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运动系统.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569160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187.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执业医师运动系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执业医师运动系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执业医师运动系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执业医师运动系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执业医师运动系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执业医师运动系统.docx

《执业医师运动系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执业医师运动系统.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执业医师运动系统.docx

执业医师运动系统

第一单元骨折概论

一、骨折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

本节考点:

(1)全身表现

(2)局部表现

(3)影像学检查

(1)临床表现

大多数骨折一般只引起局部症状,严重骨折和多发骨折可导致全身反应。

1•全身表现

(1)休克:

骨折所致的休克主要原因是出血,特别是骨盆骨折、股骨骨折和多发骨折。

严重的开放性骨折或并发重要内脏器官损伤时亦可导致休克。

(2)发热:

骨折后一般体温正常,出血量较大的骨折,血肿吸收时可出现低热,V38度。

开放性骨折,出现高热时,应考虑感染的可能。

2•局部表现

(1)骨折的一般表现

1疼痛:

剧烈疼痛,伴有明显的压痛。

2肿胀:

骨折时,骨髓、骨膜、及周围软组织内的血管破裂出血,软组织亦因受伤而发生水肿,造成肢体肿胀。

3功能障碍:

因疼痛、肿胀使患肢活动受限,肢体部分或完全丧失活动功能。

(2)骨折的特有体征

1畸形:

主要表现为短缩、成角或旋转畸形。

2异常活动:

正常情况下肢体不能活动的部位,骨折后出现不正常的活动。

3骨擦音或骨擦感:

骨折后,两骨折端相互摩擦时,可产生摩擦音或摩擦感。

具有以上三个骨折特有体征之一者,即可诊断为骨折。

有些骨折如裂缝骨折和嵌插骨折,可不出现上

述三个典型的骨折特有体征。

3•骨折的X线检查

X线检查对骨折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X线片需摄正、侧位,并包括邻近一个关节,必要时应

拍摄特殊位置或健侧对应部位的X线片。

二、骨折的并发症

本节考点:

(1)早期并发症

(2)晚期并发症

(一)早期并发症

1•休克:

多属于创伤性休克,是严重创伤、骨折引起的大出血或重要器官损伤所致。

2•脂肪栓塞综合征

是由于骨折处髓腔内血肿张力过大,骨髓被破坏,脂肪滴进入破裂的静脉窦内,可引起肺、脑脂肪栓塞。

所以临床上长骨骨折的病人可能会伴发脂肪栓塞。

临床出现呼吸功能不全、发绀,胸片有广泛性肺实

变。

动脉低血氧可致烦躁不安、嗜睡,甚至昏迷死亡。

3•重要的内脏器官损伤

(1)肝、脾破裂

(2)肺损伤

(3)膀胱和尿道损伤:

骨盆骨折可损伤后尿道和膀胱,引起尿外漏,下腹部、会阴疼痛、肿胀以及血尿、排尿困难。

(4)直肠损伤:

骶尾骨骨折可能刺破直肠,出现下腹部疼痛和直肠内出血。

4•重要周围组织损伤,

(1)重要血管损伤:

较多见的有股骨髁上骨折的远端致腘动脉损伤,胫骨上段骨折可损伤胫前或胫后动脉损伤,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远端致肱动脉损伤。

(2)周围神经损伤:

肱骨中、下1/3交界处骨折损伤桡神经,腓骨颈骨折易损伤腓总神经。

(3)脊髓损伤:

多发生在颈段和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时,可以出现损伤平面以下的不同程度的瘫痪,甚至终身残疾。

5•骨筋膜室综合征

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综合征。

常由其室内内容物体积增加或外包扎过紧,局部压迫使骨筋膜容积减少而导致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所致。

筋膜室内的肌肉、神经组织缺血有3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1)濒临缺血性肌挛缩:

这是缺血早期,及时处理恢复血液供应后,可不发生或仅发生极小量肌肉坏死,可不影响肢体功能。

(2)缺血性肌挛缩:

较短时间的完全缺血或程度较重的不完全缺血,在积极恢复其血液供应后,有大部分肌组织坏死,尚能由纤维组织修复,但因瘢痕挛缩而形成特有的畸形,爪形手、爪形足,将严重影响患肢功能。

(3)坏疽:

范围广、时间久的完全缺血,其结果为大量肌坏疽,无法修复,常需截肢,如有大量毒素进入血循环,可致休克、心律不齐、急性肾衰竭。

最常发生于前臂掌侧和小腿。

创伤后肢体持续性剧烈疼痛,且进行性加剧,为本征最早期的症状。

筋膜室综合征一经确诊,应立即切开筋膜减压。

早期彻底切开筋膜减压是防止肌肉和神经发生缺血性坏死

的惟一有效方法。

(2)晚期并发症

1•坠积性肺炎

2褥疮

常见部位有骶骨部、髋部、足跟部。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多见于骨盆、下肢骨折。

4•感染

开放性骨折如清创不彻底,坏死组织残留或软组织覆盖不佳,可能发生感染。

处理不当可致化脓性骨髓炎。

5•骨化性肌炎

又称为创伤性骨化。

6•创伤性关节炎

关节外伤后,关节面遭到破坏或关节内骨折未解剖复位,畸形愈合后,因关节面不平整,长期磨损引起创伤性关节炎。

7•关节僵硬

骨折和关节损伤最为常见的并发症。

患肢长时间固定,静脉淋巴回流不畅,渗出物使局部发生粘连,

并伴有关节囊和周围肌肉挛缩,导致关节活动障碍。

及时拆除固定和积极进行功能锻炼是预防和治疗关节僵硬的有效方法。

8•急性骨萎缩

9•缺血性骨坏死

骨折使某一骨折段的血液供应被破坏,造成该骨折段的缺血性坏死。

常见的有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缺

血性坏死。

10.缺血性肌挛缩

骨折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骨筋膜室综合征处理不当的严重后果。

三、骨折的急救及治疗

本节考点:

(1)急救目的及急救固定的目的

(2)骨折的治疗

(3)常用的复位及固定方法

(4)复位标准

(5)开放性骨折的治疗

(一)骨折急救

目的是用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抢救病人生命、保护患肢,安全而迅速地运送患者,以便使其尽快获得妥善的治疗。

1•抢救生命

2•创口包扎

开放性骨折创口多有出血,用绷带压迫包扎即可止血。

在有大血管出血时,可用止血带止血,应记录开始的时间和所用的压力。

若骨折端已戳出伤口并已污染,但未压迫血管神经,不应立即复位,可待清创术后,再行复位。

3•妥善固定

是骨折急救处理时的重要措施。

急救固定的目的:

①避免在搬运时加重软组织、血管、神经或内脏等的损伤;②避免骨折端活动,减轻病人痛苦;③便于运送。

4•迅速转运

病人经妥善固定后,应立即迅速转运,就近医院治疗。

(二)骨折的治疗原则

三大原则:

复位、固定、功能锻炼。

1•骨折复位

(1)复位方法:

骨折的复位方法包括闭合复位和切开复位。

1)闭合复位:

是指通过非手术方法,达到骨折端复位,包括手法复位和牵引复位。

多数骨折均可通过闭合复位获得满意效果。

2)切开复位:

是指通过手术,直视下将骨折复位。

切开复位适应证:

1骨折断端间有肌肉、肌腱等软组织嵌入;

2关节内骨折,手法复位后对位不理想,将影响关节功能者;

3手法复位未能达到功能复位的标准,(即使骨折愈合)将严重影响患肢功能者;

4骨折并发主要的神经血管损伤,在处理神经血管时,可同时切开复位;

5多发性骨折为了便于护理及治疗,防止发生并发症,可选择适当骨折部位施行切开复位;

