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77306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衡水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河北省衡水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河北省衡水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河北省衡水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河北省衡水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衡水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河北省衡水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衡水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衡水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河北省衡水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衡水市第二中学15-16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2×8=16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原创题)

A.强调语文课程的“实用”或“教育”均无不当,但是,语文课程中“实用与教育”的畸轻畸重时有发生也是客观事实。

B.龙门才子王勃洋洋洒洒地一挥而就,然后飘然而去,而《滕王阁序》中的恢宏与华丽,从此天长地久地定格为一道千古文化风景。

C.及至事过境迁,文化传统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化为明日黄花。

D.在周五召开的以“心中的大学”为主题的班会课上,同学们兴致高涨,交头接耳,畅谈理想,讨论得不亦乐乎。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原创题)

A.中国正在研制最大载荷25吨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五号”有望于2014年完成对月球车、大卫星和空间站的发射任务。

B.书,该读而未读,对读书人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C.从古老的刀耕火种,到21世纪的现代化农副产品基地,悠长的岁月,教会了勤劳的松江人怎样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D.衡水市高考”考试指导语”:

请考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无误后将条形码横贴在单页码答题卡右上角的”条形码粘贴处”栏框内,粘贴时注意不能超出框外。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改编题)

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

墨子的苦行侠人格:

_____;杨朱的贵我人格:

_____;孟子的大丈夫人格:

_____;荀子的君子式人格:

_____;再一种便是庄子式人格了:

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

①锋芒毕露,正义在胸②平和公正,循规蹈矩

③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④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A.②①③④B.④②①③C.③④①②D.②③①④

4.下面句子中,加点实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原创题)

A.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过:

访问。

B尽态极妍,缦立远视缦:

C.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人,民。

唐避唐高祖李世民讳,改民为人。

下文“人亦念其家”“六国各爱其人”“秦复爱六国之人”的“人”,与此相同。

D.梦入芙蓉浦浦:

水边

5.下面句子中,加点虚词解释不同其它三项的一项是()(原创题)

A.盘盘焉,囷囷焉B.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C.桑之未落,其叶沃若D.箪瓢屡空,晏如也

6.下面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原创题)

A.戍卒叫,函谷举。

B.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C.何为而在此D.汝之不惠甚矣

7.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原创题)

A.①过岐亭,适见焉②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B.①君安与项伯有故②余告之故

C.①一肌一容,尽态极妍②奈何取之尽锱铢

D.①朝歌夜弦,为秦宫人②皆为龙虎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原创题)

A.《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

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B.《方山子传》章通过对苏轼与方山子的相遇与相交,了解他的人生经历,通过对这些人生经历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特立独行性格和人生取向的赞赏。

C.《李凭箜篌引》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生动地记录下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也表现了作者对乐曲有深刻理解,具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D.《项羽之死》节选自《史记.项羽世家》,本篇记叙的是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由垓下被围,到乌江自刎,也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

二、现代文阅读(3×3=9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试题。

(改编题)

试论“文化低保”

“文化低保”是相对于生活低保提出的,在本质上文化低保与生活低保都是以促进人的发展,满足人的需求为目标的。

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二者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

具体来说,文化低保是政府各相关部门通过整合优势资源,从文化层面对低保群体进行救助。

从作用上来说,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解决了老百姓吃饱穿暖的问题,那么文化低保则是相对于生活低保所建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为最广大的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构建所需的“最低文化生活保障线”,是为了保障文化弱势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

  笔者认为“文化低保”有三个层次:

第一是群众要读得懂文化,这是指社会文化弱势群体要平等的受教育。

著名学者许嘉璐认为教育的本质功能是留存、传承、创造文化的基础,所以把弱势群体享受平等的教育放在第一层次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第二是群众身边要有易得的可触摸的文化载体,这是指文化资源要充分、平均;第三是群众享受文化,把群众文化提升到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交流的高度。

狭义上文化低保是为文化弱势群体(如:

农民、城市低收入居民、残疾人、老年人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等)提供易于理解的、最基本的文化读物、视听设备,使他们正常参加最基本的文化娱乐活动,这也是文化低保的前两个层次。

广义上的文化低保则是基于文化弱势群体所提供的文化教育资源、精神文化生活、文化制度保障等,是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体现,更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的要求,对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文化低保建设要借鉴最低生活保障的经验,在具体操作中重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特点,根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统筹规划和建设基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坚持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

  文化低保要注重均等性。

党和政府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和要求,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开展文化低保过程中,必须强调均等性,这包括教育资源均等性、文化资源均等性以及文化发展成果共享等。

  文化低保也要应保尽保。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一个宗旨是“应保尽保”,同样,文化教育领域仍然需要这个法则,文化低保也要“各类人员应保尽保”,将最广大的文化弱势群体纳入到保障之中,尽可能发挥文化低保在平衡教育资源、文化资源方面的作用。

文化低保要满足各年龄段、各个文化层次以及各类群体的需求,在资源上予以保障,着力推进文化低保的“制度全覆盖”和“人群全覆盖”。

  文化低保要与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交流相结合。

文化低保要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形式,成为促进科技进步的“孵化器”和社会进步的“加速器”,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必将越来越突出。

(选自2011年12月12日《北京日报》)

9.根据文意,以下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许嘉璐认为教育的本质功能是留存、传承、创造文化的基础,应该把弱势群体享受平等的教育放在文化低保第一层次。

B.广义上的文化低保是基于狭义上文化低保的内容,更强调“文化低保”的实施对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国际影响力的作用。

C.文化低保借鉴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的宗旨“应保尽保”,强化推进文化低保的“制度全覆盖”和“人群全覆盖”。

D.保障文化弱势群体的基本文化教育权益,政府部门才能实行把文化低保提升到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交流的高度。

10.下列选项中,对“文化低保”的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文化低保”是政府部门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对弱势群体从文化层面进行的救助。

B.文化低保是为广大的普通百姓日常文化生活构建所需的“最低文化生活保障线”。

C.文化低保与生活低保本质是相同的,都是以促进人的发展,满足人的需求为目标的。

D.文化低保在实际操作中重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特点,同时也必须强调“均等性”。

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公益性,就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是救助性服务性的;

B.基本性,是指建构广大的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构建所需的“最低文化生活保障线”,而不是所有文化服务;

C.均等性,就是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富人穷人,不分城市农村,不分东中西部,不分中国外国,都平等地享受服务;

D.便利性,就是要“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便群众就近参加。

三、文言文阅读(3×2+2×5=16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2~15题。

屈原传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

“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

“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

“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

“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

“何不杀张仪?

”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屈平曰:

“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

“奈何绝秦欢!

”怀王卒行。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怀王怒,不听。

亡走赵,赵不内。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翼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於江滨,被髪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欤?

何故而至此?

”屈原曰: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

“夫圣人者,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曰: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于是怀石遂自汨罗以死。

出自《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12.文学常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