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疾病的超声诊断.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555090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胸腔疾病的超声诊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胸腔疾病的超声诊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胸腔疾病的超声诊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胸腔疾病的超声诊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胸腔疾病的超声诊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胸腔疾病的超声诊断.docx

《胸腔疾病的超声诊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胸腔疾病的超声诊断.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胸腔疾病的超声诊断.docx

胸腔疾病的超声诊断

超声诊断在胸部疾病上的应用

胸部主要包括胸壁、胸膜、胸膜腔、心脏、连结心脏的大血管、肺、纵隔。

胸壁和膈围成胸腔,胸腔被纵隔分为左、右两部,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主要部分均位于胸腔内。

循环系统是一专门学科,有专著介绍,本章主要介绍胸部疾病的超声诊断。

应用超声显像法探查胸部疾病简便、准确,对患者无创伤,无痛苦,可反复检查和动态观察。

随着数字化超声电脑显像的不断进步,多频变频宽频探头的不断发展,使一般低频探头难以显示的早期胸膜病变在高频探头检查时显示十分清晰,分辨力高于CT。

对一侧胸部浓密阴影,如胸腔积液、胸膜肥厚、肺不张、肺实变等,由于这些病变能形成较好的透声窗,则有利于超声检查,弥补X线、CT、MRI等其他影像检查的不足。

彩色多谱勒血流显像(CDFI)还能实时显示肺内病变的血流状况。

彩色多谱勒能量图(CDE)因不受血流方向等因素的影响,能显示低流量、低流速的血流,为诊断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料。

此外,介入超声引导下的穿刺活检,使胸部肿瘤的术前病理诊断更简便安全,还能安全有效地进行超声介入引导治疗。

一、仪器和频率

胸部超声检查,以高分瓣力线阵、凸阵或扇扫实时超声仪为首选。

胸壁、胸膜腔及接近胸壁的肺内病变,多用线阵或凸阵探头,探头频率以5~7.5MHZ或5~10MHZ超宽变频探头为宜。

对深部肺、肋骨及纵隔病变宜选用扇扫式或凸阵探头。

探头频率为2.5~3.5MHZ。

经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剑突下检查时用扇扫式探头更有利于观察上纵隔、肺、肺上沟、肺底及膈肌病变。

某些纵隔病变还可选用食管探头,能获得全面、完整和更满意的图像。

为了观察肺实变、肺不张及肺内肿块与肺内血管和支气管的关系,鉴别胸腔囊性包块及扩张的大血管,宜结合应用CDFI或CDE检查。

二、检查方法

(一)检查前准备

一般不需作特殊准备,肺底或横膈疾病最好空腹状态检查,以减少胃肠内容物和气体干扰,通常在前一日晚餐后开始禁食,次日上午空腹检查。

特殊病例需作食管超声检查的也应空腹。

由于胸部前有胸骨,后有胸椎,两侧有含气肺组织,正常情况下超声检查时,声波吸收或被反射难以穿透,病理状态下则有利于超声显像。

患者最好携带胸部X线正侧位片或CT片或MRI片,了解病变部位,选择扫查途径和范围,有目的的进行超声检查。

(二)检查体位

根据病变部位及患者情况选择不同的体位,并了解病变处与呼吸及体位的变化关系。

胸壁疾病检查通常取仰卧位、侧卧位,背部疾病取俯卧位。

胸膜腔疾病检查常规取坐位,这种体位不但探测时方便,还易两侧对比,而且定位与胸腔穿刺时体位一致,可得到满意的穿刺效果。

病重、体弱及手术后的患者采用仰卧位或半卧位检查。

肺部疾病据探测要求与病灶部位而定体位。

靠近前胸壁的病灶采取仰卧位。

靠近后背部的病灶采取俯卧位,靠近侧胸壁的病灶采取侧卧位。

需作超声引导下穿刺时可取坐位。

纵隔疾病检查一般取坐位、仰卧位或侧卧位,后纵隔肿瘤还可取俯卧位。

横膈疾病检查取仰卧位,从肋下或剑突下进行探测。

(三)探测途径

1.肋间隙和胸骨旁扫查:

