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系统优化的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779884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1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问题系统优化的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基于问题系统优化的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基于问题系统优化的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基于问题系统优化的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基于问题系统优化的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问题系统优化的教学设计.docx

《基于问题系统优化的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问题系统优化的教学设计.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于问题系统优化的教学设计.docx

基于问题系统优化的教学设计

基于问题系统优化的教学设计

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1.实践中的触动

●教师们的困惑:

◆为什么孩子们对于知识的掌握总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怎样才能让他们弄清楚知识的前后左右联系?

◆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与追求课堂教学效率之间仿佛永远是个两难问题,有没有办法突破这对矛盾?

怎样做才能使他们的学习不要偏离课程要求太远,如何平衡学科的问题、学生的问题以及老师的问题呢?

◆为什么有的孩子总是只能解决老问题,却不能解决新问题,怎样做才能让我的学生更智慧,让他们不仅能解决新问题,还能解决疑难题,甚至还能发现新问题?

◆学生在解决前一个问题之后,如何影响后一个问题的解决,前后的问题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系列问题之间又构成一个怎样的整体影响学习?

◆我需要知道学生对问题是如何理解的,如何解开他们的思维密码?

●研究者的思考:

由于知识是有前后联系的,它通常是一个庞大的整体,而人学习的时间非常有效,为了使我们的学习更有效也使我们变得更智慧,我们必须学会组块式的问题解决。

打个比方,我们不能教给孩子们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是要让他明白,当他种瓜时会不会影响豆的收成。

不能让孩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是让他们知道,种了这棵树,下一棵该是什么,与前一棵又是什么关系,而整个树林在森林中又处于怎样的生态地位。

我们希望学习者通过对一个问题系统内诸多问题的持续性解决,催生智慧,帮助他建构知识树。

此外,让学生通过一个问题系统来学习,最终的目的不仅是让他们高效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问题解决,包括从哪些角度思考,按怎样的顺序解决,学会分清主次,厘清关系,聚焦重点。

因此,从理想的角度,这是一种高效能的学习。

综上所述,我们需要一种学习模式,它须是教师引导下的结构优化的自主学习,PBL模式并不适合需要讲求效率的课堂,对熟练掌握概念与技能也缺乏保障。

这种自主学习既要体现知识结构的优化,也要体现学习过程的优化,还要体现一定的学习效率。

因此,我们就提出了一种改良的基于问题学习,即基于问题系统的学习;它也是一种改进的提问教学,提倡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即以学科的问题为基础,学生的问题为起点,及教师的问题为引导,是一种整体认知结构优化的学习。

二、核心概念

问题就是指在信息和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

任何一个“问题”,都是由“给定”、“目标”和“障碍”这三个成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对于“问题”这个概念,在本课题中,我们采用广义的解释。

一般通过设问以疑问句形式出现,最常见的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假如”等形式;也可以呈现为有待完成的任务,可以是在创设的情境中,或是在真实的状态下,学生所面临的困惑、挑战、机遇、欲达的目标等。

“问题”可以是练习中的习题,也可以是课堂中讨论的议题,也可以是值得探究的课题。

问题系统:

问题可以分为三个基本层次:

单个问题层次、问题系统层次和问题总体层次。

这三个层次的特征可分别称之为微观特征、中观特征和宏观特征。

问题系统是指问题的中观特征,是指在一个整体中具有内在关系的诸多问题所构成的问题集合。

问题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从属性,其表现形态可有问题集、问题链,或问题网。

组成问题系统的两个基本依据是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学生的认知规律。

知识的内在联系在具体的学科课程中,通常是指一门学科的概念、原理和规律具有内在联系,这种内在的本质联系就构成了这门学科的知识结构。

学生的认知规律,则包括符合学生当前年龄特点的认知规律,也包括特定学科学习的基本规律。

基于问题系统优化的学习:

是指用更宏观的视角,即问题系统来思考问题解决的过程,研究问题间的相互关系。

这在学习理论中,通常是被忽略的。

它要求学习活动以问题的发现与提出为开端,用有层次可扩展、图式化可迁移的问题系统贯穿并优化学习过程,整合各种知识,通过问题系统中诸问题的解决及对问题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形成系统的问题观,实现学习的有效迁移与知识的整体建构。

因此,问题系统优化的学习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的优化,一是知识结构的优化,二是学习过程的优化。

三、研究基础

2003年的12月,我所研究的“基于网络的问题化学习”幸运又意外地被立项为国家十五规划的青年基金课题。

考虑到网络作为技术支撑的功能较为局限,同年在上海市教委立项的经费资助课题中,我们将课题名称调整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问题化学习”。

