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科学研究发展纲要学年.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09620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科学研究发展纲要学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医药科学研究发展纲要学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中医药科学研究发展纲要学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中医药科学研究发展纲要学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中医药科学研究发展纲要学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药科学研究发展纲要学年.docx

《中医药科学研究发展纲要学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科学研究发展纲要学年.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药科学研究发展纲要学年.docx

中医药科学研究发展纲要学年

中医药科学研究发展纲要(2006—2020年)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生命科学中具有自主创新优势的领域。

为了深刻揭示中医药理论内涵,发现新规律,实现自主创新,进一步提高中医药科技对临床和生产实践的支撑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医疗保健的需求和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战略需求,制定本纲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突出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继承和创新发展体系,以增进和维护人类健康为目的,加强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药物研究,为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及防病治病能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供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1.继承和创新相结合

   继承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和丰富临床经验,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和时俱进,不断发展,提出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开展创新实践,争取新突破。

   2.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相结合

   以临床疗效为基础,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提出新观点,开展基础研究,促进基础理论的发展和创新,用创新基础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拓展和提高。

   3.中药研究和中医研究相结合

   重视中医和中药研究的整体性,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临床实践开展中药研究;中药研究以提高疗效、解决临床用药的新途径、新方法及安全性等问题为目的,提高临床服务能力。

   4.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相结合

   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注重运用传统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加强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和合作,研究解决中医药发展中的基本科学问题,促进可持续性发展。

   二、目标和任务

   

(一)目标

   1.发展中医理论

   系统整理和诠释中医、民族医理论,总结现代研究成果,在思维模式、脏腑生理、病因病机、辨证治法、药性理论、方剂配伍、中药和针灸效应原理及现代临床有效的其他非药物疗法的效应原理等方面取得创新和发展。

   到2010年,在中医理论现代研究成果基础上,形成专业术语统一,理论层次明确的基础框架,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探索其科学基础,在中医基础理论、药性理论、方剂配伍、中药和针灸效应原理、骨伤手法机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努力创立新学说。

   到2020年,初步完成中医理论的系统整理和诠释,阐明理论的科学内涵,建立起由现象描述向本质阐明的中医理论体系,为中医临床和中药研发提供新的理论指导。

 

   2.提高临床疗效

   进一步研究对重大疾病、常见病、多发病的有效诊疗方法和手段,科学评价中医药治疗效果,优化诊疗方案,形成技术规范,丰富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诊疗思想、方法和技术,提高临床疗效。

   到2010年,进一步完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肾病等若干重大慢性疾病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法的临床疗效评价和技术标准;形成疗效确切、可推广的具有中医特色和优势的防治方案或指南。

   到2020年,基本形成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系统理论和有效方法,为完善中医临床医疗体系和养生保健体系提供科技支撑。

   3.深化中药研究

   进一步加强提高中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中药质量的研究,建立符合中药研究特点的现代化技术平台,建立健全中药不良反应监测方法和管理体系,大力推进中药现代化、国际化,促进可持续发展。

   到2010年,进一步完善符合中药特点的质量控制、药效评价和安全评价方法;进一步查明我国中药材资源概况,建立中药资源的科学配置和合理利用规划;建立中药研制的关键技术平台,创制若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流感、骨质疏松症等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的有效新药。

   到2020年,建立符合中医效应特点的技术标准和评价体系,形成中药自主创新体系;一批中药新药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

   

(二)优先发展领域和重点任务

   1.基础研究

   以中医药学术发展为重点,在实践中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阐明相关理论的科学内涵,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和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医药理论。

   ——中医理论现代化研究成果的系统整理研究。

分析、归纳并提炼近五十年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研究进展,总结规律,探索方法,不断创新,丰富和发展中医理论体系,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基本理论和概念的规范及诠释研究。

在文献及现代科学研究基础上,阐明中医基本理论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逻辑关系及适用范围,进一步推进中医理论现代化。

   ——脏腑经络理论研究。

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探索脏腑功能作用特点和规律,深入揭示脏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维持动态平衡的规律及调控机制,深化藏象理论及经络学说的研究。

指导临床实践,提高防病治病水平。

   ——病机和治法理论的研究。

在常见病、疑难病的研究基础上,选择疗效确切的疾病,进行以临床为重点的系统研究,丰富病机和治法理论,形成治疗新思路。

   ——证候和方剂相关性研究。

开展以临床为基础的常见疾病证候特征的分析,进一步明确各种病证发生、发展、转化的规律,探索方剂有效物质在多环节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机理,丰富和完善方剂配伍理论。

   在“十一五”期间优先就以下领域开展研究:

   ——中医脏象理论研究。

   ——经穴特异性及针灸治疗机理研究。

开展适合针灸疗法的辨证方法和疗效评价方法研究,探索针刺效应的机制和规律。

   ——中药理论研究。

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进一步建立中药理论研究的现代方法,进而揭示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

   ——中医、民族医文献研究。

以“古为今用”的目标,强调医史文献为当代的中医学发展服务,继续整理中医历代文献,研究文献可利用的途径、方法,建立文献数字化研究平台,挖掘文献数据,促进中医理论的丰富和创新;加强民族医药文献整理研究,促进民族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2.临床研究

   坚持中医理论为指导,进一步丰富中医药诊疗思想、方法、技术,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

   ——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研究。

使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和复杂科学的理论,整理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诊疗经验;建立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研究以及推广使用的新模式和有效方法。

   ——重大疾病的防治研究。

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重大慢性病及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等为重点,开展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法和技术研究。

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结和整理历代相关文献和近年经验,发挥中医药对重大传染病的辨证诊治优势,针   对可能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疾病和因素,研究探索有效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防治方法,建立综合及应急防治方案。

   ——诊疗方案研究。

选择中医药治疗有优势的病种,集成临床研究新成果,在病证结合的思路下,规范疾病的证候诊断,研究合理用药,形成若干完整有效的治疗方案。

   ——辨证规律研究。

针对中医取得可靠疗效的常见病、多发病,开展疾病和证候相关研究,探索证候特征形成的病理基础或演变规律,提出适宜于临床诊疗需求的辨证方法。

   ——适宜技术挖掘和推广研究。

挖掘、遴选、整理、研究出一批使用基础良好,临床效果明确,经济实用并具有传统特色的诊疗技术,制定安全有效可控的技术操作规范,建立评价方法,开展推广研究。

   ——评价方法研究。

借鉴现代临床研究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建立能够体现中医药疗效特点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

   ——积极开展中医药预防疾病研究和对亚健康的干预研究。

系统整理研究相关文献,挖掘整理创新中医药养生防病的理论和技术,并探索建立中医亚健康治疗体系和评价标准。

   在“十一五”期间优先就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重大疾病的防治、评价方法和适宜技术规范等方面开展研究。

       3.中药研究

   遵循中医药理论,构建中药研究的创新思维,促进中药现代化。

   ——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研究。

开展资源调查及调查方法的研究;建立中药资源监控和预警的相关技术;研究道地药材、珍稀濒危中药材繁育技术和代用品。

   ——方法学研究。

注重新方法、新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合理使用,建立并完善符合中药、民族药特点的药效及安全性评价方法、质量评价方法、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方法学研究。

   ——共性技术研究。

开展炮制、提取、制剂等中药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研究中药制药新工艺、新技术、新剂型、新辅料。

   ——质量标准研究。

研究中药种子、饮片、配方颗粒、提取物、制剂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方法;阐明药材道地性和药效的科学原理,建立和完善质量控制方法及标准。

   “十一五”期间将优先就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和质量标准开展研究。

   4.科普方法研究

   研究建立科学普及中医药知识的模式、方法和途径,提高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认知度。

       三、支撑条件和保障措施

   

(一)多方筹措资金

   根据中医药科学研究需要,积极将中医药科学研究的重点内容纳入国家各相关部门有关计划、专项;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地方、企业和民间资金等多种渠道对中医药科学研究的支持。

   

(二)组织科技队伍

   适应中医药科学研究的需要,积极组织多学科的研究队伍,培养中医药研究型人才,造就一批具有战略思维和组织才干的中医药科研带头人和中医药科技创新团队;促进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机制,营造科学、民主、和谐的研究氛围。

   (三)规范科技管理

   创新科技管理机制,提高科技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强调科学研究的顶层设计,强化对科技活动过程的引导、支持及监督管理,落实科技信用制度;规范评估行为,重视发挥专家咨询作用;产学研紧密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向临床和生产转化。

   (四)加强条件建设

   建立临床研究基地;规范实验室管理;推动重点研究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中医药科技信息平台建设;完善科技档案管理,参和国家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提高中医药研究能力。

   (五)推进国际合作

   将中医药科技合作纳入政府间交流计划,拓宽中医药合作领域;扶持联合实验室建设;支持国际间重大研究计划的合作,积极学习、吸收、运用国际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先进经验,增强中医药创新能力。

   (六)保护知识产权

   健全科技项目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激励和保护科研人员的创造性。

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加深对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的认识,不断丰富保护手段,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

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以下简称初保,英文名PrimaryHealthCare,英文简称PHC)是农村居民应该人人享有的,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卫生保健服务。

实施农村初保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目标的组成部分,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经过努力,我国农村已基本实现了1990—2000年初保阶段性目标。