6骨折畸形愈合及骨折不愈合者。

(2)复位标准

1)解剖复位:

骨折段通过复位,恢复了正常解剖关系,对位(指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对线(指两骨折端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称解剖复位。

2)功能复位:

经复位后,两骨折段虽未恢复至正常的解剖关系,但在骨折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者,称功能复位。

但功能复位仍有一些必须遵守的标准:

1骨折部位的旋转移位、分离移位必须完全矫正。

2缩短移位:

成人下肢骨折缩短移位不应超过1cm,上肢不应超过2cm。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下肢

骨折缩短在2cm以内,若无骨骺损伤,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自行纠正。

3成角移位:

下肢骨折轻微地向前或向后成角,日后可在骨痂改造期内自行矫正。

向侧方成角移位,日后不能矫正,必须完全复位。

肱骨干稍有畸形,对功能影响不大;前臂双骨折则要求对位、对线均好,否则影响前臂旋转功能。

4侧方移位:

长骨干横形骨折,骨折端对位至少达1/3左右,干骺端骨折至少应对位3/4左右。

2.骨折的固定

固定即将骨折维持在复位后的位置,使其在良好对位、对线的情况下达到牢固愈合。

固定是骨折愈合

的关键。

骨折的固定方法有两类,即外固定:

用于身体外部的固定,和内固定:

用于身体内部的固定。

(1)外固定:

外固定主要用于骨折经手法复位后的患者,也有些骨折经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需加用外固定者。

目前常用的外固定方法有小夹板、石膏绷带、外展架、持续牵引和外固定器等。

1)小夹板固定:

指征:

①四肢闭合性管状骨骨折,但股骨骨折因大腿肌牵拉力强大,需结合持续骨牵引;②四肢开放性骨折,创口小,经处理创口已愈合者;③四肢陈旧性骨折,仍适合于手法复位者。

2)石膏绷带固定

指征:

①开放性骨折清创缝合术后,创口愈合之前不宜使用小夹板固定者;②某些部位的骨折,小夹板难以固定者,如脊柱骨折;③某些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如股骨骨折髓内钉或钢板螺丝钉固定术后,作为辅助性外固定;④畸形矫正后矫形位置的维持和骨关节手术后的固定,如腕关节融合术后;⑤化脓性关节炎和骨髓炎患肢的固定。

3)外展架固定:

主要用于上肢骨折。

4)持续牵引:

指征:

①颈椎骨折脱位:

枕颌布托牵引或颅骨牵引;②股骨骨折:

股部皮肤牵引或胫骨结节骨牵引;

3胫骨开放性骨折:

跟骨牵引;④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⑤复位困难的肱骨髁上骨折:

尺骨鹰嘴骨牵引。

5)外固定器:

外固定器适用于:

①开放性骨折;②闭合性骨折伴广泛软组织损伤;③骨折合并感染和骨折不愈合;

4截骨矫形或关节融合术后。

外固定器的优点是固定可靠,易于处理伤口,不限制关节活动,可行早期功能锻炼。

(2)内固定:

内固定主要用于切开复位后,采用金属内固定物,如接骨板、螺丝钉、髓内钉或带锁髓内钉和加压钢板等,将骨折段于解剖复位的位置予以固定。

3.功能锻炼:

恢复患肢功能的重要保证。

(1)早期阶段:

骨折后I〜2周内,此期功能锻炼的目的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消除肿胀,防止肌萎缩。

功能锻炼应以患肢肌主动舒缩活动为主。

原则上,骨折上、下关节暂不活动。

(2)中期阶段:

即骨折2周以后,骨折处已有纤维连接,日趋稳定,应开始进行骨折上、下关节活动,根据骨折的稳定程度,逐渐缓慢增加活动强度和范围,以防肌萎缩和关节僵硬。

(3)晚期阶段:

骨折已达临床愈合标准,外固定已拆除,此时是功能锻炼的关键时期。

促进关节活动

范围和肌力的恢复,早日恢复正常功能。

(3)开放性骨折的治疗

1.定义:

开放性骨折即骨折部位皮肤和黏膜破裂,骨折与外界相通。

特例:

耻骨骨折伴膀胱或尿道破裂,尾骨

骨折致直肠破裂。

其最大危险是由于创口被污染,大量细菌侵入,并在局部迅速繁殖,导致骨感染。

根据软组织损伤程度可分为三度:

第一度:

皮肤由骨折端自内向外刺破,软组织损伤轻。

第二度:

皮肤割裂或压碎,皮下组织与肌组织中度损伤。

第三度:

广泛的皮肤、皮下组织与肌肉严重损伤,常合并血管、神经损伤。

开放性骨折的处理原则是及时正确地处理创口,尽可能地防止感染,力争将开放性骨折转化为闭合性骨折。

2•清创的时间

原则上,清创越早,感染机会越少,治疗效果越好。

一般认为在伤后6〜8小时内清创,创口绝大多数

能一期愈合,应尽可能争取在此段时间内进行清创。

3•清创的要点

开放性骨折的清创术包括清创、骨折复位固定、软组织修复以及伤口闭合。

第二、三度开放性骨折,清创时间超过6〜8小时者,不宜采用内固定。

4•清创完成后,选择适当的固定,应用抗生素及破伤风抗毒素。

四、骨折的愈合

本节考点:

(1)骨折的愈合过程

(2)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1)骨折愈合过程的三个阶段

1•血肿机化演进期:

骨折部位形成的血肿被逐步清除机化,形成肉芽组织,进而演变成纤维结缔组织,使骨折两断端联在一起,这就是纤维连接,大约在骨折后两周完成。

2•原始骨痂形成期:

骨折断端的骨内膜和骨外膜通过膜内化骨形成内骨痂和外骨痂,骨折断端之间以及

骨髓腔内的纤维组织通过软骨内化骨形成环状骨痂和髓腔内骨痂,这些原始骨痂不断钙化加强,这个过程约需要4〜8周。

X线上骨折线仍可见。

骨外膜在骨痂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3•骨痂改造塑型期:

原始骨痂中新生骨小梁逐渐增加、排列逐渐规则致密,骨折部位形成骨性连接,一般8〜12周左右。

最终骨折的痕迹可以从组织血和放射学上完全消失。

(2)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1•全身因素

(1)年龄:

不同年龄骨折愈合差异很大,如新生儿股骨骨折2周可达坚固愈合,成人股骨骨折一般需3个月左右。

(2)健康状况:

健康状况欠佳,特别是患有慢性消耗性病者,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延长。

2•局部因素

(1)骨折的类型和数量:

螺旋形和斜形骨折,骨折断面接触面大,愈合较快。

横形骨折断面接触面小,愈合较慢。

多发性骨折或一骨多段骨折,愈合较慢。

(2)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

这是影响骨折愈合的重要因素。

(3)软组织损伤程度:

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可以破坏骨折局部的血液供应,影响骨折的愈合。

(4)软组织嵌入:

不仅影响骨折的复位,并且阻碍两骨折端的对合及接触,骨折难以愈合甚至不愈合。

(5)感染:

开放性骨折,局部感染可导致化脓性骨髓炎,严重影响骨折愈合。

3•治疗方法的影响

(1)反复多次的手法复位,可损伤局部软组织和骨外膜,不利于骨折愈合。

(2)切开复位时,软组织和骨膜剥离过多影响骨折段血供。

可能导致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3)开放性骨折清创时,过多地摘除碎骨片,造成骨质缺损,影响骨折愈合。

(4)骨折行持续骨牵引治疗时,牵引力过大,可造成骨折段分离,并可因血管痉挛而至局部血液供应不足,导致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5)骨折固定不牢固,骨折处仍受到剪力和旋转力的影响,干扰骨痂生长,不利于骨折愈合。

