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刑人员子女心理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921342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6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服刑人员子女心理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服刑人员子女心理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服刑人员子女心理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服刑人员子女心理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服刑人员子女心理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服刑人员子女心理研究.docx

《服刑人员子女心理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服刑人员子女心理研究.docx(8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服刑人员子女心理研究.docx

服刑人员子女心理研究

监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是近年来社会变革中逐渐衍生和正在趋成的一个特

殊群体。

截至2005年年底,在我国监狱服刑的156万名在押犯中,有未成年子女

的服刑人员近46万人,占在押犯总数的30%左右,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总数逾

60万川。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现状堪忧。

据2005年司法部开展的“监狱服刑人员未成

年子女基本问题”的调查显示川,半数以上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生活状况没有

保障,只有不足30%的服刑人员认为孩子目前的生活状况处于有保障状态。

由此

而来的辍学现象,流浪、乞讨现象严重。

由于12%以上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父

母双方均受到过刑罚处罚,全国目前大约有近6万个服刑人员家庭的未成年子女

的监护权发生事实上的丧失或者缺损。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受助状况欠佳。

据统计I‘],94.8%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

女没有受到过任何形式的社会救助,曾受到过社会救助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仅

占总数的5.2%。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犯罪率远远高于全社会未成年人犯罪率。

服刑人员未成

年子女无疑是社会弱势群体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许多孩子因为父母单方或双

方入狱而成为无人监护的“孤儿”,然而不仅不能像孤儿那样易于从社会获得关爱

和救济,反而还会因父母的犯罪劣迹而遭受社会歧视。

受到歧视、缺乏父母关爱

和家庭温暖的孩子最易诱发仇恨心理和反叛情绪,造成自暴自弃,沾染不良行为,

成为问题人群。

有许多调查结果从不同的角度印证了监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

犯罪率要远远高于全社会未成年人犯罪率的结论lzl。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问题值得关注。

我国服刑人员中的中青年比例较高,

他们的未成年子女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缺乏良好的监护教育及健康的成长环境,

身心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对服刑人员子女进行心理学的专业研究,进行专业的

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成长过程中心理上的保护,对维护儿童和青少年合法权益以

及促进服刑人员早日回归社会有重要意义。

据统计,每年中国有30多万中青年人

(己婚且育有子女)犯罪并被判处1年以上有期徒刑,这就意味着中国每年至少

出现30万儿童青少年因父(母)犯罪而陷入家庭结构的不完整状态,其生存及发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旦鱼鱼鱼少旦旦......鱼鱼鱼鱼鱼鱼鱼鱼鱼鱼旦鱼.口.皿口....鱼鱼鱼鱼鱼鱼鱼鱼鱼鱼鱼旦鱼鱼口.....坦鱼鱼鱼鱼鱼鱼鱼鱼鱼鱼鱼鱼鱼鱼旦鱼鱼贝阅里里

展状况令人担忧,因而关注服刑人员子女,为服刑人员子女提供必要的社会保护

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不适缺乏有效干预对策。

关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

女的基础实证性研究不多见,有效干预对策较缺乏。

现有研究大多提出较多教育

建议,而缺少操作方法的研究。

所以说对于服刑人员子女,尤其是目前备受关注

的集中由民间救助组织代养代教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还缺乏认

识和实证性的研究。

有人类就会有犯罪,有犯罪就会有这些孩子出现。

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这一

群体,使他们走出阴影,远离流浪、乞讨、失学、饥饿、疾病、虐待的威胁,和

其他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生活在幸福与快乐之中,健康成长。

第l章文献综述

第1章文献综述

1.1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

1.1.1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

从世界各地的调查结果来看,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

虽然不

同国家或地区报告的各类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有较大出入,但各类问题的总发生率

均在10%以上。

发达国家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率在12.4%一21.8%,发展中国

家在10.4%一37.6%l3】。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各地区心理问题发生

率本身的差异,有调查工具和诊断标准不同所造成的差异,也有被调查群体的差

异141。

国内学者发现,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发生率为21.6%一32%,且有上

升趋势ls]。

就城乡差别来讲,有资料显示,城市和农村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

的检出率分别为20.82%和19.80%,城市稍高于农村,但无统计学意义l0]。

儿童青少年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为行为问题、情绪问.题、多动症等。

过去的研

究认为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只是成长中的烦恼,应让其父母来解决l刀,这种观

点己受到人们的质疑,青少年心理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有研究表明心理适应

力差,是引起物质滥用,学习成绩不良和逃学的主要原因lsJ。

有资料显示,近几

年儿童和青少年的抑郁症和自杀明显增多,自杀是青少年死亡的第三位原因,成

为突出的心理问题101。

1.1.2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受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自身因素是个体自身

