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下册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59932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4.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docx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数学下册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docx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

【篇一: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华师版全)】

第6章一元一次方程

6.1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重点、难点

1.重点:

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

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小学里已经学过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让我们回顾一下,如何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如:

一本笔记本1.2元。

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解:

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

1.2x=6

二、新授:

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例子:

问题1:

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

的客车多少辆?

问: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有哪些方法?

(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再作讲评)

问题2:

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

“我今年45岁,几年

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小敏同学很快说出了答案。

“三年”。

他是这样算的:

1年后,老师46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4岁,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2年后,老师47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5岁,也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3年后,老师48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6岁,恰好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你能否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呢?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3页练习1、2。

2.补充练习:

检验下列各括号内的数是不是它前面方程的解。

(1)x-3(x+2)=6+x(x=3,x=-4)

(2)2y(y-1)=3(y=-1,y=2)

(3)5(x-1)(x-2)=0(x=0,x=1,x=2)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后记:

6.2.1等式的性质与方程的简单变形

教学目的

通过天平实验,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归纳出方程的两种变形,并能利用它们将简单的方程

变形以求出未知数的值。

重点、难点

1.重点:

方程的两种变形。

2.难点:

由具体实例抽象出方程的两种变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列出的方程有的我们不会解,我们知道解方程就是把

方程变形成x=a形式,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将方程变形。

二、新授

让我们先做个实验,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天平和若干砝码。

测量一些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将它放在天干的左盘内,在右盘内放上砝码,当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时,

显然两边的质量相等。

如果我们在两盘内同时加入相同质量的砝码,这时天平仍然平衡,天平两边盘内同时拿去相同质量

的砝码,天平仍然平衡。

如果把天平看成一个方程,课本第4页上的图,你能从天平上砝码的变化联想到方程的变形吗?

由学生自己得出:

方程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方程的解不变。

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的解不变。

例1.解下列方程

(1)x-5=7

(2)4x=3x-4

解:

(1)两边都加上5,得x=7+5即x=12

(2)两边都减去3x,得x=3x-4-3x即x=-4

注意:

“移项’’是指将方程的某一项从等号的左边移到右边或从右边移到左边,移项时要先变号后

移项。

例2.解下列方程

(1)-5x=2

(2)31x=23

这里的变形通常称为“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7页,练习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天平实验,得出方程的两种变形:

1.把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方程的解不变。

2.把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除以(不等零)的同一个数,方程的解不变。

第①种变形又叫移项,移项别忘

了要先变号,注意移项与在方程的一边交换两项的位置有本质的区别。

后记:

6.2.2解一元一次方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重点、难点

1.重点;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难点;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去括号时忘记变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解下列方程:

(1)5x-2=8

(2)5+2x=4x

2.去括号法则是什么?

“移项”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前面我们遇到的一些方程,例如44x+64=3283+x=(45+x)y-5=2y+l问:

大家观察这些方

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提示:

观察未知数的个数和未知数的次数。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l,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

次方程。

例1.判断下列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x=3x-2x-3=-l

5x2-3x+1=02x+y=l-3y=5

下面我们再一起来解几个一元一次方程。

例2.解方程

(1)-2(x-1)=4

(2)3(x-2)+1=x-(2x-1)

方程

(1)该怎样解?

由学生独立探索解法,并互相交流

此方程既可以先去括号求解,也可以看作关于(x-1)的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求解。

(2)题可由学生自己完成后讲评,讲评时,强调去括号时把括号外的因数分别乘以括号内的每一

项,若括号前面是“-”号,注意去掉括号,要改变括号内的每一项的符号。

补充例题:

解方程3x-[3(x+1)-(1+4)]=l

方程中有多重括号,你会解这个方程吗?