(6)过早和不恰当的功能锻炼,可能妨碍骨折部位的固定,影响骨折愈合。

第二单元上肢骨折

第一节锁骨骨折

本节考点:

(1)临床表现

(2)治疗

一、临床表现

1.锁骨骨折后出现肿胀、淤斑,肩关节活动使疼痛加重。

2.病人常用健手托住肘部,头向患侧偏斜,以减轻疼痛。

3.有局限性压痛,可扪及骨折端,有骨摩擦感。

4.胸部正位X线片辅助诊断,尤其是无移位或儿童的青枝骨折,单靠临床表现难以做出诊断。

5.应仔细检查上肢的神经功能及血运情况,以便对锁骨骨折合并神经、血管损伤作出正确的诊断。

E7F-I榔骨申股

二、治疗

1•儿童的青枝骨折和成人的无移位骨折可不作特殊治疗。

引用三角巾悬吊患肢3〜6周即可开始活动。

2.有移位的骨折采用手法复位,横行“8”字绷带固定。

术后严密观察,如出现肢体肿胀、麻木,应立即放松固定。

术后1周左右骨折区肿胀消失,出现绷带松弛,应经常检查固定是否可靠,及时调整固定的松紧度,防止再移位。

3.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适应证:

(1)病人无法忍受“8”字绷带固定的痛苦。

(2)复位后再移位,影响外观。

(3)合并神经血管损伤。

(4)开放性骨折。

(5)陈旧骨折不愈合。

(6)锁骨外端骨折,合并喙锁韧带断裂。

第二节肱骨外科颈骨折

本节考点:

(1)解剖概要

(2)分型与治疗

(一)解剖

肱骨外科颈是肱骨大结节、小结节移行为肱骨干的交界部位,是松质骨和密质骨的交界处,受到外力后容易发生骨折,有臂丛神经、腋血管在内侧经过,骨折后易合并神经血管损伤。

(二)分类及治疗

多见于中老年人,主要为创伤所致。

1.无移位骨折

主要有两种:

一是裂缝骨折,二是嵌插骨折。

受伤后肩部疼痛、肿胀、瘀斑、肩关节活动障碍,肱骨近段明显压痛。

在肩部摄正位和腋间位X线片,

可明确诊断。

不需进行手法复位,用三角巾悬吊上肢3〜4周即可开始进行功能锻炼。

2.外展型骨折:

多为间接暴力所致,受到暴力时,患肢处于外展位。

受伤后肩部疼痛、肿胀、瘀斑、上肢活动障碍,

局部压痛明显。

X片上常见骨折近端呈内收位,肱骨大结节与肩峰的间隙增宽,肱骨头旋转;骨折远端呈外

展位成角畸形。

治疗主要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方法治疗,外固定主要是超肩小夹板和U形石膏固定。

外展型骨折Y号)

3.内收型骨折:

多为间接暴力所致,受伤后肩部疼痛、肿胀、皮下瘀斑、上肢活动障碍,上臂呈内收位畸形,肱骨上端明显压痛,常可扪及骨折断端。

X线片可见产生向前、外方的成角畸形或侧方移位

治疗主要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方法治疗,方法同外展型。

內收型骨折心号)

4.粉碎型骨折:

常发生于强大的暴力作用,或者骨质疏松患者。

受伤后局部疼痛、肿胀、瘀斑,其程度较内收型和外

展型更重,肢体不能活动,同时可以合并大、小结节骨折,肱骨头粉碎性骨折,肱骨头脱位等情况。

X线可

以明确骨折块的数量、大小、位置、是否合并关节脱位等情况。

治疗:

①此类骨折手法复位较难,即使能够手法复位也容易发生再次移位,一般采取切开复位。

术中注意修复肩袖,术后4〜6周开始肩关节活动。

②对青壮年的严重粉碎骨折,估计切开复位难以内固定时,可作尺骨鹰嘴外展位牵引,附以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

