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9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921220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69.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9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春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9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春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9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春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9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春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9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9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docx

《春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9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9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9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docx

春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9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

第9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远影响,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历史性的转折

1.背景:

粉碎“四人帮”以后,国民经济仍徘徊不前。

2.召开: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内容

(1)提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了序幕。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是党和共和国历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历史转折,成为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起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经济体制的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1)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其存在着严重弊端。

农村实行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2)实施:

1978年,一些社员搞包产到户,将集体土地承包到农户,用家庭个体经营取代集体经营。

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

 

(3)推广:

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

199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的一项基本制度,被正式载入宪法,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经营形式。

2.国有企业的改革

(1)管理体制方面:

实行政企分开,使企业拥有经营自主权。

(2)所有制方面:

由单一的公有制,逐步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3)分配方面:

由平均主义单一分配制度,转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意义:

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农业生产高速增长,乡镇企业发展,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工业生产格局发生了战略性转变。

国民经济走上了持续发展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过程

(1)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确认社会主义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

(2)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和基本框架。

(4)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5)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作用。

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起来。

2.意义:

使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正在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

【易错提醒】 

1.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几点误区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2.对市场经济的正确认识

市场经济不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只是经济手段之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图示记忆】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轻巧识记】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两个重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

三个关键点:

小岗村突破、“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

四个转变:

从单一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发展。

【概念阐释】 经济体制改革  

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的改革。

在中国,其基本目标是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所有制方面,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推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在分配方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

【轻巧识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

 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史料 用农民的话来说: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完成国家的,交足集体的,剩多剩少全都是自己的”;农民取得了对农产品的实际支配权。

所以说这种办法“责任明确,利益直接,方法简单,群众放心”。

根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还是公有的。

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公有制基础上对集体经济的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进行的改革,农民有生产、分配的自主权,但没有土地的所有权。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史料 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图(改编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

图片数据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城市个体及其他企业经济占有较大比重。

图片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所有制转变的方向是什么?

这种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方向:

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

影响:

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了企业的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之处

(1)两者都扩大了生产经营自主权。

(2)两者都克服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两者都调动了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条件

史料 新中国的发展则不同,它根据自己的历史和经验,①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借鉴“苏联模式”,设计了计划经济体制。

②经过二十多年的计划经济实践后,又转而进行“面向市场”、建立全面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30年的经历走过了西方300年的路程。

①说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

②说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依据。

依据史料指出新中国成立初的计划经济体制有何弊端。

后来是怎样克服的?

提示弊端:

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僵化的体制挫伤了企业和生产者的积极性。

克服: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史料 图一为上海市粮票(1955年发行到1993年停止流通)。

图二为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该公司创立于1984年11月18日,是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上市公司。

注意挖掘图片隐含信息:

粮票代表的是计划经济,股票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象征。

史料中图片由发行粮票到发行股票反映出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意义。

提示变化:

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到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意义: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因、含义及特征

(1)原因

①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从而积累了实践经验。

③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冲破了思想束缚。

④国内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特别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要有重大突破。

(2)含义:

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指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3)特征

①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

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

②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③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特点及实质

1.原因

(1)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及其实行具有群众基础。

2.特点:

它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它把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

3.实质: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

【对点演练】

1.“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

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了灯。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B.农村土地经营及分配权的变化

C.农业合作化向纵深发展

D.公社取消及乡镇政府设置变化

解析:

选B。

农村土地的经营方式从过去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转变为以包产到户为主的责任制,农民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分配方式上改变了过去平均主义的弊端,实行按劳分配,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针对的是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土地所有制没有变化,仍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A项错误;农业合作化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过渡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与题干主旨不符,C项错误;1983年,为了配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在农村行政管理上取消公社,改设乡镇,与题干无关,D项错误。

二、全面认识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1.必要性

(1)原有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只有改革经济体制才能更好地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要求和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

2.前提: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3.目的: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4.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实质: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6.特点

(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2)以改革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3)允许旧体制外产生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

7.意义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能够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合理地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具有重要的意义。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宏观调控有利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

【对点演练】

2.据载:

1979年福建对50家企业实行扩权实验,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果,如三明钢铁厂1980年上半年工业总产值比1979年同期增长了13.5%,实现利润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4.8%。

这(  )

A.推动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

B.得益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C.说明了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下放的必要性

D.受惠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效运行

解析:

选C。

材料信息“1979年福建对50家企业实行扩权实验,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果”体现的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故选C项。

A、D两项时间不符,B项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表述错误,故A、B、D三项均排除。

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这次会议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是(  )

A.“以阶级斗争为纲”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解析:

选B。

根据所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思想路线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社员私下签订了一份包干合同书,“(分田到户后)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

由此开始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尝试。

这一尝试(  )

A.消灭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B.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探索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拉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解析:

选C。

原有的农村经济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社员签订契约,探索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迈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步,故选C。

3.“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

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这个顺口溜称赞的是(  )

A.农业合作社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人民公社D.1950年土地改革

解析:

选B。

由题干中信息“大包干”可知称赞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1984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转向城市,主要是进行国有企业改革,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增强企业活力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加强计划管理D.发展乡镇企业

解析:

选A。

根据所学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5.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从此,中国的经济体制逐步迈向(  )

A.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

解析:

选C。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提出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C。

6.由当代历史学者编著的《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三卷共有四编,每编由若干章节组成。

下图所示是该书其中一编的部分目录,这些章节应属于(  )

