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mooc认识地球测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58599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大学mooc认识地球测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南京大学mooc认识地球测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南京大学mooc认识地球测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南京大学mooc认识地球测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南京大学mooc认识地球测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京大学mooc认识地球测验.docx

《南京大学mooc认识地球测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大学mooc认识地球测验.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京大学mooc认识地球测验.docx

南京大学mooc认识地球测验

大学通识课《认识地球》测验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

测定地球质量实验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A.万有引力定律B.杠杆原理C.角动量守衡定律D.质量守衡定律

答案:

A

地球科学面临的顶层科学问题包括()

A.地球系统不同圈层在不同时间尺度、不同空间尺度上的相互作用

B.地球各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与机理

C.用数学和信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描述和理解地球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机理

D.用更先进的方法和技术来获取地球系统演化的信息

答案:

A,B,C,D

以下哪些能源,使用后会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气体()

A.木材B.煤C.石油D.核能

答案:

A,B,C

判断题:

今天地球上的人类是在各个地区各自独立发展进化而来的。

()

答案:

判断题:

火星探测照片显示火星表面有很多流水地貌,证明火星表面曾经是有水的。

答案:

傅科摆的轨迹在沙盘上移动,这是因为()

A.沙盘在转动B.我们和沙盘一起转动,而傅科摆不转动

C.傅科摆自身在转动D.傅科摆和沙盘一起转动,只是转动速度不同

答案:

A,B

下面四人中,最早认识到“地球是个球体”的人是()

A.亚里士多德B.埃拉托色尼C.麦哲伦D.哥伦布

答案:

A

“海底扩”理论得到承认,最关键的因素是()

A.对海底地磁条带的解释B.海底山岭的发现

C.海底火山的分布D.海底沉积物的研究

答案:

A

导致海底岩石的磁记录呈条带状分布的原因是()

A.海底不断扩B.地磁极周期性地倒转

C.海底岩石对称地形成D.地磁场强度不稳定

答案:

A,B

判断题:

某种原子核具有放射性,说明这种原子核不是非常稳定。

()

答案:

埃拉托色尼的实验建立在下面哪些知识和判断的基础之上()

A.平面几何学知识

B.射向地面的为平行线

C.地表呈弧形

D.亚历山大城与塞恩城的方位和距离

答案:

A,B,C,D

用“铀铅原子钟”测定岩石年龄,需要知道岩石中最初的铀铅元素含量。

答案:

第二章

宇宙形成过程中,先出现恒星,再形成星云。

答案:

以下关于多普勒效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当物体向我们高速接近时,声波频率会变高。

B.当物体向我们高速接近时,光波频率会红移。

C.当物体向我们高速离开时,声波频率会变低。

D.当物体向我们高速离开时,光波频率会蓝移。

答案:

A,C

16世纪后半叶,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创建了一座天文台,并通过天文观测得出行星的运动轨道是椭圆形的。

()

答案:

冰是固态的,所以相同体积的冰比水重。

()

答案:

地球上的元素根据分布不同可分为亲气和亲水、亲石、亲硫、亲铁四种,其中亲石元素主要分布在地核中。

()

答案:

以下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质量较小的恒星死亡时,形成光度很弱的白矮星。

B.大质量恒星死亡时会发生超新星爆发,产生极大的亮度。

C.超新星爆发后,恒星核心以外的物质被高速抛出,形成星云,并能再次聚合为恒星或行星。

D.黑洞即表面黑色的巨洞。

答案:

D

太阳系是由以下哪些物质构成的()

A.太阳B.行星C.彗星D.星际物质

答案:

A,B,C,D

太阳系最边缘的部分称为柯伊伯带。

()

答案:

太阳系八大行星中,距离地球最近的两颗行星是()

A.水星和火星B.金星和火星C.金星和木星D.水星和金星

答案:

B

以下关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一种充满宇宙空间的微波信号

B.辐射强度在宇宙不同方向上差别很大

C.大约相当于温度3K的黑体发射的辐射强度

D.宇宙学说认为,微波背景辐射是宇宙大爆炸的残余“尾音”

答案:

B

地球上的锌元素是超新星爆发后的产物。

()

答案: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北极星和月食的观察使罗素意识到“地球是个球体”。

B.“盖天说”、“宣夜说”和“浑天说”都是中国古人的宇宙观。

C.“地心说”这一太阳系模型影响了人类1500年。

D.宇宙是由包括银河系在的大约1000亿个星系所构成的。

答案:

A

以下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冰的密度比水小B.化学元素能够人工合成

C.铁元素在地壳中含量最多D.宇宙中氦元素的丰度最大

答案:

C,D

第三章

根据陨石的“冷凝模式”,请将以下化合物按照其冷凝的温度由高到低排列()

A.铝、钙、钛的氧化物B.铁镍合金C.铁氧化物D.冰

答案:

A,B,C,D

以下表述中,正确的是()

A.陨石的年龄与地球一样老,成分和太阳一样原始

B.球粒陨石是一类未分异的陨石,其中铁与硅酸盐的比值接近于地核、地幔中的铁与硅酸盐的比值

C.分异的陨石有玄武质无球粒陨石和铁陨石两种

D.落在地球上的陨石,80%都是铁陨石

答案:

A,B,C

人们利用质谱仪发现了铀、铅的同位素,质谱仪的发明者是()

A.卢瑟福B.博尔特伍德C.霍姆斯D.阿斯顿

答案:

D

帕特森用Pb同位素测(Pb207/Pb204,Pb207/Pb204)比值,结果测得的海水、海相沉积岩、夏威夷玄武岩、陨石等值都处在同一条直线上,说明()

A.这些物质都来自于同一个母体

B.这些物质的年龄都一样

C.这些物质的成分都一样

D.这些物质的年龄都能代表地球的年龄

答案:

A

以下表述中,正确的是()

A.自然界存在两套铀-铅时钟,其中铀的半衰期分别为45亿年和7.04亿年

B.卢瑟福在铀铅衰变的基础上提出了“铀-铅时钟”

C.由于铅比氦的移动性差,所以“铀-铅时钟”比“铀-氦时钟”更准确

D.铅的四种同位素分别为铅205、铅206、铅207和铅208

答案:

A,C

地球的雏形与哪种陨石有关()

A.球粒陨石B.玄武质陨石C.铁陨石D.镍陨石

答案:

A

哪块陨石被称为地球年龄研究史上的“罗塞塔碑”()

A.阿林陨石B.孟伯希陨石C.阿连德陨石D.威拉姆特陨石

答案:

C

以下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两个形成于同一时期的地层,岩层位置一定相同。

B.两个形成于同一时期的地层,大都包含相同的古生物化石。

C.两个形成于同一时期的地层,不一定都是水平的。

D.两个形成于同一时期的地层,不一定都位于同一地区。

答案:

A

根据半衰期的不同,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不同的研究领域,以下四个选项中,用于人类考古学的是()

A.14C—14N

B.40K—40Ar

C.238U—206Pb

D.87Rb—87Sr

答案:

A

常见的陨石有()

A.球粒陨石B.玄武质陨石C.铁陨石D.镍陨石

答案:

A,B,C

首先发现放射性现象的科学家是()

A.卢瑟福B.贝克勒尔C.居里夫人D.博尔特伍德

答案:

B

以下关于地球年龄的研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A.达尔文根据河谷侵蚀速率推测出白垩纪有3亿年历史

B.乔利根据江河携带盐类入海推测出海洋有1亿年历史

C.开尔文根据热流理论提出地球的年龄为0.25亿年

D.霍姆斯根据地壳岩石中“铀-铅”丰度估算地球年龄为45亿年

答案:

D

第四章

地球南北两极时常出现的极光现象,是由于南北极大气中的气体分子受高能粒子的激发,电离时产生的发光现象。

()

答案:

地磁场主要由地球外核的差异运动造成的。

答案:

以下关于地震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大多数的地震都源于地层的断裂B.断层相对运动,释放能量,从而引起地震

C.地震发生的位置称为震中D.日本是个多地震的国家

答案:

C

以下表述中,正确的是()

A.地球部各处的物质密度均相等B.地表岩石的密度等于地球的平均密度

C.地表岩石的密度大于地球的平均密度D.地表岩石的密度小于地球的平均密度

答案:

D

以下关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震多分布于海沟一侧

B.地震在海沟两侧均匀分布

C.震源深度越深,距离海沟最近

D.震源深度越深,距离海沟最远

答案:

A,D

“莫霍面”位于大陆之下30或40公里深处,“古登堡面”位于大陆之下2900公里深处。

答案:

关于地球的物理化学组成,正确的是()

