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的分类与治疗.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52887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6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颈椎病的分类与治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颈椎病的分类与治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颈椎病的分类与治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颈椎病的分类与治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颈椎病的分类与治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颈椎病的分类与治疗.docx

《颈椎病的分类与治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颈椎病的分类与治疗.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颈椎病的分类与治疗.docx

颈椎病的分类与治疗

颈椎病

第一节概述

一、对颈椎病的认识

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sis)又称颈椎综合征。

是一组临床症候群。

它是由于颈段脊柱的慢性劳损、急性外伤和中老年性椎间盘退变及其椎间关节退行性改变,累及其周围的重要组织如血管、神经根、脊髓、交感神经或颈部软组织,而出现各种症状的临床多发病。

中医学把颈椎综合征归属于痹症范畴。

一般而言,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多发病,40-60岁为高发年龄,70岁以后患病率高达90%,随着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且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

颈椎病的发病除与年龄有关外,某些特殊姿势和新兴的职业颈椎病的发病率也较高,如长期低头伏案工作、睡眠枕头不合适、长期操作电脑等。

对颈椎病的深入认识,近几十年逐步得以加深,尤其近二十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均在研究,但仍强调老年性椎间盘变性、骨质增生和韧带钙化而发病,故把颈椎病列为老年病之一。

在诊断上,依靠X线颈椎片示有骨质增生、韧带钙化和椎间盘变性,CT、MRI示有椎间盘膨出或突出等为诊断依据。

广州军区总医院四十多年来在课题研究中发现,许多患者虽然临床症状十分明显,而X线片上却无上述改变,往往被排除本病,使病情迁延不愈,十分痛苦。

故从解剖学、病因学到诊断、治疗各方面,进行了较系统和深入的探讨,发现除上述病因外,颈椎病最重要最多见的发病原因,是因颈椎节段性失稳造成椎间关节(包括椎间盘和各椎小关节)位移错位(小于半脱位)所致,并研究成功一套行之有效的预防、治方法。

二、颈椎病的病因、病理

颈椎上托头颅,下承胸廓,担负着头颈部的频繁活动,又是头、肩背、上肢负重和运动的中轴支柱。

全身的神经沿颈椎椎管内上下传输,椎动、静脉循环,保证脊髓及颅脑的血氧供应,颈交感神经支配颈、脑、五官及上肢的血管舒缩、腺体分泌、心律调节等。

由此可见,颈椎病能使上述器官发生障碍,出现多组症候群。

随着发病颈椎节段的不同、关节错位类型的不同和骨性压迫或炎症刺激的不同,发生的症状差异很大,故统称为颈椎综合征,简称颈椎病。

据我们临床观察,颈椎病的发病往往是在基础病因累积的基础上,遇到突然的诱因而发病。

(一)、基础病因

1、椎间盘退变引起的失稳、错位;

2、颈、肩背部软组织劳损和外伤所致的颈椎失稳、错位;

3、骨质增生突入椎管、椎间孔、横突孔;

4、韧带肥厚、钙化、软组织痉挛、挛缩;

5、颈椎先天性畸形(椎体融合、颈肋、椎管狭窄);

6、颈部、咽喉部炎症、感染;

7、内分泌失调、过度虚弱等。

(二)、发病诱因

1、轻微扭挫伤;

2、过度疲劳;

3、睡姿不良、落枕;

4、工作或生活姿势不良;

5、感受风寒,潮湿等;

6、精神内分泌改变、睡眠不佳。

(三)、病理变化

在基础病因的基础上遇上某一诱因,使颈椎错位加重、无菌性炎症出现、失去代偿功能而发病,主要引起以下组织病理改变。

1、颈椎间盘变性及突出影响到脊髓或神经根。

2、椎周软组织痉挛、挛缩,水肿;

3、骨质增生(骨刺、骨唇、骨嵴)压迫刺激周围组织;

4、神经根受压迫刺激出现炎症、水肿;

5、椎动脉受压、扭曲、痉挛、供血下降;