检查时患者仰卧,两手置于头侧,先将探头置于两侧胸骨旁进行纵向扫查,了解病变部位,后沿患侧肋间逐一横向扫查,并与对侧相应部位进行比较。

适用于胸壁、胸腔及靠近胸壁的肺内病灶探测。

2.肋缘下和剑突下扫查:

患者仰卧,探头置于肋缘下,以肝、脾、心为透声窗进行斜切扫查,使声束指向体侧,嘱患者深呼吸进行观察比较。

适用于膈肌和膈旁肺及胸膜病变。

3.胸骨上窝扫查:

患者肩部垫高仰头平卧,探头置于胸骨上窝,指向胸腔,旋转探头直至图像清晰显示。

适用于前上纵隔病变。

4.锁骨上窝扫查:

仰卧位,探头置于患侧锁骨是窝,指向肺,调整探头角度观察,适用于肺尖病变。

5.背部扫查:

常取坐位,患者骑跨坐在椅上或检查,两臂向前交叉平放在椅背上或双手抱头,上半身稍向前倾,探头置于背部两侧椎骨旁进行纵向扫查。

当见到实质回声或无回声区后,在将探头从该处沿肋机间逐有写斜向扫查。

以了解肿块的大小或积最大深度。

需定位者找一最佳部位,划出标记为穿刺点。

用于后纵隔、胸腔积检查。

少量积时,可在腋中线与腋后线间第8~10肋间处探查。

第一节胸壁疾病

一、解剖概要

胸壁由胸廓和软组织组成。

胸廓近似圆锥形,上窄下宽,前后稍高,是胸部的支架。

胸廓的前面短,由胸骨、肋软骨和肋骨前段构成。

后面长,由脊柱胸段和肋骨后段构成。

两侧圆凸由肋骨组成。

胸部有前后径、左右径和上下径,成人胸廓左右径比前后径约大1/4左右,左右径最大处位于第9肋平面。

胸廓有上、下两口,上口呈肾形,由第1胸椎体上缘、第1肋、第1肋软骨和胸骨柄及第10、9、8、7对肋软骨围成。

胸廓下口被膈封闭,使胸腹腔完全隔断。

软组织除乳腺外包括皮肤、皮下组织、胸大小肌、背阔肌、肋间肌、肋间膜、肋间血管、神经、淋巴结群和胸内筋膜。

可发生多种疾病,其中以外伤、炎症和肿瘤多见。

除乳腺肿瘤外,胸壁肿瘤80%是骨肿瘤,其中80%发生在肋骨,良性多见。

20%发生在胸骨,恶性多见。

超声诊断的意义在于:

①鉴别胸壁肿块的性质,判断其大小,侵袭深度及与胸腔内有无关系;②判定胸壁肿块的深度、范围及来源;③判断有无肋骨破坏,明确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④引导胸壁病灶穿刺及引流;⑤帮助转移性肿瘤寻找原发灶。