A.地球中心是铁镍组成的地核

B.地核之外包裹着由硅酸盐组成的地幔

C.地幔之外包裹着由碳酸钙组成的地壳

D.陆壳比洋壳含更多的硅

答案:

A,B,D

随着纬度的增加,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越来越大。

()

答案:

地球外核呈液态的原因为()

A.含有熔点较低的元素B.压力很大C.自转产生的离心力所致D.温度很高

答案:

A,D

以下关于地磁场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磁性矿物在地壳与地幔中的不均匀分布造成了地磁场的局部差异

B.地磁场的磁极并不固定,每30万年左右会发生一次倒转

C.每当磁极倒转时,地球上的生物就会出现一次大灭绝

D.通过对岩石磁性条带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的历史

答案:

C

以下关于地球形状的研究说法不正确的是()

A.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B.亚里士多德通过月食时地球在月球表面的弧形阴影判断地球为球体

C.厄拉多塞用简单的几何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D.罗素通过观察在不同纬度北极星相对于人的位置变化认为地球是个球体

答案:

D

地磁场的分布是均匀对称的,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影响。

()

答案:

地球表面距离地心最远的地方是()

A.珠穆朗玛峰B.希夏邦马峰C.洛子峰D.钦博拉索山

答案:

D

地球自转轴和地核旋转轴重合。

答案:

第五章

越往地球部温度越高,所以海底海沟处的热流值比海岭洋中脊处高。

答案:

公元前1500年左右,圣多里尼火山喷发毁灭了下面哪个古代文明

A.米诺斯文明B.迈锡尼文明C.古埃与文明D.古希腊文明

答案:

A

海底地磁条带的形成说明()

A.地磁场出现异常B.海底在扩C.大陆在漂移D.板块在条带处碰撞

答案:

A,B

以下关于大洋中脊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大洋中脊是分离的板块边界

B.上地幔岩浆从大洋中脊上涌,形成新的海底,并将两边的岩石推开

C.岩石圈的不均匀性导致的差异运动,使得洋中脊处常发育转化断层

D.洋中脊不能延伸至陆地表面

答案:

D

喜马拉雅山脉的高度受以下哪些因素的影响()

A.板块挤压速度B.山脉岩石的性质

C.岩石的风化作用D.山脉下部岩浆房的抬升

答案:

A,B,C,D

摩西出埃与记中关于海水变化的描述,应是以下哪种地质现象的直接结果

A.火山B.地震C.海啸D.风暴

答案:

C

今天非洲、南美洲和印度等地的低海拔、低纬度地区存在很多处冰川作用的痕迹,是因为2亿多年前,这些地区曾经连成一片,位于地球的南极附近,冰川发育显著。

答案:

太平洋火山岛的分布具有离洋中脊越远年代越老的特点。

()

答案:

以下表述中,符合事实的是()

A.格纳认为地壳能在地幔上移动B.格纳认为陆壳能在软流圈上移动

C.格纳认为陆壳能在洋壳上移动D.格纳认为陆壳漂浮在海洋上移动

答案:

C

大陆漂移学说提出之后未被其他学者承受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合理的动力学机制B.格纳的证据不够充分

C.海底扩现象还未被发现D.格纳只是个气象学家

答案:

A,C

以下表述中正确的是()

A.喜马拉雅山主要由玄武岩构成

B.2008年汶川地震与喜马拉雅山地区板块运动有关

C.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给山脉北部的中亚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D.喜马拉雅山的年龄非常古老,大约在2亿年前的超大陆就存在

答案:

B

赫斯的海底扩假说建立在以下哪些测量结果之上()

A.海底热量B.海底地形C.海底火山与深海沉积D.地震分布

答案:

A,B,C,D

以下哪些证据支持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

A.在南美洲和非洲都能见到中龙化石

B.大西洋两岸具有相似的古生代海相无脊椎动物化石

C.南极洲发现了许多其他大陆上存在的陆生爬行动物化石

D.南方各大陆和印度都有舌羊齿植物群化石

答案:

A,B,C,D

第六章

关于植物登陆,以下说确的是()

A.发生在约4亿年前

B.为动物登陆做好了准备

C.完善了全球生态系统

D.提高了大气中的氧含量

答案:

A,B,C,D

()化石的发现令科学家将人类的起源由欧洲转移至亚洲。

A.“爪哇人”B.“人”C.“元谋人”D.“蓝田人”