时任五年,我们在中小学语文、数学、科学、综合四大课程领域,我们探索了问题化学习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初步构建了基于问题集、问题链、问题网、问题域、树状问题系统、多维矩阵问题系统学习的多种实践模式;另外,就信息技术支撑的方式,做了较深入的研究。

一是开发了一个基于网络的问题化学习风暴器,用来优化学习中的问题系统,二是运用思维导图支持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表征,及描述问题间相互关系等,通过实践,初步发现这种可视化的认知工具有助于学生迅速表征对问题的理解,从而有效解决问题。

2008年6月25日,我们对现有的成果进行了论证,专家组认为课题最大的创新点,一是把握了教学研究发展的前沿,关注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提出了问题系统这个概念,并进行了大量实践;二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此间的作用,不再是简单的媒介,而是思维与认知的工具。

当然,他们也认为问题系统的分类还缺乏科学依据,此外,课题还需要做一些有说服力的实证研究。

在研究期间,发表与出版的主要成果包括了:

由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撰写的论文《问题化学习及信息技术支撑的方式》、《 语文课程中的问题化学习》、《数学课程中的问题化学习实践及案例》、《科学领域中问题化学习实践及案例》、《综合领域的问题化学习实践及案例》发表于《上海教育科研》,2006,4。

由课题负责人撰写的论文《概念地图的教学应用与案例》发表于《信息技术教育》,2003,10。

即将出版的书籍《有效学习设计:

问题化图式化信息化》(教育科学出版社)、《问题化学习——教师行动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虽然前期的研究已具有一定的基础,但站在一个基层的视角,我自己反思下来,觉得研究中明显不足的有:

一是各学科教学的规律有待进一步深入,能否在问题系统的形成与架构上更关注学科知识的内在结构,及学科学习的过程规律。

二是对学(而非教)的研究关注不够,其中包括学习者认知发展的过程与规律,例如在系列问题解决过程中形成的认知图式等等。

三是研究没有关注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情感的因素。

四、研究视角

前一个课题已申请结题,现思考的是今后两三年需要深入研究什么,需要确定一个什么样的新课题。

考虑下来,无论从现有成果值得深入的创新点上看,还是从将来对基层学科教学的应用价值看,我最终将研究深入的聚焦点确定为“基于问题系统优化的教学设计”,它是问题化学习研究的深化。

里面侧重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进一步探索学科学习中的问题系统会有哪些。

比如,问题化作文中,记叙文写作的问题系统是什么?

议论文写作的问题系统又会是什么样的?

作者从审题立意、构思及语言表达,问题化的思维路径是什么?

所形成的系统化的问题图式是什么?

通常情况下学生写议论性散文,不怕无话可写,就怕学生废话连篇:

整篇作文中心游移、层次不明、逻辑混乱,或者空发感慨、写不出深度。

我们认为,“问题”是思维的外现,依循一定的问题路径进行构思,学生往往能有的放矢,思路大开。

特别是在一些关节点上,能不能再推进一步,关系到写作文最重要的立意高低的问题。

文章的深度和内涵往往取决于学生心中的那条问题链;而文章的视野与广度往往取决于学生心中勾画的那个问题集;文章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与阐释分析则往往取决于学生心中生成的那张问题网。

……这些带着学科学习基本规律的问题系统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况且这些深入课堂的实践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是直接受益的且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第二个问题是研究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因为架构问题系统,我们不仅要关注知识的内在结构,更要关注学习者的认知过程与规律。

第三研究作为可视化认知工具的思维导图,对问题系统的优化作用与图式获得的促进作用。

1.关注整体认知的学习,强调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促进图式建构

2.关注学的研究,把握系列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学习规律

3.进一步探索在不同领域学科学习的规律

五、研究目标

1.在十五研究基础上,依据学习理论及学科教学论基础,结合大量实践性归纳,进一步研究梳理出学习中问题系统的基本类型及各科教学中各种类型。

2.探索基于问题系统优化的学习设计的操作框架,及学科教学中的实施模式。

3.通过实验研究和一定数量有代表性的个案研究,探索运用思维导图认知工具对学生建构问题图式的促进作用。

六、研究假设

基于问题系统优化学习的六类模式:

1.问题集优化:

根据知识的内在要素,或思维的结构模型,形成问题集,此类模式结构稳定,有助于学生整体认知,避免学习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问题链优化:

根据同类问题解决的过程规律,从解决老问题、解决新问题、解决疑难题到发现新问题,设计循环往复的问题化学习链,此类模式预设性强,有助于促进学习迁移。

3.问题网优化:

围绕核心问题与辅助问题的解决,形成纵横交错的问题网状系统,此类模式生成性强,适合于开放式探究。

4.问题树状系统优化:

基于“主题——专题——问题”进行学习扩展,形成树状问题系统,此类模式适合各种综合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开展;

5.问题系统两维表优化:

根据问题的类型、层次,可形成各种类型的问题两维表,此类模式适合指向目标的学习,可直接检测所提问题与学习目标的联系。

6.问题域优化:

在综合领域,可根据多元智能的参与程度,跨领域的知识整合,形成一个更宏观的问题域,此类模式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帮助学生架构知识体系。

七、研究具体内容

1.学习中问题系统类型的深化研究

(1)在十五研究基础上,依据学习理论基础,结合大量实践性归纳,进一步研究梳理出学习中问题系统的基本类型。

在本课题结题前,主要完成以系统论与图式理论为基础的问题系统理论梳理工作。

(2)依据学科教学论基础,结合学科教学实践,包括语文、数学、科学与综合四个课程领域的进一步实践,归纳出学科学习中较典型的问题系统类型。

在本课题结题前,在语文与课程中先行,并有所突破。

2.基于问题系统优化的教学设计的基本操作框架

依据以学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基础,包括研究基于课程单元的中观设计、与基于课时的微观设计。

这部分的内容已在开题前完成大部分的研究,接下去的工作主要是进行实践的深化与案例的积累。

目前已建构的框架有:

(1)三位一体设计学习问题:

以学科的问题为基础、以学生的问题为起点、以教师的问题为引导。

(2)定义问题的目标属性:

目标的分类学依据、课程标准与学习目标、目标与问题的系统设计。

(3)基于问题系统优化的过程设计:

基于单元的中观设计、基于课时的微观设计。

(4)问题化学习的评价:

对问题的评价、对问题化学习成效的评价、问题解决过程的评价、对学习指导的评价——基于师生交互的评价。

在本课题结题前侧重解决的问题有:

1)教师分析课程教材,把握学科基本问题的;预估学生起点问题的方法与策略;规划课堂核心问题与引导性问题的技术。

积累典型课例。

2)运用豪恩斯坦整合的目标分类学思路,基于问题整合目标的不同维度。

积累典型案例。

3)问题系统优化知识结构、优化学习过程的典型课例。

4)课堂问题解答记录与分析的技术:

A、解答过程分为两条路径,教师提问、学生应答、教师回应;学生提问、教室理答与引导交互式讨论。

B、问题的认知层次的研究,包括基本层次与学科化处理。

C、问题之间的结构关系,主要是指对形成的问题系统的分析。

文献梳理与实践归纳结合。

3.各科教学中基于问题系统优化的教学设计

根据目前研究力量,规划了在中小学各学科、各学段进行应用研究的侧重点(相关子课题):

学科

研究内容

成果形式

负责人

完成时间

语文

记叙文写作中通适性问题系统优化的教学设计

课例

蔡玉锐

2010.10

单篇散文阅读问题系统优化的教学设计

课例

蔡玉锐

2010.10

基于问题网络的主题单元阅读教学研究

课例

李琛矞

2010.10

综合学习活动中问题化扩展的设计与实施

课例

蔡玉锐

2010.10

议论性散文的类型与问题系统优化的写作教学研究

课例

唐秋明

李荀楼

2010.10

聚焦课堂核心问题的有效引导策略

课例

李文英

2010.10

科学

基于目标的单元整体问题系统设计研究

课例

科学组

2010.10

学科问题、学生问题、教师问题三位一体的设计与课堂评估

课例

科学组

2010.10

重点单元中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梳理与问题系统优化的设计

课例

马海珠

2010.10

问题指南卡的应用

课例

朱文琴

2010.10

思维导图的应用

课例

赵金

2010.10

数学

概念获得的问题化组织

课例

张殷殷

2010.10

目标分类学与知识单元的问题系统设计

课例

严康尹宇

2010.10

问题链组织的有效教学设计

课例

严康尹宇

2010.10

三位一体的有效课堂构建

课例

顾峻崎何萍

2010.10

综合

跨学科共同主题促进学习迁移的问题链设计

课例

施珏

2010.10

开放性问题解决——问题化头脑风暴与问题系统的逻辑生成

课例

张治

2010.10

研究性学习中基于问题系统优化的学习模式

课例

张治

2010.10

历史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问题系统案例研究

课例

金军

2010.10

4.思维导图在基于问题系统优化的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1)在小学、初中、高中各选部分学生样本,在语文阅读(蔡玉锐李文英)、作文(唐秋明李荀楼)、科学实验设计(唐宛漪马海珠赵金)选取三个运用思维导图优化问题系统的学习案例,通过实验研究,探索运用思维导图认知工具对学生建构问题图式的促进作用。