二、正常声像图

应用高分辨力线阵或凸阵,7.5~10MHZ的高频探头,沿肋间检查可清晰显示胸壁各层次。

皮肤为线状稍强回声带,厚约0.3cm。

皮下组织为低回声乃储存性脂肪,厚度个体差异较大。

肋间外肌与肋间内肌呈不均匀性的低回声。

探头沿肋间横向扫查时,肋骨呈连续的强回声先带。

纵向扫查时,可显示骨外板光滑的强回声反射和后方的声影。

从皮肤表面到胸膜的厚度约1.5~2.5cm。

三、病理声像图

(一)胸壁炎症疾病

1.胸壁结核胸壁结核包括胸膜周围结核、肋骨周围结核及结核性脓肿,绝大多数继发于肺结核、胸膜结核。

结核杆菌经淋巴途径侵入胸骨旁或肋间淋巴结,首先引起胸壁淋巴结结核并形成脓肿,再侵入周围胸壁软组织向胸壁内外蔓延,并可侵蚀和破坏肋骨或胸骨。

主要特征为无痛性肿块和无热性脓肿。

声像图早期病灶较小,在肋间软组织内可见椭圆形低回声光团,内部回声不均匀,有细小光点回声,干酪坏死后呈无回声光团,逐渐增大后沿肋间形成梭形,并可见光团内有点状钙化灶,但肋骨无异常。

随着脓肿扩大,穿破肋间肌达前胸壁,在皮下及胸膜外形成脓肿包绕肋骨,但肋骨结构尚完整。

晚期脓肿侵袭肋骨或胸骨,可见骨皮质不规则变薄,回声中断或消失。

死骨形成时在脓腔中可见不规则片状、斑点状强回声影。

脓肿向胸壁深层及胸内蔓延时,在胸膜外形成突向肺野边缘不光整的无回声光团,加压探头有飘浮现象。

胸膜回声增强,局部增厚。

2.肋软骨炎又称Tietze综合征,是一种局限性、非化脓性的软骨病。

常发生于上胸部肋软骨连结处,以1~4肋软骨最常见,有时累及胸骨柄或胸锁乳头关节。

病变的肋软骨外形呈梭形肿胀,皮肤无炎症表现,但有疼痛和压痛。

肋软骨以坏死变性为主,炎症改变轻。

声像图表现为一根或几根肋软骨局限性梭形肿胀,交界处增大,回声减低,透声较健侧增强。

病变中心区回声较周边回声强,但无液性无回声区出现,病变区域除回声增强外结构仍完整,此点有利于结核与肿瘤引起的局限性病变。

(二)胸壁肿瘤

1.脂肪瘤是常见的胸壁软组织良性肿瘤,源于皮下、肌层间或胸壁后脂肪组织。

质软呈分叶状,有包膜及少量结缔组织间隔,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无症状。

声像图脂肪瘤呈中等回声,内部回声不均伴多条线状高回声。

边界清晰、光滑、有完整包膜。

发生在皮下的脂肪瘤呈扁盘形,发生在肋间的脂肪瘤呈哑铃形,部分向外延伸至筋膜下,部分突向胸内。

发生在胸壁内的脂肪瘤紧贴胸内壁并向肺内凸出,瘤体与肺、胸膜的界面增强回声,但肋骨与胸膜回声无异常。

2.肋软骨瘤为肋软骨组织的一种良性肿瘤,肿瘤多发生在肋骨与软骨连接处,或在后肋骨椎骨处。

呈圆形或不规则形,与底部组织相连不能移动,由透明软骨构成,其软骨腔大小不等,软骨细胞分布不均,软骨常被结缔组织分隔。

瘤组织可软化、液化、钙化或骨化。

肿瘤扩展生长,侵蚀骨质可引起局部肿胀、疼痛。

声像图受损肋软骨呈不规则圆形非均质性光团,较固定无移动,内部回声分布不均匀,在低回声区内有强回声钙化斑点或骨化的肋骨碎片。

3.肋软骨肉瘤为一种原发性恶性软骨肿瘤,部分可从软骨瘤演变而成,在发展过程中保持软骨性质。

肋软骨肉瘤具有大量软骨细胞直径可达0.4~0.5cm。

部分瘤细胞增生极快,与一般肉瘤相似不形成间质,中心部可粘液样变性。

声像图与肋软骨瘤相似,两者难区别,但肋软骨肉瘤生长迅速,有肋骨、胸骨破坏,骨皮质回声中断,肿瘤向胸内外生长时呈梭形,肿瘤肺侧壁回声不减弱,胸壁侧基底较宽,边缘呈锐角,粘液样变性处呈无回声区。

