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题库.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735743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行为学》题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组织行为学》题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组织行为学》题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组织行为学》题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组织行为学》题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组织行为学》题库.docx

《《组织行为学》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行为学》题库.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组织行为学》题库.docx

《组织行为学》题库

《组织行为学》题库

      组织行为学试题库    一、填空题  1.我国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即:

基本理论的研究;个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群体心理的研究;领导心理的研究;组织心理的研究。

  2.组织行为学常见的研究方法有: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验法;案例分析法。

3.个性心理特征包括:

能力;气质;性格。

  4.能力差异表现为:

水平差异;类型差异;早晚差异。

  5.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有:

社会文化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家庭因素;个体因素。

  6.动机的产生主要依赖两个条件:

其一是个体因缺乏某种东西而引起的需要;其二是个体之外能满足需要的客体、情境、条件等诱因。

  7.激励的理论主要包括:

强化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综合型激励理论。

  8.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有: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9.双因素理论实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简称为“双因素理论”  10.成就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高层次需要权力需要;友谊需要和成就需要构成。

  11.“生存、关系、成长”理论认为人类有三种需要:

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

12.期望理论认为,决定行为动机的因素有两个,即期望与效价。

  13.从公平理论来看,影响激励效果的不仅有报酬的绝对值,还有报酬的相对值。

14.强化的类型有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和消退。

  15.行为主义的激励论强调外在激励的重要性。

认知派激励论则强调内在激励的重要意义。

但它们都侧重以某一个方面研究激励的问题。

综合激励是指一种同时考虑到人的需要、人的活动目标和人的活动结果的激励方法。

在西方组织行为学中,综合激励是在对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进行概括和综合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激励理论。

  16.综合激励理论主要包括波特——劳勒的综合激励理论和罗伯特·豪斯的综合激励理论。

  17.挫折发生的三个必备条件是个体所期望或追求的目标是重要的;个体认为该目标是有可能达成的;在目标与现实中存在难以克服的障碍。

  18.影响人际知觉偏见的心理因素有第一印象;刻板印象;光环效应。

  19.归因的一般原则有共变原则;打折扣原则;非共同效果原则;非预期性原则;三度归因原则。

20.根据信息沟通时的反馈信息多少,在组织中可以把沟通分为两种:

双向沟通和单向沟通21.从相互作用分析的角度出发,交往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平行的交往和交叉的交往。

  22.群体的结构变量主要包括正式领导;角色;规范;地位;群体规模;群体构成以及群体内聚力的程度。

    1  23.高绩效团队的特点有:

高效率、高绩效;规模较小;成员技能互补;善于变化。

24.领导影响力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构成。

  25.领导行为的效果是领导者、被领导者以及环境变量交互作用所决定的。

  26.20世纪70年代,领导问题的研究以考虑情境因素的应变理论为主导方向。

但到20世纪80年代,一些研究者则从领导与下级的关系以及领导者是否具有远见卓识的角度研究领导行为,从而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理论,主要包括领导—成员交换理论;领导归因理论;领导魅力理论;转变型领导理论和超越型领导理论。

  27.在组织设计决策中,最基本的影响因素是环境;战略;规模和技术。

28.组织文化可分为学院型;俱乐部型;棒球队型;堡垒型。

  29.组织变革的目的有完善组织结构;优化组织管理功能;和谐组织的社会心理气氛;提高组织效能。

30.勒温认为,组织变革应包括三个步骤:

解冻;改变;再冻结。

二、名词解释  1.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科学。

它采用系统研究的方法,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个体、群体、组织三个水平上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解释、预测和控制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2.个性---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他的行为并使他和别人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3.气质---气质就是个人与生俱来的、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心理活动特征。

  4.动机---动机是指引发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5.激励---激励就是指管理者创设各种既能朝向组织目标又能满足职工合理需要的物质性和精神性条件,持续激发职工的动机,以调动职工行为积极性的过程。

