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勘察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554229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份勘察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一份勘察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一份勘察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一份勘察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一份勘察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份勘察报告.docx

《一份勘察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份勘察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份勘察报告.docx

一份勘察报告

一、前言

(一)工程概况

拟建的宁海县正和文具有限公司新建车间2工程位于宁海县桃源街道,拟建建筑物为一幢8层车间,总建筑占地面积约716m2,为混凝土框架结构,基础采用箱型基础。

单柱竖向载荷约6000KN,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为0.002l(l为相邻柱基的中心距离)。

受业主的委托,由我公司承担该项目详勘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任务。

本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一般工程),场地复杂性等级为三级(简单场地),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地基),根据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中3.1条,本次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二)勘察目的与技术要求

勘察目的是查明场地内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及分布发育情况、勘探深度范围内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及埋藏分布规律、地下水类型及腐蚀性评价等,为设计和施工提供所需要的设计参数和工程地质依据。

勘察具体技术要求如下:

1、查明场地在勘察深度范围内各岩土层的力学特征和分布规律,评价各地基土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2、查明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判定场地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影响。

3、划分拟建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对地基液化问题进行判定。

4、为地基基础设计和处理提供详细的土层分布规律、物理力学参数等,对场地土体条件作出分析、评价和基础形式选择的建议。

(三)勘察依据

本次勘察执行的有关规范、规程有:

1、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GB50021-2001)

2、国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3、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4、国标《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0123-1999)

5、国标《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6、国标《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

7、行标《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

8、浙江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33/1001-2003)

9、浙江省《工程建设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33/1065-2009)

10、宁波市《建筑桩基设计与施工细则》(2001甬DBJ02-12)

11、《宁波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

12、《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

(四)勘察方法及质量评述

本工程勘察采用了钻探取样、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及室内土工试验等多种手段,对拟建场地进行了综合性勘察。

具体方法说明如下:

1、测量定位

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电子版总平面布置图采集勘探点坐标,用全站仪进行勘探点实际放样,并用小木桩加以标识。

平面位置精度控制在0.25m以内,高程精度在0.05m以内,满足勘察有关规范中勘探点放样的要求。

如施工中孔位有所挪移,则在终孔时复测其坐标及高程。

本报告坐标系为宁波市独立坐标系统,高程为1985黄海高程,其位置详见平面图。

2、钻探

采用额定钻探能力为100m深度的XY-1型液压钻机,根据地层特点分别采用不同钻探工具,主要采用单层活阀式钻具硬质合金钻头全断面取芯钻进,同时采用优质泥浆护壁或套管跟进,以保持孔壁稳定和孔底清洁,确保取样和原位测试成果的质量。

每回次进尺控制在2米以内,终孔24小时后测稳定水位。

在各钻孔施工、取样、测试及地下水位观测结束后,即采用原土或干的粘土球对钻孔进行回填处理。

每台钻机配1名专业技术员进行岩芯编录。

工程负责人对整个工程质量进行了全程控制,经检查,本次勘察所有钻孔的孔深均达到要求,岩芯采取率碎石类土≥65%。

3、取样

粘性土采用束节式取原状样,碎石类土则直接从岩芯管中采取扰动样。

4、重型动力触探试验

执行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采用直径74mm,锥角为60°的探头,63.5kg自由落锤,落距为76cm。

试验前先清孔,保证孔壁完整,孔底无沉渣,钻杆不允许出现明显弯曲,动探头不允许出现扭曲、锥尖严重磨损、变形膨胀等情况,动探头到达预定深度;试验时,记录孔深和杆长,以每分钟15~30击的速度连续锤击贯入,记录每10cm的锤击数。

5、室内试验

本工程的土工试验项目以常规物理力学性质项目和颗粒分析为主,颗粒分析采用筛分法测定。

本次勘察室内试验执行国际《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123-1999)及其他相关操作规程要求。

在试验过程中应用了电脑数据自动采集系统,微机分析整理和打印,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影响,测试成果准确可靠,满足设计要求。

(五)勘察工作量的布设及实施情况

本次勘察工作量由我公司及业主单位协商后确定,按拟建物周边线及中心点原则布置,共布设钻孔7个,3个取土孔,1个鉴别孔,3个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孔。

勘探点间距不超过30m,满足规范中对于中等复杂地基勘探点间距要求。

为完成上述勘察任务,我公司投入XY-1型钻机1台套,于2012年6月29日进场施工,同年7月02日结束外业勘探工作。

本次勘察完成的实物工作量如下表1。

完成实物工作量一览表表1

野外工作

室内工作

项目

单位

数量

项目

单位

数量

勘探点放样

7

常规物理力学试验

6

钻孔

个/米

7/113.40

颗粒分析试验

13

取扰动土样

13

水质分析报告

2

取原状土样

6

重型动力触探试验

1.2

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一)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位于宁海县桃源街道兴宁北路西侧约5米。