4.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为肋间神经常见的良性肿瘤,可单发也可多发。

在胸壁常发生在肋间、后肋椎旁。

有完整包膜呈圆形或梭形,可发生变性、坏死、液化,可向胸腔内生长。

声像图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光整,内部回声较均匀,呈低回声或不规则无回声区。

肿瘤位于壁层胸膜外,向肺野突出,肿瘤边缘倾斜成锐角。

较小肿瘤呼吸时随胸壁活动,无骨质改变。

5.肋骨转移瘤多由肺癌、乳腺癌、胸腺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及恶性胸腺瘤等血行转移而来。

声像图转移的肋骨被肿瘤溶骨性破坏后呈梭形肿大,骨质破坏,骨皮质变薄或回声中断。

肿瘤呈较均匀的低回声,边界较清晰,欠光整,肿瘤后部回声不减弱,不易发生软组织肿块,可多处肋骨受损。

结合患者原发灶的声像图特征容易作出转移瘤诊断,原发灶不明者可在超声引导下穿刺病检。

第二节横膈疾病

一、解剖概要

膈为圆顶形宽阔的薄肌,中央为腱性部分,周围为肌性部分,介于胸腹腔之间,构成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顶。

中心腱位于膈的中央,形如“凸”字形,分为前叶及两侧叶,由交错的腱性纤维构成。

肌性部据起点分为胸骨部、肋部及腰部三部分。

胸骨部起自胸骨剑突后面,肋部起自下六对肋软骨内面,腰部起自内侧弓状韧带和外侧弓状韧带,并籍一对膈脚起自腰椎体前面。

膈向胸腔突入,左右两膈隆凸位于左右肺的底面,中央部扁平为心脏所在处。

正常右横膈与背侧第10肋相交,左横膈比右横膈低半个椎体。

但左右横膈高度受呼吸、体位及腹内脏器充盈度影响。

仰卧特别是头低位时,腹内脏器推膈向上突入胸腔,膈的位置最高,坐位或立位时膈则位于较低水平。

膈肌是重要的呼吸肌,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下降,胸腔上下径增加,容积扩大,胸内压下降。

呼气时膈顶升高,胸腔上下径缩小,容积减少,胸内压上升。

平静呼吸时膈顶的正常上下移动幅度约1.5~2cm,深呼吸时约6~8cm。

膈的中央部受膈神经支配,前部及两侧部受胸神经支配。

横膈膜上有三个大的裂孔,在第八、九胸推间正中线右侧2~3cm处有腔静脉孔,在第十胸椎体平面正中线右侧2~3cm处有食管裂孔,第十二胸椎体平面正中线稍左侧有主动脉裂孔,分别有下腔静脉,食管及降主动脉通过。

当膈先天性缺陷或发育不良时可发生先天性膈疝,最常见的有胸腹管疝(Bochdalek疝)及胸骨后疝(Morgagni疝)。

二、超声所见

(一)正常声像图

在胸腔与腹腔之间,可探及呈圆顶状凸向胸腔的左右横膈膜强回声光带,表面光滑整齐,光带菲薄连续,厚约0.3cm,正常情况下,右横膈膜与背侧第10肋相交,左横膈膜比右横膈膜低半个椎体。

右横膈膜下为肝脏右叶实质回声,左横膈膜下为肝左叶,脾实质回声及胃泡气体回声。

吸气时膈顶下降,呼气时膈顶上升。

双侧横膈膜平静呼吸时上下移动幅度为1.5~2cm,深呼吸时为6~8cm。

(二)病理声像图

1.横膈膜位置异位指单侧或双侧横膈升高,在排除呼气相片后常因腹部肿块、腹水、肝脾肿大、膈下占位、肺不张、胸膜疾病等引起。

声像图除横膈膜与背侧第9肋相交外,横膈膜其余声像图特征正常。

超声检查主要应鉴别横膈膜升高的原因,腹部肿块可在腹腔内探及肿块回声影及其来源于何处;腹水可在腹腔内探及液性暗区影并测定腹水量;肝脾肿大可直接测量其大小,探查肝内有无占位性病变;膈下占位,肺下积液及胸膜疾病超声检查见后节。