2)支持群体协作学习的网络版思维导图的应用研究(上大附中张治)

5.基于问题系统优化的学习对提升学习效能的研究

1.数学变式学习——问题链设计与教学对提高学生解决新问题能力的实验(冯吉等)

2.问题集设计与教学镀金学生科学概念获得的实验(赵金等)

3.基于问题系统优化的有效阅读的实验(蔡玉锐)

4.基于问题系统优化的写作的个案研究(唐秋明)

5.基于问题系统优化的综合问题解决与图式归纳(须文娟)

研究设计示例:

学科

语文

年级K10

思维导图名称

整体把握的阅读理解——通适性问题系统

设计者

语文组

导图编号:

2

导图概述

阅读理解整体把握的六个维度:

一、浅释性理解问题。

即从文章“写了什么”和“怎样写的”两个角度对文章进行解读,包括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表达顺序,作者的行文思路、思想感情,主要的艺术手法、语言风格等。

二、领悟性理解问题。

即从“为什么这样写”的角度对文章进行解读,通过对写作意图的深层挖掘,结合时代背景与作者的思想倾向,领会文本内容涉及的深层含义、关键词语、句子或段落的弦外之音,领悟作者对文本语言处理、谋篇布局和手法选择的独具匠心。

三、赏析性理解问题。

即从“这样写好/不好在哪里”的角度对文章进行解读,调动学习者自己的知识积累、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对文本中的人、事、景、物等艺术形象,对文章的结构安排、线索设计,以及语言、修辞、表现技巧等艺术手法进行感受、体验、欣赏和鉴别。

四、洞察性理解问题。

即从“我同意/不同意作者的观点”的角度对文章进行解读,能够用批判的眼光审视文章主旨,通过作者对人物命运的安排、意境的营造等体会作者的意图、风格或偏见,洞悉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的潜在价值观,对作者的观点及看法加以质疑,以现代眼光、现实意义或从另外的角度审视文章涉及的主题,提出个人的见解。

五、移情性理解问题。

即从“如果我是作者/文中人物”的角度对文章进行解读,就是放下自己的参照系,深度进入他人的情感和世界观内部,尝试用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眼光来观察、思考问题,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深入体会其感情和观点的发生与由来,感受作者通过笔下具体形象所展示的内心世界,从那些或许与自己不相容的人或事中体会到其中的意义。

六、自省性理解问题。

即从“对我有什么启示”的角度对文章进行解读,将文章主题融入自己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从“做什么样的人,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出发反思个人的价值观与处世原则,思考富有哲理的人生内涵,领悟生命的终极价值。

可视化图形

教学说明:

“整体把握”的核心是对文本的整体性理解,所以,整体把握能力提高的关键是学习者对文本整体性理解能力的提高。

在这里,理解能力不仅指对文本语句、结构等表层意义的理解,也包括对隐藏在字面之后的深层含义或内在逻辑关系的理解,还包括对文本思想感情或表现手法的解释、赏析,以及洞察、移情、自省式的个体感悟。

六个维度的问题事实上也蕴含了阅读理解的基本层次,只是它更强调从不同的角度去整体感知,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建议不强调线性的安排,可以根据文本理解的特点与学生生成的问题灵活地组织。

教学实验设计:

八、研究基本过程

本课题沿用“十五”课题的研究组织形式,在总课题下设立“语文组”、“数学组”、“科学组”、“综合组”和“技术应用组”五个分课题组和一群子课题组的形式开展研究。

采用大学专业人员、区教师进修学院与基层骨干教师(科研团队、教研团队)、基地学校几方结合研究的方式进行。

(1)理论梳理与研究规划阶段:

2009年2月——2009年6月:

对前期成果进行梳理,规划新的课题方案。

(2)前期研究阶段:

2009年9月——2010年2月:

搭建研究框架,进行理论梳理,设计子课题实验方案,落实研究人员分工,确定成果形式,召开开题论证会议。

(3)实践研究阶段:

2009年9月——2010年10月,就学科课程中基于问题系统优化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采取行动研究的方法,开发代表不同风格的典型范例。

举行实践研讨,采集实验数据,积累各项资料,整理案例、课例、个案与专题论文。

(4)总结结题阶段:

2010年10月——2010年12月,撰写研究报告,出版成果,举办结题会议。

九、最终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与课例集

2.问题化学习教师培训网络课程

3.《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化学习——基于问题系统优化》,本阶段内侧重总结的内容为:

a)问题化语文学习

b)问题化科学探究

十、成果应用前景

1.对教师教学应用与专业发展的价值:

进行基于问题系统优化的学习设计,可以提升教师中观课程设计的能力,并学会从优化学习者知识结构与学习过程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

2.对区域教学改进的价值:

研究后开发的代表各学科不同学习规律的典型案例与实践模式,可以指导高效能的学科学习。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掌然著.问题的哲学研究[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祝智庭主编,《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版。

3.[英]S.lanRobertson著.问题解决心理学[M],张奇等译,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4.施良方著.学习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版.

