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神灵谱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40673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教神灵谱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儒教神灵谱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儒教神灵谱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儒教神灵谱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儒教神灵谱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儒教神灵谱系.docx

《儒教神灵谱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教神灵谱系.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儒教神灵谱系.docx

儒教神灵谱系

儒教的神灵系统(附:

儒教的天人观)

xxxx

转贴自:

儒教复兴论坛

天帝创世

世界创生以前,阴阳未交,乾坤未划,万象未成。

洪荒宇宙,一片混沌迷蒙。

没有阳光,没有雨露,没有万物,没有生命。

是昊天上帝化生了万物,创造了生命,创造了人类,创造了世界。

关于“天帝创世”,儒教经典中有详细的记载。

《易经》曰: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保合太和,乃利贞。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1]其意是说:

昊天上帝的创世功德多么伟大!

宇宙万物赖天恩天德,获得生命,得以生成,万物皆统属于天。

云行于天,雨施于地,万物具象成形,生生不已。

天帝命日神乘六龙之辇运行于天,而有日出日落,昼夜循环。

万物皆本天命,各成其性,各正其位,各得其所。

宇宙世界保持着中正和谐的天秩天序。

这就是儒教的创世纪。

xx诗云:

气体苍苍故曰天,

其中有理是为乾。

浑然气理流行际,

万物同根此一源。

依儒教经义,昊天上帝是万事万物的化生之源,是宇宙秩序和人间世界的创造者。

“天覆育万物,既化而生之,有养而成之,事功无已,终而复始”,世间万象,宇宙万物,全都统属于天。

“无天而生,未之有也。

天者,万物之主,万物非天不生”。

宇宙万物,是昊天上帝所化生;人间世界,是昊天上帝所创造。

人与万物,皆承天命,沐天德,受天恩,而得造化得养长。

“天执其道为万物主”,道贯乾坤,大化流行。

天帝造物创世,并非随意而为,乃是有道而施,循理而与。

宇宙万物,世间万象,皆禀天道天理而各成其性。

所以,物性即是天性,人道即是天道。

识物性可知天性,尽人道可知天道。

天地万物本为一体,而“仁”一以贯之。

“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就是昊天上帝化生万物和养长万物的天道与天德。

万物各正其位,各得其所,宇宙世界,秩序井然,是为天秩天序。

昊天上帝全善全德,全知全能,是宇宙万物的最高主宰。

《诗》云:

明上天,照临下土;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2]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

监观四方,求民之莫。

[3]昊天上帝伟大而威严,高高在上,照临下界;监管人间,滋养万物;辅佑下民,赏善罚恶。

昊天上帝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无所不知。

天德流行,无所不至;天恩所加,无往不惠;天罚所施,无有不严。

宇宙万物,人间万象,是非善恶,都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大哉,昊天!

xx哉,上帝!

“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

[4]天地之间人为大,在宇宙万物之中,人沐天恩独厚,得天宠有加,为万类之尊,万物之灵。

上帝创世之初,虽天地设位,万象具成,然而,文明未启,民智未开,伦常未立。

昊天上帝眷顾人类,故特立“君师”以治教天下。

君师,就是圣王。

上帝因对天下生民眷顾有加,特立“君师”,代上帝管理天下,教化百姓。

惟有“君师”能辅佐上帝,保民安民,把上帝的天恩天德布于四方。

据《易经》记载,六千五百年前,伏羲氏承上帝之命,仰观天象,俯察地理,“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观鸟兽之文以划八卦,开启文明。

并教人结绳为网,猎兽捕鱼。

炎帝神农氏,继青帝伏羲之后又教人制作工具,从事农耕生产,并开集市贸易,以利货物流通。

神农氏之后,又有黄帝、尧、舜相继而出,承天命以教百姓,制舟楫、驯牛马、造弓箭、筑宫室、创文字、作书简。

自此,文明开启,人文化成。

人类社会有了历史,有了伦常,有了善恶,有了意义和价值。

此后,经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一脉相承,儒教文明历四千年漫长的历史,由孔子集其大成而最终定型和成熟。

孔子承先启后,述作六经,综合三代,集四千年文明之大成,改制立法,垂统万世,儒教与中华文明遂有了数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

孔子就是昊天上帝为天下生民所立的君师和圣王。

儒教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儒教文明就是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就是儒教文明。

