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年终滨州学院大三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押题绝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557771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5年终滨州学院大三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押题绝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5年终滨州学院大三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押题绝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5年终滨州学院大三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押题绝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5年终滨州学院大三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押题绝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5年终滨州学院大三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押题绝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5年终滨州学院大三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押题绝密.docx

《205年终滨州学院大三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押题绝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5年终滨州学院大三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押题绝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5年终滨州学院大三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押题绝密.docx

205年终滨州学院大三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押题绝密

教育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即孟子最早提出教育。

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教育的起源,但共同的缺陷是都忽视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3.《论语》是孔子弟子对孔子与其弟子相互问答的记录。

4.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该书旨在“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5.德国教育理论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之父”或“科学叫教育家的奠基人”,他在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此书主张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科学基础。

6.德国的赖伊和梅伊曼提出教育科研科学化。

7.在实验教育学中,影响较大的是以杜威(内发论代表人物)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学。

8.从19世纪40年代起,逐渐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在我国,第一部马克思著作是《新教育大纲》。

9.终身教育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各个方面和各项内容,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包括了教育各发展阶段各个关头之间的有机联系。

”它应当是贯穿于人一生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

不是具体的教育实体而是理念。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对生产力(经济)的作用:

1.教育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现实的劳动力2.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物化”3.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

发展的不均衡性发展的互补性

2.个体身心发展存在“关键期”(例:

狼孩)

3.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该问题见课本p43页,具体浏览一下。

3.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不全对)

第四章教育方针及目的

1.教育目的不是教育方针的全部,它不等同于教育方针。

2.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激励功能

3.制定教育方针的依据:

(1)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及建立在这种生产关系之上的政治制度

(2)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科技发展水平)(3)人的发展的理论注意:

如果题目中提到客观因素,只答前两条。

4.蔡元培第一次提出“美育”。

5.社会本位价值取向代表人物涂尔干、孔德。

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

1.双轨学制中一轨由上而下的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院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及其后的职业教育。

2.《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是我国第一个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但碍于各种原因未及实施。

第一个实施的是《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3.允许男女同校,将学堂改为学校的是“壬子癸丑学制”。

4.学科课程又称为“分科课程”,是指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离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5.活动课程又称为经验课程、生活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它是以儿童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6.目标模式的首创者是博比特。

7.课程计划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它体现了国家队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8.教材是成套化“教材系列”,而不仅仅限于教科书。

9.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10.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即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第七章教学理论

1.论述教学课程的规律。

见课本p129页自己总结

2.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3.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见课本p139页,老师说可能会在某个案例中涉及因材施教原则,大体浏览下)

4.非指导性教学法是指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气氛,教师扮演促进者的身份。

5.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6.一节好课的标准:

(1)理念科学

(2)目标明确(3)内容正确(4)语言清晰

(5)方法适当(6)积极性高(7)组织得当(8)效果优秀

第九章德育理论无

第十章德育实践

1.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

(2)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受多方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4)德育过程是长期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反弹醒和渐进性

2.知行统一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与社会实际锻炼结

和起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言行一致的人。

3.长善救失出自《学记》。

4.长善救失即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也是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5.马卡连柯提出《平行教育原则》。

6.在德育原则中注意一下知行统一原则和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原则。

7.正面教育和积极引导相结合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教师要向学生指明前

进的方向,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思想认识入手,启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帮助

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进步。

8.品德修养指导法又称为自我修养法和品德评价法。

注意浏览课本p208页,老师说案例分析可能会用到品德修养指导法

第十一章教师与学生

教师职业的劳动特点:

(1)强烈的示范性

(2)独特的创造性(3)情景的复杂性(4)过程的长期性和效果的隐含性(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6)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2.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

(1)师生间的心理关系——相互尊重

(2)师生间的工作关系——教学相长

(3)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民主平等

3.师生之间的关系取决于老师的实际水平。

4.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答:

从教师方面,首先是教师的人格素质。

教师不但要学会与学生分享书本知识,更是以个人的人格魅力、饱满情绪、优雅气质等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他们对事对人有正确的态度。

采用民主的教学方式,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树立教师的人格和威信;研究学生,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善于倾听,胸怀满腔的教育爱;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师生合法权利。

从学生方面,主要看学生的心态。

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缺点以及应该努力的目标,才能找准比较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对于教师的指导才能认真倾听和思考。

正确认识老师,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当发现教师不能满足自己某方面的期待或者不喜欢某位老师时,应该摒弃对教师的固有成见,学会客观认识和理解老师的付出,积极主动的和老师沟通,这样互相理解的师生双方才是良好师生关系形成的基础。

从其他方面,与师生所处的学校的人际关系、学校风气和课堂的组织环境等有关。

还与整个社会大环境对教师的尊重程度有关,也于师生群体规范有关。

5.如何做一名好老师?