2.横膈膜疝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膈肌裂孔进入胸腔所形成,可为先天性也可为获得性。

先天性膈疝最常见的有胸腹管疝(Bochdalek疝)及胸骨后疝(Morgagni疝)(图6~1)。

胸腹管疝的发生与胚胎期肠扭转固定的发育过程延迟或异常密切相关。

如果肠管从卵黄囊返回腹腔是在胸腹膜腔封闭胸腹管之前,则可使膈的腰肋三角出现缺陷产生无疝囊的胸腹管疝;如果在胸腹膜腔封闭胸腹管之后,颈部肌节迁入之前则产生有疝囊的胸腹管疝。

胸骨后疝为腹壁上动脉通过胸肋裂孔进入腹直肌鞘,此孔位于膈肌胸骨部与肋部之间的间隙内,因颈部肌节未长入,几乎都有疝囊。

内脏进入胸腔可压迫肺脏,影响肺脏的发育,表现为呼吸困难及紫绀。

声像图病侧横膈膜轮廓不清,胸腔内见异常光团回声影。

若疝入内容为胃,表现为胃内容物与气体构成强回声影随蠕动而变化,边缘完整、光洁、蠕动良好。

当胃内有潴留液体时,则胃腔内有液气翻动现象,患者饮水后胃被充盈扩大。

若疝入内容为肠管,可见肠管内充满混有气体的肠内容物形成杂乱的声反射,后方有声影或多重反射。

肠管收缩时肠管形成低回声环,管腔形成强回声核心,肠管内有大量液体积存时表现为管状无回声区并可见小肠皱襞或结肠袋。

3.膈肌肿瘤很少见,肿瘤可起源于膈肌的任何部位,原发性者有脂肪瘤、先天性囊肿、血管纤维瘤、神经纤维瘤、畸胎瘤等。

继发性者常为邻近器管如肺、胃、食管、骨转移而来。

声像图可探及边缘光滑或分叶状的强回声或无回声光团突出于肺下部,肿瘤累及胸膜可引起胸腔积液,右膈肿瘤累及肝脏可引起肝脏肿大,左膈肿瘤可似脾脏肿大,应注意鉴别。

4.副横膈膜在第五肋骨椎体结合部横膈膜前方,上叶肺与中叶肺间有一纤维性膜即副横膈膜(图6~2)。

正常情况下横膈膜的形成大约从胚胎发育第7周开始到9~11周时完成,在此之间如横膈膜发育异常即形成副横膈膜。

副横膈膜的存在致使中叶肺与下叶肺容量减少,患者可反复呼吸道感染、咳嗽、啖痰、咳血等。

声像图患侧胸部萎缩,心脏向患侧偏移,萎缩的肺可形成无气肺样阴影。

在第5~7肋骨椎体结合部可探及一条光滑、整齐、菲薄、连续斜行走向的强回声光带为副膈膜,而在正常横膈膜处可探及另一条强回声光带为横膈膜。

5.膈肌膨出指部分,一侧或两侧膈肌先天性发育不全所致。

膨出的膈为菲薄的纤维组织和肌纤维薄膜,多发生在左侧,发生在右侧者多为局限性的膈膨出。

声像图探测到患侧膈肌呈边缘光滑整齐的弧形强回声光带,膈肌活动受限,有时呈矛盾运动,吸气时膈顶上升、胸腔容积缩小。

呼气时膈顶下降,胸腔容积扩大。

第三节纵隔疾病

一、解剖慨要

纵隔是两侧纵隔胸膜间全部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总称。

位于胸腔中部,纵向分隔胸腔。

前方是胸骨,后方是脊柱胸段,上界是胸廓上口,下界是膈,两侧为纵膈胸膜。

呈上窄下宽、前短后长的矢状位。