“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教经典,儒教六经是中华民族先圣先王治教天下的智慧结晶,孔子以前四千年的历史文化悉载于儒教六经之中。

儒教六经系孔子述作,孔子是儒教文明的集大成者,是中华民族的先知,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至圣神明。

儒教的神灵系统

有人说儒教不是宗教,其主要理由之一就是认为儒教不信神,没有超越的神灵。

这是对儒教最大的误解,是对儒教经典、教义及儒教历史缺乏了解而得出的结论。

在数千年的历史上,儒教圣徒,从帝王到士大夫到普通百姓,都虔诚地信仰天神、天命和天道。

在儒教经典中,有许许多多关于天神、地祗和人鬼的内容。

儒教的神灵系统、神人关系及神人交通方式,在儒教的经典中都有详细记载和阐述。

儒教经典中所记载的神灵就是儒教的神灵,儒教经典中所表述的神灵观就是儒教的神灵观。

《易经》曰:

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5]

儒教不仅仅是人文之教,道德之教,也是天人之教,神道之教。

儒教有自己的神灵系统,有完备的事神仪式以及庞大的神学体系。

神道设教,是儒教重要的本质特征。

不了解神道设教的内涵和意义,就不能充分体会和领悟儒教的魅力及圣德王心的高妙。

不通过神道的进路,就不能进入儒教文明的质核,其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只能是隔靴搔痒,浅尝辄止。

何谓神道设教?

《礼记》曰:

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

[6]

“明”,是指人间世界,是可见可闻的世界。

“幽”,则是神鬼的世界,是人们不能闻见的世界。

“神,天神,引出万物者”。

[7]这里的神,是指天神,天神即万物的创造者与主宰。

依儒教经义,除天神以外,宇宙万物,每一种类都有一主管之神。

如:

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海,井路门灶都各有主管之神,即儒教所谓

“百神”。

另外,神,也指亡灵,即人死后的存在。

“阳魂为神,阴魂为鬼;气之伸者为神,气之屈者为鬼”。

人死后,有的伸升于天而为神,有的屈附于地而为鬼。

制礼乐以明人道,究鬼神以明天道。

人道与天道相通,明人道就能明天道,知天道就能知人道。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即是此理。

儒教所谓“天人合一”,也是这个道理。

儒教神灵,有以下几类:

第一,天神。

以“昊天上帝”为主,日月星辰诸神为辅。

“昊天上帝”是儒教的至上神,是宇宙世界的创造者和万物的主宰。

第二,以社稷为代表的诸物百神。

“社者,土也;稷者,百谷之主”。

社稷神是儒教大神,位格仅次于昊天上帝。

第三,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圣贤神灵。

依儒教经义,孔子为儒教大神,位格仅次于昊天上帝,与社稷同格。

第四,以黄帝为代表的民族先王神灵,包括黄帝、伏羲、神农、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

第五,家族祖先神灵。

第六,历史上有功德于民者。

如:

殉国殉道的忠烈之士,节义之士,各行各业有创业垂统之大功者,均列为祀典,成为儒教神灵。

1)昊天上帝

昊天上帝是儒教的至上神,是宇宙世界的创造者和万物的最高主宰。

早在《尚书.尧典》中就有了关于上帝的记载:

“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

明朝末年,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来华传教,尊重中国人的传统信仰,把基督教的神译为中国儒教的至上神“上帝”。

其实,数千年来,“上帝”就始终是中国人信仰的至上神,而不是基督教的神灵。

关于儒教的至上神,历史以来有不同的称谓。

以“天”称之,则称上天、苍天、昊天。

以“帝”称之,则称上帝、天帝。

以“神”称之,则称天神、太一神。

隋代依《周礼》称“昊天上帝”,沿用至今。

在儒教历史上,对于至上神的称谓虽然不一,但其内涵却是一致的。

“以形体言之谓之天,以主宰言之谓之帝,以妙用言之谓之鬼神”。

[8]昊天上帝苍然广大,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故称之为“天”。

昊天上帝为万物的化生之源和最高主宰,至尊至上,故称之为“帝”。

“帝”字在甲骨文中形似花蒂,有花落生果之意。

“帝”为万物化生之源,有生物之德。

昊天上帝高高在上,君临下界,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故称之为“神”。

昊天上帝集天、帝、神为一体,亦天亦帝亦神。

“天”以言其广大,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帝”以言其创造世界,化生万物,全善全德,为宇宙万物的最高主宰;“神”以言其高妙,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天”为体称,“帝”为德称,“神”为功能妙用之称。

