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部编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提升练习含答案课内外阅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748202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6.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部编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提升练习含答案课内外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语文部编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提升练习含答案课内外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语文部编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提升练习含答案课内外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语文部编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提升练习含答案课内外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语文部编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提升练习含答案课内外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部编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提升练习含答案课内外阅读.docx

《语文部编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提升练习含答案课内外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部编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提升练习含答案课内外阅读.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部编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提升练习含答案课内外阅读.docx

语文部编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提升练习含答案课内外阅读

【语文】部编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提升练习(含答案)课内外阅读

一、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以及模拟试题

1.课外阅读,我能行!

梦结束的地方

   有人做过统计,迄今为止,大约有500人成功地登上了珠穆朗玛峰顶,也大约有500人在攀登过程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无论这个数字属实与否,都不折不扣地表明:

攀登珠峰生死系于一线,代价极其残酷。

   因攀登珠峰而遇难的勇士阎庚华去世后,笔者走进他独居的家,目睹的是一个痴迷的登山者的世界:

墙上贴满了登山明星照、珠峰风景画,挂满了登山爪、登山靴、滑雪杆。

他用13年的漫长岁月做准备,为此放弃了婚姻,离开了心爱的女儿,甚至为此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无限风光,唯有触天者才领略得到吧!

一位朋友成功地登上了海拔6400米的一座山峰。

我问他,那种高处不胜寒的峰巅之感一定惊心动魄吧?

如宝石般闪烁的繁星,广袤深邃的天宇,还有洁白无瑕的冰雪,一定让人的肺腑都透明了!

这一定非常浪漫。

朋友却一本正经地摇头:

“完全不是这样,冰天雪地的山头能有什么吸引力?

天幕,繁星,晶莹的冰雪,那是诗人塑造的仙境。

当时的情形根本不浪漫,狂暴的风裹着彻骨严寒,满眼白茫茫的,就这些。

   真就这么令人失望吗?

答案如此肯定。

那么,为什么还要登山呢?

不要命似的登那么高的山,想证明什么?

英雄气概?

挑战极限的能力?

我费解而焦急地望着朋友。

朋友悠悠地说:

“那一刻,我只觉得一颗心从喉咙里咯噔一下回到胸膛里去了,就像做了一个痛苦而漫长的梦.我终于可以释怀。

   那是个梦结束的地方,高耸入云。

这梦牵扯着生命的脚步,一路跋涉,万水千山.赴汤蹈火。

_________那座山叫什么名字,在地壳上,在实验室中,_________在书本里,_________充满了诱惑。

   明白了吗?

生命原来是梦想的一架梯子,可以一直延伸到梦想成真的那一刻,

(1)在短文第五自然段的横线上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管   或者    就

B.不管   即使    也

C.无论   还    是都

D.无论   哪怕   都

(2)①短文第三自然段中“这一定非常浪漫”,这里的“浪漫”指的是什么?

②“当时的情形根本不浪漫”中的“不浪漫”指的又是什么?

(3)既然攀登珠峰生死系于一线,代价极其残酷,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要去攀登呢?

结合短文内容,说说自己的理解。

(4)假如你是登山者,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顶,你可能会说什么?

(5)假如珠穆朗玛峰能说话,它会对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顶的登山者说什么?

(6)读短文内容,作者是如何安排详略布局的?

为什么详写采访登山者?

【答案】

(1)C

(2)①如宝石般闪烁的繁星,广袤深邃的天宇,还有洁白无瑕的冰雪。

②狂暴的风裹着彻骨严寒,满眼白茫茫的。

(3)因为登上珠峰,是这些登山者的梦想。

登山者登上珠峰,梦想可以得到实现,心灵可以得到释怀。

(4)写话方向:

到达珠峰,实现梦想。

(5)写话方向:

肯定梦想,认识实现梦想也需要付出代价。

(6)读短文内容,作者是如何安排详略布局的?

为什么详写采访登山者?

;略写失败者,详写成功者。

因为成功者还原了珠峰真实的样子,现实的残酷与想象的美好形成强烈反差,让人深刻思考登上珠峰的意义所在——梦想需要奋斗!