6、脊髓受压迫、刺激、缺血、水肿、功能受损;

7、交感神经受压迫、刺激、缺血、水肿、功能受损;

(四)颈椎错位的常见类型

颈椎病的发病常和其错位有关系,纠正错位也是康复治疗的措施之一。

常见的颈椎错位有以下几种类型:

1、前后滑脱式错位当椎间盘损伤、退变、椎间失稳时,易发生椎间关节前后滑移,如挥鞭性损伤、头部撞击伤或长时间低头、仰头工作等易诱发。

触诊,在同一椎间的关节突,左右两侧均隆起或凹陷。

X线照片,侧位示椎体后缘连线中断,上一椎体向后(前)滑移错位。

2、左右旋转式错位椎间关节抗扭转载荷的70%来自后关节,当椎间关节退变后,颈椎左右扭转过度时易发生(落枕或颈部扭伤时最常见)。

触诊,错位椎间的横突呈旋转偏移,上下两椎后移偏歪方向相反;X线片正位片可见棘突偏歪;侧位片可见错位椎体双边、双突征;斜位片见椎间孔内小关节移位而致椎间孔变形、变窄。

3、侧弯侧摆式错位椎间盘受损或椎间关节退变,颈椎侧屈过度(实验证明≥30°)、头侧位受挫(撞)伤时易发生椎体侧移位,好发于习惯高枕又偏侧睡者。

触诊,颈轴向一侧偏歪呈侧弯隆凸,另侧凹陷(症状常出现在错位关节的凹侧)。

X线正位片可见颈轴侧弯,或错位椎间钩椎关节偏歪不对称(侧摆),病程长者常见钩突变尖。

侧摆式错位又分为水平型与钭向型两种。

4.倾位、仰位式错位:

多见于急性外伤或有外伤史者(尤以挥鞭性损伤),横突触诊,同前后滑脱式情况,棘突触诊,间距宽窄不正常(上宽下窄属仰位,反之属倾位)。

侧位X线片可见椎体、棘突倾位或仰位,椎体、棘突间隙改变。

5.混合式错位:

与上述各型兼有二型以上者。

三、颈椎病的分型

(一)临床分型根据病变因素累及到的组织及其受损出现的临床症状将颈椎病分为以下几型(临床分型):

1、神经根型病变因素影响到颈神经根所致,主要表现为神经根支配的组织感觉运动功能的障碍,此型约占全部颈椎病的50%~60%。

2、脊髓型病变因素影响到颈脊髓,临床出现颈髓受损的症状,约占颈椎病的10%~15%左右。

3、椎动脉型病变因素影响到椎动脉,出现椎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

4、交感神经型病变因素影响到颈交感神经,临床出现交感神经支配的腺体、皮肤、血管、内脏等的功能障碍。

5、颈型病变因素影响到颈部骨关节或软组织,临床出现颈项局部症状及功能障碍。

6、其它型有些极少见的颈椎病归入以上哪型都不合适,称为其它型,如颈椎体前缘生有巨大骨刺,影响到食道,出现吞咽困难。

7、混合型兼有以上两型或两型以上者

(二)、病因分型基于颈椎病的发病原因,为了在众多康复治疗方法中针对病因选择主要治疗手段而提出以下病因分型:

1、骨关节损变型没有椎关节错位,以椎间盘变性(椎间隙变窄)、后纵韧带钙化、骨质增生直接损害而致病者。

此型康复治疗以牵引为主治法,其它治疗为辅治法。

2、关节功能紊乱型以椎间关节错位和椎间盘突出而致病者,或虽有增生,但此增生或骨刺不是引起症状的原因。

此型康复治疗以正骨推拿松动关节、纠正错位为主治法,其它治疗为辅治法

3、软组织损变型只有颈、颈肩背或颈枕部痛,检查证明症状是由局部软组织损伤或无菌性炎症直接引起,而无上述

(1)型和

(2)型的颈椎病理改变者。

此型康复治疗以调理软组织、消除无菌性炎症为主,方法较多。

4、混合型:

兼有上述两型或两型以上者,康复治疗方法因型而异。

四、颈椎病的诊断要点和三步定位诊断

颈椎病临床症状多且复杂,特别是这些症状往往与其它学科相交叉,诊断客观依据不多,既往多靠排除法进行确诊。

我们在数十年的临床研究中,不断探索总结出了颈椎病的诊断要点和三部定位诊断法,为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方便。

(一)颈椎病的诊断要点

1、具有临床症状中的一项或多项表现者;

2、发病颈椎节段的活动范围有一定障碍者;

3、颈椎触诊检查,有椎关节错位体征者:

棘突、横突偏歪、压痛;

4、与发病脊椎相关的韧带、肌肉附着点可触及硬结、剥离磨擦音等软组织损伤的病理性阳性反应物;

5、X线脊椎照片,符合颈椎病诊断者;

6、各种辅助诊断法,有一项以上支持者;

7、经专科会诊,排除颈椎骨折、脱位、肿瘤、结核、嗜伊红细胞肉芽肿及各专科器质性病变者;

8、骨关节、软组织化验室检查在正常范围者。

(二)三步定位诊断:

定位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准确性.

1、第一步,临床症状定位诊断:

询问病情时,根据其疼痛、麻木的部位(无麻痛症状者,根据主要症状的器官部位),按神经定位诊断分析脊神经根损害部位,初步定出发病的颈椎节段。

例如:

⑴有麻木、疼痛的肢体,按周围神经分布作出发病颈椎范围的初步判断;

⑵有内脏、器官病症,按交感、副交感神经节段,作出发病脊椎的初步判断;

⑶有颈椎局部症状的,按椎旁肌肉、韧带、筋膜附着关系、作判断;

⑷无⑴~⑶表现的,从动脉供血的脑、脊髓损害作判断。

2、第二步,触诊(检诊)定位诊断:

⑴、颈椎横突、关节突触诊;

⑵、椎旁压痛点触诊,棘上(项)韧带触诊;

⑶、椎旁相关软组织、肌肉、劳损点触诊;

⑷、触诊不满意者,应用骨科(神经科)试验检查法如;臂从神经牵拉试验,神经根紧张试验等。

3、第三步,X线照片定位诊断:

⑴、排除颈椎骨折、脱位、肿瘤、结核、嗜酸性细胞肉芽肿、急性化脓性炎症等,观察骨质疏松的程度;

⑵、分析错位的节段、部位、形式;

⑶、分析退变、增生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第一步定位诊断初步判断发病的颈椎范围,第二步定位诊断如果与第一步相符,说明判断准确,第三步如果也与前两步一致,即可作出最后定位诊断。

第二节、各型颈椎病

一、神经根型颈椎病

【临床表现】

本病约占颈椎病发病率的50%~60%。

开始多为颈肩痛,短期内加重,并向上肢、手部放射;病变部位高者可向颈枕部放射,放射痛范围根据受压神经根不同而表现在相应皮节。

皮肤可有麻木、过敏等感觉异常,同时可有上肢肌力下降、手指动作不灵活。

当头部或上肢姿势不当、或突然牵拉患肢可发生剧烈闪电样锐痛,且肩部上耸。

病史长者上肢肌可萎缩。

触诊横突、关节突可有压痛或错位征,斜方肌、肩袖及三角肌等处有压痛,患肢上举、外展和后伸有不同程度受限。

臂从神经牵拉试验阳性、神经根紧张试验阳性,神经系统检查有较明显的定位体征。

X线平片可有颈轴变直、反张,棘突偏歪,椎间隙变窄,椎体滑移或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增生、错位及椎间孔狭窄等退变征象,CT、MRI有助于诊断。

