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初七上六单元2628.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922205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洪初七上六单元262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洪初七上六单元262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洪初七上六单元262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洪初七上六单元262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洪初七上六单元262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洪初七上六单元2628.docx

《洪初七上六单元262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洪初七上六单元2628.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洪初七上六单元2628.docx

洪初七上六单元2628

26课蜀鄙二僧

一、学——目标自学、自主学习

(一)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鄙、语、之、买、去、顾”的不同用法。

2、背诵全文,疏通文意,增强文言语感。

3、教育学生要“立长志”,懂得事在人为的道理。

(二)作家作品

彭端淑(1699年-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县人)。

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卒于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

清朝官员、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一起被后人并称为“清代四川三才子”。

端淑十岁能文,十二岁入县学,与兄彭端洪、弟彭肇洙、彭遵泗在丹棱萃龙山的紫云寺读书。

雍正四年(1726年),彭端淑考中举人;雍正十一年又考中进士,进入仕途,任吏部主事,迁本部员外郎、郎中。

乾隆十二年(1747年),彭端淑充顺天(今北京)乡试同考官。

彭端淑的主要成就在其文学方面,其诗歌和散体古文及文学批评理论在当时的影响都非常大。

他与李调元、张问陶以文名鼎立蜀中,被誉为清代“蜀中三才子”。

彭端淑早年曾醉心制义(也称制艺),其制义亦技压蜀中,是继韩琢庵、董新策后唯一能“发虑经旨”的制义大家。

甫入京,即以制义名噪京师,深得蔡寅斗、胡稚威、沈适芳等的推崇,谓为“不世之才”,“咸推重之”。

但制义这种形式主义的创作倾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彭端淑在文学道路上的发展,直到50岁他才挣脱束缚,“诗学魏、文学左史”,文风为之大变。

特别是他辞官后,主动与人民接近,充分了解了广大人民的贫困生活,更以无比忧愤的心情,力擎巨笔,写出了一首首含蓄沉凝、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

彭端淑后期的作品,题材极为广泛,或忧国忧民,如“忧旱几经旬,农夫心独苦”(《七月十六日》);或愤世嫉俗,如“……深山夜月一声啼,天地有春留不得。

今古世事如苍狗,王侯蚁蝼同枯朽,……胡为岁岁啼不住?

似含孤愤争自诉!

”(《杜鹃行》);或抚时感事,如“骨肉难无故,同怀七剩三。

”“何时重聚首,一解忧心愤”(《忆弟》)。

彭端淑与其弟彭肇洙、彭遵泗在当时都以文才知名,时称“三彭”。

其中以彭端淑最为著名,影响也最大。

其现存作品有《白鹤堂文集》四卷、《雪夜诗谈》二卷、《粤西纪草》一卷、《曹植以下八家诗选》若干卷、《蜀名家诗抄》二卷以及《晚年诗稿》、《碑传集》、《国朝文录》、《小方壶斋舆地丛书》、《广东通志》等。

其中《白鹤堂文集》最为有名,议论小品文《为学一首示子侄》(简称《为学》)即出于本书。

(三)基础自测。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蜀之鄙()语于()何恃()一钵()

2、解释加点的字。

蜀之鄙()()其一贫()语于()()吾欲之南海()

何恃()买舟而下()()犹未能()越明年()()

以告富者()西蜀之去南海()()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翻译下面句子。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

②子何恃而往?

③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④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四)整体把握。

1、学生口头翻译课文,不明白的作上记号。

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说明了什么道理?

(五)自主赏析。

1、蜀鄙二僧的故事除了用比喻的方法说理外,还运用了对比手法,有哪些对比?

有什么作用?

(六)当堂训练。

1、两和尚都想去南海,但结果为什么不同?

是富和尚没立志吗?

立志和行动哪一个更重要?

2、天下事有难易之别吗?

你学过此文后有什么感受?

 

二、展——课堂交流、小组展示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个个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未必个个都实现了,为什么呢?

