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00600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7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最精的宇宙,最好的地球

   “我快没电了,天色渐暗。

   2018年6月,一场火星尘暴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收到了来自“机遇”号火星探测车的信息。

随后,它与地球失去了联系。

   “机遇”号原本设计工作90天,但它带着人类的期盼,独自在遥远的火星辛劳了14年——它是21世纪初火星探测的双子星之一、“子午线平原”的主人、太陽系第一深的陨石坑“维多利亚”的客人、“火星马拉松”的首个完成者、“奋进”陨石坑的征服者……如果换作人,那该是怎样孤独而英勇的一生。

   当时,NASA给“机遇”号回复了一首美国经典蓝调《再见,后会有期》。

歌里唱着:

“我们将再次见面/在夏日让人愉快的每一天/去经历明亮鲜艳的一切/……/当夜晚渐渐来临/我看着那月亮/然后我们将再次见面。

   而下一次见面,或许是在下一个14年。

   2018年8月,NASA宣称要用195亿美元在2033年将人类送上火星。

但这将是一次有去无回的单程之旅——先不说火星上是否存在不明的危险,抵达火星需要200天左右,以目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提供大规模的物资运输,也就无法解决人类自身的生存问题。

   不只是火星,太阳系的其他星球也不友好。

在月球上,一个穿着宇航服的人只能存活7小时,之后会因氧气不足而死亡;在温度介于零下170℃至430℃的水星,人大约只能支撑2分钟;在超高压强的其他星球如天王星、海王星和土星,人一秒钟都活不了。

   也就是说,当人类最终冲出地球,首先面临的就是死亡这道铁壁,如科幻作家刘慈欣在《流浪地球》中所说:

“这墙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

   就算解决了在宇宙中的生存难题,人类也可能最终只得到一个“最糟的宇宙”。

《三体》系列的第二部《黑暗森林》认为,如果宇宙中有任何文明暴露自己的存在,它将很快被消灭,所以宇宙一片寂静。

这个结论被中国读者称为“黑暗森林猜想”。

   再退一步说,即使人类顺利进入“太空大航海时代”、实现星际开拓大业,也要面对一个大问题:

时间。

试想,你坐上一艘巨大的宇宙飞船踏上“寻找新家园”的奥德赛之旅,在漆黑寂静的太空中飞向一个遥远的目标。

出发时,它花了2000年时间加速;路途中,它保持巡航速度行驶了3000年;快到目标星球时,它再用2000年减速。

飞船上一代又一代的人出生又死去,地球成为上古时代虚无缥缈的梦幻。

   而你——星辰宇宙中的蜉蝣,当年对地球投以最后一瞥时,是否意识到自己并非什么高维度的造物主?

你一辈子80—100年的寿命,还不够大陆漂移一米。

与蜉蝣相比更为不幸的是,你现在就能想象到自己“朝生暮死”的图景。

   那么,人类为何总想着逃离地球呢?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

人们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说的这句话,很适合用来回答这个问题。

   1968年12月,“阿波罗8号”上的宇航员比尔·安德斯拍下了地球从月球边缘升起的标志性照片《地出》,这是人类史上第一张能看到地球全貌的照片。

安德斯回忆起当时绕行月球的情境时说:

“这个叫作地球的物体,它是宇宙当中唯一的颜色。

   有学者认为,这张照片点燃了一场大众环境运动。

蕾切尔·卡森在彼时出版了《寂静的春天》,联合国则宣布了第一个“地球日”。

地球突然开始占据人类的头脑,仿佛我们从司空见惯中突然警醒一样。

   安德斯不是唯一一个从太空看到地球而感到惊奇的宇航员。

最近在国际空间站上执行“远征19号”任务的巴拉特称,俯瞰地球时让他颇感震撼。

他说:

“毫无疑问,当你从这里俯视地球时,你就会被它的美丽所折服。

有两件事你会立刻醒悟,一件是你曾对它有多忽略,另一件是你多么希望能尽最大努力呵护它。

   对这些宇航员来说,住在太空越久,思念人间烟火之情越浓。

解决“乡愁”的法子就是在空间站里干一些在地球做的事儿,例如看电影、听音乐、上网、与妻儿通电话,甚至自己种菜、做比萨和蛋糕。

1972年,“阿波罗16号”的宇航员查理·杜克在执行第三次、同时也是最后一次登月任务时,将随身携带的一张全家福照片用塑料膜裹着,放在布满沙粒的月球表面拍照留念。

照片里,是他与太太多萝西、两个儿子查尔斯与汤玛斯。

   现在,请重新认识一下地球给予我们的种种特权——磁场和大气层对太阳的双层防御、适温气候、一倍的大气压强、重力、食物遍地……这些因素全部都刚刚好,你才能够不穿宇航服普普通通地过着每一天。