说明:

方程中有多重括号时,一般应按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的方法去括号,每

去一层括号合并同类项一次,以简便运算。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9页,习题l、2、3。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学习了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用分配律去括

号时,不要漏乘括号中的项,并且不要搞错符号。

后记:

6.3实践与探索

教学目的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从而发现;围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在发生变化,但在围的过程

中,长方形的周长不变,由此便可建立“等量关系”同时根据计算,发现随着长方形长与宽的变化,长

方形的面积也发生变化,且长方形的长与宽越接近时,面积越大。

通过问题3的教学,让学生初步体会

数形结合思想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

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

2.难点:

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2.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面积公式。

二、新授

问题1.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

(1)使长方形的宽是长的专,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2)使长方形的宽比长少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3)比较

(1)、

(2)所得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还能围出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吗?

让学生独立探索解法,并互相交流。

(1)小题一般能由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教师也可提示:

几何图形有关的实际问题,可画出图形,在图上标注相关量的代数式,借助直观形象有助于分析和发现

数量关系。

抓住这个等量关系。

(2)小题的设元,可让学生尝试、讨论,对学生所得到的结论都应给予鼓励,在讨论交流的基础

上,使学生知道,不是每道应用题都是直接设元,要认真分析题意,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

再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如何设未知数。

(3)当长方形的长为18厘米,宽为12厘米时

当长方形的长为17厘米,宽为13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221(平方厘米)

(1)中的长方形面积比

(2)中的长方形面积小。

问:

(1)、

(2)中的长方形的长、宽是怎样变化的?

你发现了什么?

如果把

(2)中的宽比长少“4厘米”

改为3厘米、2厘米、1厘米、0.5厘米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变化?

猜想宽比长少多少时,长方形的面积

最大呢?

并加以验证。

通过计算,发现随着长方形长与宽的变化,长方形的面积也发生变

化,并且长和宽的差越小,长方形的面积越大,当长和宽相等,即成正方形时面积最大。

实际上,如果两个正数的和不变,当这两个数相等时,它们的积最大,通过以后的学习,我们就会

知道其中的道理。

三、小结

本节课同学们认真思考,积极探索,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进一步

体会到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等量关系,有些等量关系是隐藏的,不明显,同学们要联系实际,

积极探索,找出等量关系。

后记:

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7.1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使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会检验一对数是不是它们的解。

3.通过引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使用代数中的方程去反映现实世界中的等量关系,体会代数方

法的优越性。

重点、难点

1.重点:

了解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二元一次方程

组的解的含义,会检验一对数是否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难点;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

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怎样检验一

个数是否是这个方程的解?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二、新授

问题1:

暑假里,《新晚报》组织了“我们的小世界杯”足球邀请赛,勇士队在第一轮比赛中共赛9

场,得17分。

比赛规定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

分,勇士队在这一轮中只负了2场,那么这个

队胜了几场?

又平了几场呢?

这个问题可以用算术方法来解,也可以列一元一次方程来解,请同学们选一种方法试一试。

解后反思:

既然是求两个未知量,那么能不能同时设两个未知数?

学生尝试设勇士队胜了x场,平了y场。

让学生在空格中填人数字或式子:

那么根据填表结果可知

x十y=7①3x+y=17②

这两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都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

这里的x、y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一个是胜与平的场数和是7场;另一个是这些场次的得分一共

是17分,也就是说,两个未知数x、y

必须同时满足方程①、②。

因此,把两个方程合在一起,并写成

x+y=7①3x+y=17②

上面,列出的两个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不同,每个方程都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

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把这两个二元一次方程①、②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

程组。

结合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对“元”和“次”作进一步的解释;“元”与“未知数”相通,

几个元是指几个未知数,“次”指未知数的最高次数。

用算术方法或通过列一元一次方程都可以求得勇士队胜了5场,

平了2场,即x=5,y=2

这里的x=5,与y=2既满足方程①即5十2=7

我们就说x=5与y=2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两

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检验范例。

三、小结

1.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2.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如何检验一对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组的解?

