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高考生物.docx
《推荐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高考生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高考生物.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推荐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高考生物
3月13日人类遗传病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
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的女儿都患病
B.染色体病是由染色体未正常分开导致的
C.多基因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比较高
D.禁止近亲结婚可显著降低软骨发育不全的发病率
【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若父亲(XaY)正常,母亲(XAXa)患病,他们的女儿可能不患病,A错误;染色体病既可能是由染色体未正常分开导致的,也可能是由染色体结构变异导致的,B错误;多基因遗传病有家族聚集现象和在群体中的发病率比较高等特点,C正确;禁止近亲结婚可显著降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而软骨发育不全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D错误。
常见遗传病的遗传方式,现总结如下:
1.假设每一代中均既有男性又有女性,那么,下列哪组单基因遗传病肯定会表现出“代代相传且男女患病概率不同”的特点
A.常染色体显性、伴X染色体隐形、伴Y染色体显性
B.常染色体显性、伴X染色体显形、伴Y染色体隐性
C.常染色体显性、伴X染色体显形、伴Y染色体显性
D.伴X染色体显形、伴Y染色体隐性、伴Y染色体显性
2.由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引起的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我国部分地市对新生儿进行免费筛选并为患儿提供低苯丙氨酸奶粉。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检测出携带者是预防该病的关键
B.若该病在某群体中发病率为1/10000,则携带者的频率约为1/100
C.通过染色体检查及系谱图分析,可明确诊断携带者和新生儿患者
D.减少苯丙氨酸摄入可改善新生儿患者症状,说明环境不能影响表现型
3.人类遗传病在人体不同发育阶段的发病风险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③所指遗传病在青春期的患病率都很低
B.新生婴儿和儿童容易表现①③
C.②所指遗传病受多个基因和环境因素影响
D.青少年型糖尿病属于①所指遗传病
4.为调查可变性红斑角化症遗传方式并绘制其遗传系谱图,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并统计
B.先调查该患病基因的频率,再推算其遗传方式
C.通常建立系谱图必需的信息不包括遗传病是显性还是隐性
D.若要研究该遗传病的发病率,需在发病率较高的地区取样
1.【答案】D
【解析】代代相传,说明该遗传病可能是显性遗传病,男女患病概率不同,说明该遗传病与性别有关,在X染色体上或Y染色体上,如果在Y染色体上,一定会出现代代相传,故D正确。
2.【答案】A
【解析】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检测出携带者可以大大降低后代发病的风险,A正确;假设控制该病的相关基因用A、a表示,若该病在某群体中发病率为1/10000,即aa的概率为1/10000,则a的频率为1/100,A的频率为99/100,根据遗传平衡定律,携带者的频率约为2×1/100×99/100=99/5000,B错误;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不能通过染色体检查来明确诊断携带者和新生儿患者,C错误;减少苯丙氨酸摄入可改善新生儿患者症状,说明环境能影响表现型,D错误。
3.【答案】A
【解析】据图可知,①②③所指遗传病在青春期的患病率都很低,A正确;胎儿和成年人容易表现①③,B错;多基因遗传病受多个基因和环境因素影响,发病率较高,
所指遗传病的发病率低,不属于多基因遗传病,C错;青少年型糖尿病属于②所指遗传病,D错。
故选A。
4.【答案】C
【解析】若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对某个典型患者家系进行调查,再根据家系遗传状况推断遗传方式,A错误;根据家系遗传状况推断遗传方式,推知各成员的基因型,从而确定基因频率,B错误;建立系谱图必需的信息不包括遗传病是显性还是隐性,遗传病是显性还是隐性需从系谱图中进行推导,C正确;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该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并统计,D错误。
3月14日遗传系谱图的分析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
如图为甲种遗传病(基因为D、d)和乙种遗传病(基因为E、e)的家系图,其中控制一种遗传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人群中甲病的患病率为1%,Ⅱ3为该地区的一位表现正常的男性。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两病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Ⅱ6的基因型是DDXeY或DdXeY
C.Ⅲ7为甲病患者的概率是1/33
D.若Ⅱ5与一表现正常的男性婚配,所生儿子患乙病的概率为1/2