     当然,几分钟后,我们很快就会将这些恩惠忘得一干二净。

 

(作者阿饼,选自《新周刊》2019年第5期

(1)结合文本内容,品味NASA给“机遇”号回复的那首美国经典蓝调《再见,后会有期》歌辽中所传递出来的意蕴。

(2)根据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划线句“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

人们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的理解。

(3)归纳下面园组数据所反肤出来的信息。

①2018年8月,NASA宣称要用195亿美元在2033年将人类送上火星。

②在月球上,一个穿着字航服的人只能存活7小时,之后会因氧气不足而死亡;在温度介于零下170℃至430℃的水星,人大约只能支撑2分钟;在超高压强的其他星球如天王星、海王星和土星,人一秒钟都活不了。

③试想,你坐上一般巨大的字宙飞船踏上“寻找新家园”的奥德赛之旅,在漆黑寂静的太空中飞向一个遥远的目标。

出发时,它花了2000年时间加速;路途中,它保持遇航速度行驶了3000年;快到目标星球时,它再用2000年减速。

④你一辈子80~100年的寿命,还不够大陆源移一米。

(4)根据选文内容,说说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案】

(1)美国将会继续实施火星探测计划的雄心壮志,未来火星探测进展的乐观预测

(2)这句话是对“人类为何总想着逃离地球”问题的回答,同时也是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人类身处地球,无法真正看清地球,只有在离开地球、探索字宙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才会真正看清地球、了解地球。

(3)探索太空需要的费用昂贵,准备时间长,人类自身渺小,实现星际开拓大业面临难题,希望渺茫(生存问题和时间问题)。

(4)人类要正视宇击探索之路的漫长和艰巨;不要忽略地球的美好和地球给子人类的愿惠;警程人类要尽最大努力呵护地球。

【解析】【分析】

(1) 结合文本语境分析,美国图家航空就天局(NASA)是在“机遇”号火星探测在快没电,将与地球失去了联系的时候回复的这首美国经典蓝调《再见,后会有期》,“在夏日让人愉快的每一天/去经历明亮鲜艳的一切……/当夜晚渐渐来临/我看着那月亮”描绘了一幅非常美丽的画面,两次使用“我们将再次见面”,强调了美国将会继续实施火星探测计划的雄心壮志,未来火星探测进展的乐观预测。

(2)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上文说明了人类冲出地球所面临的重重困难,但即使困难重重,人类还是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去探索太空,因此作者就针对人类的这一行为思考并提出这个问题:

那么,人类为何总想着途离地球呢?

而“…自己”这个东而是看不见的,人们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上面这个问题的回答,同时它也是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根据语境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人类身处地球,无法真正看清地球,只有在离开地球、探索字宙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才会真正看清地球、了解地球。

(3)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从“2018年8月,NASA宣称要用195亿美元在2033年将人类送上火星”可以看出探索太空需要的费用昂贵,准备时间长;从“一个穿着字航服的人只能存活7小时,之后会因氧气不足而死亡;在温度介于零下170℃至430℃的水星,人大约只能支撑2分钟;在超高压强的其他星球如天王星、海王星和土星,人一秒钟都活不了 ”说明实现星际开拓大业面临难题,希望渺茫(生存问题和时间问题),从“出发时,它花了2000年时间加速;路途中,它保持遇航速度行驶了3000年;快到目标星球时,它再用2000年减速 ”和“你一辈子80~100年的寿命,还不够大陆源移一米”说明人类自身渺小。

(4)这篇文章从“机遇”号火星探测车消失说起,前半部分重点说明了说人类探究太空的重重困难,后半部分通过“阿波罗8号”上的字载员比尔·安德斯拍下了地球从月东边缘升起的标志性照片《地出》和宇航员在太空的所见所感说明地球具有令人震撼的美以及适合人类舒服的生活。

由说明内容来看,作者的写作意图是:

人类要正视宇击探索之路的漫长和艰巨;不要忽略地球的美好和地球给子人类的愿惠;警程人类要尽最大努力呵护地球。

故答案为:

⑴美国将会继续实施火星探测计划的雄心壮志,未来火星探测进展的乐观预测

⑵这句话是对“人类为何总想着逃离地球”问题的回答,同时也是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人类身处地球,无法真正看清地球,只有在离开地球、探索字宙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才会真正看清地球、了解地球。

⑶探索太空需要的费用昂贵,准备时间长,人类自身渺小,实现星际开拓大业面临难题,希望渺茫(生存问题和时间问题)。

⑷人类要正视宇击探索之路的漫长和艰巨;不要忽略地球的美好和地球给子人类的愿惠;警程人类要尽最大努力呵护地球。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引用歌词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语境,然后再根据语境分析引用歌词的内容和作用。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结合语境分析,在理解语境之后再结合语境分析理解语句的意思。

⑶此题考查概括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抓住句子的主要信息,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⑷本题考查探究文章主旨的能力。

文章主旨是指文章的写作意图,它是文章的灵魂。

其内涵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道理感悟和希望号召等。

归纳文章主旨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首先整体把握全文。

要能对所给材料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

这样才能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满

   ①小满节气,在每年5月20日至22日之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

今年小满交节时刻为5月20日22时36分。

   ②寒来署往是气候,鸟语花香是物候。

小满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

其关注点不在气,而在物。

古书称“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这时,北方冬小麦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叫“小满”。

小满是最“接地气”的节气。

   ③农谚有“小满小满,麦粒渐满”的说法。

此时,小麦度过一冬的休眠期后,经过返青拔节,抽穗开花,亟须熏风暖熟,虽然仍是一片青绿,但有着一股蓄势待发的劲头。

麦穗已经抽齐,麦粒鼓着腮帮一般,泛出一层透明的绿色。

等到这晶莹的嫩绿变为黄绿,麦子也即将成热了。

农谚又云“小满未满,还有危险”。

小麦成长的最后阶段灌浆期十分关键,籽粒才刚刚盈实,若碰到灾难天气或病虫害,麦粒未经过充分的乳熟期,小麦的品质便会大打折扣。

   ④在南方地区,小满还有“小满小满,江河渐满”的说法,反映了这时南方降雨增多的气候特点。

确实,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渐次进入夏季,雨量越来越大,江河的水位也逐渐上涨。

   ⑤此时,南方的旱稻早已抽穗,农人除了给旱稻施肥,还要忙着栽插中稻,“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

农人们将培育好的秧苗按间隔,齐整地栽插在地里。

若是高度机械化的地区,就采取机器种植了。

但最重要的,是“水”。

若小满雨水不丰,稻田田坎干裂,就无法栽插水稻;若雨水过丰,栽插好的稻苗便经不住大雨的袭击,秧苗轻则东倒西歪,重则被雨滴打伤。

南方的小满节气,充满了对水的期许。

   ⑥小满,是麦子的秋,是水稻的夏。

(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文章第①②段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试举例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3)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能否删掉?

为什么?

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渐次进入夏季,雨量越来越大,江河的水位也逐渐上涨。

(4)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人们也由此制订了《二十四节气气候农事歌》。

请在下列横线上填上相关的节气名称,将农事歌补充完整。

①________天暖地气开,冬眠蛰虫苏醒来。

②________春始草青青,种瓜点豆好时辰。

③________结冰又结霜,抓紧秋翻蓄好墒。

(注:

墒,土壤适合种子发芽和作物生长的湿度。

【答案】

(1)逻辑顺序。

作者按照逻辑顺序依次介绍了以下内容:

小满的时间;小满的含义;小满时小麦的生长特点;小满时的气候特点;小满时农事的特点。

(2)说明方法:

①列数字,如“今年小满交节时刻为5月20日22时36分”。

作用:

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②下定义,如“小满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

作用:

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了事物的特征。

③引用说明,如“古书称‘四月中,小满者,物质于此小得盈满’”。

作用:

增强了说明文的趣味性和权威性。

(3)不能删,“渐次”意思是逐渐,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逐渐进入夏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惊蛰;清明;霜降

【解析】【分析】⑴本文围绕“小满”这一节气,说明了①小满的时间;②小满的含义;③小满时农作物的生长特点;④小满时的气候特点;⑤人们饮食的注意事项。

本文属于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通常使用逻辑顺序。

⑵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

如文章第②段“古书称‘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是引用古书的记载,是属于“引用”或“引资料”,引用农谚说明了小满节气的含义和农作物生长的特点,生动有趣。