纵隔以心包(T4)为界分为两部,即心包以上为上纵隔,以下为下纵隔。

上纵隔再以气管为界,分上前纵隔和上后纵隔。

下纵隔又以心包为界,分为前、中、后三部。

胸骨和心包之间为下前纵隔,心包与脊柱之间为下后纵隔,心与心包所占部位为中纵隔(图6~3)。

纵隔内有除肺以外的全部胸部结构,如心、大血管、气管、食管等。

各区的重要结构见表1。

二、正常声像图

正常纵隔除胸骨和肺组织外,常可清晰显示大血管和心脏的图像。

常取胸骨旁位、心尖位、剑突下位及胸骨上位来诊断心血管系的各种疾病。

胸腺位于上纵隔前方,中位,上至颈部甲状腺下缘,下界第四肋软骨水平。

前方紧贴胸骨,后方自上而下贴附于气管、无名动脉、主动脉弓和心包。

胸腺分两叶及中间的峡叶,呈三角形或锥体形,下宽上窄,表面有纤维包膜。

在上纵隔,胸腺覆盖右心房和部分上腔静脉,紧贴无名静脉,尤其是左无名静脉。

胸腺与心包紧密粘连,与纵隔胸膜粘连疏松。

胸腺在出生后和幼儿期非常发达,到青春期最盛,平均长5cm,宽4cm,厚0.6cm。

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渐畏缩。

正常成人的胸腺体积小,被胸骨遮挡,超声无法显示。

在青春期前,可有一叶或两叶增大,常可在胸骨两侧显示边界清楚、有包膜、分布均匀的低回声区。

三、病理声像图

纵隔疾病本节主要介绍一些比较常见的原发纵隔肿瘤。

原发纵隔肿瘤好发部位有一定规律性,根据肿瘤在纵隔的分布位置(图6~4),一般可以推断病变的性质,作出超声诊断,但常需借助临床其它资料作出明确。

纵隔的划分、位置、结构、好发原发肿瘤及鉴别疾病见表1。

纵隔中各种肿瘤的相对发病率各家报道有一定差异,但一般认为最常见者为神经原性肿瘤(30%),胸腺肿瘤(19%),恶性淋巴瘤(13%),生殖细胞肿瘤(10%)。

纵隔肿瘤好发部位所占比:

前上纵隔(54%),后纵隔(26%),中纵隔(20%)。

纵隔肿瘤中25%~42%为恶性,其中淋巴瘤、胸腺瘤、生殖细胞瘤、原发癌和神经原性肿瘤为常见。

恶性肿瘤的相对频率亦随解剖部位不同而异,前上纵隔(58%),中纵隔(25%),后纵隔(16%)。

纵隔恶性肿瘤的相对百分比存在年龄差异,20~40岁患者恶性比例较大,此与淋巴瘤和生殖细胞肿瘤的发病高峰相一致,而10岁以前的患儿良性者较多。

表1纵隔的划分、位置、结构、原发肿瘤与鉴别疾病

划分

解剖位置

内含结构

原发肿瘤

鉴别疾病

上纵隔

胸骨柄后T1~T4

主动脉弓及其分支、气管、食管、胸导管、上腔静脉上段、无名静脉、胸腺上部、交感神经、喉返神经、膈神经、淋巴结

胸内甲状腺肿瘤、胸腺肿瘤、畸胎瘤、胸内甲状旁腺瘤

左上腔静脉残留、无名静脉扩张、胸腺增生、上腔静脉扩张、升主动脉瘤或乏氏窦瘤

 

前纵隔

 

胸骨体后~心包

 

胸腺下部、脂肪组织、淋巴结

 

胸腺肿瘤、畸胎瘤、淋巴瘤、胸内甲状腺肿瘤

 

脂肪蓄积、胸骨后疝、胸腺增生、血肿

 