第十八章 南方吹来春天的风

第一节 改革走到十字路口

第二节 又一篇解放思想的宣言

第三节 迈出改革新步伐

第十九章 市场经济终于植根中国

第一节 配套的改革规划

第二节 重大的改革措施

第三节 改革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A.第一编 改道与转型(1949-1956)

B.第二编 受挫与调整(1957-1978)

C.第三编 改革与发展(1978-1991)

D.第四编 辉煌岁月(1992-2000)

解析:

选D。

根据材料中选编的内容“南方吹来春天的风”,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是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由第十九章的信息进一步可知应为第四编,选择D项符合题意。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教材P44)

1.突破:

改革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变为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意义:

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使得资源得到了合理配置,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2.略

(建议用时:

30分钟)

一、选择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根本上看这是(  )

A.由中共的政党性质决定的

B.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由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

D.邓小平理论指导的结果

解析:

选C。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1979年中央又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不久我国国民经济经历的一次全面调整。

与前者相比,后者(  )

A.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关系为重点

B.结束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是在“左”倾错误影响下被迫进行的调整

D.是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进行的主动调整

解析:

选D。

1979年的经济调整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进行的主动调整,故选D。

前者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关系为重点,A项错误;当时没有结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项错误;1979年已经结束了“左”倾错误,C项错误。

3.漫画《跟不上》反映了农村的落后,农民的贫困制约了工业、城市及整个社会的发展空间。

农村从根本上改变落后面貌始于(  )

A.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  

B.“一五”计划推行

C.“大跃进”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

解析:

选D。

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工农轻重比例失调,不可能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故答案为D。

4.“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对这句1978年出自安徽凤阳农民的话理解正确的是(  )

①概括了包产到户的优点

②表达了对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

③说明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经济注入了活力

④说明农民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④D.②③

解析:

选B。

安徽省凤阳县农民的这句话出自1978年,那时改革开放刚刚开始,而农民温饱问题则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进行逐步解决的,④错误,①②③均符合史实。

故选B。

5.1979年,海城市西柳镇一位农民做裤子买卖,一天挣的钱比在地里刨一年还多。

远近农民纷纷仿效,这引起了轩然大波。

民兵围追堵截,工商税务补税罚款,然而撵了集中的却撵不了分散的,裤子交易仍在进行。

到1984年,西柳裤子市场终于名正言顺。

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改革开放初期仍存在一定的阻力

B.“有形的手”打不过“无形的手”

C.实行改革是搞活经济的必由之路

D.农民偷逃税款是被追堵的主要因素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结合材料民兵和工商税务的行为可见改革初期存在政府职能部门未转变思想,阻碍了改革的发展,A项正确;政府的管制终于无法抵制市场的形成,B项正确;只有改革,转变经营方式才能促进经济发展,C项正确;结合材料,农民被追堵不是因为偷税,而是工商税务阻止商品交易,D项错误。

6.“个体户”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在人们脑海里扎根的。

下面两张图片是个体户经营情景。

这反映了中国(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丰富人们生活

D.中国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解析:

选D。

“个体户”的出现打破了计划体制下的单一公有制,体现中国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故选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是在1992年,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与“20世纪80年代”不符,A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与题意不符,B项错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题意不符,C项错误。

7.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14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明确方向。

这里的“方向”是指(  )

A.对内进行改革同时对外开放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长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阶段特征的分析判断能力。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自1978年以来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1992年中共十四大开始确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一个里程碑。

A、D两项是1978年以来一直实行的政策,B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贯的外交政策,故C项符合题意。

8.观察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图,其中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因为实行了(  )

A.社会主义工业改造B.社会主义国有经济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解析:

选D。

由图中信息可知,发展最快的时期是1989-1997年。

这一阶段我国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A项“工业改造”的实行是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B项是指新中国成立初期;C项指改革开放以前的经济政策,均不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为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化大革命”时,安徽凤阳一段花鼓词唱道:

“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1979年,凤阳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加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公斤。

80年代,凤阳人又编出新花鼓词,“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材料二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化。

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在安徽,中国领导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

到1981年或1982年,90%以上的家庭是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

到1983年底,甚至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在中国农村消失了,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 江苏江阴华西村被誉为“中国第一村”。

1999年,“中国农村第一股”华西村股票在深圳上市,创村庄上市的先例。

2004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12.26万元;2005年,全村实现销售超300亿元,每户村民的存款最低100万元。

2008年10月,华西村首届国际旅游节,邀请到了400多位各国使节和130多家海内外媒体。

在华西村的发展中,发展乡镇企业是根本,“一分五统”是保障。

一分,就是村与企业要分开,把新合并的16个村规划成12个村,合并后的原村委会还是由本村村民自治、选举。

五统,一是经济由华西村统一管理,二是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三是福利由华西村统一发放,四是村庄由华西统一规划建设,五是华西村党委统一领导。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安徽凤阳为什么会出现前后两种不同的景象?

(2)试述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生产责任制”对现代化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3)根据材料三你认为与传统的农村经济相比,华西村的经济呈现哪些新特点?

华西村的致富对我们有何启示?

解析

(1)把握“改革鼓点先敲响”,来分析经济改革前后的变化。

(2)有利方面可从经济模式的转变,推动城镇化等方面分析、归纳;不利方面从规模小,不利于专业化、现代化发展加以说明。

(3)华西村的新特点应从材料中寻找知识点,总结出发展乡镇企业、开发旅游业、股票、农业集体化等特点,启示要结合材料得出。

答案:

(1)前: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