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主观的因素Isl。

环境因素指个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家庭、

学校和社会因素,这些都会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产生重要影响1101。

(1)自身因素。

生物因素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与脑和内分泌系统的正常

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母亲妊娠期间接触有害物质、婴儿出生时脑缺氧及其后的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并发症、脑损伤等等影响脑正常发育的危险因素都与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相关联

11‘】。

发育迟缓或缺陷的儿童青少年常伴有心理问题。

与年龄相一致的生理指标正

常,身体发育良好,智力发育正常都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

在对1014

名智力障碍儿童与1855名正常儿童情感和行为问题的调查中发现,智力障碍儿童

较正常儿童出现较多的侵犯行为和社会问题l‘21。

早产和低出生体重也是影响儿童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的生物因素。

研究表明,由于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的行为

表现对母一婴关系的建立产生消极的影响,可能导致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增加

l’31。

而遗传因素可能决定儿童青少年具有某些心理倾向,使之可能更易发生某些

心理问题。

同时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自身经历的心理矛盾也会导致心理问题发

生。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冲突和心理卫生问题的高

发阶段,与个性以及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尚未成熟有关Is]。

他们的心理

特点主要表现为!

‘4】:

①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爱用言语表达内心体验和对外界的评

价,求知欲和好奇心强,因而也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②独立性逐渐增强,

往往对父母的管束不满,甚至产生逆反心理;③注意力容易转移,做事往往有始

无终;④意志不稳。

中小学阶段是个体发育的鼎盛时期及性成熟时期,生理上的

成熟使儿童青少年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他们希望能获得成人的某些权利,找到

新的行为标准并渴望变换社会角色。

然而,由于他们的心理水平有限,有许多期

望不能实现,从而产生挫折感。

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使儿童青少年面临种种

心理危机,并出现一些心理卫生问题l‘5】。

气质是构成儿童青少年个性发育的重要方面。

易养型儿童较抚养困难型儿童

适应环境能力强,不易出现恐惧、紧张等心理症状1101。

另外,不同性格特征的儿

童青少年发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倾向不同【’01。

(2)环境因素。

①家庭因素。

家庭不仅在于能提供儿童青少年生活上的物质

保障,而且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因素有父母抚养方式、父母的行为、家庭成员的亲密程度、家庭的社会经济水平

