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整理精校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912580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整理精校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整理精校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整理精校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整理精校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整理精校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整理精校版.docx

《《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整理精校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整理精校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整理精校版.docx

《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整理精校版

《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必修教案

011319:

55

《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本文的时代背景。

   

(2)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3)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4)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    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目标难点:

   1.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关键文句的理解。

   学法指导:

   1.朗读法

   2.讨论法

   知识链接: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大家庭里。

绍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地方,保留有众多的名胜,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留下的遗迹,近代反清女杰秋瑾从容就义的轩亭口,等等。

民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戏剧演出和传说故事。

乡亲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两个“鬼”:

一个是“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女吊;另一个是腰束草绳,脚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无常”。

乡土传统与民间文化,深深地影响着鲁迅的一生。

  鲁迅从小就表现出活泼的性格。

因为外祖母家在农村,鲁迅也就有了一批农民小朋友,一起在朦胧的月色下,划着白色的小航船,赶去看戏;回家的路上,肚子饿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

鲁迅还在叫做“百草园”的后园里,发现了大自然的无穷趣味:

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蟋蟀弹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乌;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传说……正是这样自由的童年生活,开发与培养了未来作家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6岁时鲁迅告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拜本城中极方正、极有学问的寿镜吾老先生为师,一直读到17岁。

在这里,他熟读了儒家的经典,又在课余广泛阅读了儒家之外的各种杂书:

小说,野史,笔记……不仅关注历史、人事,也注意观察自然。

这样开拓了鲁迅广阔的精神空间,为鲁迅以后思想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

  鲁迅的童年也有阴影:

13岁那年,祖父因故入狱,不得不随着全家到亲戚家避难;以后父亲病重,家庭生活也从小康陷入困顿。

作为长子的鲁迅,不得不经常出入于当铺与药店,在周围人的歧视与侮辱中,感受社会的冷酷与势利。

父亲最后因庸医的延误而过早离世,更给少年鲁迅以很深的刺激,他由此开始了对中国社会、文化、人世与人心的思考。

   鲁迅曾经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作为一种报刊文体,它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对正在发生的社会、思想、文化现实作出最迅速的反应,并及时得到社会的反响。

因此,它是鲁迅这样的时刻关注国家民族命运、民众疾苦的知识分子,与他所处的时代保持密切联系的最有效的方式。

鲁迅又说,杂文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并因此把杂文分为“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两类。

鲁迅一生都在战斗,怀着“立人”的理想,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任何形式,任何范围的对人的奴役与压迫(民族的奴役、阶级的压迫、男性对女性的歧视、老人对少年的摧残、强者对弱者的侵犯,等等)。

他说他这样做,并不是个人的意气,而是为了中国与人类的“将来”,因此他的一切批评“实为公仇,绝非私怨”。

鲁迅的15本杂文集,就是从五四前后到3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的忠实记录,就是一部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

而作为一个作家,鲁迅更为关注的是在历史事变背后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的反应与变动。

鲁迅曾充满自信地说:

“‘中国大众的灵魂’,现在是反映在我的杂文里了。

”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的杂文就是一部活的现代中国人的“人史”。

如果要真正了解中国的社会与历史,特别是要了解中国人,那就读读鲁迅的杂文吧。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本文的时代背景。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一.简介: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

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小说《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二.探索背景:

   本文是一篇悼念性抒情散文,写于1926年4月1日,是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遇难的刘和珍烈士而写的。

   1926年初,正在中国大地进行的民族民主革命性质的一场大革命形势很好,帝国主义扶植的北洋军阀段祺瑞临时执政府危机四伏。

为了帮助盘踞东北的奉系军阀进关消灭倾向革命的冯玉祥将军统率的国民军,日本帝国主义于1926年3月12日开出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被迫反击。

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集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八国公使,以最后通牒方式向北洋政府提出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等无理要求。

为了反对帝国主义这种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北京各界人民于3月18日在天安门集会,会后结队赴段祺瑞执政府请愿,要求政府拒绝八国通牒。

段祺瑞执政府竟令卫队开枪射击请愿群众。

当场死47人,伤123人,鲁迅的学生刘和珍也在遇害之列,是为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惨案发生后,反动政府走狗文人诬蔑请愿群众为“暴徒”,是“自蹈死地”等等;并将杀人的罪责推在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罪孽当然不下于开枪杀人者”。

   噩耗传来时,鲁迅正在写杂文《无花的蔷薇之二》。

刚写完三节,听到惨案消息后,他怒不可遏,感到“已不是什么写‘无花的蔷薇’的时候了”。

因此,在《无花的蔷薇之二》的后六节里,鲁迅将“投枪”与“匕首”的锋芒直接指向反动政府。

他写道:

“如此残虐险狠的行为,不但在禽兽中未所曾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

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

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他还在文章的末尾特地注明写的时间,并把3月18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继《无花的蔷薇之二》之后,鲁迅就这次惨案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空谈》。

4月1日,又写了情文并茂的《记念刘和珍君》。

(这几篇文章均见于《华盖集续编》)。

   三、读准字音

   徘徊páihuái        长歌当哭dànɡ

   菲薄fěibó          踌躇chóuchú

   桀骜jiéào          黯然àn

   噩耗è               肆无忌惮è

   喋血dié             攒射cuán

   屠戮lù              和蔼ǎi

   浸渍 zì            殒身不恤yǔnxù

   洗涤dí              绯红fēi

   尸骸hái

   四、通读全文,理清总体思路

   1、 分析第一大部分(12)的思路 

   思考:

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

如何理解这句话?