依儒教教义,天,有“人格之天”与“义理之天”两种意指。

义理之天是内在于生命的心性之天,即所谓性与天道。

人格之天是外在的主宰之天,即所谓人格神。

《学》《庸》《孟子》《易传》及宋明心性儒学所讲的“天”主要是义理之天。

心性儒学是儒教的内圣之学,修身之学,身心性命之学。

其对于天的理解有较强的义理化和心性化倾向,这是一套关于生命和道德的形上学。

心性儒学讲天道性理、尽性知天、天人合一、天即是理,这里的“天”就是义理之天。

《诗》《书》《春秋》及儒教经学所讲的天,则主要是人格之天,意志之天和主宰之天。

这个天是外在而超越的人格神,即昊天上帝。

《诗》xx:

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大雅文王》)

明明上天,照临下土”(《小雅谷风小明》)

宜民宜人,受禄于天”(《大雅生民》)

《书》xx:

“上天孚佑下民”(《汤诰》)

“先王有服,恪谨天命”(《xx》)

《论语》曰:

获罪XX,无所祷矣”(《八佾》)

天将以夫子为XX”(《八佾》)

这里的“天”都是指意志之天,主宰之天,是外在而超越的人格神,即昊天上帝。

义理之天与人格之天,内在之天与外在之天,并不冲突,并不矛盾。

恰恰相反,天的这种双重意指,铸就了儒教人神一体,内外相通,一以贯之的特殊品格及“中和之魅”的大道风范。

[9]昊天上帝是儒教的至上神,至尊至大,至神至明,君临下界,主宰万物。

千百年来,儒教从教主到普通圣徒都始终保持着对昊天上帝的敬畏。

敬天畏天,遵从天命,顺乎天意,循天道,存天理,这是儒教的基本教义。

XX曰: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

《诗》曰:

我其夙夜,畏天之威”(《周颂清庙》)

《书》曰:

“予畏上帝,不敢不正”(《XX》)

“X崇天道,XX天命”(《XX虺之诰》)

在儒教圣经之中,敬畏上帝之言,敬畏天命之言,俯拾皆是。

由此可见,儒教对于上帝及天命信仰的虔诚。

至于儒教祭天仪式之完备,祭天规模之宏大,祭天场所之雄伟,则是其他任何宗教都不能比拟的。

儒教之礼以祭祀为大,而祭祀之礼又最重祭天。

祭天之礼安排在正月上辛,为每年岁首第一件大事。

依儒教礼义,祭天必须先卜,不是吉日不得祭天。

丧者不祭,只有祭天可越丧而行。

董子说:

“《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

[10]可见,儒教对于祭天之礼,何等重视!

儒教对于昊天上帝的信仰,又是何等的虔诚!

2)圣王xx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儒教的创始人和集大成者,是中华文明的始祖,是中华民族的先知。

孔子远祖系商代王室,周灭商,周成王封微子启于宋,其远祖遂从王室转为诸候。

孔子之六代祖为孔父嘉,名“嘉”,字“孔父”,以功高德厚获赐族之典,其后代以先人之字为氏,是为孔氏。

孔氏为宋国公卿,至孔防叔时,孔氏为避宋国宫庭之乱而奔鲁。

至此,孔子先祖遂由贵族公卿转为士族之家。

孔子之父叔梁纥,系孔防叔之孙,武功卓著,力大无穷,在当时以勇闻名。

叔梁纥在逼阳之战中,力举悬门,拯救士卒,以战功封为鲁国陬邑大夫。

[11]孔子母亲颜氏,名征在。

叔梁纥六十六岁时娶颜征在为妻,婚后一年不见有孕,颜征在便前往尼山祈祷,求尼山神灵早赐贵子。

尼山祈祷归家后,颜征在腹中沉重,感觉异常。

入夜,梦中见祥云绕梁,一仙女牵着麒麟立于面前,颜征在上前施礼。

仙女道:

xx在听宣:

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

叔梁纥先祖宋公,系殷商之后,黑帝之子。

汝感黑帝之精,孕育玄圣,教化天下。

言毕,飘然而去。

麒麟猛喝一声,颜征在从梦中惊醒。

回想梦中之事,不甚明白。

后来,果然有孕在身。

产期将临,颜征在往尼山还愿。

途中,颜征在突然腹中阵痛,丫环将其扶进路边山洞歇息,不久,于洞中分娩。

千古圣王孔子,便于此洞诞生。

是年为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西元前

551年9月28日)。

孔子诞生的山洞后人名之曰“夫子洞”,也称“坤灵洞”,位于今山东省,曲阜市,尼山。

孔子有异表,其相貌生下来就与凡人不同,而带七露:

头顶四周高,中间凹,若反扣之天体,即所谓“反宇”;口大如斗;舌有七层纹理;虎掌;龟背;骈齿;辅喉。

依相学,这是德行至高的“圣者”骨相。

孔子因祷于尼丘山而生,生而有异表,头如反宇,类似尼丘山。

故名丘,字仲尼。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没有孔子,就没有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孔子的诞生,我们只能视为神恩、天德。

《书经》有云:

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

[12]

上帝因对天下生民眷顾有加,故特为生民立“君”,代上帝管理天下;为生民立“师”,代上帝教化百姓。

师,就是圣人;君,就是君王,今天也称国家元首。

集君师为一体,就是圣王。

惟有“圣王”能辅佐上帝,保民安民,教民化民,把上帝的天恩天德布于四方。

孔子就是昊天上帝为天下生民所立的“君师”,是昊天上帝派往人间管理天下,教化百姓的圣王。

孔子是儒教文明的始祖和集大成者,是中华民族的先知,是人类文明史上的至圣神明。

孔子“十又五而志于学”,精于“六艺”,学无常师。

曾问礼于老聃,习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好学不厌,博学多能。

孔子杏坛设教,聚徒讲学,首开私学之风,弟子三千,贤人七十。

后致仕从政,官至大司寇,摄行相事,治国有方。

孔子曾周游列国,游说诸候,干七十余君,传播推行儒教礼乐教化及仁政德治之道。

返回鲁国后,潜心述作儒教经典,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作《春秋》,制万世大法,彰显天心,遂行天命。

[13]

圣人不空生,必有所制,以显天心。

丘为木铎,制天下法

木铎是一种铜质木舌的铃,古代用于召集民众,宣政布教。

昊天上帝以孔子为木铎,振告万民,发布政令,推行教化,广施天德。

天降宣圣,代天立言,为生民制宪立法。

孔子承天命,立圣教,施政教于天下。

所以,圣人之言就是天言,圣训就是天训。

我们接受圣人的教化,就是顺乎天意,遂行天命。

儒教公羊学有“孔子为王”之说。

孔子为素王,素王就是无位之王。

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虽无爵禄之赏,斧钺之诛,却能“行天子之事”。

普通帝王为当下之君,当下之王。

素王则为“文王”,为万世之王。

孔子无当下之位,却有千秋之位。

孔子是万世师表,千秋文王!

荀子说:

“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

孔子代天立言,布天恩,施天德,承天命以行教化,是“尽伦”;制礼乐,作《春秋》,垂法万世,是“尽制”孔子既为至圣,亦为文王,集圣与王为一体,故称圣王。

圣王之道就是天道,是万古不变的常理常道。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道是恒常不变,万古不易的,不因治世而存在,也不因乱世而消亡。

故儒教万世一统,无论世俗政治如何治乱交替,变易循环,儒教始终是王官学,是中国的国教。

其“一统”地位,即便是在异族统治时期也从未被撼动。

没有孔子,就没有儒教;没有儒教,就没有数千年来的中华盛世。

儒教文明就是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就是儒教文明!

中华儿女,炎黄子孙,都是“天子”

和“圣徒”,都是昊天上帝的子民和圣王的信徒。

两千多年来,历朝历代无不崇儒尊孔。

儒教被定为万世一统的国教,而孔子则被奉为至圣神明,被尊为“文圣尼父”、“先圣先师”、“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大成至圣文宣王”。

孔子作为儒教的集大成者,作为中华文明的始祖,被中华民族奉上神坛,成为中国文化至高无上的至圣神明,成为中华民族的先知。

据《阙里志》载:

灵帝建宁二年,诏祀孔子,依社稷。

[14]

这即是说,在国家级的祀典中,孔子神灵与社稷神同格。

“依社稷”就是依照社稷神的祭祀等级和规格来祭祀孔子。

社稷神是儒教大神,位格仅次于昊天上帝,是昊天上帝的配享神。

依社稷之礼祀孔子,就说明在儒教祀典中,孔子被奉上神坛,是儒教大神,位格仅次于昊天上帝,与社稷同格。

自东汉以后,孔子就永享国家祀典,从未间断。

孔子走上神坛,成为儒教神灵和中华民族的至圣神明,这是两千年来的历史事实,是任何人也否认不了的。

大哉,xx!

xx哉,圣王!