【诊断】

(一)诊断依据

1、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其范围与受累颈神经根节段一致。

颈肩背部酸痛,并沿神经根分布区向下放射到前臂和手指,重者痛如刀割、针刺样,有时皮肤有过敏、烧灼感;神经支配区域有麻木及感觉减退。

2、颈部有压痛、活动受限,上肢感觉减退、腱反射或肌力减弱等。

3、颈神经根紧张实验、臂丛神经牵拉实验、头颈牵引实验、头颈下压实验、转头加力实验可阳性。

4、痛点封闭疗法常无效。

5、X线摄片示颈椎可有生理曲度改变、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增生、错位及椎间孔变形变窄等退变征象,骨赘突入椎间孔、棘突偏歪、椎体后缘联线中断等退变失稳错位的变化。

CT、MRI有助于诊断。

(二)鉴别诊断

1、胸廓出口综合症。

上肢麻痛伴有肿胀,锁骨上窝前斜角肌附着点区压痛,并放射到手。

Adson实验阳性。

肌电图检查可有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X线摄片可发现第七颈椎横突过长或颈肋。

2、颈背肌筋膜炎。

无根性放射痛症状,无上肢感觉障碍,痛点封闭或口服去风湿药物有效。

3、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

先出现两手肌萎缩,后不能屈肘抬肩,无感觉障碍,神经传导速度正常,可有舌肌萎缩,发音不清。

【康复评定】

(一)一般评定

1、全身状态

(1)、一般检查如:

心率、血压、脉搏和呼吸等,常伴有高血压、心律不齐等。

(2)、人体形态检查包括肢体长度、围度的测量及脊椎形态的检查。

常见有颈椎椎体序列改变性病变,枕、项痛剧痛,造成颈椎保护性侧弯及患侧肢体强直性体位等。

2、运动功能评定脊椎活动的测定,颈项肌肉肌力、肌张力及患肢活动度测定,如各型颈椎病都有特定方向的保护性运动、活动度减小等。

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ADL)临床目前多采用巴氏指数(BarthelIndex)测量。

4、辅助检查评估各种形式的颈椎X线照片、CT、MRI检查,以确诊病理学的性质,部位及严重程度;脑TCD、B超检查以及心、肺功能检查;神经肌肉电生理检查,如肌电图等。

(二)应用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评价表评定

由于评定颈椎病主观感觉所致的功能和社会限制受环境因素和患者配合因素的影响,常规体格检查不能充分予以评定,目前临床上也缺乏简单实用和公认的颈椎病评价系统,根据我们的临床实践,各临床类型的颈椎病评价内容不尽一致,根据颈椎病的临床分型提出以下评价简表。

表11-2-1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评价简表

程度

项目

颈、上肢麻木疼痛

0

5

10

15

颈部压痛、触诊异常

0

4

8

12

肌力测量

0

5

10

15

ROM测量

0

3

6

9

针刺觉减退

0

3

6

9

腱反射改变

0

稍减弱3

减弱5

消失7

神经根紧张试验

(-)0

(±)3

(+)6

影象学检查

0

3

6

9

影响学习、工作

0

3

6

9

影响生活自理

0

3

6

9

表内数字单位为”分”,100分为满分.其他型颈椎病评分表与此同.

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

改善指数=-----------------------------------

治疗后评分

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

改善率=-----------------------------------×100%

正常评分-治疗前评分

【康复治疗原则】

(一)、牵引治疗:

1、颌枕带牵引适用于脊髓型以外各型颈椎病。

坐、卧位均可进行牵引,头屈15度左右,牵引重量为5~18kg左右。

牵引时间以项背部肌能耐受为限,一般每次5-15分钟,每日1-2次,10日为一疗程。

应用QY-7型颈椎牵引椅可以在牵引下进行手法治疗。

2、颈托和围领可使用充气型颈托等。

除固定颈椎外,还有一定撑开牵引作用,以限制颈椎过度活动,而行动不受影响。

适用于各型颈椎病及术后病人。

(二)、正骨推拿:

根据错位类型选择正骨推拿手法:

1、低头摇正法

低头摇正法用于2~6颈椎后关节的“旋转式错位”。

患者侧卧(先作健侧,后作患侧),平枕、低头位(中段颈椎,前屈约20°~30°,下段颈椎,前屈>30°有利于后关节活动),术者一手轻托后颈,拇指按于错位横突隆起处略下方作为“定点”,另手托扶患者下方(贴枕侧)面颊部.以枕部作支点,将头颈部转动,当摇向‘定点’至最大角度时,“定点”的拇指同时稍加“阻力”,托面之手用有限度的“闪动力”,使关节在运动中而复位。

缓馒复位法,不加“闪动力”,重复2~5次.