为什么一再强调?

 

   2、 分析第二大部分(3、4、5)的思路 

   思考:

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3、试分析第三大部分(6、7)的思路 )

 

   4.试归纳总结全文思路:

 

          

   五、互动探究

   思考一:

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思考二:

 从全文来看,写作这篇文章的意义有哪些?

 

    六.课堂练习:

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七个部分的内容。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理清一、二部分的写作思路 ,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边读边思,互动探究

   1.“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

   材料1.“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鲁迅《无花的蔷薇之二》)

   材料2.“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乱如麻!

”(刘半农)

   思考:

本文不为刘和珍立传,为什么全文开头要用史家笔法点明开追悼会的日子呢?

在“那一天”前长长的定语又起什么作用呢?

 

   2.揣摩这些划线词语的表达意义:

   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

”我说“没有”。

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独——

   徘徊——

   前来——

   正告—

   很爱看——

   3.“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为什么要反复说“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却只能如此而已”?

 

   4.“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为什么?

 

   5.“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6.理解划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材料:

“必须睁了眼看,这样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鲁迅《论睁了眼看》

 

   7.下面三句在的感情表达上有何不同?

   

(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

 

   

(2)“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3)“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8.“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

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第一句话,肯定刘和珍是“我的学生”,第三句话又否定,这样是否矛盾?

为什么?

 

   9.“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这样写有何作用?

 

   10.注意这些划线虚词的表达作用:

   

(1)“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即在遇害者之列。

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

我向来是不但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况且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2)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他自己的尸骸。

还有一具,是杨德群的。

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痕迹。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11.“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材料:

“有些民族因为叫苦无用,连苦也不叫了,他们便成为沉默的民族,渐渐更加衰颓下去……至于富有反抗性的民族,因为叫苦无用,他便觉悟起来,由哀音而变为怒吼”。

——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

   

(1)把“惨象”与“流言”对举,有何用意?

 

    

(2)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

 

   (3)最后一句是什么复句?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12.理解划横线的词语并回答问题;

   “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

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

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详细地写烈士遇难的经过,用意何在?

   13.“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  

   资料1:

刘和珍中弹后,“对赶来救助的同学说:

‘你们快走吧,不要管我了。

’”

   资料2:

据当时报纸披露,执政府于3月17日夜开会,进行部署,还预备了数十具棺材。

段祺瑞还对卫队旅军官说:

“你去告诉卫队旅官兵,(杀了人)我不但不惩罚他们,我还要赏他们呢!

这一群土匪学生……”

 资料2:

据当时报纸披露,执政府于3月17日夜开会,进行部署,还预备了数十具棺材。

段祺瑞还对卫队旅军官说:

“你去告诉卫队旅官兵,(杀了人)我不但不惩罚他们,我还要赏他们呢!

这一群土匪学生¡¡¡”

   问题:

联系所供材料,谈谈怎样理解这段话?

 

   二、感悟总结:

三、四、五节之间的联系,关于记述烈士事迹,思路怎样展开。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四节。

   2.模仿课文第五节刘和珍等烈士罹难场面描写,写一人二事,表现人物的某一特点,在进行场面描写时,尽可能选用“毅然”“不为势力所屈”“桀骜”“黯然泣下”“凶残”“下劣”“惊心动魄”“沉勇”“勇毅”等词语,字数约300字。

 

第三课时

   学习重点:

理清第三部分的写作思路 ,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边读边思,互动探究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1.正确理解划横线词语含义: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2.“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1)此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有什么特点?

 

  

(2)鲁迅先生对徒手请愿的方式持何种态度?

 

 (3)那么鲁迅先生赞成什么样的斗争方式呢?

试从鲁迅作品中查阅出相关资料深化你对课文的理解。

 

   3.“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

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

 

   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怎样理解这段话?