近代以来,由于全面反传统主义的泛滥,激进主义者为“打倒孔家店”而抛出所谓“儒教非教”说,否认儒教是宗教。

认为孔子不是神而只是人,封孔子以“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等西式头衔。

其目的就是为了摘掉孔子头上的神圣光环。

把孔子推下神坛,还原成一个凡人,消解孔子的神圣性,进而取消民族信仰体系,以达到全面反传统的目的。

中华文明是人类四大文明之一,儒教与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并列为人类历史上的四大宗教,这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不争的事实。

孔子与耶稣、佛佗、穆罕默德一样,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先知和神明。

从来没有人会称耶稣为“思想家”,称佛佗为“哲学家”,称穆罕默德为“伦理学家”。

儒教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孔子是中华民族的先知,是中国文化的灵魂。

民族文化的复兴有赖于儒教的复兴与重建,而儒教的复兴与重建,则首先必须把孔子重新奉上神坛,恢复孔子的“配天大神”地位,以永享祭祀。

要重新恢复孔子在全民族每一个成员心中至高无上的神圣性,坚决杜绝和抵制一切贬毁、亵渎、戏虐甚至恶搞孔子的卑劣行径。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15]

维护孔子的神圣尊严,就是维护中华文明的尊严,就是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

师尊,则道尊;圣人尊,则文化尊;文化尊,则民族尊。

亵渎圣人,是对民族精神文化的作贱与犯罪。

这对于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而言,是绝对不应该有的行径。

3)xx神灵

祖先神灵为儒教大神,位格仅次于昊天上帝,与社稷和圣王同格,是昊天上帝的配享神灵。

《礼记》曰:

人本乎XX,此所以配上帝也。

[16]

由此可见,儒教对于祖先神灵的重视。

依儒教教义,祖先,包含民族祖先与家族祖先。

民族祖先是指华夏民族的开族先王,即以黄帝为代表,包括青帝伏羲、炎帝神农及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在内的民族始祖及民族先王。

家族祖先,则是百家姓氏的列祖列宗。

荀子曰:

先祖者,类之本也。

无先祖,恶出?

[17]

祖先与我们有血缘关系,有生身之恩,有身体发肤的创造之恩。

没有祖先,就没有我们的生命,没有我们的一切。

生身之恩是大恩,生身之德为大德。

正因为人本乎祖,所以依儒教教义,人人都应该尊祖、敬祖、崇祖。

儒教有“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之说。

依儒教教义,人的肉体生命死亡后,灵肉分离,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

肉身虽亡,而灵魂永存。

祖先的灵魂在肉体生命结束后并未消失,其魂气返本归于太虚。

他们只是以另一种形式在另一个更高维度的空间里存在,只不过我们凡人不能闻见而已。

他们仍然是我们家国中的一员,仍然以另一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生活产生影响。

对此,现代科学的认知范式是无法进行实证的,既不能证实其存在,也不能证实其不存在。

既不能证成,也不能证伪。

神灵是在科学认知视野之外的,这是科学和理性的局限。

故此,对于神灵,我们不能靠科学和理性去把握,而只能靠信仰。

圣人曰: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18]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19]

“如”字,高妙之极,必须细心体会,方能得其义蕴。

“如在”,就是说,神永

远存在于我们心中,我们将永远保持着对神的敬畏与信仰。

敬畏神灵,信仰神灵,又与之保持一定距离,这才是智慧。

不信则不敬,信而迷则惑。

能敬能远,方为正信。

惟有正信,才堪称智慧。

敬而不能远,则为迷信、邪信。

迷信与邪信都是愚昧的行为。

故儒教之于鬼神,敬而远之,提倡正信,而反对迷信与邪信。

神灵,可以通过告拜、祈祷、献祭等儒教礼仪与之感应和交通。

只要我们能尊祖敬宗,虔诚地信仰神灵,做到“事死如事生”,按照儒教的礼仪事神祭神,列祖列宗在天之灵就会与我们同在,就能以他们超自然的力量保佑我们平安幸福,得遂所愿。

惟有信仰能与神灵感通,惟有信仰能享神灵之德,惟有信仰能得神灵之佑。

《中庸》曰:

鬼神之德,其甚矣夫!