为不断提高初保水平,开创新世纪初保工作的新局面,现制定农村2001-2010年初保发展纲要如下。

一、总目标

  通过深化改革,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完善服务功能,实行多种形式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解决农民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问题,努力控制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地方病,使广大农村居民享受到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卫生保健服务,不断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到2010年,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以2000年为基数分别下降1/4和1/5,平均期望寿命在2000年基础上增加1-2岁。

二、主要任务

(一)落实疾病预防控制措施,重点控制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职业病和其他重大疾病,加强精神卫生工作,防止各种意外伤害。

稳定计划免疫接种率,提高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的人口覆盖率。

预防、管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做好老年保健。

(二)提高乡、村卫生机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水平,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为农村居民提供安全有效的基本医疗服务。

 

(三)加强对孕产妇和儿童的管理,提高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稳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改善儿童营养状况,不断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四)加大农村改水、改厕力度,提高农村自来水及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结合小城镇和文明乡镇建设,创建卫生乡镇,改善农村居民的劳动和生活环境。

(五)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积极推进“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原“全国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提高农村居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和中小学健康教育开课率,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农村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促进人群健康相关行为的形成。

(六)依法加大对公共卫生、药品和健康相关产品的监督力度,控制危害农村居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努力抓好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和劳动卫生。

(七)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发挥中医药的特点和优势,不断提高农村中医药服务水平。

(八)完善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探索实行区域性大病统筹,逐步建立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积极实行多种形式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

三、政府职责

  各级政府应将农村初保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制定实施方案。

建立健全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的初保工作机制,明确相关部门职责,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协调会议,研究解决初保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各有关部门按照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密切协作,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

  发展计划部门要将初保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农村基础卫生设施建设,会同卫生部门制定并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财政部门要随着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增加,调整卫生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卫生的投入力度,切实落实各项财政补助政策,促进初保目标的实现。

  卫生部门要做好初保工作的综合管理、业务指导和质量监督。

加强农村卫生网络建设,加大卫生监督监管力度,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农业部门要加强对人畜共患病的预防控制,配合做好农民医疗保障制度的实施。

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监测和监管,严格监控污染物的排放,加强对饮用水源的监督管理,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提高农村环境质量。

  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要负责改水、改厕的规划实施,组织改水、改厕新技术的交流、推广,负责农村环境卫生的综合监督指导。

  中医药部门要制定切实发挥中医药在农村的优势和作用的具体政策措施,在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中加强中医药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在农村广大地区大力推广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规范中医药服务。

  教育、民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建设、水利、文化、计划生育、广播电影电视、药品监督、扶贫办等部门机构也应根据职责,落实有关措施,支持做好农村初保工作。

四、实施策略

(一)分级管理。

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制定农村初保发展纲要,进行宏观调控和指导,组织全国性的督导和经验交流,并对全国农村初保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应按照纲要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地区农村初保实施方案并报国务院有关部门备案,负责组织本地区初保的具体实施和监督评估工作。

(二)分步实施。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实际,明确2001-2010年分阶段实施的进度和要求,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科学规划,整体推进,全面落实。

(三)分类指导。

经济发达地区要不断深化初保工作的内涵,进一步提高初保服务水平;经济欠发达地区要结合西部大开发和扶贫攻坚计划,扶持西部及贫困地区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使危害严重的主要地方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得到基本控制。

(四)社会参和。

鼓励和动员社会各界和农村经济组织继续关注和参和农村初保工作,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

广大农村居民也要承担起保护自身健康的责任,移风易俗,摈弃陋习,加大对自身健康消费的投入,积极参和初保活动。

(五)协调发展。

实施初保要坚持增进农村居民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文明建设相结合,保护农村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相结合,做到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社会和个人广泛参和,在全社会树立起大卫生的观念。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初保工作督导制度,加强对初保工作的监督和指导。

各级政府要主动向人大、政协汇报并接受其对初保工作的监督和建议,同时要充分发挥社会团体、新闻媒介、社会舆论和农村居民在初保实施中的监督作用。

(二)继续深化农村卫生机构改革,引入竞争机制,转变服务观念和模式,全面提高人员素质,以比较低廉的费用为农村居民提供比较优质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三)推进初保的法制化进程。

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做好初保立法工作,逐步将农村初保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已经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地区要严格依法监督管理。

(四)建立分级监测和评估制度。

应将初保有关统计指标纳入常规统计和调查,及时、准确反映实施情况,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全国农村初保实施实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监测评估。

(2002年4月29日)

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年至2010年)

科技部 国家计委 国家经贸委 卫生部药品监管局 知识产权局 中医药局 中科院

  (二OO二年十月十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药产业持续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

但是总体上看,我国中药的质量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质量检测方法及控制技术比较落后;中药生产工艺及制剂技术水平较低;中药研究开发技术平台不完善,创新能力较弱;中药企业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缺乏国际竞争力。