等。

为a等Ilv]对127名青少年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父母养育方式量表

(EMBU)的评估显示,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拒绝否认、惩罚、过度保护

和溺爱呈负相关,与父母情感温暖和理解呈正相关。

在一项关于子女成年期抑郁

症与儿童期家庭破裂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在儿童早期时父母的离婚与子女成年后

抑郁症的高发有密切关系I’sl。

Renal’9】将家庭成员间频繁发生争端、敌对为特征的

家庭称为危险家庭,这些家庭导致儿童青少年社会心理功能不能正常发展,社会

能力低下,长期发展就会引起子女心理问题的出现。

另有研究显示,父母与子女

第1章文献综述

关系的亲密程度低是自杀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120]。

家庭的经济状况会影响儿童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状况。

sheklZI】选取中国香港4所学校的1519名n到18岁的

儿童青少年,按照其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别分为4个等级,研究家庭功能与青少年

心理健康、学校适应、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与家庭条件好的儿童青

少年相比,经济条件差的儿童青少年存在更多的行为和情绪问题,并且儿童期家

庭经济条件差与成年期抑郁水平增高关系密切。

②学校因素。

学校作为儿童青少

年学习的主要场所,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学校在形成儿童青少

年的自尊、自我效能和支配生活的能力上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一项对挪威10

所健康促进学校887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的幸福感与学校的疏远度和压

力程度呈负相关关系,而与自我效能、教师的支持、同学的支持呈正相关卿l。

Jane[231

研究发现学校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创造一个安全和支持的环境,有助于学生形成

良好的心理状态,可减少抑郁症的发生。

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权威,教师的行为和

素质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

教师通过健康知识培训与社会和情感技能训练,可有

效促进学生成年后心理社会的良性发展l刊。

同伴间的影响是双向的。

对儿童青少

年而言,同伴是其友谊和情感社会发展的提供者,对其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发展

产生潜在的影响。

但同伴关系也是儿童青少年危险行为的根源,同伴的一些不良

行为如酒精、药物滥用,使一些儿童青少年容易形成不良行为方式l均。

③社会环

境因素。

社会和文化因素影响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过程。

社会经济地位、文化、

战争、恐怖事件和传媒等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产生强烈的影响。

儿童青少

年对贫困的有害影响特别敏感。

有研究表明经济水平越差,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

的出现就越多1201。

文化观念的差别反映在儿童青少年行为的差别上,中国以社会

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决定着孩子服从、安静、遵守纪律的特点,导致一些内隐的

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而西方张扬个性的教育方式让孩子通过情感宣泄,

寻求帮助等方法来消除疾病造成的负面影响。

另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

个人主义等社会消极观念极易使儿童青少年形成消极的心理意识。

传媒的宣传和

引导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德国的一项研究指出,心理

学的专业人员与传媒合作,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正确宣传是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

健康良性发展的有效方法I勿。

1.1.3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评价

回顾文献可以看到,国内外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这一领域已经做了大

量工作,特别是在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方面做了许多的相关研究,可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以说是硕果累累。

然而,总结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特点,也不难发现这些研究多以

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为主,干预性研究比较少;提出教育建议多,研究操作方法比

较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1.2服刑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

除了对一般人群心理健康及其风险因素的研究和现有成果之外,我们需要研

究在高风险环境下生存的儿童青少年【281的心理健康状况。

这些儿童青少年代表着

人口的一部分,他们不利的生存环境创造着特殊的需要和风险。

因此,有必要去

研究处于不利地位的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有哪些、存

在哪些影响其心理问题的风险因素,以确定采取何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手段促进其

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

1.2.1国外研究

本研究作者查阅文献得知,国外尚无针对服刑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

的研究。

但针对不完整家庭的儿童青少年的研究对本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Ahmad和Mohamad卿l在伊拉克研究的结果发现孤儿院孤儿和领养孤儿的社会交

往能力都有缺陷,‘领养孤儿的行为问题低于孤儿院孤儿。

因此,对领养孤儿的追

踪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PfefferbaumI30】(1997)则认为较多的应激对孤儿不会引起

相应的应激反应和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改变,这是因为他们有比较健全的应付

机制和较强的适应应激的能力。

国外学者对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问题进行了大量研

究,但研究结果不尽一致。

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父母离异给孩子带来了严重的

消极影响,离异家庭儿童往往会出现一系列问题行为,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犯罪。

Emery等lsl]进行的14年的追踪研究表明:

离异家庭儿童更容易脾气暴躁,善于

说谎,而且同伴关系不良,存在欺骗等不良行为,他们的外部行为问题显著高于

完整家庭儿童;而且如果母亲在青少年时期有违法犯罪行为,则意味着将来他们

的孩子也会有外部行为问题,母亲违法犯罪的历史很大程度上(但不是全部)解

释了婚姻状况与儿童外部行为问题的关系。

Reifinan等ls2]发表了一项关于35个研

究的元分析,比较离异家庭儿童与完整家庭儿童的幸福感(well一being),通过比

第1章文献综述

较发现离异家庭儿童在学习成绩、行为、心理调节、自我概念和社会适应、亲子

关系等方面的得分都显著低于完整家庭儿童,并且这种差距与20世纪80年代相

比稍有加剧ls3】。

Amato等人l川对90年代的研究进行了综合概括,也发现同样结

果。

Booth和A刀latoI351认为,父母离异过程导致了一系列消极事件,如父母离异

将导致不能得到父母的有效教养、与一方父母减少联系、家庭经济下降和其他的

消极事件如搬家、转学、失去朋友的支持等,让儿童感受到了紧张和压力,这些

压力源反过来又增加了儿童的消极情绪、行为、健康等适应性问题。

但也有研究

表明,父母离异会给儿童带来积极的效果附l。

研究者们对离异家庭儿童进行的干预研究也取得了成效,如Freedman和

KnuP尹7】对5个经历父母离异的青少年实施一项宽恕教育干预,目的是宽恕父母

离异带来的伤害,采用前测和后测设计并与控制组对照,干预之后实验组比控制

组对未来更多地表达了希望,焦虑下降,两者差异显著;实验组的口头报告揭示

宽恕教育确实提高了他们对父母的宽恕感,并且对他们的心理幸福感产生了积极

影响。

wolchik等lss!

对离异家庭儿童的干预效果进行了长达6年的追踪,发现母

亲和儿童共同参与的活动减少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外部行为问题的水平,还减

少了酗酒和其他药物滥用的数量。

对年龄较小儿童进行的干预同样取得了一定成

效,如Pedro一carrolllsg!