  6.保健因素---来自工作的环境实质上是人们对外部条件的要求,意思说虽不能治疗疾病,但能起防止疾病的作用。

这类因素有政策、行政管理、监督、工作条件、工资、安全、人际关系等等。

这些因素改善了,虽不能使职工变得非常满意,真正地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却能解除职工的不满。

如果这些因素不能得到满足,往往会使职工产生不满以至消极怠工,甚至引起罢工等对抗行为。

  7.激励因素---来自工作本身实质上是人们对工作本身的要求。

使职工感到非常满意的因素,主要是工作富有成就感,工作本身带有挑战性,工作的成绩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以及职务上的责任感和职业上能够得到成长和发展等等。

这些因素的满足能够极大地激发职工的热情,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如果这类因素解决不好,也会引起职工的不满,虽无关大局,却能严重影响工作的效率。

  8.公平理论---人能否受到激励,不但会于他们得到了什么而定,还会他们看到别人得到了什么而定。

他们不仅会将自己付出的劳动和所得的报酬之比值进行横向比较,还会把自己现在付出的劳动和所得的报酬之比值进行纵向比较。

比较的结果,若两种比值是相等的,就会产生公平感,若两种比值不相等,则产生不公平感。

  9.正强化---亦称积极强化——呈现一个愉快的刺激,以增强一个行为发生的概率。

通俗讲,对某种行为给予肯    2  定和奖赏,以增强其重复出现的可能性。

  10.负强化---亦称消极强化——撤销一个厌恶的刺激,以增加一个行为发生的概率。

  11.惩罚----呈现一个厌恶的刺激,以降低一个行为发生的概率,通俗讲,当其行为出现后给予某种强制性、威胁性的不利后果,以期减少这种行为的可能性。

  12.消退  亦称衰减——撤销一个愉快的刺激,以降低一个行为发生的概率。

  13.挫折---挫折是指人们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障碍不能克服时,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

14.态度---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类对象所持有的比较稳定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15.态度形成与转变态度形成的过程是指从没有某种态度到具有某种态度,从简单的态度到复杂多样态度,从不稳定的态度到稳定态度的过程。

态度转变的过程是指人的态度旧到新的过程,它包含两种情况,一是态度的强度的转变,或称一致性的转变,即原有态度的方向不变,只是改变了态度的强度。

二是态度的方向转变,或称不一致性的转变,即以新的态度代替旧的态度。

如反对变为拥护,消极变与积极,讨厌变为追求等。

  16.工作满意度---“工作满意度”指员工个体对所从事的工作采取的喜欢或不喜欢的态度。

17.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具体的交往中产生的个人关系、心理关系。

  18.人际知觉---人际知觉指交往过程中个人对他人、对自己、对团体以及他们相互关系的认识和了解。

19.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因各种原因而形成的友好、亲近和喜欢的心理现象。

  20.人际沟通----人际沟通就是指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递和理解过程。

有时也被称为信息沟通,意见沟通等。

21.平行的交往---也就是交往双方的相互作用是平行的,当甲处于某种状态与乙交流时,乙以甲所期望的相应的状态予以反应。

  22.交叉交往---在交往中如果得到的不是适当的反应或预期的反应,就可能使交往中断,这时,相互作用是交叉的,我们把这种交往称交叉交往。

  23.群体------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员组成的,具有共同的关注目标,在行为上相互作用,在心理上相互影响的人的集合体。

  24.团队---团队是指成员自觉努力,相互取长补短,整体绩效大于个体绩效之和的群体。

25.高绩效团队---高绩效团队是指一种能自动变革、高效率朝着目标运转的团队。

  26.领导---领导是指引和影响个体、群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来实现所期望目标的行为过程。

27.影响力---影响力是指一个人与他人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

  28.组织结构----组织结构就是组织的框架体系。

也就是组织各部门及各层次之间所建立的一种人与事和人与人的相互关系。

  29.组织文化---组织文化通常是指在组织管理领域这个狭义范围内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

