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反思.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867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反思.docx

《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反思.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反思.docx

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反思

本单元主要是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这是学习空间与几何知识的必要基础,对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单元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单元只是让学生观察具体的实物,以后还将学习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图形。

本课教学内容通过一个具体情境——四名同学分别从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分别给一个小猴子实物玩具照相展开,通过学生的观察,再结合课本上给出的从四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图,让学生判断四种形状究竟是谁看到的。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物体可能是不同的,并让学生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都在进行对物体的观察,他们从大量的生活背景中已经积累了一部分的观察体验,对于处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该物体的形状可能会不一样这一事实,学生基本能够理解。

只是在这节课学习以前,学生的认识有的还比较模糊,有的不准确,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来帮助学生建立比较清楚的数学认识,从学科知识的角度来强化日常的生活经验,积累更加丰富的与数学有关的信息。

  1.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和交换的过程,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感受数学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教学之前,可以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学生讲述“盲人摸象”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2.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准备正面、侧面和后面有差别的实物,可以让学生分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这个实物,也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位置同时观察这个物体,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在不同位置看到的该物体是什么样的,使学生通过交流,知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结果是不同的。

1 观察物体1课时

2 练习十五1课时

观察物体。

(教材第90、第91页的内容)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物体的不同形状。

2.知道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3.凭借动手操作,发展空间观念和合作意识。

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课件、小猴子玩具。

师: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吗?

如果学生知道,请学生讲给大家听,如果学生不知道,教师简单把故事内容介绍给大家听。

师:

你们说为什么故事中的每个人说出来的结果都不一样呢?

生:

因为他们每个人摸到的都是大象身体的一部分,所以不相同。

师:

是啊,所站的角度不同,结果也可能不相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从学生喜欢的故事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立刻进入了学习的状态,让学生初步感受新知】

1.教学例1。

师:

我们最熟悉的学习环境就是教室,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张照片,请仔细看看。

课件出示:

教材第90页例1图。

师:

谁愿意告诉大家哪一张照片是在教室前面拍的?

另一张是在教室的哪一面拍的?

生1:

第一张是在教室的前面拍的,因为我们站在教室的前面比如站在讲台上,就可以看到课桌的后面,所以我确定第一张照片是在教室的前面拍的。

生2:

另一张应该是在教室的后面拍的,因为照片上可以看见课桌抽屉的一面,应该是在教室的后面。

师:

说得有道理,只有站在教室的前面才能拍到教室的后面,站在教室的后面才能看清楚教室前面的物体。

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结果也可能是不同的。

2.教学例2。

师:

(出示小猴子玩具)这是什么?

喜欢吗?

师:

现在老师把小猴子放在讲桌上,请四个同学到前面来,分别站在小猴子的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

学生举手到前面来,按位置站好。

师:

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生1:

我看了小猴子的前面,有眼睛、鼻子、耳朵,还有肚子。

生2:

我看到了小猴子的后面,有后脑勺,还拖着长尾巴。

生3:

我看到了小猴子的左面,只能看到它的左半边身子,并且它的尾巴是在我的右手边弯过去了。

生4:

我看到了小猴子的右面,只能看到它的右半边身子,但是小猴子的尾巴是从我的左手边弯着的。

师:

他们说的你能听明白吗?

老师想知道,这左边和右边有没有明显的区别呀?

生:

左边看到的和右边看到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小猴子的尾巴那。

师:

能说具体点,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左面还是右面吗?

生:

我们只要注意小猴子的尾巴就可以了,如果站在小猴子的左边,那它的尾巴就是在我们的右边弯着;如果在小猴子的右边,那它的尾巴就在我们的左边弯着。

师:

说得真棒!

拿出你准备的玩具在小组里观察,看看你们的观察结果怎样?

学生在小组合作观察,交流观察结果。

师:

现在请大家仔细看图,想一想:

你能知道这幅图中的图片是谁看到的吗?

课件出示:

教材第90页例2图。

学生观察后,交流明确:

第一幅图是小青拍到的;

第二幅图是小明拍到的;

第三幅图是小玲拍到的;

第四幅图是小梅拍到的。

师:

同学们,经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相同的物体,看到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亲自观察实物,体会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初步构建空间观念】

师:

今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知道了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在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要留心观察,做一个勤于观察的好孩子。

你们能做到吗?

观察物体

位置不同,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不同

前面

后面

左面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本节课以学生喜爱的讲故事导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表明,学生对情境中的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

导入的设计很有特点,既帮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搭建认知平台,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主体参与,探究新知。

始终围绕“自主参与、深刻体验”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了自主意识,从而主动地探索新知,并且要注重个性化教学方式。

A类

连一连。

(考查知识点:

观察物体;能力要求:

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B类

(考查知识点:

观察物体;能力要求:

能正确辨别从不同角度看到的物体形状)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B类:

教材习题

第91页“想想做做”

1.第二张照片是在学校的外面拍的,第一张是在学校里面拍的。

2.略

3.略

练习十五。

(教材第92、第93页的内容)

1.巩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体会观察物体的时间顺序与所看结果的联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巩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课件。

师: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观察物体,知道了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

开门见山,告诉学生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明确学习目标】

师:

同学们,你们已经知道观察角度不同看到的结果可能不同,那么观察角度不变,如果物体是运动的,不同时间看到的结果又如何呢?

课件出示:

教材第92页第3题。

师:

这是小明准备过马路时,一辆汽车从他的面前驶过,拍下来的照片,你觉得哪幅图是小明最先看到的?

为什么?

生:

应该最先看到的是第二幅图,因为第二幅图中的汽车是刚刚开过来,还没有超过斑马线。

师:

那么接下来该是看到哪幅图呢?

生:

第二次拍到的应该是第三幅图,因为这幅图中的汽车刚好在斑马线上。

师:

那第一幅图就是最后拍到的。

根据汽车先是没到斑马线,然后是正好在斑马线上,最后是刚离开斑马线,按这样的顺序确定了这三幅图的顺序。

请同学们想一想,小明的位置变了吗?

为什么看到情况不同呢?

生:

小明的位置没变,但是汽车是运动的,所以看到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体会,观察角度的变化或被观察物体的运动,都可能使观察的结果不同】

师: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练习十五

观察角度的不同,观察到的结果可能不同。

 

联系生活,实践运用;生活是现实的、丰富的,数学是抽象的,如果不把两者联系起来,学生必然感到枯燥乏味。

本节课创造大量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了学生观察立体实物的能力,建立了初步的空间观念。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数学确实就在我们身边。

A类

连一连。

(考查知识点:

观察物体;能力要求:

知道是从哪个角度看到的结果)

B类

观察下面左边的三个物体,从上面看到的是什么形状,用线连起来。

(考查知识点:

观察物体;能力要求:

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B类:

教材习题

第92页“练习十五”

1.略

2.左边:

小女孩儿看到的是正方形;小男孩儿看到的是长方形。

 右边:

小女孩儿看到的是第一幅图;小男孩儿看到的是第二幅图。

3.3 1 2

4.2 1 3

5.第一幅图是第三个小孩儿看到的;

第二幅图是第四个小孩儿看到的;

第三幅图是第二个小孩儿看到的;

第四幅图是第一个小孩儿看到的。

6.不相同。

7.第一幅图是第二个小孩儿看到的;

第二幅图是第四个小孩儿看到的;

第三幅图是第一个小孩儿看到的;

第四幅图是第三个小孩儿看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