场地地势较平坦,地表已回填,铺设混泥土地面,地貌上属冲洪积平原。

(二)地基土的构成与分布特征

根据本次勘察揭露,在勘察深度范围内主要由第四系地层组成。

按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定名,场地勘探深度范围内自上而下划分为如下地层:

1层人工填土:

表面是混泥土垫层,下部由卵石、圆砾、漂石及砂组成,土质不均匀,结构松散,层厚在0.9~1.3米。

此层各孔均有分布。

2层粉质粘土:

黄色,表切面光滑,含氧化物及铁锰质结核,土质均匀,局部夹杂细砂,稍有光泽,韧性及干强度中等,无摇震反应,可塑、稍湿,层厚在3.7~4.1米,层底标高在3.64~4.18米。

此层各孔均有分布。

3层含粘性土砾砂:

褐黄色,稍密至中密,稍湿,以砾砂为主,一般粒径为3~8mm,夹杂卵石、圆砾和粉质粘土,卵石含量约占10~20%,最大粒径约为120mm,局部地段含量高达63.2%(ZK4孔10.1~10.3米土样含量63.2%、ZK5孔14~14.2米土样含量56.9%)。

分选性差,呈交错排列,砾砂含量约占40~60%,粘粒约含5%,粉粒约占10~15%,土质不均匀,粗颗粒含量不均匀,稍密~中密,未揭穿。

此层各孔均有分布。

各层地基土的分布及埋藏情况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图号4~9)、钻孔柱状图(图号10~16)。

(三)地下水及土的腐蚀性

本场地地下水类型为埋藏在上部素填土、粘性土层中和下部砂类土层中的孔隙潜水。

潜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多以蒸发方式及侧向径流排泄。

地下水位随季节性变化,雨季较高,旱季较低,水位变化幅度约1.0m。

勘探期间测得地下水的静止水位高为0.5~0.7m(相对高程)。

相当于黄海标高为8.166~8.578m。

埋藏在粘性土层中的潜水其富水性差、渗透系数低,对基槽开挖和桩基础施工影响很小;埋藏在含粘性土砾砂层中的潜水其富水性好,渗透系数大,对基槽开挖和人工挖孔桩桩基础施工有一定的影响。

根据水质分析报告,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GB50021-2001)第12.2条判定:

拟建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按环境类型Ⅱ类考虑具微腐蚀性,按地层渗透性A类考虑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在长期浸水中具微腐蚀性,干湿交替时具微腐蚀性。

由于拟建场地地下水位较浅,经毛细作用和雨水的淋漓渗透,土中的可溶盐已基本溶于地下水中,因此土中的腐蚀性盐类含量低于或接近于地下水中的含量。

因此,场地地基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为:

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土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四)地震效应

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1/400万《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宁波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本场地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小于0.05g,相当于抗震设防烈度为小于6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可不考虑地震液化影响。

场地内第四纪覆盖层基本以含粘性土砾砂为主,根据本地区的波速测试经验,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250m/s<υse≤500m/s;又根钻探勘探结果,场地覆盖层厚度大于5m。

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判定:

场地土类型为中硬场地土,场地类别为Ⅱ类,场地特征周期值为0.35s,属建筑抗震一般地段。

(五)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评价

勘察区处于东南沿海断皱带。

在侏罗纪构造活动比较强烈,大面积火山喷发形成了巨厚的的火山碎屑岩类堆积。

白垩纪时构造活动和火山均趋微弱,主要表现为断裂构造,形成北东、北西及北东东向断裂,白垩纪以后地壳已趋于稳定,至晚更新世以来仅为缓慢的振荡性上升运动,无强烈的差异性升降运动。

第四纪以来已逐渐趋于相对稳定。

场地地形平坦,无大的活动性断裂通过,故场地的稳定性较好,适宜建筑。

(六)不良地质作用

场地及周边勘察深度以内均由第四纪覆盖层组成,地表总体平整,经现场踏勘,场地内不存在滑坡、崩塌、岩溶、土洞、泥石流等明显地质灾害作用。

经钻探揭示,也未发现暗塘、暗浜、墓穴等地下障碍物,整个场地稳定。

三、地基土分析与评价

(一)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统计

本次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统计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进行,根据野外描述、时代、成因、土工试验成果及原位测试成果,进行工程地质单元划分,将各层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按不同的地层单元输入计算机,删除异常值,符合要求后再进行数理统计,求出标准差及变异系数。