【解析】【分析】

(1)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

分句前后是条件关系。

故选“无论……还是……都……而且……”;

(2)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解答时要联系文章上下文及主旨来思考。

(3)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4)、(5)考查对人物语言的揣测。

揣摩是要在细致地了解故事情节,理解人物的处境、性格的基础上来完成得。

语言的组织要条理。

(6)文章材料详写略写安排是与中心主旨有关,一般详写部分与中心关系密切,反之,则与中心关系作用不大。

故答案为:

(1)C;

(2)①如宝石般闪烁的繁星,广袤深邃的天宇,还有洁白无瑕的冰雪。

②狂暴的风裹着彻骨严寒,满眼白茫茫的。

(3)因为登上珠峰,是这些登山者的梦想。

登山者登上珠峰,梦想可以得到实现,心灵可以得到释怀。

(4)写话方向:

到达珠峰,实现梦想。

(5)写话方向:

肯定梦想,认识实现梦想也需要付出代价。

(6)读短文内容,作者是如何安排详略布局的?

为什么详写采访登山者?

;略写失败者,详写成功者。

因为成功者还原了珠峰真实的样子,现实的残酷与想象的美好形成强烈反差,让人深刻思考登上珠峰的意义所在——梦想需要奋斗!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

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

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2)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注意,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

(3)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4)、(5)此题主要考查对人物语言的揣摩能力。

(6)本题考查学生对详写略写的掌握及运用能力。

2.课外阅读。

签名

   在乔治的记忆中,父亲一直就是瘸着一条腿走路的,他的一切都平淡无奇。

所以,乔治总是想,母亲怎么会和这样的一个人结婚呢?

他总觉得,父亲那条瘸腿,带给自己的是耻辱。

   一次,市里举行中学生篮球赛。

乔治是队里的主力,他找到母亲说出了自己的心愿:

希望母亲能陪他同往。

在赛场上,只要看到母亲的目光,他就能发挥出最好的水平。

母亲笑了,说:

“那当然。

你就是不说,我和你父亲也会去的。

”他听罢摇了摇头,说:

“我不是说父亲,我只希望你去。

”母亲很是惊奇,问这是为什么。

他勉强地笑了笑,说:

“我总认为,一个残疾人站在场边,会使得整个气氛变味儿。

”母亲叹了一口气,说:

“你是嫌弃你的父亲了?

”父亲这时正好走过来,说:

“这些天我得出差,有什么事,你们商量着去做就行了。

”乔治舒了口气,说:

“爸爸,祝你一路平安!

”父亲慈爱地抚摸着他的头,说:

“我祝你能赛出好的成绩!

   比赛很快就结束了,乔治所在的队得了冠军,乔治为此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回家的路上,乔治很是兴奋地说个不停。

母亲也很高兴.说:

“要是你父亲知道了这个消息,他一定会放声高歌的。

”乔治沉下了脸,说:

“妈妈,我们现在不提他好不好?

”母亲接受不了他的口气,尖叫起来,说:

“你必须要告诉我这是为什么!

”乔治满不在乎地笑了笑,说:

“不为什么,就是不想在这时提到他。

”母亲的脸色凝重起来,说:

“孩子,这话我本来不想说,可是,我再隐瞒下去,很可能就会仿害到你的父亲。

你知道你父亲的腿是怎么瘸的吗?

”乔治摇了摇头,说:

“我不知道。

”母亲说:

“那一年你才两岁父亲带你去公园玩儿,在回家的路上,你左奔右跑。

忽然,一辆汽车疾驰而来,你父亲为了救你,左腿被碾在了轮下。

”乔治顿时呆住了,说:

“这怎么可能呢?

”母亲说:

“这怎么不可能!

不过这些年你父亲不让我告诉你罢了。

   两人慢慢地走着。

母亲说:

“有件事可能你还不知道,你父亲就是布莱特,你最喜欢的作家。

”乔治惊讶地蹦了起来说:

“你说什么?

我不信!