经过以学校为基础的干预,使参加活动的儿童的焦虑水平

下降,课堂适应性问题减少,以及经常去学校的健康辅导室。

1.2.2国内研究

国内有关于服刑人员子女的大部分研究来自于社会学家,具有代表性的是徐

浙宁、冯萍[40】(2005)对服刑家庭子女生活状况及发展需求的调查研究。

该研究

采用Rutte:

心理行为量表(父母卷)对30名服刑家庭子女及30名普通家庭子女

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对比,结果发现服刑家庭子女的身心发展状况整体水平低于

普通家庭子女,除了“身体状况”与普通家庭子女相当外,在“心理行为”、“个

性发展”与“社会适应”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服刑家庭子女的心理行为问题发生

率明显高于普通家庭子女,“自信心”、“积极性”、“同学交往能力”及“社区参与”

等方面明显低于普通家庭子女。

然而在心理卫生领域,至今尚没有专门以服刑人

员子女为研究对象的相关研究。

针对这一群体,可见的研究仅存在于对特殊家庭

子女的研究中。

此类研究往往将服刑家庭子女作为特殊家庭子女的一种类型而纳

入研究范围内。

所谓特殊家庭就是指与普通家庭有别,家庭成员构成特殊,缺少健全机制的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家庭l’l]。

特殊家庭相对于完整健全的家庭来说处于不利的弱势地位,需要通过双

倍的努力才能实现一个家庭的正常功能,这给生活在特殊家庭中的孩子心理的健

康发展造成影响。

有关特殊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目前国内研究较多的是离

异家庭子女,其他特殊家庭子女的研究很少。

对服刑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的

关注可见于以下研究中:

杜亚松、唐慧琴等1421(2002)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上海

市20个区县中离异、丧偶、再婚、特困、分居、本人残疾、寄养、父母残疾、服

刑和孤儿这十类家庭中2055名8一21岁的子女进行的心理卫生状况的调查结果显

示,特殊家庭子女行为问题总发生率为8.1%,其中服刑家庭10.1%,仅次于本人

残疾(182%),在被调查的十类特殊家庭子女中位居第二。

这两类家庭行为问题

发生率均高于其他八类家庭子女的行为问题发生率(p<0.05)。

分析其原因,该研

究认为幼年子女往往把父母视为偶像进行学习和效仿,当得知父亲或母亲服刑时,

父母的行为与自己心中的偶像相抵触,子女的心情就会降低到极点,产生自卑、

品行和违法行为。

干预时,除了加强家庭教育外,还不可忽视学校、社区等家庭

外教育。

王玲凤l’ll(2007)采用自编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查问卷测查526名特

殊家庭(包括离异家庭孩子、丧偶家庭、分居家庭、再婚家庭、孩子留守家庭、

流动家庭、寄养家庭、父母残疾家庭、父母或祖父母犯罪家庭)和510名普通家

庭的小学生和初中生,结果表明特殊家庭子女的自我概念最差,其次为学习认知

问题较多,再者是性格缺陷和情绪问题。

特殊家庭子女在学习认知、人际适应、

行为问题、情绪问题、性格缺陷、自我概念等各个方面以及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均

显著劣于普通家庭子女。

特殊家庭子女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的其它方

面,不存在初中生和小学生之间的显著差异。

总的来说,特殊家庭小学生2、3

年级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随着年级的增长,心理健康问题有所减少。

黄和林四l(2004)在一项研究中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来比较特殊家庭学生

与正常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结果表明特殊家庭学生与正常家庭的学生在强

迫症状、抑郁、恐怖和其它4个因子上无显著差异,而在其余的6个因子上存在.01

水平或.05水平的差异。

并据此提出开展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

的对策来提高农村特殊家庭学生的整体素质。

另外,有对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结果表明,他们的心理健康问

题是令人担忧的。

雷玉洁l叫的研究显示,离异家庭儿童其行为及学习成绩状况与

完整家庭儿童的状况有显著差异。

钞秋玲等1451的研究表明离异家庭的中学生的自

我概念显著低于完全家庭的中学生。

王东宇、林宏l伺对福建省284名中学“留守

第1章文献综述

孩”采用临床症状自查量表进行研究,发现30.3%的中学“留守孩”存在各种明

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焦虑、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情绪不

稳定等心理问题较为突出,并提出必须重视和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

也有

研究者发现特殊家庭学生与违法犯罪行为有比较高的相关。

如查颖研究中涉及到

在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中,青少年犯罪率在40%以上。

韩俊生l叨认为丧偶家庭、

离异家庭、留守家庭会对子女的社会化进程造成不良影响,增大其子女走上违法

犯罪道路的可能性。

罗定、周德群!