  

   5.理解下面文句中划横线的重要词语的含义:

中国人·庸人·苟活者·无恶意的闲人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

   “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

   6.理解“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在文中的作用

 

   二、感悟总结 

   文章1、2部分是说写作的缘起,侧重于悲痛的回忆和哀悼,3、4、5部分是记念的主体,侧重于愤怒的揭露和控诉,6、7部分侧重探求死难者对于将来的意义。

的笔触及到三类人:

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爱国青年,处于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和“无恶意的闲人”。

他愤怒地控诉了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下劣无耻的谎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等遇害青年,奉献了自己的悲哀与尊敬。

一方面告戒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令一方面高度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前行”。

   文章表现的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深邃独到的思想,能够激励我们青年的爱国热情。

 

   三、拓展阅读达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天演论》,真理的第一道台阶 

  

(1)周树人不爱游玩,不爱交际,不爱说话,他把整个的身心都投入学习之中。

他是那般亢奋,勤勉,精力充沛。

  

(2)矿路学堂最使他满意的是平等的空气。

汉文仍旧是“颍考叔可谓纯孝也已矣”,外加一点《小学集注》,论文题目也是什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之类,但还有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德语和体操,过去所未曾学习过的科目。

至于生理学,虽然并不讲授,却可以看到木版的《全体新论》和《化学卫生论》。

比较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他已经悟到,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无意的骗子罢了。

   (3)他以非常浓厚的兴致,学习这些课程,尤其是地质学和矿物学。

一本英国赖耶尔的《地学浅说》,就不知给了他多少惊奇和喜悦;无论在课堂还是在课后,他的讲义,都用毛笔抄写得十分细致和工整,插图则用铅笔绘制,也一样的精密。

  (4)凡是新课程,都得使用洋课本,这些课本对于中国的情况是无从顾及的。

为此,他常常联系对比中国矿冶的实际,在《金石识别》一类的边页上写下批注,补订其中的纰漏和错误。

纸上谈兵,照抄照搬,无论如何是不能令他满足的;他特别喜欢采集矿石标本,不但因为标本可以加深对矿物知识的理解,而且喜欢那嶙峋而不规则的形体本身,它们以最质朴的方式,在荒无人迹的旷野间显示自己的存在。

  (5)他于物质生活无所求,穿一条夹裤,吃吃辣椒,照样过长长的冬天;而精神生活却是充实的,他的心灵,似乎长驻着一个火热的季节。

每当功课作完,他便从书架上检取一部《红楼梦》,或是《西厢记》,或是别的小说杂书,徉徜于人类历史的原野和心灵的幽洞之中。

那里,是自然科学所无法窥觅的又一个奇妙的世界。

  (6)知识之火既然点燃起来,他就不会围着炉子取暖。

比起周围的同学,他越来越热心于阅读课外的书籍。

他愿意像篝火那样,在无遮的天幕下作野性的燃烧……

   (7)第二年,学校变得相当自由化,看新书的风气也流行起来了。

这时候,听说《天演论》出版了,他特地趁星期天跑到城南书店去,花五百文钱买了回来。

这白纸石印的厚厚的一本,一翻开,就使他坐不住了:

(8)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

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

计惟有天造草昧,人功未施。

其籍征人境者,不过几处荒坟,散见坡陀起伏间。

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日者,则无疑也。

……

  (9)多么优美的文字!

多么恢宏的气魄!

多么新颖的思想!

一口气读下去,苏格拉底出来了,柏拉图出来了,斯多噶派也出来了。

这些人物,各各带着自己的思想,走向纵深的历史。

思想超乎一切,甚至比创造它的思想者更崇高!

“物竞天择”呵,“适者生存”呵,“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呵,“保群进化,与天争胜”呵……他觉得,“天演”的思想,无不与矿石、动植,以及自己周围的物质世界息息相关,但显然有着更为炫目的光耀:

他读得那么贪婪,一遍又一遍,《察变》和另外的好些章节,他都熟落得能够背出来了。

  (10)《天演论》是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一头猛犬”赫胥黎于1893年在牛津大学作的演讲,原题为《进化论与伦理学》。

1894年,他加写了导论,并与其他三篇论文合编成集。

他坚持了达尔文学说内在的真理性,把关于生物学的理论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从而开拓了近代科学思想的新课题。

严复,将其中的导论及前半部意译出来,结合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天行人治,同归天演”的思想,淋漓酣畅地发挥了自己的观点。

由于严复立足于民族存亡的基点,以最富于说服力的科学事实和最富于煽动性的文学语言,阐述“取法于人”的中心思想,得出“非最宜不能独存独盛”的结论,因此,《天演论》在中国的出版,首先引起的就不是自然科学的革命,而是整个思想界的“一种当头棒喝”。

  (11)每读到澳洲土蜂的沦灭,美洲红人和澳洲黑种的耗减,周树人就明显地感觉着一种危机感在压迫着自己。

民族的危机。

家庭的危机。

个人的危机。

危机感使人意识到生命的力。

自力,自强,自立,自主,这就是一切。

正是由于这被唤起的人类的自觉意识,推动着他奔向民族解放和民主运动的前沿。

  (12)只要有空,就照例嚼他的侉饼,花生米和辣椒,看那看不得的《天演论》。

 (选自林贤治《人间鲁迅》有删节)

   注:

鲁迅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

姓周,名树人,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

1899正月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

1901路矿学堂毕业。

   1.本文表现了鲁迅怎样的精神与品格。

(4分)

                                                                    

                                                                    

   2.请从表现手法和内容两方面欣赏第(4)和第(9)两段文字。

(6分)

                                                                    

                                                                    

                                                                    

                                                                    

   3.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天演论》给于鲁迅的启发与影响。

(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