后记:

7.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教学目的

1.使学生通过探索,逐步发现解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消元”,化二元——次方程组为一元一次方

程。

2.使学生了解“代人消元法”,并掌握直接代入消元法。

3.通过代入消元,使学生初步理解把“未知”转化为“已知”,和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思想

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用代入法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

2.难点:

用代入法求出一个未知数值后,把它代入哪个方程求另一个未知数值较简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把3x+y=7改写成用x的代数式表示y的形式。

二、新授

回顾上一节课的问题2。

【篇二: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7.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1)

1.引导学生探索、理解、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同位角相

等,并能在数学图形及实际生活中正确识别平行线;

教学目标:

2.经历探索两直线平行的条件的活动过程,提高对图形的认

识、分析能力;体会说理的必要性,会进行简单的说理

——根据图形中的已知条件,通过简单说理或推理,得出欲求

结果.

教学重点:

理解平行线的识别方法——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教学难点:

会进行简单的说理.

教学过程(教师)

新课引入——情景导入:

如图1为一块左、右两边已破损的板材,你能判断它的边ab、cd是否平行吗?

(图1)提问:

如图2,你会过直线l

外一点p画已知直线l的

平行线吗?

pl(图2)

实践探索:

通过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制作的课件的动画演示初步得出“两直线被

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结合图形,直接给出同位角的概念)

实践探索:

ap1bapb

1

c2

dc2fd(图3)(图4)

例题:

如图5,∠1=∠c,∠1=∠2,请找出图中互相平行的直线,并说明理由.a1b

2

c(图5)

练习:

则:

①再增加条件____________,就能使ab∥cd.

能力检测:

运用本节课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前面提及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判断一块左、右两边已破损的板材的边ab、cd是否平行(课件呈现题目,留

(图6)(图7)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你会正确运用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呢,说出来告诉大家.

课后作业:

1.课本p11习题7.1第2、3、4题;

2.思考题(选做):

已知:

如图9,∠1=∠2,∠3=∠4.

问:

(1)ab与cd平行吗?

(2)eg与fh平行吗?

为什么?

c

nf24ma13bgd

(图9)

7.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2)

教学目

标:

教学重

教学难1.能识别内错角、同旁内角;2.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理解平行线的识别方法——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直线平行条件的应用.

教学过程(教师)

新课引入——情景导入:

如图在一块小木板上面画一条线段ab,你能通过测量图中哪些角的大小来判断木板的上、下边缘是否平行?

“议一议”:

1.如图1,直线a、b被直线c所截,∠2=∠3.直线a与直线b平行吗?

试说明理由.

2.如图2,直线a、b被直线c所截,∠2

图1图2

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两图中的∠2与∠3的位置特征得出内错角和同旁内实践探索:

通过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制作的课件的动画演示初步得出“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篇三:

七年级下册数学实数教案】

第六章实数

单元(章)教学计划

1、地位与作用:

本章实数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内容。

学习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之后,为学习实数打下基础;由于实际计算中需要引入无理数,使数的范围从有理数扩充到了实数,完成了初中阶段数的扩展。

运算方面,在乘方的基础上以引入了开方运算,使代数运算得以完善。

因此,本章是今后学习根式运算、方程、函数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2、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求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并会用符号表示;会用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使学生理解平方根的概念,了解平方与开平方的关系。

学会平方根的表示法和求非负数的平方根;进一步认识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蕴含着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学习不仅是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让学生领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了学生的分类意识,使学生养成用多角度思维的思考习惯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平方与开平方的关系,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能对具体情景中的数学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解决问题,能由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让学生讨论、类比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在探索的同时较好的获得新知;经历在具体例子中抽象出概念的过程,培养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并且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重点与难点:

重点:

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和运算;实数的认识。

难点:

算术平方根与平方根联系与区别;有理数与无理数的区别。

4、教法与学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类比较法,统一归纳法,自学讨论法,小组互动法等教学方法.