​再如“今年小满交芾时刻为5月20月22时36分”。

是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今年小满节气到来的时间。

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⑶“渐次”意思是依次,意思是说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陆续进入夏季,这样更符合实际,表现我国幅员辽阔,天气变化不可能是一致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⑷首先对二十四节气有熟练的掌握,由“蛰虫苏醒来”可知是“惊蛰”;由“种瓜点豆好时辰”结合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可知是“清明”节气;由“结冰又结霜”可知是“霜降”。

故答案为:

⑴逻辑顺序。

作者按照逻辑顺序依次介绍了以下内容:

小满的时间;小满的含义;小满时小麦的生长特点;小满时的气候特点;小满时农事的特点。

⑵说明方法:

①列数字,如“今年小满交节时刻为5月20日22时36分”。

作用:

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②下定义,如“小满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

作用:

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了事物的特征。

③引用说明,如“古书称‘四月中,小满者,物质于此小得盈满’”。

作用:

增强了说明文的趣味性和权威性。

⑶不能删,“渐次”意思是逐渐,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逐渐进入夏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⑷①惊蛰;②清明;③霜降。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说明顺序的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说明文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前两种比较容易判断,逻辑顺序最多。

⑵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答题时应注意,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作引用等,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答。

⑶本题考査对文章语言的理解把握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说明文语言在准确的前提下,有的平实,有的生动。

解答此类题目,须整体感知全文,从内容和效果方面作答。

⑷本题考查对二十四节气的掌握。

答题时应注意,它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答。

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上海是怎么来的?

   ①一说起“魔都”,大家都知道指的是上海,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是怎么来的呢?

   ②上海位于黄浦江支流——上海浦旁边,当时这一带把河叫作浦。

最早在上海浦附近出现了一个居民点,一般居民点都靠着河,用水比较方便,还利于出行。

随着人口增多,经济发展,需要给这个地方起一个名字,于是就叫上海。

宋朝末年出现上海镇,元朝的时候就建县了,上海地区在开埠之前已是江苏省的一个县。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上海这个地方的行政地位逐渐上升。

   ③到了近现代,地理因素在上海的快速发展中进一步突显出来。

   ④上海的“江海之会”在世界上可谓独一无二。

哪个江?

长江。

哪个海?

东海。

黄满江的出海口连接着长江,长江又与东海交汇。

长江有6300公里,位于世界第三,整个长江流域经由它对上海的经济、文化、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为水运曾经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运输手段。

通过水路上海可以方便联系到浙江、江苏,靠海又大大加强了对外联系。

   ⑤同时,上海还处在中国南北之中。

以前,有两种商品在世界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一是桐油,二是猪繁。

当时由于没有化学人工合成品,全世界船只防腐蚀涂料主要是用长江流域山区出产的桐油制造的,而中国相油几乎全部从上海出口。

至于猪暴,即猪脖子上的可以用来做刷子的毛,都要从迢迢千里之外的产地—四川、湖南聚集到上海出口。

   ⑥独特的区位优势带来了人口的持续增长。

上海刚开埠时总共有50多万人口,到1900年人口突破100万,到解放初户籍人口达到500万,这一速度比历史上巴黎、伦敦的都要快。

人从哪里来?

主要靠的是移民。

上海的移民大多来自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等地区——这些地区是以往一千年间中国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地方,他们一般文化层次比较高,基本具备良好的市场意识,这也为上海人形成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良好的契约精神奠定了基础。

   ⑦在这种情况下,上海的文化体现出多元交融、海纳百川的特色,让这座城市充满了魅力。

(1)第②段介绍了下列信息:

①上海成为居民点的原因;②________;③________。

(2)第④段划线词“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

(3)第⑤段列举了桐油和猪鬃的例子,对其作用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说明这两种商品的产地都非常偏远难以运输。

B.说明这两种商品在世界贸易上具有重要地位。

C.说明这些商品都必须聚集到上海,然后才能出口。

D.说明上海处于中国南北之中,拥有重要贸易地位。

(4)根据上下文,第⑥段不能与第④⑤两段调换位置,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上海名字的由来;上海行政地位的上升

(2)不能删去。

“主要”是最重要的,表明当时人们还有其他的运输手段,在所有的运输手段中水运是最重要的,删去不能体现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3)D