”母亲说:

“这其实你父亲也不让我告诉你。

你不信可以去问你的老师。

”乔治把运动服塞在母亲的怀里说“你等着”,就急急地向学校跑去。

   老师面对他的疑问,笑了笑,说:

“这都是真的,你父亲不让我们透露这些,是怕影响你的成长。

但现在你既然知道了,那我就不妨告诉你,你父亲是一个伟大的人。

   乔治激动得不能自已,一阵风地跑回家中,父亲却不在。

两天以后父亲回来,一进门,乔治就急不可待地说:

“爸爸,我问你一件事。

”父亲放下手提包,说:

“是不是又遇到了什么困难?

”他摇了摇头,说:

“爸爸,我只是想问你一句话。

”父亲笑了,说:

“别说一句,就是一百句也没问题。

”乔治说:

“你就是大名鼎晶的布莱特吗?

”父亲愣了一下,然后就笑了,说:

“孩子,你怎么想起了这个问题?

”乔治制止他问下去,说:

“你得先回答我。

”父亲点了点头,说:

“我就是写小说的布莱特。

”乔治拿出一本书来,说:

“你得先给我签个名吧!

”父亲看了他片刻,然后拿起笔来,在扉页写道:

“赠乔治,生活其实比什么都重要。

布莱特。

”然后放下笔,说:

“我其实比签名更重要。

”然后笑了起来。

   多年以后,乔治成为一名出色的记者。

当有人让他介绍自己的成功之路时,他就会重复父亲的那句话:

生活其实比什么都重要。

(1)乔治参加中学生篮球赛,不想让父亲陪同的原因是什么?

(2)在文章中老师告诉乔治“你父亲是一个伟大的人”请仔细阅读全文,说说乔治的父亲有哪些伟大之处?

(至少写出三点)

(3)听说父亲就是自己最喜欢的作家,乔治问父亲:

“你就是大名鼎鼎的布莱特吗?

”父亲回答说:

“我就是写小说的布莱特。

”请你仔细体味,说说这两句话的不同。

(4)说说乔治父亲写下的“生活其实比什么都重要”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

(1)虚荣心作怪,觉得父亲的摘腿会让自己丢脸。

(2)①舍身救儿子。

②对儿子慈爱宽容。

③关注儿子成长,教子有方。

④踏实工作,成就显著。

⑤为人谦逊,淡泊名利。

(3)因为乔治比较看重父亲的名望,而父亲更看重自己的工作,所以要强调是“写小说”的“布莱特”,表现出父亲的为人谦逊,淡泊名利。

(4)踏踏实实的工作比追求名利更重要。

温馨的亲情比名利更重要。

平凡孕育伟大。

生活的过程重于结果。

【解析】【分析】

(1)、

(2)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体会语句,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4)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故答案为:

(1)虚荣心作怪,觉得父亲的摘腿会让自己丢脸。

(2)①舍身救儿子。

②对儿子慈爱宽容。

③关注儿子成长,教子有方。

④踏实工作,成就显著。

⑤为人谦逊,淡泊名利。

(3)因为乔治比较看重父亲的名望,而父亲更看重自己的工作,所以要强调是“写小说”的“布莱特”,表现出父亲的为人谦逊,淡泊名利。

(4)踏踏实实的工作比追求名利更重要。

温馨的亲情比名利更重要。

平凡孕育伟大。

生活的过程重于结果。

【点评】

(1)、

(2)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4)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母爱是一根穿针线

   母亲为儿子整理衣服时,发现儿子衬衣袖子上的纽扣松动了。

她决定给儿子钉一下。

   儿子很年轻,但已经是一名声誉日隆的作家。

天成和勤奋成就了他的金天。

母亲因此而骄做,她就是作家的母亲!