48]提出“留守少年”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高危

人群。

1.2.3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综合现有研究可以看出,国内外对服刑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状况的研究

均显不足,且在高风险环境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上尚存在不一致的

结论。

另外,这类研究多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为主,运用心理测验,通过统计处

理得出结论。

其中,《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中学生中使用最多的量表,《儿

童行为量表(CBCL)》是小学生中使用最多的量表lsl。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服

刑人员子女作为特殊家庭子女的一种类型,其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

这表明对

他们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或心理干预对策来帮助他们正常地发展、健康

地成长。

而现有的对特殊家庭子女的研究中,可以说干预性研究比较少,大多只

停留在对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调查上,而缺乏有效的心理干预对策的探讨。

大多数文章中提出较多教育建议‘,’而缺少操作方法的研究。

显而易见的是,以服刑人员子女作为研究对象的针对性较强的专门研究尚属

缺乏。

那么在分析造成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原因时,所看到的就大多是特殊家庭

子女身上所存在的共性,而非服刑家庭子女的个性。

所以说对于服刑人员子女,

尤其是目前备受关注的集中由民间救助组织代养代教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心

理健康状况还缺乏认识和实证性的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2章问题提出

2.1研究意义

2.1.1理论意义

服刑家庭儿童青少年是一个极少受到关注的特殊群体。

他们从产生来讲,有

更为特殊的家庭背景;从其生存环境来讲,又长期处在发展不利的情境中。

他们

的心理究竟受到怎样的负面影响,个性、心理健康状况如何,都需要对他们进行

调查研究。

本研究针对该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个性特征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分析其心

理危机所在,并且以此为实证研究的出发点,设计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对策,进

行实验研究。

这不仅可以填补心理卫生领域在服刑家庭儿童青少年研究方面的不

足,为促进服刑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提供科学的数据资料及实施

对策;而且有助于心理卫生工作者认识儿童青少年全体,为丰富几童发展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二临床心理学以及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和实证

资料。

2.1.2现实意义

受到歧视、缺乏父母关爱和家庭温暖的孩子最易诱发仇恨心理和反叛情绪,

造成自暴自弃,沾染不良行为,成为问题人群。

有许多调查结果从不同的角度印

证了监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犯罪率要远远高于全社会未成年人犯罪率的结

论。

因而关注服刑人员子女,提出有效的干预对策,对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

父母犯罪入狱,作为恶性生活事件,严重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本研究直面该群体所存在的心理危机,探讨有效的干预对策,有助于教师对服刑

家庭子女心理特点的把握,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预防儿童

第2章问题提出

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鱼鱼鱼鱼鱼鱼鱼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由于未成年子女是监狱服刑人员的主要精神支柱,因此对服刑人员子女进行

心理学的专业研究,进行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成长过程中心理上的保护,

对于促进服刑人员积极改造、早日回归社会,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2.2问题提出

见于对服刑家庭儿童青少年专门研究的相对缺乏,本文作者认为需要弥补这

一研究空缺,尤其是不仅仅满足于对该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上,造成研究和

实践脱节的现象,而且要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

对策,并加强在实际情境下的可操作的准实验研究和探索,真正起到研究成果对

于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

而儿童村这样一个专门替罪犯代养代教无人抚养的未成

年子女的公益性慈善机构,恰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平台。

许多报道称儿童村的服刑人员子女由于特殊的家庭背景,每个孩子的心理都

有问题,像说谎、逃学、偷窃、打架、暴力倾向、报复心理等都存在。

报道如此

可是缺乏实证研究,那么儿童村孩子们的心理状况究竟如何呢?

这些孩子不但因为父母单方或双方入狱而成为无人监护的“孤儿”,而且还因

父母的犯罪劣迹而遭受着社会歧视,他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也更容易出现

心理危机。

因此对其心理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一群体,了解他

们的需要,‘以便更好地帮助、关爱这一群体,同时也为我国的民间救助工作提供

科学的实证资料,为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导向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本研究以这一群体与父母入狱分别的经历为焦点,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个性及其心理援助对策等有关因素进行理论与实证性研究。

探讨儿童青少年的家

庭背景、个性与其身心健康水平的关系,旨在对研究假设加以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