【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一种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另一种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故两病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由1号、2号不患甲病却生出患甲病的5号,可判定甲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1号、2号不患乙病却生出患乙病的6号,结合题干信息可判定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1号和2号的基因型分别是DdXEY、DdXEXe,所以II6的基因型是DDXeY或DdXeY,B正确。
已知人群中甲病的患病率为1%,则d的基因频率为1/10,D的基因频率为9/10,正常人3号的基因型是Dd的概率为2×1/10×9/10÷(1﹣1%)=2/11,II4的基因型为1/3DD、2/3Dd,故III7为甲病患者的概率是2/11×2/3×1/4=1/33,C正确。
Ⅱ5的基因型为1/2XEXe、1/2XEXE,正常男性不患乙病,其基因型为XEY,故所生儿子患乙病的概率为1/2×1/2=1/4,D错误。
快速突破遗传系谱题思维方法
1.如图为某家系遗传系谱图,若进行DNA序列比较,以下分析正确的是(不考虑突变和交叉互换)
A.8与2的X染色体DNA序列一定相同
B.8与3的四分之一常染色体DNA序列一定相同
C.8与5的Y染色体DNA序列一定相同
D.8与4的X染色体DNA序列一定相同
2.遗传工作者在进行遗传病调查时发现了一个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系谱图如下。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病不可能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B.乙病的遗传方式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C.两病都是由一个致病基因引起的遗传病
D.若Ⅱ4不含致病基因,则Ⅲ1携带甲病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3
3.如图是甲病(设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和乙病(设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Ⅱ7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_(只考虑这一对性状)。
(2)乙病的致病基因________确定是否位于性染色体上,________确定乙病显隐性,Ⅱ4个体________确定是否携带乙病致病基因。
(填“能”或“不能”)
(3)假设Ⅱ3和Ⅱ8无乙病致病基因,若Ⅲ9和Ⅲ12结婚,子女中患病的概率是________。
若Ⅲ11和Ⅲ9分别与正常男性结婚,怀孕后针对两种遗传病进行遗传咨询,了解到若在妊娠早期对胎儿脱屑进行检查,可推断后代患病的概率。
Ⅲ11可采取下列哪种措施?
________(填序号),Ⅲ9可采取下列哪种措施?
________(填序号)。
A.性别检测B.染色体数目检测C.无需进行上述检测
1.【答案】C
【解析】8的X染色体来自7,与2无关,A错。
8的1/2常染色体来自7,7的1/2常染色体来自3,故8的1/2常染色体与3的1/2常染色体DNA序列相同的概率为1/2×1/2=1/4,B错。
8的Y染色体来自6,而6和5的Y染色体都来自1,C正确。
8的X染色体来自7,7的两条X染色体一条来自3,另一条来自4,故8与4的X染色体DNA序列相同的概率为1/2,D错。
2.【答案】D
【解析】由系谱中Ⅰ1和Ⅰ2正常,生下的Ⅱ2患甲病可知,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也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项错误;乙病的遗传方式若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则Ⅱ5患病,其女儿都应患病,但Ⅲ3、Ⅲ4、Ⅲ5都正常,因此判断乙病不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项错误;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C项错误;对于甲病,Ⅱ3是杂合子的概率为2/3,若Ⅱ4不含致病基因,则Ⅲ1携带甲病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3,D项正确。
3.【答案】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a
(2)不能能能
(3)17/24CA
【解析】
(1)根据图中Ⅱ7和Ⅱ8及女儿Ⅲ11(父母患病,女儿正常),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Ⅲ11正常,基因型为aa,Ⅱ7个体和Ⅱ8个体的基因型皆为Aa。
(2)单独考虑乙病,因Ⅱ3和Ⅱ4均正常,Ⅲ10为乙病男性患者,因此确定乙病为隐性遗传病,但不能确定乙病致病基因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X染色体上。
如果乙病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Ⅲ10个体基因型为bb,则Ⅱ3和Ⅱ4都是携带者;如果乙病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双亲正常,子代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其母亲,Ⅱ4是携带者。
(3)若Ⅱ3和Ⅱ8无乙病致病基因,则乙病一定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Ⅲ9的基因型是1/2aaXBXB、1/2aaXBXb,Ⅲ12的基因型是2/3AaXBY、1/3AAXBY。
两种病分别分析,Ⅲ9和Ⅲ12结婚,后代患甲病的概率是2/3,正常的概率是1/3,后代患乙病的概率是1/8,正常的概率是7/8,则后代子女中患病的概率是1-1/3×7/8=17/24。
Ⅲ11正常,不患甲病,又因Ⅱ8无乙病致病基因,所以其与正常男性结婚所生后代正常,无需进行上述检测;Ⅲ9不患甲病,但有可能是乙病基因的携带者,与正常男性结婚,所生男孩有可能是患者,需要做胎儿性别检测。