5.(美国)W·迪克等著,庞维国译,系统化教学设计[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胡小勇著.问题化教学设计[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7.[美]LindaTorp,SaraSage著.基于问题的学习——让学习变得轻松而有趣/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译丛[M],刘孝群、李小平译,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8.陈爱苾著.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实践研究丛书[M],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邓铸,姜子云.问题图式获得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

111-115.

10.赵国庆,陆志坚.“概念图”与”思维导图”辨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4(8):

42-45.

11.朱绍禹,主编.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版.

12.彭蜀晋,林长春,主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

 

附:

文献综述

1.关于问题解决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问题解决是一种智慧技能和高级规则的学习与应用,就是学习者运用规则以达到一定目标的一系列事件构成的一种学习形式。

从桑代克(Thorndike,E.L1898)起,心理学家就不断地探讨“问题解决”心理机制。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解决”进行解释: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强调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尝试错误而最后成功的过程;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问题解决是“顿悟”的结果;奥苏贝尔等把问题解决看作是填补空白的过程;信息加工心理学家则视其为搜索算子的过程。

如纽威尔和西蒙(Newell&Simon)认为问题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进行搜索,以找到一条从问题的“初始状态”转化到“目标状态”的通路;加涅则将问题解决看成是最高层次规则学习的结果;建构主义则把问题解决视作经验(问题图式)的重新建构过程。

与此相关的还有“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它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流行,PBL关注的是真实性的劣构问题解决,因此比较适用于研究性学习,但并不适合目前我国学科课程中的大部分课堂教学。

而“问题教学”或“提问教学”,“问题导向的教学”或“问题引探型教学”,是中国教师们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倡导通过“提问—答问”的过程来教授知识,启发学生的思维。

在中小学各科教学中,也有很多学者研究问题教学,比较突出的是孙春成的“语文课堂问题教学策略研究”。

而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与胡小勇博士所研究的问题化教学,开始提出教学问题集合的概念,本课题在十五期间的研究就是以此为基础逐步深入的。

与教学问题集合相关的研究,近年内比较有代表性的有4MAT模式(BerniceMcCarthy,1996),其设计的核心是根据学习风格与兴趣进行问题编列。

包括具体-反思型学习者偏好关注意义的为何(why)类问题;具体-行动型学习者偏好关注概念的是何(what)类问题;抽象-行动型学习者偏好关注应用的如何(how)类问题;抽象-反思型学习者偏好关注创造的假如(if)类问题。

4MAT模式强调让学习者尝试各种类型的问题和学习风格,有助于促进学习者发展的全面性和均衡性。

但他对各类问题的具体解决过程关注不深,没有提供问题设计的系统方法和指导原理。

梅里尔(M.DavidMerrill)“首要教学原理”又称“五星教学原理”(FPI:

firstprinciplesofinstructionorfivestarprinciplesofinstruction)。

它强调有效的学习环境是根植于问题的,学习涉及四个阶段的过程:

“激活原有知识”、“展示论证新知”、“尝试应用练习”和“融会贯通掌握”,共有15个要素:

①交代学习任务;②安排完整任务;③形成任务序列;④回忆原有经验;⑤提供新的经验;⑥明晰知识结构;⑦紧扣目标施教;⑧提供学习指导;⑨善用媒体促进;⑩进口目标操练;⑾逐渐放手操练;⑿变式问题操练;⒀实际表现业绩;⒁反思完善提高;⒂灵活创造应用。

再辅以“指引方向、激发动机、协同合作和多向互动”四个教学环境因素的配合。

该模式的实质是教学任务应被置于循序渐进的实际问题情境中来完成,即先向学习者呈现问题,然后针对各项具体任务展开教学,接着再展示如何将学到的具体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或完成整体任务中去。

还有就是DavidH.Jonassen的面向问题解决的设计理论(DTPS:

TowardaDesignTheoryofProblemSolving)。

Jonassen在良构型问题(well-structured)与劣构型问题(Ill-structured)连续体中鉴别定义了11类问题:

逻辑问题、算法问题、情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