5、活动步骤:

一、创设导入;二、探索归纳;三、应用;四、练习;五、课堂总结;六、布置作业;

6、时间安排:

6.1平方根3课时

6.2立方根1课时

6.3实数2课时

复习与小结2课时

6.1.1平方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求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并会用符号表示;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总结出算术平方根的概念,通过计算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真正掌握算术平方根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算术平方根,认识数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为学生以后学习无理数做好准备。

教学重点:

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和求法。

教学难点:

算术平方根的求法。

教具准备:

三块大小相等的正方形纸片;学生计算器。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启发引导、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问题:

学校要举行美术作品比赛,小欧很高兴,他想裁出一块面积为25dm2的正方形画布,画上自己得意的作品参加比赛,这块正方形画布的边长应取多少?

二、探索归纳:

1.探索:

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即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边长的平方等于面积,求出正方形画布的边长为5dm。

接下来教师可以再深入地引导此问题:

如果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1、9、16、36、

学生会求出边长分别是1、3、4、6、4,那么正方形的边长分别是多少呢?

252,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性地提问:

上面的问题它5

们有共同点吗?

它们的本质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学生可能总结不出来,教师需加以引导。

上面的问题,实际上是已知一个正数的平方,求这个正数的问题。

2.归纳:

⑴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

⑵算术平方根的表示方法:

a的算术平方根记为a,读作“根号a”或“二次很号a”,a叫做被开方数。

三、应用:

例1、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⑴100⑵497⑶1⑷0.0001⑸0649

解:

⑴因为102=100,所以100的算术平方根是10,即=10;749497497⑵因为()2=,所以的算术平方根是,即=;864648648

716416747164⑶因为1=,()2=,所以1的算术平方根是,即==;993939993

⑷因为0.012=0.0001,所以0.0001的算术平方根是0.01,即0.0001=0.01;

⑸因为02=0,所以0的算术平方根是0,即0=0。

注:

①根据算术平方根的定义解题,明确平方与开平方互为逆运算;

②求带分数的算术平方根,需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然后根据定义去求解;

③0的算术平方根是0。

由此例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

你能求出-1,-36,-100的算术平方根吗?

任意一个负数有算术平方根吗?

归纳:

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有1个;0的算术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

即:

只有非负数有算术平方根,如果x=a有意义,那么a≥0,x≥0。

注:

a≥0且a≥0这一点对于初学者不太容易理解,教师不要强求,可以在以后的教

学中慢慢渗透。

例2、求下列各式的值:

(1)4

(2)49(3)(-11)2(4)6281

分析:

此题本质还是求几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解:

(1)4=2

(2)497=(3)(-11)2=2=11(4)62=6819

例3、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⑴32⑵43⑶(-10)2⑷1610

解:

(1)因为32=9,所以32==3;

⑵因为43=64=82,所以43==8;

⑶因为(-10)2=100=102,所以(-10)2==10;⑷因为1111=,所以。

=366310101010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可进行如下总结:

1、由32=3,62=6,可得a2=a(a≥0)

2、由(-11)2=11,(-10)2=10,可得a2=-a(a≤0)

教师需强调a=0时对两种情况都成立。

四、随堂练习:

1、算术平方根等于本身的数有_____。

2、求下列各式的值:

,9,52,(-7)225

3、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190.0025,121,42,(-)2,1216

4、已知a+1+-1=0,求a+2b的值。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呢?

2、算术平方根的具体意义是怎么样的?

3、怎样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

六、布置作业

课本第47页习题6.1第1、2题

教学反思

6.1.2平方根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用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了解无限不循环小数的特点;会用算术平方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折纸认识第一个无理数2,并通过估计它的大小认识无限不循环小数的特点。

用计算器计算算术平方根,使学生了解利用计算器可以求出任意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再通过一些特殊的例子找出一些数的算术平方根的规律,最后让学生感受算术平方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①认识无限不循环小数的特点,会估算一些数的算术平方根。

②会用算术平方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认识无限不循环小数的特点,会估算一些数的算术平方根。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启发引导、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通过实验引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