3月15日生物的进化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增大
B.新物种产生量小于现有物种灭绝量会导致物种多样性下降
C.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广泛的原材料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A错误;新物种产生量小于现有物种灭绝量,物种数目会减少,故会导致物种多样性下降,B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正确;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生物个体而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D正确。
1.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比较
项目
物种形成
生物进化
标志
生殖隔离出现
种群基因频率改变
变化后的生物与原生物的关系
属于不同物种
可能属于同一个物种,也可能属于不同的物种
二者联系
(1)只有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产生了明显差异,出现生殖隔离后才能形成新物种;
(2)生物进化不一定产生新物种,新物种产生一定发生了生物进化
2.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有关的3个误区
(1)把“突变”误认为就是基因突变:
“突变”不是基因突变的简称,而是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2)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不是影响变异的因素,通过环境的选择将生物个体中产生的不定向的有利变异选择出来,不利变异遭到淘汰,如喷洒杀虫剂只是将抗药性强的个体选择出来,使整个种群抗药性增强,而不是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
(3)把物种误认为种群:
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必须是同一物种。
同一物种的多个种群间存在地理隔离。
1.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是对种群的有利基因进行选择,且决定了新基因的产生
B.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能反映生物进化的方向
C.超级细菌感染病例的出现,是因为抗生素的滥用促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
D.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也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2.桦尺蠖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黑色(S)对浅色(s)为显性。
将某桦尺蠖种群分成两组,分别迁移到A、B两个区域,数年后抽样调查,结果如下表。
据表推断不正确的是
区域
SS(%)
Ss(%)
ss(%)
A
80
18
2
B
2
8
90
A.A地S基因的频率为89%,B地S基因的频率为6%
B.A、B两地的桦尺蠖因长期地理隔离已达到生殖隔离
C.A、B两地的桦尺蠖基因型频率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A、B两地可能分别是煤炭工业区和远离城镇的山区
3.甲海岛上的某种鸟一部分迁徙到乙、丙两个海岛(三个岛屿相互隔绝)。
下图为刚迁入时和多年后决定羽毛颜色相关基因的调查结果(B—黑色、b—灰色、B1—黄色),下列有关推测正确的是
A.三个岛屿上的这种鸟既存在地理隔离,又存在生殖隔离
B.鸟类迁入新岛屿后会与岛上其他生物和无机环境共同进化
C.甲、丙两个岛屿的相同环境决定羽毛颜色朝着相同方向进化
D.乙岛屿的环境促进羽毛颜色基因发生定向突变,产生B1基因
4.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____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而________________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__________________不断地淘汰不适应环境的类型。
(2)生物多样性包含的三个层次中,_________多样性能有效地增大种群基因库,有利于物种适应环境变化而长期生存。
(3)下表是果蝇的甲、乙两个种群部分等位基因[A-a、T(T1、T2)-t、E-e]的显性基因频率统计数据:
世代
甲
乙
果蝇数
A
T1
E
果蝇数
A
T2
E
第一代
20
100%
0
64%
20
100%
0
65%
第四代
350
89%
15%
64.8%
285
97%
8%
65.5%
第七代
500
67%
52%
65.2%
420
96%
66%
65.8%
第十代
560
61%
89%
65%
430
95%
93%
65%
甲、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较大的是____。
②第十代时,甲种群中基因型为Ee的个体出现的频率大约是__________。
1.【答案】B
【解析】自然选择是对种群的有利性状进行选择,决定了进化的方向,A错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能反映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抗生素的滥用属于环境选择,即自然选择,不会促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C错误;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但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错误。
2.【答案】B