答案:

A,B

下面关于蕨类植物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蕨类植物以孢子进行繁殖

B.蕨类植物是最早的陆生维管植物

C.蕨类植物已能完成脱离水生环境生活

D.古生代蕨类植物比现生蕨类植物种类多得多

答案:

C

中生代时期,恐龙居于统治地位,当时的哺乳动物()

A.种类很多B.种类很少C.体形较大D.体形很小

答案:

B,D

目前全球进入了又一次大规模生物灭绝期,灭绝速度为自然条件下的千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变暖B.太阳活动加剧C.地球系统不稳定D.人类的活动

答案:

D

磁铁矿可以促使氮气和氢气复合成氨,而氨是生命必不可少的一种化合物。

答案:

恐龙灭绝之后,()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陆生动物。

A.两栖动物B.爬行动物C.鸟类D.哺乳动物

答案:

D

非洲纳米比亚海岸一处悬崖峭壁,是雪球地球曾经存在的证据之一,依据是()

A.地层中有典型的冰川沉积物B.地层中有很厚的碳酸盐岩

C.地层不整合度很高D.地层所在地非常荒凉

答案:

A,B

脊椎动物由脊索动物进化而来,最早的脊椎动物是虫。

答案:

关于生物学演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开始于第一个单细胞原始生命出现后

B.可分为细胞演化和系统演化两个阶段

C.细胞演化阶段持续时间比系统演化阶段要长

D.细胞演化阶段是从原始的单细胞生命产生到后生动植物的大量出现

答案:

C

()最先提出小行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的观点。

A.格纳B.达尔文C.阿尔瓦雷斯D.米勒

答案:

C

寒武纪时期生命大爆发的原因可能是()

A.大气圈氧含量的增加B.超级大陆解体

C.海水中磷酸盐含量增加D.全球地表温度趋于稳定

答案:

A,B,C

中生代时期,恐龙居于统治地位,当时的哺乳动物()

A.种类很多B.种类很少C.体形较大D.体形很小

答案:

B,D

第七章

以下关于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异常气候,不正确的是()

A.首先影响南美洲、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

B.南美洲西北沿岸变成干旱沙漠

C.澳大利亚遭遇严重干旱

D.印度尼西亚强降雨不断

答案:

B,D

水对陆地的剥蚀作用包括化学侵蚀和机械剥蚀。

答案:

厄尔尼诺最早指()

A.赤道海面的异常增温

B.海气作用下的气候异常

C.海气之间的强耦合

D.全球围的气候异常

答案:

A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在某种程度上支配着地表的地质运动

B.地球上的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状态存在

C.水对某些化合物具有溶解、搬运和沉积作用

D.水是生物的组成部分

答案:

A,B,C,D

以下关于地球表面系统能量交换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从理论上讲,表面系统与太阳辐射之间的能量交换是平衡的

B.不同地理位置所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各不相同

C.海洋对于太阳辐射能量的吸收远低于陆地

D.地表存在水平方向上的能量输送

答案:

C

以下关于太阳辐射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太阳辐射是一个连续的电磁波谱

B.可见光只是太阳辐射中的一小部分

C.总的来说,波长较长的电磁波穿透大气的能力更强

D.总的来说,波长较长的电磁波对生命伤害更大

答案:

D

大洋环流大概每隔多少年循环一次?

A.100年B.1000年C.5000年D.10000年

答案:

B

以下对于大气圈各圈层的描述正确的有()

A.对流层空气分布均匀,高度分布不均匀

B.平流层臭氧集中,尘埃很少,透明度高

C.中层大气在其中进行强烈的化学反应

D.热层即电离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

答案:

A,B,C,D

以可溶性盐形式进入大海的化学元素,最有可能成为生物壳体的是()

A.钠B.钾C.镁D.硅

答案:

D

太平洋赤道附近温暖的海水沿表层向()流动,进入大西洋后(),至冰岛、格陵兰岛附近,再沿深层向()流动,最后受热上升,形成大洋环流。

A.西、北上、赤道

B.东、北上、南极

C.东、南下、赤道

D.西、南下、南极

答案:

A

以下有关《蒙特利尔协定》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诞生于1987年

B.源于当年发现的臭氧层空洞

C.目的是控制氟氯烃等物质使用

D.是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国际协定

答案:

B

地球经线方向上,南北半球各有几个大气环流圈?