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嘀嘀嗒嗒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上看出,他正文思泉涌。

她在抽屉里找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催恐打扰了儿子。

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

她把它取出来,轻轻推好抽屉。

可她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连针也穿不上了。

一个月前她还穿针引线缝被子,现在明明看见针孔在那儿,就是穿不上。

她不相信她视力下降得那么厉害。

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rú)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它捻得又尖又细,再次抬起手臂。

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近,再试一次还是失败。

再试……可线仍未穿进针眼里。

   儿子在对文章进行后期排版,他从显示屏上看见反射过来的母亲,怔往了。

他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根缝衣针,虽然与母亲朝夕相处,可他的心却被没完没了的文章堵死。

母亲的丝线在他这里已找不到进出的"孔",可她还是不甘心放弃。

儿子的眼睛热了。

他这才想起许久不曾和母亲交流过感情,也没有关心过她的衣食起居了。

妈,我来帮你。

儿子离开电脑,只一刹那,丝线穿针而过。

母亲笑纹如花。

用心为儿子钉起纽扣来,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

   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

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颗纽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

如此简单。

(1)题目是用打比方的手法,他把母爱比作________。

(2)文中省略号的用法是:

________。

(3)句中说“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

”你知道该怎样做吗?

(4)说说“母亲美丽的梦”是什么?

(5)短文是按________的顺序写的。

【答案】

(1)一根穿针线;

(2)表明省略的话;

(3)和母亲交流感情等。

(4)教会儿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5)事情的发展顺序。

【解析】【分析】

(1)此题意在明白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

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2)省略号的作用:

①表明省略的话②列举的省略③表明说话断断续续。

做题时细读句子,掌握句子意思,依据句意进步去分析句子。

(3)、(4)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5)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来判断。

故答案为:

(1)一根穿针线;

(2)表明省略的话;

(3)和母亲交流感情等。

(4)教会儿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5)事情的发展顺序。

【点评】

(1)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此题主要考查对省略号的作用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4)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5)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4.阅读理解

可燃冰

   ①可燃冰是一种由天然气(主要是甲烷)和水组成的外形像冰的白色固体物质。

由于它含有大量甲烷气体,可以直接燃烧,因而俗称可燃冰。

   ②形成可燃冰,第一是低温,一般要求温度低于10°C;第二是高压,一般要求压力大于10兆帕;第三是地层中要有充足的天然气供给;第四是地层中要有充足的孔隙空间。

   ③可燃冰有的分布在极地地区,它们主要是在低温和较低压力条件下形成的。

已发现的极地可燃冰主要分布于北极圈内,例如加拿大北部、阿拉斯加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北部的永久冻土带。

另一种则广泛分布于海洋中的海底,主要蕴藏于大陆水深较大的大陆坡、海山、边缘海深水盆地以及内陆海中。

据透露,中国已在南海海底发现了巨大的“可燃冰”带。

由于海洋的面积大于永久冻土带面积,而且气源供给更为充分,因此海底可燃冰的资源总量大于极地可燃冰资源量。

   ④可燃冰里蕴藏丰富的甲烷,极具开采价值。

中国科学家从水深1.2千米的海底提取出样品。

计算出1立方米的可燃冰等同于160立方米的气态天然气。

汽车加100升天然气能够行驶300公里,而加入100升“可燃冰”理论上则可跑5万公里。

显然,该技术完全可能使世界油气价格“崩溃”。

全球可燃冰中蕴藏着大约280万亿到2800万亿立方米甲烷。

这意味着,以目前的消费速度,可燃冰储量可以满足80至800年的全球天然气需求。

   ⑤然而,专家担忧可燃冰产业化开采,会造成甲烷泄露。

甲烷可能造成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5倍。

海底可燃冰的分解可能会造成海底地质灾害,给人类带来巨大危害。

同时,可燃冰分解引起的海底地质灾害还会导致海底生态环境恶化而殃及海洋生物。

   ⑥但这样一种新能源并不会因此就远离我们。

科学家预计,大约用十年时间,人类有望解决好“可燃冰”的开采和清洁燃烧的技术问题,届时大量的“可燃冰”便能用于应付能源危机。

(1)善于捕捉关键词语,有助于把握主要信息,快速理解内容。

请分别用文中的一个词语列出第②到⑤自然段的小标题。

________—________一(价值)→________

(2)根据短文内容判断,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由天然气(主要是甲烷)和水组成的外形像冰的白色固体物质就是可燃冰。

②可燃冰大部分分布在极地地区,还有少部分分布在海洋中的海底。

③全球可燃冰中蕴藏着大约280万亿到2800万亿立方米甲烷。

这意味着,可燃冰储量可以满足80到800年的全球天然气需求。

(3)第④自然段画线句采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说明方法,突出说明了________。

(4)“海底可燃冰的分解可能会造成海底地质灾害,给人类带来巨大危害。

”这句中的“可能”是否可以去掉?