【解析】根据表格数据计算,A地S基因的频率为80%+1/2×18%=89%,B地S基因的频率为2%+1/2×8%=6%,A正确;A、B两地的桦尺蠖因长期地理隔离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生物进化了,但是不一定形成生殖隔离,B错误;自然选择导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A地黑色(S)基因频率很高,可能位于煤炭工业区,B地S基因频率很低,s基因频率很高,可能位于远离城镇的山区,D正确。
3.【答案】B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甲岛上的鸟迁到乙、丙两岛后,存在地理隔离,但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生物的进化是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因此鸟类迁入新岛屿后会与其他生物和无机环境共同进化,B正确;甲岛上的鸟在进化过程中B基因频率逐渐升高,b基因频率逐渐降低,丙岛上的鸟在进化过程中B基因频率逐渐降低,b基因频率逐渐升高,二者进化的方向不同,因此生存的环境不同,C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D错误。
4.【答案】
(1)种群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
(2)基因(遗传)
(3)①甲②45.5%
【解析】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突变和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不断地淘汰不适应环境的类型。
(2)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其中遗传多样性能有效地增大种群基因库,有利于物种适应环境变化而长期生存。
(3)①分析甲种群和乙种群的果蝇数量可知,甲的种群数量大,因此甲种群果蝇的种群基因库大。
②由表格中信息可知,甲种群中,E的基因频率为65%,则e的基因频率为35%,因此等位基因杂合体Ee出现的频率是2×65%×35%=45.5%。
3月16日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
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保持恒定不变
B.葡萄糖、血红蛋白、神经递质、激素、CO2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C.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D.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消化液
【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渗透压、pH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在正常情况下处于动态平衡中,A项错误;葡萄糖、神经递质、激素、CO2都是内环境的成分,但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不是内环境的成分,B项错误;维持内环境稳态可以为细胞代谢提供反应所需的物质与条件,如温度,酸碱度等,所以说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项正确;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D项错误。
1.“三看法”判断内环境的成分
2.组织水肿及其产生原因分析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包括2大层面5项原因,如图所示:
1.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A.O2、CO2、血红蛋白、H+、Na+
B.消化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蛋白、尿素
D.K+、葡萄糖、氨基酸、尿素、H2O
2.如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其中②④⑤为细胞外液。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图中的⑥
B.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使图中②液体增加
C.图中①和③细胞具体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液和组织液、组织液
D.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的标号②
3.下列关于无机盐和其他化合物对人体与动物机能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外液的量增加
B.骨骼肌纤维内乳酸积累过多,会引起细胞体积增大
C.发生局部炎症反应时的肿胀,是由于组织细胞中的Na+浓度增加所致
D.将蛙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溶液中,适当增加溶液中KCl的浓度,其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
4.如图为肝组织的部分代谢过程示意图,请根据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内液约占人体体液的________;a、b、c合称为________,b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的含量有关。
(2)d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
(3)血细胞中的氧被组织细胞利用共穿过_______层膜结构;CO2浓度最高的是图中的(在a、b、c、g、f中选择)________(填名称)。
(4)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是否会引起内环境中的pH明显下降?
