次产业比重却变化不大,且工业行业趋同明显,并呈现出浓厚的重化工业色彩,说明经济发展对资源优势的依赖性过于明显,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通,并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进而使得区域经济效率始终在低水平徘徊(具体参见表三、表四)。

  表三:

河北省各地区二次产业比重变化

  石唐秦邯邢保张承廊沧衡

  198049.960.632.653.738.834.247.943.038.946.939.6

  199046.847.431.646.234.936.544.536.448.440.636.5

  200046.550.536.447.652.24.543.444.751.750.153.7

  表四:

河北省各地区支柱产业

  石家庄医药化工纺织机械电子

  唐山煤炭石油电力化工冶金

  秦皇岛建材机械

  邯郸化工冶金机电建材

  邢台建材冶金能源机电

  保定电子建材轻工医药食品

  张家口机械冶金化工食品能源

  承德冶金机械建材食品化工

  廊坊机电化工建材轻纺

  沧州化工机械电子轻工纺织

  衡水食品化工建材机械电子

  由于重化工业受原材料约束性较强,致使河北各地区趋同严重的工业结构承担了巨大的整体发展风险,使得河北的整体经济呈现市场风险集中性倾斜,一旦原材料市场出现大的波动,河北省国民经济的整体市场应变能力就会显示出明显弱势,各地区财政依托基础将随之出现摇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后劲也将被拖累。

  (三)河北省现行生产力布局的不适应性

  结合上述分析,并根据变化了的内外经济发展形势观察,我省现行生产力布局已经显现出较多的不适应性:

  1.不适应河北省经济功能急需进一步完善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的经济功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正由单一的生产供应型功能向多元化区域经济功能发展,主客观上都要求增强河北的市场导向功能、流通贸易功能、港口带动功能、协调发展功能、技术创新及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功能,但现有生产力布局棉线难以适应这种强化功能的需要,致使生产力布局中的盲目一直以来就是我省整体经济实力有效提升的最基本障碍。

实际上,到80年代中期,我省已经失去自然资源优势,主要自然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