具体是指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内部全体成员结合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它反映和代表了该组织成员    3  的整体精神、共同的价值标准、合乎时代的道德和追求发展的文化素质。

它是增强组织内聚力、向心力和持久力,保证组织行为的合理性,推动组织成长和发展的意识形态这总和。

  30.组织变革---组织变革就是指组织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自身结构和功能,以提高其适应环境,求得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应变能力。

  31.参与认同法----参与认同法是一种通过让普通组织成员以不同方式参加组织变革活动,来使得他们在组织变革的目标、内容、步骤和方法等问题上与领导者采取相同的认识和态度的调控组织变革动力的心理学方法。

  32.群体动力法----群体动力法是指一种利用群体动力学的理论和手段来增强变革推动力、减弱变革抵制力的调控组织变革动力的方法。

  33.强制推行法---强制推行法是指一种领导者在特定条件下,采取强制性的行政手段来调控组织变革动力,以推动组织变革的方法。

  34.力场分析法力场分析法是勒温提出的,他认为在贯彻变革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阻力,可以运用力场分析的方法去分析组织中支持和反对变革的所有因素,采用图示法排队,分析比较其强弱,然后采取措施,通过增强支持因素和削弱反对因素来推行改革的方法。

  三、简答题  1.简要解释变量、自变量、因变量、中介变量、主试、被试、假设、因果关系等概念变量是能被测量的,可能在数量、强度的任一方面或两方面都发生变化的一种一般特征。

比如:

工作满意度、员工生产率、工作压力、能力、个性、群体规范等都是组织行为学中的变量。

研究者操纵变化的变量叫自变量。

在组织行为学中,通常研究的自变量包括智力、个性、工作满意度、经验、动机、强化模式、领导风格,报酬分配、甄选方法以及组织设计。

因变量是受自变量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反应变量。

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中,常见的因变量有生产率、缺勤、流动、工作满意度及组织承诺。

中介变量又称中间变量,或者权变变量,是指一类影响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的一种变量。

于这种变量不易被观察到,不易被操纵、不易被测量,因此可以认为它是一种潜在的或假设的变量。

例如:

如果增加工作领域中直接监督的程度(X),则会提高工人的生产率(Y),但这种影响受到所从事任务的复杂性(Z)的制约。

主试是指在研究中负责主持该项研究活动的个体,一般为1名。

被试是指在研究中被研究的对象。

在组织行为学中往往是人。

对于两个或多个变量间的关系所作的试探性解释称为假设。

因果关系是指在假设中的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根据定义,假设中暗含着一种关系,也就是说,它意味着一种预先假设的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2.气质的特点有哪些?

气质是个人与生俱来的、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心理活动特征。

  气质主要是先天的;气质有极大的稳定性,但也有一定的可塑性;每一气质类型各有优缺点,都有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就;气质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影响;气质可能会影响到活动效率。

  3.管理中如何利用气质差异?

应当应用气质的差异,妥善地进行管理。

具体来讲,在管理中可从人机关系,人际关系、思想教育等方面来考虑应用气质差异。

在这些范围内应用气质差异应考虑以下原则:

气质绝对性原则;气质互补原则;气质发展原则。

    4  4.在管理中如何运用能力的差异?

录用选拔,全面考察;使用安排,人尽其才;培训提高,两者兼包;考核评价,因岗异样。

5.性格在管理中有什么意义?

行为预测;量材而用,因材施教。

6.需要、动机、行为有什么联系?