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图中标号(_____)内存在________物质。
1.【答案】D
【解析】内环境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细胞外液含有水、无机盐(H+、Na+、Ca2+、K+等)、血液运送的物质(葡萄糖、氨基酸、尿素、O2、CO2、纤维蛋白原、激素、抗体等)。
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A项错误;酶通常存在于细胞内,B项错误;载体蛋白存在于细胞膜上,C错误;K+、葡萄糖、氨基酸、尿素、H2O均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项正确。
2.【答案】C
【解析】据图可知,①是毛细血管壁细胞,②是组织液,③是组织细胞,④是淋巴,⑤是血浆,⑥是红细胞。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血红蛋白发生改变,红细胞由正常的圆饼状变成镰刀状,故A正确。
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使图中②液体增加,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
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C错误。
皮肤受伤后会出现水泡,其中的成分是组织液,D正确。
3.【答案】C
【解析】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导致细胞外液浓度增大,进而导致水从细胞内流向细胞外,A正确;细胞内乳酸积累过多导致细胞内浓度增大,进而导致细胞吸水使细胞体积增大,B正确;炎症反应引起的肿胀是组织液中的水过多引起的,组织细胞中的Na+浓度增加反而会导致组织液中的水含量下降,C错误;细胞外的钾离子浓度增大会导致钾离子外流的量减少,导致静息电位绝对值下降,D正确。
4.【答案】
(1)2/3细胞外液(或内环境)无机盐、蛋白质
(2)组织液和血浆
(3)6(g)组织细胞
(4)不会b缓冲
【解析】
(1)细胞内液约占人体体液的2/3;a、b、c合称为细胞外液,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2)毛细血管壁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
(3)血液中的氧通过红细胞运输,在组织细胞中被利用,所以要通过红细胞→血浆→毛细血管壁→组织液→细胞内液,其中红细胞1层膜、毛细血管壁2层膜、组织细胞1层膜、线粒体2层膜,共6层膜。
二氧化碳在组织细胞中产生,所以其在组织细胞中浓度最高。
(4)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不会引起内环境中pH明显下降,因细胞外液中含有缓冲物质,食用酸性物质后,可与缓冲物质中的碱性物质反应,从而使pH基本不变。
3月17日神经调节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
如图是某动物完成某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若在a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共有3个神经元,结构①为效应器
B.③处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完成后会被细胞体吸收
C.在a处给予适宜的刺激,在b处能测到电位变化
D.若③处受到破坏,刺激b仍能引起②的反射活动
【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图中共显示3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故共有3个神经元;根据突触的结构或神经节可知,结构①是感受器,②是效应器,③为轴突末端。
③处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后,即被酶分解而失去活性或被细胞体吸收,从而避免突触后膜的持续兴奋或抑制。
在图示a处给予适宜的刺激,其产生的兴奋经过突触前膜传至突触后膜,故在b处能测到电位变化。
b为传出神经,该处受到刺激后,兴奋将传至②处,②会发生相应反应,由于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该反应不属于反射。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
①单向传递:
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
其原因是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②突触延搁:
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要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因此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神经元间传递的比较:
比较项目
兴奋在神经纤维
上的传导
兴奋在神经元
间的传递
结构基础
神经元(神经纤维)
突触
信号形式
(或变化)
电信号
电信号→化学信号→
电信号
速度
快
慢
方向
可以双向
单向传递
1.如图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对Na+通透性减小
B.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③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
C.在a中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神经递质的释放需要能量
D.当兴奋沿b神经元传导时,其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2.将记录仪的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神经纤维膜外的a、c两点,c点所在部位的膜已被损伤,其余部位均正常。
如图是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兴奋的产生与膜对Na+的通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