中纵隔

 

心与心包所占位置

 

心包、升主动脉、上腔静脉下段、肺动脉分支、气管、支气管、膈神经、淋巴结

 

淋巴瘤、支气管囊肿、心包囊肿

 

主动脉瘤、上腔静脉扩张、肺动脉扩张、主动脉环、食管裂孔疝

 

后纵隔

 

心包与脊柱之间

 

胸主动脉、食管、交感神经、迷走神经、胸导管、胸主动脉周围淋巴结

 

神经原性肿瘤、食管囊肿、胃肠囊肿

 

食管肿瘤、包裹性胸腔积液、降主动脉瘤、胰腺假性囊肿

(一)胸内甲状腺

胸内甲状腺系颈部甲状腺延伸至胸骨后的部分,也可为异位甲状腺,异位甲状腺是先天性的,很少见,与颈部甲状腺无联系。

胸内甲状腺常见的疾病有甲状腺肿、甲状腺囊肿、甲状腺腺瘤和甲状腺癌。

甲状腺肿又分为弥漫性甲状腺肿、单纯性甲状腺肿及结节性甲状腺肿,各自声像图特征如下:

1.弥漫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对称性普遍肿大,肿大的甲状腺可为正常的2—3倍,边界多规则,内部回声分布尚均匀。

CDFI见甲状腺实质内血流信号极为丰富,呈“甲状腺火海征”或“海岛征”。

2.单纯性甲状腺肿呈不同程度对称性均匀性肿大,肿大的甲状腺可为正常的3~10倍。

CDFI见甲状腺血流信号无明显增多。

3.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呈不规则非对称性肿大,实质回声增粗,分布不均,内有多个或单发结节,结节之间有纤维组织增生。

CDFI见分布增多的点状血流信号。

4.甲状腺囊肿呈边界清晰,透声性好的无回声光团,后壁回声增强。

5.甲状腺腺瘤最多见,表现为甲状腺不大或局限性肿大,瘤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实质性肿块,边界清晰,包膜纤细,内部回声分布均匀。

CDFI见腺瘤周边有较丰富的动静脉血流信号呈环状分布。

6.甲状腺癌癌肿侧甲状腺肿大,形态失常,肿块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分布不均,以实质不均质低回声为主。

有囊变者,囊壁不光滑并有钙化,肿瘤中以粗糙不规则钙化和砂粒状钙化更为常见,晚期可伴颈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

CDFI见肿瘤内血供丰富,边缘血流信号缺乏。

(二)胸内甲状旁腺肿瘤

正常甲状旁腺位置在甲状腺后缘,因腺体小,回声低,超声不易显示。

如被发现应与其前方的甲状腺相比。

胸内甲状旁腺系颈部甲状旁腺延伸至胸骨后的部分。

常见的甲状旁腺肿瘤主要有甲状旁腺腺瘤和甲状旁腺囊肿。

一旦肿瘤形成后,因其占有一定空间,可被超声检出。

甲状旁腺腺瘤声像图见一圆形,椭圆形,泪珠形或不规则形低回声区,包膜完整,边界清晰,内部回声欠均匀。

可合并出血,坏死或囊性变。

甲状旁腺囊肿少见,表现为壁薄的无回声光团,后壁回声增强。

(三)胸腺肿瘤

原发性胸腺肿瘤少见,需慎重排除胸腺转移瘤(肺、肾、胰、胃肠原发灶胸腺转移)。

在比较罕见的胸腺肿瘤中分为胸腺瘤、胸腺癌、胸腺肉瘤、胸腺囊肿、胸腺脂肪瘤。

1.胸腺瘤多有完整包膜,包膜光滑,亦可与邻近组织粘连而粗糙。

肿瘤多为椭圆形,圆形或分叶状,大小3~20cm不等,以5~10cm多见。

多数呈膨胀性生长,少数呈浸润性生长(28%~67%),切面灰黄色,有明显纤维间隔。

常伴有出血、囊性变或钙化。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咳嗽、胸痛、胸闷、气短、体重下降、重症肌无力,肿瘤过大压迫上腔静脉可引起上腔静脉综合症。