今天学习的课文会给我们答案。

(二)明确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鄙、语、之、买、去、顾”的不同用法。

2、背诵全文,疏通文章,增强文学语感。

3、教育学生要“立长志”,懂得事在人为的道理。

(三)基础反馈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蜀之鄙(bi)语于(yu)何恃(shi)一钵(bo)

2、解释加点的字。

蜀之鄙(的)(边界)其一贫(其中)语于(告诉)(对)吾欲之南海(到)

何恃(凭借)买舟而下(履)(顺江而下)犹未能(还)越明年(到)(第二年)

以告富者(把)西蜀之去南海(主谓间无义)(距离)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

3、翻译下面句子。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

我想到南海去,怎么样?

②子何恃而往?

你靠什么去呢?

③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到了第二年,贫穷的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他的情况告诉了富有的和尚。

④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人立志,难道还比不上川西的穷和尚吗?

三、点——探究交流、点拨升华

1、整体感知

①学生翻译课文,老师同学纠正补充。

②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说明了什么道理?

四川边境的两个和尚都想去南海,贫和尚到了,而富和尚没去成,说明了人首先要立志,然后要落实在行动中的道理。

2、研读赏析

课文除了用讲故事(比喻)的方法来说理外,还运用了对比手法。

如:

两和尚条件的对比:

一富一穷,一个“欲买舟而下”,一个“一瓶一钵”说明富僧更有条件去南海。

还有两和尚去南海的结果的对比,通过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质疑探究

两和尚都想去南海,但结果为什么不同?

是富和尚没立志吗?

人立志是本文所要揭示的道理,两和尚都有志向(去南海),但一个有决心,并能付诸行动,另一个则缺乏为志向努力的行动,所以结果自然不同,说明行动比立志更重要。

4、拓展延伸

天下事,是不是没有难易之别?

你学过此文后有什么感受?

课文用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用以比喻志向坚定,刻苦勤奋,即使客观条件再差也能取得成功。

从而告诉我们,只要坚忍不拔,难事也能变成易事。

四、练——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蜀之鄙()语于()何恃()一钵()

2、解释加点的字。

蜀之鄙()()其一贫()语于()()吾欲之南海()

何恃()买舟而下()()犹未能()越明年()()

以告富者()西蜀之去南海()()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翻译下面句子。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

②子何恃而往?

③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④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7课《童区寄传》柳宗元

一、学——目标自学、自主学习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课文大意,了解 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

2、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学习区寄不畏强暴、以智慧取胜的 斗争精神。

(二)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

柳宗元:

唐著名文学家,字子厚,河东(山西)人,世称柳河东。

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贬为永州司马,又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如韩愈一样写了许多书、序,同时又努力发展了人物传记、山水记、寓言文等文学性很强的散文文体,创作出不少散文史上的名篇:

传记文有《童区寄传》、《捕蛇者说》、《段太尉逸事状》山水游记:

《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寓言散文:

《三戒》(《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著有《柳河东集》。

2、“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

3、写作背景 《童区寄传》是在柳宗元第二次贬官柳州时所作。

这时他再次失意,然而他并没有放弃政治热情。

柳州当时人烟稀少且蛮荒落后,是个民不聊生的地方,且社会非常不平等,许多人被贩卖当奴隶。

然而当政者却只顾私利而不顾百姓的痛苦,因此他希望改变这种状况。

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的。

4、传:

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

一般只为有声名、有地位的人立传。

这篇“传”却是为一个孤苦伶仃的穷孩子写的。

(三)基础自测:

1、读准下列字的音 

郴州()荛()囊()栗()

疮()遽()惮()僮区()()

2、 写出加点字的通假字 

⑴之虚所卖之(“虚”通“”,         )   

⑵恐栗,为儿恒状( “栗”通“”,        ) 

 ⑶州白大府(“大”通“”,       )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⑴ 布囊其口

⑵贼易之

⑶虽疮手勿惮

⑷彼不我恩名

4、借助注解和相关参考资料自译课文,特别注意加点的字和划线句。

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

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贼易之,对饮酒,醉。

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

刃道上。

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童。

遽曰:

“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

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

”市者良久计曰:

“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

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

幸而杀彼,甚善!

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

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复取刃杀市者。

因大号。

一虚皆惊。

童曰:

“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

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

愿以闻于官。

虚吏白州。

州白大府。

大府召视儿,幼愿耳。

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皆曰:

“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讨杀二豪,岂可近耶?