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

体物而不可遗。

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

洋乎!

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这是一种神秘而伟大的力量,一种超自然的力量。

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

人不能靠“闻见之知”去把握,只能靠“德性之知”去感受,去领会和体悟。

人只能靠虔诚的信仰与神灵交通感应,感而遂通,然后可以沐神灵的盛德,得神灵的辅佑。

正因为如此,儒教尊祖敬宗,虔信祖先神灵。

儒教自圣王孔子以至普通圣徒,都虔诚地信仰祖先神灵。

祖先崇拜是儒教重要的内容,也是儒教的本质特征。

祖先神是人格化的神秘灵体,具有超自然的巨大力量和盛德,祖先在中国人的心中永远是神圣的。

数千年来,从先圣先贤到普通圣徒,从帝王将相到士农工商,无不尊祖敬祖,拜祖祭祖。

帝王有宗庙明堂,百姓有宗族祠堂,家庭有祖先牌位。

祖先崇拜自上而下,化民成俗,构成了儒教文明独有的特质和魅力。

即便是近代以来儒教式微儒门淡泊的境况下,祖先崇拜仍然是中国民间普遍的大众信仰。

传统中国,宗族祠堂遍布天下,家家立牌位,户户承祭祀,人人拜祖先。

依儒教看来,立身成名,光宗耀祖,乃行孝之本;富贵发达,事业有成,是祖先保佑,祖德玉成。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管你是否有别的宗教信仰,不管你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谁都不敢不认祖宗,不敬祖宗。

儒教祖先神灵是所有中国人心中共有的神灵,祖先崇拜是所有中国人共同的信仰。

忤逆祖先,在古代中国为十恶之罪,是不赦之罪,杀头之罪。

儒教以祖先神灵为配天大神,位格仅次于昊天上帝,与社稷、圣王同格。

可见,祖先神灵在儒教文明中的地位是何等之高,分量是何等之重。

民族始祖,是我中华民族之根;列祖列宗,是百姓家族之根。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中华儿女都是炎黄子孙,是天子圣徒,切莫忘根忘本!

虔心所至,先圣先王及列祖列宗在天之灵将与我们同在!

大哉,儒教!

xx哉,xx!

昊天上帝于我们有化生之恩,大地于我们有养长之德,祖先生身,圣王治教。

故依儒教教义,事天地,尊祖先,隆君师,三者不可偏废。

荀子曰:

礼有xx: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

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

[20]

昊天上帝为儒教至上神,是百神之主,而圣王与祖先神为配天大神。

传统儒教中国,家家户户立“天地君亲师”牌位,以承祭祀,沿袭千百年,至今圣火不断。

由此可见,儒教神灵系统之完备及神灵信仰之虔诚与普及。

言儒教不是宗教,没有神灵信仰,实为妄言。

在中华文明的语境中,“宗”就是祖宗、宗族、宗庙、宗法之“宗”。

宗族即血缘群体,宗庙即祖庙,宗法即宗庙制度与宗族群体组织法。

“宗”是血缘群体的专称,儒教社会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社会。

天父地母,儒教敬天地,尊祖先而隆君师,这才是真正的“宗”教,即“敬天法祖”之教,“尊祖敬宗”之教。

许多人仅以西方的信仰与言说为标准,妄自测度中华文明,贬毁圣教。

实在令人遗憾,令人心痛。

炎黄子孙,天子圣徒,岂能绝天地而背祖宗?

注释:

[1]《XX乾圭卜彖》

[2]《诗经xxxxxx》

[3]《诗经xx皇矣》

[4]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三《人副天数》

[5]《xx观卦彖》

[6]《礼记乐记》

[7]《说文天》

[8]程颐《xx遗书》

[9]参见蒋庆《生命信仰与王道政治》第222--226页

[10]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五《郊祭》

[11]参见xx《xx传》

[12]《尚书xxxx》

[13]《演孔图》

[14]转引自李申《儒学与儒教》第114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