行为动机决定,动机来自需要。

但这句话不能反过来理解:

有了某种需要,就有某种动机,有某种动机就有某种行为。

事实上,有某种需要不一定就产生某种动机,要使需要产生动机,首先需要要达到一定的强度,人在每时每刻都有多种需要同时存在,但其强烈程度不同,只有需要的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转化为动机。

当人们的需要还处于萌芽状态时,以模糊的形式反映在人们的意识中并产生不安之感,这就称之为意向,意向还不足以被人意识到,随着需要的不断增强,人们开始比较明确地知道,是什么事情使自己感到不安,并意识到可以通过什么手段来满足需要,这时,意向转化为愿望,需要的强度达到强烈的程度,便成为内推性因素;其次环境中还要有能使需要得到满足的目标,即外拉性因素时,才能引发动机。

此外,即使同一需要,在不同的诱因作用下也可能产生不同的动机。

有某种动机不一定就会引发某种行动。

因为一个人同时可以有许多的需要和动机。

一般而言,多种需要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内,其中一种需要是最强的,被称为主导需要。

在这种主导需要驱使下会出现多种动机,但只有一种最强的动机——优势动机实际产生行为。

  7.双因素理论的基本观点与人的工作动机有关的因素有两类,即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保健因素的满足,激起的是外部动机,激励因素的满足,激起的是内部动机,二者对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来说,还都是起作用的,只是其影响的程度不同而已;修正了传统的满意,不满意的观念。

  8.在管理中如何运用双因素理论?

根据赫氏理论,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就要在“满足”二字上做文章。

满足人们对外部条件的要求,或者满足人们对工作本身的要求。

我们在实施激励时,应注意区别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前者的满足可以消除不满,后者的满足可以产生满意;在间接满足方面注意发挥保健因素的作用;在直接满足方面,突出发挥激励因素的作用;设法将保健因素转变成激励因素,指导奖金发放。

  9.期望理论的公式是什么?

只有当人们认为存在实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并且实现这种目标又是非常重要的时候,他们的激励程度或动机水平才会最大。

也就是说决定行为动机的因素有两个,即期望与效价。

用公式表示为:

动机水平=期望值×效价。

动机水平也即激发力量,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它决定着人们在工作中会付出多大的努力。

期望值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经验判断通过某种行为达到目标的主观概率,或个人对达到目标可能性大小的估计。

效价指所要达到的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或目标满足个人需要的程度。

  10.期望理论的基本模式是什么?

M=E×I×V。

意思说,只有通过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实现了组织目标以后又能获得适当的报偿,而这适当    5

  

      的报偿对人又很重要时,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

换句话说,要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必须处理好努力与工作成绩的关系,工作成绩与报偿的关系,报偿与满足需要的关系。

  11.期望理论对管理实践有何启示意义?

激励动机,必须同时考虑三方面的问题努力与工作绩效、绩效与报酬、报酬与需要。

  提高绩效到报酬的期望值。

根据VIE理论,工作绩效只是获得工作报酬的手段。

人们只有明确认识到工作绩效对于获得报酬所具有的肯定意义的条件下,才会去努力争取高水平的工作绩效。

因此,管理者应该对组织成员讲清楚,什么样的绩效水平将会导致什么样的报酬。

奖酬办法越明确,越具体,组织成员所形成的动机就越明确、具体,因而强度也就越大。

  提高效价,采取合适的报酬  根据VIE激励理论,报酬的效价是影响激励量的关键因素。

人们只有在认为社会组织所许诺的工作报酬对自己具有一定意义的前提下才会为了获得这种报酬而主动地去努力工作。

  12.消除不公平感的方法有哪些?

当一个人感到自己贡献大,报酬低时,可能会采取以下的某一措施或几个。

  设法降低自己的贡献;谋求增加自己的报酬;设法增加他人的贡献;谋求降低他人的报酬;改变比较对象。

当一个人感到自己贡献小,报酬大时,主要是增加投入,提高质量。

这种在有利于自己的不公平状态下,产生内疚感的不多,因此,公平理论对此未作重点研究。

  13.消除不公平的策略有哪些?