为什么?

【答案】

(1)形成;分布;危害

(2)正确;错误;错误

(3)作比较;列数字;可燃冰极具开采价值。

(4)不可以去掉。

去掉就说明海底可燃冰分解必定会造成海底地质灾害,这与事实不符。

加上“可能”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解析】【分析】

(1)考查拟定自然段的小标题。

阅读段落,就可以概括出段意,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①正确;②错误;可燃冰有的分布在极地地区,另一种则广泛分布于海洋中的海底。

③错误;全球可燃冰中蕴藏着大约280万亿到2800万亿立方米甲烷。

这意味着,以目前的消费速度,可燃冰储量可以满足80至800年的全球天然气需求。

(3)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

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①举例子;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列数字;⑤作比较;⑥下定义;⑦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4)比较辨析有无此词语语意的变化,从而说明此词的作用即说明了什么问题,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个角度来概括其特点,要使用评价语“准确说明”。

故答案为:

(1)形成、分布、危害

(2)①正确;②错误;③错误

(3)作比较、列数字、可燃冰极具开采价值。

(4)不可以去掉。

去掉就说明海底可燃冰分解必定会造成海底地质灾害,这与事实不符。

加上“可能”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点评】

(1)此题主要考查提炼自然段的小标题的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3)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考查对有无此词语的辨析能力。

5.读文章,回答问题。

与大海同醉

查干

   ①夏日傍晩微感闷热,我步出宾馆,独自走向黑石礁。

海声,哗哗复哗哗,好似在倾诉着什么?

更有螺号的呜咽,从远处隐约传来。

海,十分辽阔地展现出她全部的金色光芒,像鳞片,闪闪烁烁地推向天际。

这座古老而新颖的水城,一下子摁亮它无数个灯盏,使天空布满了橙红色。

无疑,这是一座梦幻般的城市。

它所编织的人间故事,一网又一网地撒向大海。

   ②目及处,夕阳真是无限唯美。

怪不得有人,独自在久久凭栏远眺。

那人,乍看像一尊紫铜雕像,立在暮色中,一动不动。

我想斯时,无尽的浪花,已尽收于他的一望里了。

渔火几点,也已在他苍老的眸子里燃烧,虽然朦胧了一些,但也算清晰可辨。

这时,我听见他长咳了几声。

他的咳声,在夜风中扩散得很远。

后来听说,他是来自南方的一位年迈诗翁。

我是远远地凝视着他的,他那一头苍苍白发,具有风云特有的韵致。

白发缭乱着,像草原上的一丛白草,在随风飘逸,像一首婉约诗。

我毅然决定,不走近他,虽然失去一次当面请教的机会。

因为我,不愿去搅乱他长长的、被海风梳理着的那一缕思绪。

我知道,真的诗人,没有一个是不与苦难相伴的。

他你也不例外。

在他凭栏的远眺里,我读到了坚韧与苦楚。

这是一幅极生动的生活剪影,不仔细去观察,难以琢磨出它所包含的那些雪雨风霜的往事。

   ③入夜,海光仍很亮堂。

能看得见,潮汐所冲刷而来的海草与海虫。

也能看得见字迹。

于是,我独自坐在一块高高的黑黑的礁石上,打开日记本,涂抹起小诗一首——《莫凭栏,身后是夕阳》,这是自然流露出的一道题目,没有一点推敲的过程。

诗句如下:

“在你有些漂白的印象里/鸥一定都是瘦的吧/在你秋雨春风的眼眸里/渔火一定都是寂寞的吧/谁说白发的飘动声/抵不过拍岸的浪涛声/谁说仅几声长咳/抵不过岁月漫长的疼痛/我看见礁石边/有孤舟独自在那里横/它确实是睡着了/只有浪花浮举着它/那是它的残梦叙/飘着长髯的往日的梦/哦莫凭栏/身后是夕阳/壸里假如有酒/你就慷慨它一次吧/与大海同醉/也是一个缘分吧/枕着浪花入睡/人生能有几回。