为加强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推进中药现代化,特制订本纲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

  

(一)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指导思想。

  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理论,运用科学理论和先进技术,推进中药现代化发展;立足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以科技为动力,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政策为保障,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和人才优势,构筑国家中药创新体系,通过创新和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逐步实现中药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中药产业。

  

(二)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1.继承和创新相结合。

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特色和优势,充分利用科学理论和先进技术手段,借鉴现代医药和国际植物药的开发经验,努力挖掘中医药学宝库,不断创新,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创新产品,全面提高中药的研究开发能力和生产水平。

  2.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保护资源和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特别要注意对濒危和紧缺中药材资源的修复和再生,防止流失、退化和灭绝,保障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政府引导和企业为主共同推进。

政府通过制订国家战略目标、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引导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方向。

企业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发展,围绕国家战略目标,不断创新。

  4.总体布局和区域发展相结合。

充分考虑总体布局,同时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发挥区域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通过中药现代化的发展,促进改善西部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提高西部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

  5.和中医现代化协同发展。

在推进中药现代化进程的同时,高度重视中医现代化的发展,实现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加强中医药理论的基础研究,建立能够体现中医药优势和特点的疗效评价体系。

  (三)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坚持"继承创新、跨越发展"的方针,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构筑国家现代中药创新体系。

制订和完善现代中药标准和规范,开发一批疗效确切的中药创新产品,突破一批中药研究开发和产业关键技术,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中药产业,保持我国中医药科技的优势地位,实现传统中药产业向现代中药产业的跨越,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1.构筑国家现代中药创新体系。

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集成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制药企业等多方面力量,通过整体布局、资源重组、机制创新,构筑研究开发体系完整、技术装备先进、人才结构合理、创新能力较强、管理科学规范的现代中药创新体系。

到2010年,形成中药现代化基础研究、使用开发及支撑条件平台,重点支持2~3家重点实验室、10个中药研究开发中心、20个中药国家工程和技术研究中心及10个中药产业基地的建设。

  2.制订和完善现代中药标准和规范。

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加强中药质量控制技术的研究,建立和完善中药种植(养殖)、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的标准和规范,保证中药产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

到2010年,建立和完善500种常用中药材、500种常用中药饮片(包括相应配方颗粒)的现代质量标准;完成国家基本用药目录传统中成药的工艺条件优选评价和质量控制手段的提高工作;完成200种中药化学对照品研究。

  3.开发出一批疗效确切的中药新产品。

在保证中药疗效的前提下,改进中药传统剂型,提高质量控制水平。

加快疗效确切、使用安全、质量可控的中药新产品的开发。

到2010年,开发出100个中药新产品,完成100个传统中成药的二次开发;完成现有国家中成药标准品种整理、提高工作;扩大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中药产品的出口份额,争取2~3个中药品种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

  4.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中药产业。

重点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或跨国集团。

形成有利于整体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发展和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中药产业。

到2010年,推动形成约5个年销售额50亿元以上、10个年销售额30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大幅度提高中药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

  二、重点任务

  

(一)创新平台建设。

  1.充分吸纳各方面力量,建立和完善现代中药研究开发平台。

开展中药筛选、药效评价、安全评价、临床评价、不良反应监测及中药材、中药饮片(包括配方颗粒)、中成药的生产技术、工艺和质量控制研究。

  2.加强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药国家工程和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整体布局,建立种植、研究开发、生产有机配合、协调发展的中药产业基地,促进中药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3.加强中药研究开发支撑条件平台建设,改善中药研究开发实验条件,提高仪器设备装备水平和实验动物标准,加强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二)标准化建设。

  1.加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研究,建立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及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全面提高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质量。

加强常用中药化学对照品研究,建立国家中药标准物质库。

  2.加强符合中药特点的科学、量化的中药质量控制技术研究,提高中成药、中药饮片(包括配方颗粒)、中药新药等的质量控制水平。

以中药注射剂为重点,逐步扩大指纹图谱等多种方法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使用。

  3.大力推行和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规范中药研究、开发、生产和流通过程,不断提高中药行业的标准化水平。

  (三)基础理论研究。

  1.加强多学科交叉配合,深入进行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理、方剂配伍规律等研究,积极开展中药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的研究。

  2.重视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创新,特别是和中药现代化发展密切相关的理论研究,如证候理论、组方理论、药性理论,探索其科学内涵,为中药现代化提供发展源泉。

  (四)中药产品创新。

  1.选择经过长期中医临床使用证明疗效确切、用药安全,具有特色的经方、验方,开发中药现代制剂产品。

  2.在保证中药疗效的前提下,改进中药传统制剂,提高质量控制水平,发展疗效确切、质量可控、使用安全的中药新产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