(四)内容把握:

区寄只是一个小孩,他是凭借什么战胜凶恶的强盗的?

(五)经典赏析:

1、找出描写区寄处境险恶的句子,思考区寄在这种情况下是怎么做的,反映出他什么性格特点。

(六)当堂训练

柳宗元极善用笔,丰富的故事情节,只用了简洁的笔点画勾勒,却处处动人心魄,但文章仅为了写一个传奇式的人物故事吗?

如果不是,透过字面,作者真实的目的会是什么呢?

 

二、展——课堂交流、小组展示

(一)导入新课:

     曹冲称象、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都是古代小孩聪明机智的小故事,还有这么一个小孩被两个凶悍的强盗绑架了,结 果却安然而返,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块来学习课文《童区寄传》。

(二)明确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课文大意,了解 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

2、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学习区寄不畏强暴、以智慧取胜的 斗争精神。

(三)基础反馈: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的音 。

郴州chēn荛ráo囊náng栗lì疮chuàng

遽jù惮dàn僮区tóngōu

2、 写出加点字的通假字 

⑴之虚所卖之(“虚”通“墟”,集市 )   

⑵恐栗,为儿恒状( “栗”通“慄”, 发抖 ) 

 ⑶州白大府(“大”通“太”,   上级    )

三、点——探究交流、点拨升华

1、整体感知

⑴借助注解和相关参考资料互译课文。

①文言文导学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

特点:

简洁、典雅。

意义:

继承文化、了解历史、丰富语言。

②文言文学法指导

1、读—读准字音、节奏停顿。

能流利背诵。

2、译—能从词语入手,准确翻译课文

方法:

增、删、调、换、补、直。

3、析—分析课文:

分层次、知内容、

探主旨、品名句。

4、积—积累:

成语、名句、名段。

5、拓—拓展迁移:

相关名篇、名句。

⑵按照故事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复述故事情节。

2、研读赏析

⑴区寄只是一个小孩,他是凭借什么战胜凶恶的强盗的?

1、区寄利用了常人认为的孩子胆小、体弱、幼稚的认识来麻痹敌人。

2、他还利用了强盗的自私贪婪,见利忘义的特点。

⑵区寄表现了哪些不同于一般孩子的品质?

文章是如何体现的?

语言:

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

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

处惊不乱、沉着机智、善于随机应变

动作:

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以缚即炉火烧绝之,复取刃杀市者。

因大号,一虚皆惊。

沉着镇定、机智灵活、果断勇敢、意志坚强。

⑶面对陡起杀心的贼人,区寄说了这句话,他抓住贼人的什么弱点?

其中原因可从文中哪些语句得到印证。

①抓住强盗贪婪的弱点,利用他们之间的利害关系,机智冷静地骗过对方。

②市者良久计曰:

“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

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

幸而杀彼,甚善!

⑷课文写官府对区寄杀死两个贼人的事层层上报是为了说明什么?

大府为什么要“召视儿”?

区寄不肯“留为小吏”,反映了他什么思想品质?

写“乡之行劫缚者”的反应是为了什么?

区寄的行为得到州官、大府等的重视

不为富贵所动

这些都从侧面突出区寄是个不同寻常的少年英雄

小结:

描写手法:

正面第一、二节对区寄语言、动作描写

侧面官府和“行劫缚者”对区寄杀盗一事的反应和议论

3、拓展延伸

穿越历史的长河,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少年英雄。

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兴旺和强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奋斗与拚搏;有的为了实现自己崇高的理想,舍生忘死,直到献出自己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今天应该做些什么?

4、当堂训练

柳宗元极善用笔,丰富的故事情节,只用了简洁的笔点画勾勒,却处处动人心魄,但文章仅为了写一个传奇式的人物故事吗?

如果不是,透过字面,作者真实的目的会是什么呢?