(4)④⑤两段说明上海具有“江海之会”、南北之中的区位优势,第⑥段说明移民对上海发展的影响。

文中“独特的区位优势带来了人口的持续增长”一句表明,前者是后者的前提,而④⑤两段又是对第③段内容的具体说明。

这几段按逻辑顺序说明,所以不能调换。

【解析】【分析】

(1)逐句阅读第二段的内容,从每句话中提取关键语句并概括作答,第一二句写上海成为居民点的原因;第三句的关键句“于是就叫上海”,可以看出这句话写上海名字的由来;第四五句的关键句是“上海这个地方的行政地位逐渐上升”,可以看出这两句话写上海行政地位的上升。

(2)首先要理解划线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

“主要”意思是最重要的,是相对“次要”来说的,结合句子分析,这里的“主要”说明水运曾经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重要运输手段,但不是唯一的运输手段,因为还有其他的运输手段。

删去就表示水运曾经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唯一的运输手段。

这就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因此不能删去。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篇文章说明的重点是上海行政地位逐渐上升的原因,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理因素,而第⑤段列举了桐油和猪鬃的例子就是为了说明上海处于中国南北之中,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因此拥有重要贸易地位。

故答案为D。

(4)结合第⑥段和第③④⑤两段的内容分析,第③④⑤两段说明的内容是地理因素在上海的快速发展中的作用,第⑥段说明的内容是移民对上海发展的影响。

上海为什么会吸引人,就是因为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因此这两部分内容是由因到果的逻辑关系,有因才有果。

故不能调换。

故答案为:

⑴②上海名字的由来;③上海行政地位的上升

⑵不能删去。

“主要”是最重要的,表明当时人们还有其他的运输手段,在所有的运输手段中水运是最重要的,删去不能体现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⑶D;

⑷④⑤两段说明上海具有“江海之会”、南北之中的区位优势,第⑥段说明移民对上海发展的影响。

文中“独特的区位优势带来了人口的持续增长”一句表明,前者是后者的前提,而④⑤两段又是对第③段内容的具体说明。

这几段按逻辑顺序说明,所以不能调换。

【点评】⑴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信息筛选类题目答题技巧:

①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②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③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⑵本题考查学生品析说明文语言的能力。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准确、严密、简明。

答题时要结合有关语句进行分析,可先从正面说明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再说删去之后变成了什么意思,最后加上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等语句。

⑶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的分析能力。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作引用等。

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说明方法,最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

⑷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顺序的能力。

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答题时要在梳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使用的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明确之后,能不能换就一目了然了。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学》杂志:

机器学习究竟将如何影响人类未来的工作?

   近几十年来,数字计算机已经改变了几乎所有经济部门的工作,我们正处于一更迅速转变的开始阶段,但关于机器学习对劳动力和经济的具体影响的认识并未确定。

目前一些工作的一部分适合机器学习,而其他部分还不适合。

因而,机器学习对劳动力和经济的影响还是有限的,还没有像有些人宣称的那样——会迎来“工作的终结”。

   我们认为,当下关于机器学习可能对劳动力和经济产生影响的讨论,应该从两个基点出发:

第一,我们离通用人工智能还很远;第二,机器不能完成人类的全部任务。

可以预测,在机器学习日益渗入应用领域的过程中,剩下不适合机器学习的任务将会激发人类激发这些方面的能力,使新的工作成为可能。

由于机器学习迅速发展,可能将对经济产生很大的破坏性:

机器学习既产生赢家,也产生输家,即每当机器学习跨越一个门槛,在某个任务上比人更具成本效益时,企业为了利润最大化,将越来越多的用机器代替人工,这必将转移劳动力需求,重组行业。

这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就目前而言,创建一个计算机程序仍需要很多人的编程过程,但在一些领域这个复杂而成本昂贵的工作正逐渐用训练有素的机器学习来完成,机器学习已经产生比人类程序员更精确可靠的程序(例如人脸识别和信用卡欺诈检测),大大降低了程序设计和维护的成本,相关行业的就业形势正开始受到冲击。

(节选自雷锋网)

材料二:

   学习是人类的一种重要智能行为。

机器能否像人类一样具有学习能力呢?

1959年,美国的塞缪尔设计了一个下棋程序,该程序具有学习能力,它能在不断对弈中改善自己的棋艺,4年后,该程序战胜了设计者本人。

又过了3年,该程序战胜了美国保持8年不败的冠军。

   目前,机器学习已经有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如:

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语音和手写识别、生物特征识别、搜索引擎、医学诊断、信用卡欺诈检测、DNA序列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