6〜8周后去牵引,继续用小夹板固定,并开始肩

关节活动;③对于严重粉碎型骨折,若病人年龄过大,全身情况很差,可用三角巾悬吊,任其自然愈合。

第三节肱骨干骨折

本节考点:

(1)并发症

(2)治疗

(1)临床表现

受伤后,上臂出现疼痛、肿胀、畸形,皮下淤斑,上肢活动障碍。

检查可发现假关节活动,骨摩擦感,骨传导音减弱或消失。

X线拍片可确定骨折的类型、移位方向。

肱骨干骨折是最容易损伤桡神经的肱骨骨折。

桡神经损伤后,可出现垂腕畸形,各手指掌指关节不能

背伸,拇指不能伸,前臂旋后障碍,手背桡侧皮肤感觉减退或消失,尤其是虎口区。

(2)治疗

1.大多数肱骨干横形或短斜形骨折可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手法复位+小夹板或石膏固定。

2.在以下情况时,可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1)反复手法复位失败,骨折端对位对线不良,估计愈合后影响功能。

(2)骨折有分离移位,或骨折端有软组织嵌入。

(3)合并神经血管损伤。

(4)陈旧骨折不愈合。

(5)影响功能的畸形愈合。

(6)同一肢体有多发性骨折。

(7)8〜12小时以内的污染不重的开放性骨折。

第四节肱骨髁上骨折

本节考点:

(1)好发年龄

(2)分型及临床表现

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时,桡侧或尺侧移位未得到纠正,或骨折线经过骺板造成了骨骺损伤,骨折愈合后,可出现肘内、外翻畸形。

一、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多为间接暴所致,患者多有摔倒手着地的外伤史,肘部出现疼痛、肿胀、皮下瘀斑,肘部向后突出并处于半屈曲位。

通常是近折端向前下移位,远折端向后上移位,但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此骨折近段向前下

移位,极易压迫或刺伤肱动脉,再加上组织水肿、局部肿胀,容易会出现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导致前臂

缺血性肌挛缩。

治疗:

手法复位外固定:

受伤时间短,局部肿胀轻,没有血循环障碍者。

切开复位内固定:

手法复位失败;伤口较小的开放性骨折,污染不重;合并血管神经损伤。

二、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

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受伤后,肘部出现疼痛、肿胀、皮下瘀斑,肘后凸起,骨折端可刺破皮肤形成开放骨折,少有合并神经血管损伤。

查体肘上方压痛,肘后可触到骨折端。

X线可见近端向后下移位,远折端

向前移位,骨折线呈前上斜向后下的斜形骨折,同时可以伴有侧方的移位。

治疗:

基本同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第五节桡骨下端骨折

本节考点:

(1)分型及典型体征

(2)治疗

多为间接暴力引起。

根据受伤机制不同,可发生伸直型骨折、屈曲型骨折、关节面骨折伴腕关节脱位。

一、伸直型骨折(Colles骨折)

(一)临床表现及治疗

1.外伤史:

多为腕关节处于背伸位、前臂旋前、手掌着地时受伤。

2•伤后手腕局部疼痛,肿胀。

3.局部压痛明显,腕关节活动受限。

4.畸形:

侧面看呈"银叉”畸形,正面看呈"枪刺样”畸形。

5.X线片可见骨折远端向桡侧、背侧移位,近端向掌侧移位,可同时伴有桡尺远侧关节脱位。

(二)治疗

以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为主,很少需要手术治疗。

、屈曲型骨折(Smith骨折或反Colles骨折)

(一)临床表现和诊断

1.外伤史:

跌倒时,腕关节屈曲,手背着地受伤引起,也可由腕背部受到直接暴力打击发生。

2.受伤后,腕背侧皮下淤斑,局部肿胀。

3.腕部下垂,活动受限,局部压痛明显。

4.X线片示骨折近端向背侧移位,远折端向掌侧、桡侧移位,与伸直型骨折移位方向相反,称为反Colles骨折或Smith骨折。

(二)治疗

主要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和石膏固定。

三、桡骨远端关节面骨折伴腕关节脱位(Barton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的一种特殊类。