本文记叙区寄被抢到绑架后临危不惧、智杀儿盗从而自救的故事,表现了他的机智勇敢和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同时通过此事,暴露了当时社会暴徒横行,公然绑架儿童,杀人越货,贩卖人口的黑暗现实,反映当时社会秩序混乱、民不聊生的状况。

三、练——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了解作者:

作者(         ),(    )代著名文学家。

字(     ),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      )。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辙、()、()、曾巩。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力上下,得绝。

()⑵、遽曰()

⑶、孰若为一郎僮耶()⑷、市者良久计曰()

⑸、孰若我得专焉()⑹、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⑺、愿以闻于官()⑻、侧目莫敢过其门()

⑼、是儿少秦武阳二岁()⑽、讨杀二豪()

⑾、虽疮手勿惮()⑿、刺史颜证奇之()

⒀、去逾四十里()⒁、童微伺其睡()

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

复取刃杀市者。

之虚所卖之

吏护还之乡

之乡之行劫缚者

烧绝之

取刃杀之

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

⑵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

⑶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

⑷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

⑸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

2、读文答题:

⑴“贼易之”的原因是什么 (用原文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从文中找出最能表现区寄智和勇的两个句子.(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文言文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①式②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

“子之哭也,一③似重有忧者。

”而④曰:

“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于曰:

“何为不去⑤也?

”曰:

“无苛政。

”夫子曰:

“小于识⑥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①夫子:

即孔子。

②式:

通“轼”,车前横木。

③一:

或。

④而:

乃,即指你。

⑤去:

离开。

⑥识:

记住。

5.下面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而曰:

“然,昔者……”(然:

是这样)

B.吾舅死于虎(于:

被)

C、何为不去也(去:

离开)

D.小子识之(小子:

小人)

6.翻译下列句子。

(1)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____

(2)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____

7.用原文回答问题。

(1)妇人在墓前哭的原因是什么?

____

(2)妇人一家有三人被老虎吃掉却为什么不搬家?

____

 

28课木兰诗

一、学——目标自学、自主学习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北朝民歌的一些特点。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培养处理题材和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

3、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二)背景资料

1、关于乐府诗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

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

北朝于战乱间隙所奉行的采诗制度,与两汉一脉相承。

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的北朝乐府民歌,有的是用汉语创作,有的则为译文,虽然只有六七十首,却内容深刻,题材广泛,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富有与南方大相异趣的粗犷豪放的气概,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情民俗的画卷。

2、背景介绍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

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始终,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

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

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线正好吻合。

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景。

(三)基础自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机杼()军帖()可汗()()金柝()鞍鞯()

戎机()辔头()云鬓()溅溅()燕山()

胡骑()啾啾()著我旧时裳()

2、通假字

帖花黄看火伴

3、辨析字形,给下面字组词。

 柝()析()拆()折()

戎()戍()戌()戊()

4、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义。

朔气传金柝朔:

黄河流水鸣溅溅溅溅:

赏赐百千强强:

雄兔脚扑朔扑朔:

策勋十二卷十二:

5、借助书下注释阅读课文并翻译全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tiē),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

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shì)买(mǎi)鞍(ān)貉(mò),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

去,暮至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

不闻

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cè)勋(xūn)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

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zǐ)来,磨刀霍霍

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huáng)。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8、这是一首叙事诗,请大家按照故事情节来划分故事的层次,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二、展——课堂交流、小组展示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2、品读探究: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

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

这样写繁琐吗?

 

②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③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④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⑤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三、点——探究交流、点拨升华

1、详略分析:

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明确:

 

2、语言品味:

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诗中语言精炼的句子,并感受其特点。

例: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当堂训练

木兰归来后,因战功赫赫,于是“可汗问所欲”。

可木兰的回答是“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她为什么会做出这种选择呢?

 

四、练——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一)课内巩固

1.选择对字词理解正确的项。

①策勋十二转( )A.次  B.回   C.转动

②赏赐百千强( )A.多  B.大   C.有余

③愿为市鞍马( )A.市场 B.买   C.集市

④愿驰千里足( )A.希望 B.愿意  C.能够

2.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

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3.对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4.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

B.“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

C.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

D.意思是非常、十分。

5.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②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④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A.比喻 对偶 反复 夸张 B.对偶 对偶 排比 对偶

C.借代 反复 排比 对偶 D.对偶 反复 对偶 比喻

6.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

B.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

D.写行军旅途的欢快。

7.朗读下列语句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

A.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