   ④时隔三十余年,又有一个夏日的傍晚,我在北戴河的望海亭里,也来凭栏远眺。

海声依旧,渔火依旧,帆影亦依旧,朦胧在水波里。

当一股湿湿的海风,掠过耳际时,我猛然想起,那个蓝色的大连湾,想起黑石礁,想起凭栏远眺的那位诗翁。

或许我现在的远眺里,已经有了他那时的内容与所感。

所不同的是,对身后的夕阳,我没有了那种淡淡的感伤。

既不惧怕独自凭栏,也不惧怕身后站着夕阳。

这或许是岁月之钙,将这一身老骨强化了的缘故吧!

   ⑤假如现在重写那首诗决然不会有那般感伤的意味了。

那首诗,当时没有拿出去发表,在我抽屉里,整整躺了三十余年。

而那位诗翁,也早已作古。

他墓地边的白草枯荣交替不知有多少回了。

然而,漫漫岁月依然是年轻的,一如往常在生死来往中不断更新。

而我,这转身,也已是白发人。

我不想,向苍阔的天与地,中诉什么,表白什么。

沉默,是最好的一坛老酒,藏而不露,饮而不醉。

笑看那些人生舞台,不断地去上演它的喜剧与悲剧吧,让那些角色也轮番地去奋勇登场吧。

作为观潮人要义是不去议论什么,评判什么。

有点思想有点视力,就可以了。

因为我明白,这海上的亘古渔火,也不会因我的一望而不再漂泊、不再寂寞。

   ⑥倒是这远方螺号低沉的呜咽,使夜海上那条月光带,推延得更长更长了。

而一只水鸥,正在一次又一次地俯冲着浪花,是嬉戏?

还是在渔鱼?

就不得而知了。

这便是时光之投影,枯与荣,都在其中。

(选自2016年1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1)   本文写了几件凭栏远眺大海的事?

“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把“白发缭乱着像草原上的一丛白草在随风飘逸像一首婉约诗。

”改为“白发缭乱着像白草在随风飘逸。

”好不好,为什么?

(3)   请赏析第④段画线句子。

(4)   结合上下文思考第⑤段画线句子有何作用?

(5)作者为什么三十年前惧怕独自凭栏惧怕身后的夕阳,三十年后却不惧怕了呢?

【答案】

(1)①三十年前一个夏日傍晚,一位南方的年迈诗翁凭栏远眺大海。

“我”感伤、惧怕。

②三十年后又一个夏日的傍晚,我在北戴河的望海亭凭栏远眺。

“我”淡然、坦然。

(2)不好。

因为原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风中的白发比作草原上的一丛白草,比作婉约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年迈诗翁的一头苍苍白发在风中特有的韵致。

(3)把人生岁月比作了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岁月能使人得到磨炼,修炼人的性格,使人变得更加坚强,更能乐观、淡定、从容地面对生活的波澜。

(4)总结上文,深化主旨,照应开头。

(5)作者经受了时间的洗礼,已经变得更加的成熟、坚强,能够坦然面对岁月的流逝,时间的飞逝。

【解析】【分析】

(1)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找到答题范围,分析每件事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通过关键语句体会我的感情,最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文章第②③写三十年前一个夏日傍晚,一位南方的年迈诗翁凭栏远眺大海。

第④⑤写三十年后又一个夏日的傍晚,我在北戴河的望海亭凭栏远眺。

”所不同的是,对身后的夕阳,我没有了那种淡淡的感伤。

既不惧怕独自凭栏,也不惧怕身后站着夕阳“,这句话把这两次凭栏远眺的感情进行对比,由此看出,我之前的感情的感伤、惧怕。

由“作为观潮人要义是不去议论什么,评判什么。

有点思想有点视力,就可以了。

因为我明白,这海上的亘古渔火,也不会因我的一望而不再漂泊、不再寂寞”可以看出我现在的感情是淡然、坦然。

(2)比较这两个句子,第一句把风中的白发比作草原上的一丛白草,比作婉约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年迈诗翁的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