2、侧向搬按法

侧向搬按法用于C1~6“侧弯侧摆式错位”(钩椎关节错位)。

患者侧卧位,低枕,术者立于床头,一手握住其后颈并以拇指按住患椎横突隆起处略后部位(关节突)作“定点”(侧摆者只按一点,侧弯者由下而上逐个关节按压搬正),另手托其贴枕一侧的耳至下颌部,并用前臂贴其面颊部,两手合作,将患者头先向上稍牵引并抬起离枕,侧屈搬到最大角度>30°时,拇指“定点”不放松,与“动点”手同时作侧向搬动、按压的联合“闪动力”,有时,患者可听到关节‘弹响声’,术者拇指可触及复位关节的‘弹跳感’。

对第6颈椎至第2胸椎侧摆式错位者,可把“动点”改为推肩拉肩法。

此法要求枕头使侧搬时活动角度大些(移开枕头),才易成功。

对难复正者,改为“仰卧牵抖侧向搬按法”,举例:

C4向左侧摆式错位,患者仰卧,枕略高(颈轴较直),术者立于床头,以左手托其头颈部,左拇指按在C4左侧横突后外侧(横突/关节突之间)作“定点”,右手托其下颌部,右前臂抱于其头面右侧,嘱患者用右手抓紧床边(或由助手作牵抖配合)。

复位时,双手将患者头颈部微抬离枕,作先右侧屈(松解错位关节的嵌顿),继将其头颈部作左侧屈,此时左拇指“定点”稍加力按(阻力作用),待向左侧屈约≥30°时,术者双手同时向左上方用适当的牵引力作牵抖(闪动力),由于患者或助手将其右手固定,C4、5椎间受术者的‘牵引力’(亦可改为术者在定点侧屈后,令助手作右上肢的牵抖)使椎间隙增宽,同时受头颈左侧屈、拇指‘按压力’三者协同作用,使钩椎关节彻底还纳而复位,此法对青壮年患者有特效,老年患者有骨质疏松者慎用。

3、侧卧推正法

侧卧推正法用于前后滑脱式错位及颈轴变直,尤其对颈轴反张者效佳。

患者侧卧,平枕、低头位,术者用拇食二指夹持其向后突起的棘突两旁椎板处作“定点”,另一手托其下颌,将其头作前屈后仰的伸屈活动,当仰头时,“定点”手稍加力向前推动,使之在运动中推正。

有滑脱错位者,推正时双手抱头向上加力牵引,复位效果更好。

此法亦可仰卧进行,先后均加用手法提牵:

术者一手抱其后枕部,另手抱其下颌部(勿刺激颈前部),双手同时用力将头颈、上胸背部一齐提牵起来,并作轻微抖动3~5下,效果更佳。

此法多在其他正骨手法完成后进行。

4、俯卧悬吊冲压法

俯卧悬吊冲压法用于颈胸交界处(C6~T3)的各类型椎间关节错位。

本手法要认真注意‘冲压着力点’和方向,应尽可能准确地落于向后隆起或偏歪相关的椎板(棘突根部)、或后旋的横突上,以避免损伤棘上韧带,根据不同错位类型,选用不同的操作方法,分述如下:

(1)旋转式错位:

以C7棘突偏左,T1、2棘突偏右,T3相对在左(正常位)为例。

在床头边缘置软枕并突出边缘约5公分宽的位置,患者俯卧于软枕上,头颈部悬吊于枕外床边,待复位的C7-T3置于床缘处,双手自然分开放于床两侧,术者立于床头,将肩背部(重点菱形肌、冈上肌)放松手法完成后,左手掌根部按于T2棘突右旁椎板部作动点,右手掌缘部按于T3以下各椎棘突左旁作“定点”,令患者头面部向右转(T2棘突微动左旋,利于复位姿势),嘱患者颈背部肌肉放松,并令其作深呼吸,术者当其呼气时,双手同时用一有限度的‘冲压力’下按,由于术者左右手作用力方向不同,对T2/3错位椎体有旋转推压作用,能使旋转错位关节复位(图56)。

此左掌冲压力为复位动力,右掌尺侧的阻力对正常椎体起定点保护作用。

继T2、3纠正后,术者用左手按于T1、2棘突右侧为“定点”,右手掌根部按于C7棘突左旁椎板部,让患者头面转向左方,术者双手作一有限度的旋转分压力,促使C7/T1间“旋转式错位”复正。

(2)侧摆式错位仍以C7左T1右为例,患者体位同上述,术者双手抱其头,双手同时用力牵引(向地面方向下压)2、3下,继以右拇指按扶于其C7棘突左侧旁作定点,左手掌将其头颈部保持垂直不弯曲整体推向左侧屈姿势(只有C7/6椎间作侧屈活动),定点拇指加大阻力,重复2、3下;改用左拇指“定点”在其T1棘突左旁,右手扶其头作侧屈1-3下(动作要领同上),千万不要追求‘响声’,手法完成后,触诊棘突排列改善即止,旋转分压法与此侧向搬正法可交替重复进行2次,以求复位完善,但老年人有高血压者,不宜悬吊过久。

(3)滑脱式错位:

以主诉肩背部疼痛,触诊C7或T1后突T2凹陷有压痛,小菱形肌紧张不适者为例。

经放松手法或上述手法完成后进行此法。

患者术者体位同上,术者双手重叠,用掌根部“定点”于其后突的C7或T1棘突上,由上后向下前方作短速的冲压,“冲压力”先轻渐重(宁轻勿重),重复2~3下,手法完成。

此手法前后均加用手牵引(参阅本节2)效佳。

(4)倾仰式错位:

查明棘间距离,上宽下窄者是“仰位式错位”,反之为“倾位式错位”。

设C7/T1棘间增宽,T1/2棘间距缩窄,此为T1仰位。

术者经行放松手法或完成上述手法后作此手法。

患者和术者体位同上,双手抱扶其颈,掌缘按头部,作2~3下牵引,再以双拇指“定点”在T1棘旁偏下处,术者同步将棘突向上顺势按压以促T1复位;另设T1“倾位”,其间距则成C7/T1窄,T1/2棘间增宽,术者应“定点”在T1棘旁偏上处,先告知患者听口令“3”时配合抬头(患者悬吊床边,头部下垂位,抬头成颈过伸位),术者同步双拇指发力将T1推压向下复位。

检查椎间矩离,如症状消失,间距改善即手法完成。

(5)技术要点①先明确是“前后滑脱式”或“倾位仰位式”错位,以决定复位时,术者冲(按)压用力的方向,这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②每次复位前、后,都作手法牵引,前者牵引是增宽错位椎间距,以利复位时椎关节还纳,后者牵引是‘整理’椎间关系,可避免副反应。

③年老体弱、高血压病者,此法应慎用,必须用时,缩短悬吊时间,预备手法改用侧卧位完成后,始取悬吊体位,进行复位手法,在3min内完成。

(三)、理疗:

适用于各型颈椎病

1、高频热疗。

2、低中频电疗法。

3、光疗,如红外线、各种弱激光照射,偏振光、超激光等。

4、高压静电、高电位等。

5、石蜡疗法、熏蒸疗法等。

(四)、运动疗法:

功能锻炼特别适宜急性期过后的患者。

(五)、药物治疗:

适用于各型颈椎病

1、外用药局部使用,止痛、消肿、活血为主,多用各种膏剂、貼剂及外用酊油剂。

2、内服药物及对症治疗,急性期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松弛肌肉为主,多用非崽体类消炎镇痛药如扶他林、芬必得、布洛芬、消炎痛等。

3、封闭及穴位注射。

有经验者可在颈部神经根出口处进行局封、神经阻滞治疗

(六)、针灸治疗。

适用于各型颈椎病。

(七)、小针刀、微型外科治疗.