教师不但要学会与学生分享书本知识,更是以个人的人格魅力、饱满情绪、优雅气质等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他们对事对人有正确的态度。

采用民主的教学方式,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树立教师的人格和威信;研究学生,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善于倾听,胸怀满腔的教育爱;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师生合法权利。

复习思考题及答案(ppt里问题的整理)

1.什么是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常年、假期进行划分。

课程计划是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2.简述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又称为“分科课程”,是指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离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活动课程又称为经验课程、生活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它是以儿童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3.简述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是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官方课程,指的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隐形课程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

4.孔子、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简。

自己注意课本p12页

5.简述教育目制定的社会依据。

6.教育对生产力(经济)的作用:

1.教育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现实的劳动力2.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物化”3.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

7.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答;德育过程就是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对他提出不断合理要求,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内部矛盾不断向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是教育者的教育,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互相作用,矛盾统一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普遍的矛盾。

为学生所接受的新的社会道德要求与学生原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

因此,必须深入具体地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产生与积极转化,并为此而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环境。

(1)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

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包括:

认识性质有矛盾、能力性质的矛盾、思想性质的矛盾。

(2)要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

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主要指学校德育的要求同社会、家庭等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

8.简述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

(1)强烈的示范性

(2)独特的创造性(3)情景的复杂性(4)过程的长期性和效果的隐含性(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6)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9.简述注入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的根本区别.

启发式和注入式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对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的解释不同。

启发式强调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作用,激发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注入式片面夸大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从主观出发,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能力的发展,使他们学习被动,成为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

10.简述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11.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激励功能

12.简述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1)理念科学

(2)目标明确(3)内容正确(4)语言清晰

(5)方法适当(6)积极性高(7)组织得当(8)效果优秀

13.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

(1)师生间的心理关系——相互尊重

(2)师生间的工作关系——教学相长

(3)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民主平等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答:

从教师方面,首先是教师的人格素质。

教师不但要学会与学生分享书本知识,更是以个人的人格魅力、饱满情绪、优雅气质等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他们对事对人有正确的态度。

采用民主的教学方式,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树立教师的人格和威信;研究学生,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善于倾听,胸怀满腔的教育爱;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师生合法权利。

从学生方面,主要看学生的心态。

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缺点以及应该努力的目标,才能找准比较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对于教师的指导才能认真倾听和思考。

正确认识老师,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当发现教师不能满足自己某方面的期待或者不喜欢某位老师时,应该摒弃对教师的固有成见,学会客观认识和理解老师的付出,积极主动的和老师沟通,这样互相理解的师生双方才是良好师生关系形成的基础。

从其他方面,与师生所处的学校的人际关系、学校风气和课堂的组织环境等有关。

还与整个社会大环境对教师的尊重程度有关,也于师生群体规范有关。

14.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规律

①学生以间接经验为主②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主

③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忽视直接经验积累的查询

B.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规律

①能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

②引导学生自觉掌握知识和运动知识促进其能力的有效发展

③防止出现单纯强调知识教学而忽视能力发展

C.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规律

D.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规律

E.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规律

①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②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③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

④防止出现忽视学生主体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15、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什么?

(1)课程目标:

改变课程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课程结构: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设置综合课程。

(3)课程内容: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教学生活与教学的联系。

(4)改变课程实施,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

(5)课程评价: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课程管理: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16知、情、意、行的过程。

①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品德是有知情意行构成的

②学生品德一般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发展的。

德育要做到小知以礼,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致以行

③由于四因素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平衡性,这使德育具有多端型,只要四因素最终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17、结合材料说明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它们对人的发展具有哪些作用?

因素:

①遗传因素②环境和学校教育③个体主观能动性

1.作用:

①遗传素质⑴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和可能性⑵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着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⑶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⑷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②环境作用:

⑴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客观条件,对个体发展具有制约作用⑵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③学校教育作用:

⑴促进个体个性化和社会化⑵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A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B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进行的教育活动C学校教育是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活动D学校教育能够对各种影响因素加以调节和控制④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

18、用所学的德育原则有关理论分析案例。

①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②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③学生已有的思想品德基础同德育要求之间的矛盾是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④主要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推动学生思想品德的不断发展。

19、运用现代教学的有关理论分析问题20、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有关原理分析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