调整政策。

克服政策不统一,机会不等,会和造成客观上的公平。

  完善制度。

改革不合理的奖励分配制度。

事实表明,平均分配是造成目前我国社会上存在严重不公平感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人收入均等意味着贡献大的人少得了收入,贡献小的人侵吞了别人应得的收入。

加强工资和奖励制度的科学研究,使对工作绩效的考核更加客观和科学,从而更好地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改革不合理的人事制度,目前社会上对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抱怨或不满,很大程度上是针对产生这种不合理分配的一个重要前提——机会不均等。

,应该努力创造条件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和职位的公开竞争,制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逐步实现机会均等。

  领导者一碗水端平,秉公办事  领导者应尽可能公正无私地对待每一位同志,尤其在工资、奖金、职称、住房等敏感问题上要公平合理。

1986年全国总工会组织的一项对全国64万职工的问卷调查表明,领导的工作作风和方法不好是妨碍职工劳动积极性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引导职工进行全面客观的比较,消除主观认识上的偏差  人们在心理上一般都存在“看人挑担轻松“的认知偏向,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低估他人的工作成绩,高估他    6  人的工资收入的倾向。

一是拿事实的数据和材料说服职工,二是提供机会让他们亲自体验“轻担”,以换个角度、位置来看问题,三是尽可能提供机会让职工倾诉自己的不满,提供机会进行批评和监督。

  14.强化理论在管理实践中有哪些运用?

强化对象:

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强化因素;强化手段:

不断创新,采取多种强化手段;强化时机:

及时而正确强化;强化策略:

奖励与惩罚相结合,以奖为主,以罚为辅。

    15.应付挫折有哪些方法?

提高认识,正确对待挫折;改善不恰当的管理,采取宽容态度;改变情境;采用精神发泄法。

16.态度对行为有什么影响?

从态度与社会性判断来说,态度具有稳定的特征,它形成以后常常会成为个体适应上的习惯性反应,变成一种刻板而无弹性的心理构成物,有力地影响着人的社会性判断。

从态度与学习来说,态度具有强烈的情绪情感特征,当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原有的态度一致时,学习者会感到轻松愉快,其观点和材料会被迅速吸收消化;当学习内容与原有态度不一致时,学习者会产生厌恶、烦恼和紧张等消极情绪,阻止对新内容、新材料的吸收。

从态度与工作行为表现来说,个体的行为表现与其心理准备状态有直接关系。

实验表明:

可以借某种态度的唤起而使个体的工作行为发生戏剧性的变化。

如果我们能够使职工对企业有认同感,忠诚于企业,那么他们就会在工作中吃大苦,耐大劳,并能承受各种压力和负担;反之,他们的忍耐就较小。

从态度与工作效率来说,一般而言,积极的工作态度对工作的知觉判断、学习、工作的忍耐力等能发挥积极的影响,因而能提高工作效率,取得良好的工作绩效。

但是,消极的工作态度,于想要取得很高的工作报酬,也可能引发积极的工作行为,取得良好的工作绩效。

于中介因素的影响,使得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十分复杂。

17.转变态度的方法有哪些?

逐步提出要求——心理学研究表明,要转变一个人的态度,首先必须了解他原来的态度立场,然后再估计一下他的态度立场与所要转变的态度目标的差距是否过于悬殊,若差距过大,反而会发生反作用。

如果逐步提出要求,不断缩小差距,则人们比较容易接受,所以要转变人们的态度,不能操之过急,最好逐步提出要求。

  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心理学家们研究认为,要转变一个人的态度,最好能够引导他积极参加有关的实践活动,或者在活动中扮演一定的角色。

原因在于,某种特定的环境气氛能够使人们受到感染。

  利用组织规定和群体规范——组织的规章制度、公约、法规,它告诉人们怎样做是对的,怎做是不对的。

一般地说,可以有效地改变人们的态度。

任何一个群体都有自己的行动准则,它要求群体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遵守。

如果个体违反了群体规范,群体就会采取各种形式的压力使该成员服从。

因此,管理者可利用群体来改变一个人的态度。

  充分利用宣传工作——管理人员改变职工的态度主要是采用普遍宣传、重点教育和个别说服的方法。

可以这样说,其他的任何一种方法在某种意义上都离不开宣传工作。

  18.工作满意度调查的方法有哪些?