(八)、神经根有严重骨性压迫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九)重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调整治疗,改用保健枕,改善睡眠,加强颈部功能锻炼,预防复发。

【疗效标准】

(一)、疗效判断标准

1、治愈原有症状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

2、好转:

原有症状减轻,颈肩背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

3、未愈:

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康复前景】

1、绝大多数病人可完全治愈,康复前景好。

2、部分病人症状可时愈时发。

                       

二、脊髓型颈椎病 

【临床表现】

脊髓型颈椎病因颈部脊髓受压或脊髓无菌性炎症水肿而致,约占颈椎病的10%~15%。

病变早期,因压迫物多来自脊髓前方,故临床上以侧束、椎体束损害表现突出,有时压迫物也可来自侧方(关节突关节增生)或后方(黄韧带肥厚),而出现不同类型的脊髓损害。

早期颈痛不明显,而以四肢乏力、行走、持物不稳定为最先出现症状。

随病情发展发生自上而下的上运动神经原性瘫痪。

出现肢体僵硬、发沉、步态不稳,行走双脚有踩棉花感,上肢麻痛无力,持物坠落,胸腹部有束带感,大便无力,小便尿不尽感或尿失禁。

检查有肌力减退,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出现阵挛等。

X线平片与神经根型相似,脊髓造影、CT、MRI可显示脊髓受压情况。

【诊断】

(一)诊断依据

1、40-60岁多见,有肢体、躯干麻木,肌肉无力,症状时好时坏,呈波浪式进行。

2、行走双脚有踩棉花感。

下肢发沉,肌肉发紧,行走缓慢,步态不稳。

3、上肢麻木、疼痛、无力、持物坠落,严重者不能扣扣子。

4、颈部发僵或无症状。

部分病人胸腹部有束带感,大便无力,小便尿不尽感或尿潴留。

5、检查肢体有感觉减退、肌力减低、下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出现髌阵挛、踝阵挛。

6、X线片可有颈轴变直或向后成角,多发性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骨刺形成,颈椎节段性失稳,颈椎管矢状径小于13mm,或椎体椎管矢状径之比小于0.75,项韧带钙化、后纵韧带骨化征象等。

7、CT检查可显示椎管大小、椎体后骨刺、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钙化、椎间盘突出等。

8、磁共振显像,可显示骨、椎间盘、脊髓、软组织影像,可见脊髓是否受压、变细、有无炎症水肿、空洞或肿瘤等。

(二)鉴别诊断

1、凡有脊髓受刺激或损害者,均需与脊髓型颈椎病相鉴别。

颈椎骨折脱位、寰枢椎半脱位、颈椎先天性畸形、结核、肿瘤等,X线平片即可鉴别。

2、脊髓肿瘤:

脊髓进行性受压,症状进行性加重,感觉、运动障碍同时出现,尿潴留、卧床不起。

X线片见椎间孔扩大,椎体或附件破坏。

脊髓造影呈倒杯状阴影,脑脊液蛋白特高。

3、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

症状先上肢后下肢,由手到肘、肩。

手骨间肌萎缩、无力或不能持物,下肢有肌痉挛和病理反射,重者说话不清,脊髓造影通畅。

4、脊髓空洞症:

好发于青年人,痛温觉与触觉分离,温度觉减退突出,脊髓造影通畅。

5、外伤性脊髓病:

有颈椎外伤史,伤后立即或在两三天内出现四肢瘫或两下肢瘫,多有尿潴留,X线片见有颈椎骨折脱位。

【康复评定】

(一)同神经根型颈椎病

(二)应用脊髓型颈椎病临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