声像图在前纵隔内探及一边界清晰,包膜完整,圆形或椭圆形实质低回声光团。

偶见光团内有钙化点,有出血坏死时可见低回声区内有无回声区。

肿块紧贴胸骨后,多位于主动脉弓附近,主要位于前纵隔中部,其次为上部,位于正中者不到6%。

肿块巨大时可位于前纵隔上中部或中下部,甚至全部前纵隔,极大肿块可占满全胸腔。

2.胸腺癌原发胸腺癌非常少见,在确定胸腺癌之前,必须排除是否为转移癌。

胸腺癌呈浸润性生长,好直接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如胸膜、心包、肺、纵隔软组织、膈肌、肺门淋巴结等。

心包腔受累时可出现心包积液。

声像图肿块轮廓不规则,无包膜回声。

边界不整齐,境界尚清晰,内部回声强弱不等,分布不均。

常有散在不规则大小无回声区,有时可见细小强回声钙化灶并伴有声影。

心包受累时可在心包腔内探及液性暗区。

3.胸腺肉瘤主要是霍杰金病,胸腺霍杰金病的病理表现比较一致,病变外观比较典型,常单发,圆形有包膜。

切面可见纤维隔,镜下见结节硬化型霍杰金病与增生的胸腺组织密切混合。

声像图在前上纵隔内探及一圆形、椭圆型、分叶状或不规则形稍强回声或低回声,边界尚清晰。

肿块常为单发,在低回声光团内有大小不等,内壁光滑的囊肿及纤维性分隔。

如并发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时,可在相应部位探到积液的无回声区。

4.胸腺囊肿胸腺囊肿可分为三类。

①先天性胸腺囊肿:

来自胸导管或胸腺咽导管的发育异常,因导管未闭合,导管上皮渗液或出血逐渐扩张而形成囊肿;②瘤性胸腺囊肿:

因胸腺Hassall小体退行性变或坏死而形成非感染性囊肿;③退行性胸腺囊肿:

多因心脏手术而行胸骨正中切口引起胸腺退行性变形成囊肿,较少见。

声像图表现为边界清晰,包膜光整的无回声光团,后壁回声增强。

囊肿可为单房,也可为多房。

囊壁厚薄不一,但以厚壁者多见。

若囊肿内有出血,可见无回声区有细小光点回声漂浮。

囊肿直径多在3~15cm之间,囊肿周围可见正常胸腺组织。

5.胸腺脂肪瘤好发于前纵隔或颈部,因正常胸腺在退变过程中含有大量脂肪,因此有发生脂肪瘤的可能性。

声像图与常见的皮下脂肪瘤相同,肿瘤有包膜,呈低回声区,分布欠均匀。

胸腺脂肪瘤因质软,有弹性,其大小可因体位变动而变形。

深吸气和深呼气比较,瘤体横径可相差2cm,此种随体位变动而变形是诊断脂肪瘤的特异性指征。

(四)畸胎瘤

畸胎瘤系先天性异常,可分为皮样囊肿(以外胚层组织为主)及畸胎瘤(为三种胚层组织所组成)。

实际上,单纯一种胚层组织形成者极为少见,病理检查时,皮样囊肿与畸胎瘤很难截然划分。

所以在病理形态上畸胎瘤可分为成熟型和不成熟型(胚胎型),前者为良性,后者常为恶性。

畸胎瘤好发于骶尾部,性腺和纵隔。

此外,亦可见于腹膜后、大脑及心包内。

位于纵隔的畸胎瘤大多数位于前纵隔,偶见于后纵隔。

绝大多数呈单发,少数多发。

肿瘤呈圆形、椭圆型或结节状,少数为哑铃型或新月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