  7  按照调查过程中提问的方式,工作满意调查大体上可分为目标型调查法和描述型调查法。

目标型调查法是指不仅提出问题,而且提供问题的各种答案,被调查者只需做一个标记表示他们的选择即可的一种调查方法。

这种方法使人们只能选定与他们的看法比较接近的答案,而不能准确地表达他们的真实感受,但是这种方法便于实施和进行统计分析。

描述型调查法是指只提出问题,答案则员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的一种调查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中,个体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自表述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准确地诉说自己的感觉。

用这种方法反映出来的问题和批评往往能给管理者强烈的印象。

但采用这种方法,调查结果较难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在实践中,经常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将目标型调查法和描述性调查法结合起来加以运用。

  19.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哪些?

邻近性;熟习性;相似性;互补性;自我暴露;个人条件。

20.不同PAC结构管理人员的行为特征有哪些类型?

P高A低C高型  这类管理人员的行为特征是:

喜怒无常,难以共事,个人支配欲强,有决断,喜欢被人歌颂捧场和照顾。

P高A低C低型  墨守成规,照章办事,家长作风,养成下属的依赖性是早期工业革命时代的经理人物,现在不合潮流。

P低A低C高型  有稚气,对人有吸引力,喜欢寻求友谊,用幼稚的幻想进行决策,讨人喜欢但不是称职的经理。

P低A高C低型  客观、重视现实,工作认真,待人比较冷漠,难与共处,只谈公事,不谈私事,别人不愿与他谈心。

P高A高C低型  这类管理人员容易把父母的状态过渡到成人状态,若经过一定的学习和经验积累,可成为成功的企业家。

P低A高C高型  是最理想的管理人员,他们将成人和儿童的良好性格结合在一起;对人对事都能搞好。

21.群体心理和行为有哪些特点?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群体后,群体会对个人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表现出一系列效应,具体来讲,有从众效应,服从效应、社会助长效应、社会惰化效应、群体极化效应等。

这是社会心理学家关注最多,积累资料最多的群体影响问题。

于受到这些效应的影响,群体心理和行为会表现出以下特点:

  ①能力扩大化  受到社会助长效应的影响,个体加入群体后往往会感觉到群体的支持,进而认为自己能力突然变大了,会自觉更有力量,因此更敢冒险和挑战。

  ②轻信化和忠诚化  受到从众、服从等效应的影响,成员往往轻信本群体行为都是合理的,道德规范都是正确的,因此对群体的目标、规范、决策等毫不怀疑,表现出忠诚化倾向,而且一旦有人不忠诚就会受到群体的压力。

    8  ③排他化和保护化  受到群体极化效应的影响,成员往往把反对本群体的人都看作是坏蛋、蠢人或弱者,不太愿与群体以外的人交往。

成员会自觉地保护群体的利益不受侵害,一旦他人或不利群体的信息侵入,成员会群起而攻之。

  ④趋同化  受到从众、服从和群体极化等效应的影响,群体要求其成员的行为保持一致,一旦某些成员在某个问题上保持沉默,就会被认为是默许;一旦成员的观点与群体背离时,会无意识自我调整,以求与群体观点趋同。

  22.怎样提高领导者的影响力?

提高领导者影响力水平的关键是提高领导者的非权力性影响力水平;正确使用权力性影响力,即通过政策、程序、规定、决策和命令等方式正确行使职权;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与和谐的组织气氛,增强权力性影响力与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效能;遵循领导的法则,发挥成功的领导影响力的作用。

  23.简述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lifecycletheoryoflead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