A.1B.2C.3D.5

答案:

C

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温室气体是甲烷

B.二氧化碳造成的温室效应最强,所以最受关注

C.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等多种

D.温室气体能保持地表温度

答案:

A,B

第八章

目前,全球围的石油需求正在稳步增长。

答案:

以下哪些描述,符合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的现况()

A.水土流失严重B.土地沙漠化不断扩大C.草原退化D.森林面积稳中有升

答案:

A,B,C

下面关于我国矿产资源的描述,正确的是()

A.种类齐全B.煤炭储量丰富C.富矿比较多D.优质能源储量较低

答案:

A,B,D

目前世界总人口已达()

A.70亿B.60亿C.100亿D.120亿

答案:

A

我国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极不均匀,90%以上的森林资源集中分布于西部地区。

答案:

盐碱地治理中的关键措施是调节和控制盐碱地地区的区域水盐状况。

答案:

不透水层可视作含水层的顶和底板,保护含水层中的水不被污染。

答案:

我国干旱情况比较严重的是西部地区。

答案:

一年中南北半球承受的太阳辐射量相等的时间是()

A.3月20或21日B.6月21或22日C.9月23或24日D.12月21或22日

答案:

A,C

有色金属矿物包括()

A.铜B.铁C.钛D.锌

答案:

A,C,D

以下关于我国长江以北地区自然资源的描述,正确的是()

A.平原较多B.耕地资源较多C.水资源丰沛D.煤炭资源集中

答案:

A,B,D

除中国大陆和地区外,对南沙群岛的全部或部分所有权提出要求的国家还有()

A.越南B.印度尼西亚C.马来西亚D.菲律宾

答案:

A,C,D

《寂静的春天》中指出,生命具备了改造环境的异常能力是在()出现之后。

A.人类B.猩猩C.恐龙D.蓝绿藻

答案:

A

对()的破坏,能直接导致生物多样性的消失

A.森林B.大气C.水源D.沙漠

答案:

A

第九章

下面哪些信息是研究古气候的主要资料来源()

A.岩石中的放射性元素含量B.历史记录C.树木生长纹D.南极冰芯

答案:

B,C,D

庞贝城的湮没与()有关

A.维威火山B.圣多里尼火山C.基劳维亚火山D.培雷火山

答案:

A

关于碳排放,以下说确的是

A.中国目前的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一

B.美国曾经是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

C.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一

D.美国的人均碳排放量远高于中国

答案:

A,B,D

通过测定海底有孔虫壳体中18O和16O的比值,可以得出远古时期海水的温度。

答案:

地球现在处于间冰期。

答案:

全球变化是一门系统科学,需要将地球各个亚系统间的相互作用与物理、化学过程综合起来研究。

答案:

下面关于中国古代气候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两宋都处于一个比较温暖的时期

B.明代正处于一个冷暖频繁变化的时间

C.气温下降会导致北方游牧民族南侵

D.气温升高有利于国力的提升

答案:

A

近5000万年来,全球气温逐渐升高。

答案:

以下关于厄尔尼诺现象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每隔几年发生一次

B.发生在赤道附近的东太平洋上

C.会造成印尼地区的干旱

D.正常年份洋流由西向东,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出现逆转

答案:

D

江南地区“夏六月夜雪”的事件说明当时气候较冷,处于冰期。

答案:

中国古代典籍中,对研究古气候最有帮助的是()

A.诗词B.传记C.经书D.方志

答案:

D

比冰岛纬度更高的格岛却有着“绿色之地”的美名,是因为

A.发现冰岛时,全球气候较冷

B.发现格陵兰岛时,全球气候较暖

C.发现格陵兰岛时,是春天

D.发现冰岛时,是冬天

答案:

B

第十章

公元79年,哪座火山的爆发淹没了古罗马的庞贝城()

A.维威火山B.埃特纳火山C.圣海伦火山D.皮亚图博火山

答案:

A

以下哪些属于骤发性灾害

A.沙暴B.沙漠化C.水土流失D.山体滑坡

答案:

A,D

地震大多分布于板块的边界区域。

答案:

海水急速退潮很有可能是发生海啸的前兆。

答案:

非洲尼奥斯火山湖导致的灾难,祸首是()

A.火山喷出气体B.熔岩流C.碎屑流D.灰尘

答案:

A

下面关于火山喷发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正确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