1.在跌倒时腕关节处于背伸位、前臂旋前、手掌着地,引起桡骨远端关节面背侧发生骨折,腕关节面

随之向背侧移位;临床表现与Colles骨折相似。

2.在跌倒时腕关节屈曲、手背着地,引起桡骨远端关节面掌侧发生骨折,腕关节随之向掌侧移位。

X线片可明确诊断,治疗以手法复位外固定为主。

第三单元下肢骨折

这节课咱们来复习下肢骨折,下肢的主要功能是支持体重,维持身体的直立姿势和运动。

第一节股骨颈骨折

一、解剖

股骨颈的轴线与股骨干轴线之间形成颈干角,平均127°。

髋关节的关节囊较大,关节囊的前上方有髂股韧带,在后、上、内方有坐股韧带,是髋关节的稳定结构。

成人股骨头的血运来源:

①股骨头圆韧带内的小凹动脉,提供股骨头凹部的血液循环;②股骨干滋养

动脉升支,沿股骨颈进入股骨头;③旋股内、外侧动脉的分支,是股骨头、颈的重要营养动脉。

旋股内侧

动脉发自股深动脉,是股骨头最主要的供血来源。

旋股内侧动脉损伤是导致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主要原因。

二、分类

1.按股骨颈骨折线部位分类:

股骨头下骨折,易发生股骨头坏死;

经股骨颈骨折;

股骨颈基底骨折,容易愈合。

2.按X线表现分类:

内收骨折(Pauwells角〉50°)不稳定性骨折;

外展骨折(Pauwells角v30°)稳定性骨折。

3.按骨折移位程度分类:

不完全骨折:

骨的完整性仅有部分中断;

完全骨折:

又可分为无移位、部分移位以及完全移位的完全骨折。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中、老年人有摔倒受伤史;

(2)患髋疼痛,下肢活动受限,不能站立和行走;

(3)检查患肢出现外旋畸形,一般45°〜60°,可出现局部压痛和纵向叩击痛;

(4)患肢短缩,Bryant三角底边缩短,大转子超过Nelaton线之上,均表明大转子向上移位。

(5)X线片可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情况,是选择治疗方法的重要依据。

四、治疗

1.非手术疗法:

无明显移位的骨折、外展型或嵌入型等稳定性骨折,年龄过大,全身情况差,或合并严重心、肺、肾、肝等功能障碍,选择非手术疗法。

采用穿防旋鞋,下肢皮肤牵引,同时配合功能锻炼。

2.手术指征:

(1)内收型骨折和有移位的骨折;

(2)65岁以上老年人的股骨头下骨折;

(3)青少年未达到解剖复位者;

(4)陈旧性骨折不愈合,影响功能的畸形愈合,股骨头缺血坏死,髋关节骨关节炎。

3.手术方法:

1闭合复位内固定;

2切开复位内固定;

3人工关节置换术:

一般情况较好的高龄患者,股骨头下骨折合并骨关节炎或股骨头坏死

第二节股骨干骨折

一、临床表现与诊断

大腿肿胀,皮下瘀斑。

局部出现成角、短缩、旋转等畸形。

检查局部压痛,假关节活动,骨摩擦音,

即可作出临床诊断。

X线片可明确骨折的准确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

由于出血量大,可能并发出血性休克。

下1/3骨折,远折端向后方移位,可能损伤腘动静脉和腓总神经,应仔细检查远端肢体血运及感觉运动功

二、治疗

1.非手术疗法:

目前非手术疗法基本上仅适用于儿童。

2.

老年人骨折,

手术指征:

非手术疗法失败;同一肢体或其他部位有多处骨折;合并神经血管损伤;

不宜长期卧床;陈旧骨折不愈合或有功能障碍的畸形愈合;无污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