统计成果详见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数理统计表(图号57)。

建议土的抗剪强度指标采用标准值,其余常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和颗粒分析试验数据采用平均值。

(二)地基土分析评述

1层人工填土:

土质不均匀,新近堆积,结构松散,未经处理不宜作建筑物的基础持力层。

2层粉质粘土:

属中等偏高压缩性土,承载能力较高,但厚度较薄,不宜作本工程的基础持力层。

3层含粘性土砾砂呈稍密~中密状态,工程性能较好,承载能力较高,且厚度较大,可作为基础持力层。

(三)地基土承载力及变形参数的确定

根据勘探成果,结合本地区经验,综合确定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ak与压缩模量Es1-2如表2。

地基土承载力与变形参数一览表表2

层号

地层名称

建议值

fak(kPa)

Es1-2(MPa)

2

粉质粘土

180

7

3

含粘性土砾砂

260

18

参照浙江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33/1001-2003)附录N标准、参考建设部《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等规范和标准,结合拟建场地各岩土层工程特性及该区域建筑工程桩基施工成功经验,综合确定有关桩型的桩周土摩擦力特征值qsa和桩端土承载力特征值qpa。

有关各项设计参数详见下表3

桩基侧阻力与端阻力参数表3

层号

地层名称

人工挖孔桩

钻孔灌注桩

qsa(kPa)

qpa(kPa)

qsa(kPa)

qpa(kPa)

2

粉质粘土

24

26

3

含粘性土砾砂

41

1800

37

1200

 

四、建筑基础设计分析

⑴、浅基础

拟建工程荷载较大,对差异沉降较要求较低,场地3层含粘性土砾砂工程性质较好,厚度较厚,所以建议拟建建筑物采用浅基础,可以选3层作基础持力层。

3层含粘性土砾砂承载能力高,受压变形量小,所以建筑物可采用柱下独立或条形基础,但3层土质均匀性较差,卵石、粘粒及粉粒含量变化较大,所以本场地地基土均匀性较差,所以应适当增加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在上部结构或基础型式采取措施,防止差异沉降对建筑物造成危害。

场地地下水水位受降雨影响较大,基础施工时应避免在雨季施工,且应作好止水与排水的准备工作,防止地表水和上层滞水流入基槽影响施工进度和质量。

⑵、桩基础

1、本工程选为桩基础持力层的是第3层含粘性土砾砂,桩型可采用钻孔灌注桩或人工挖孔桩。

2、本场地地基土以可塑的粉质粘土、稍~中密含粘性土砾砂为主,人工挖孔桩和钻孔灌注桩在可塑粉质粘土中均易成桩,但在含粘性土砾砂中不易成桩,现说明如下:

①3层含粘性土砾砂易塌孔或漏浆,钻孔灌注桩施工时应选择优质泥浆护壁。

②人工挖孔桩挖至3层含粘性土砾砂时,应及时下支护模板,严禁超挖,3层易塌孔,所以可以缩短支护模板的高度。

总体来说:

人工挖孔桩可以成桩,但难度较大,易发生安全及质量事故,应做好防范措施。

3、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估算

根据公式Ra=uΣqsiali+qpaAp,预估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a如下表3。

 

单桩承载力估算表表4

孔号

桩型

桩长(m)

桩径(mm)

桩端持力层

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m)

Ra(kN)

1

钻孔灌注桩

10

φ600

3

4.8

855

1

人工挖孔桩

10

φ800

3

4.8

1621

注:

⑴表中Ra为估算值,且未考虑桩身结构强度,具体应以试桩报告为准。

⑵桩长按地表起算;素填土不计摩阻力。

⑶估算时未考虑大直径桩尺寸效应系数。

4、桩基施工对环境影响评价

钻孔灌注桩、人工挖孔桩施工无噪声、振动和挤土效应,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但钻孔灌注桩施工使用的化学浆液如处置不当,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

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要求合理处置废弃泥浆,严禁将废弃泥浆直接排入河道、地下管道,减小泥浆排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

1、场地内不存在滑坡、崩塌、岩溶、土洞、泥石流等明显地质灾害作用。

经钻探揭示,也未发现暗塘、暗浜、墓穴等不良地质作用,拟建场地的稳定性较好,适宜建筑。

2、场地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相当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拟建场地土类型为中硬场地土,场地类别Ⅱ类,场地特征周期值为0.35s,属建筑抗震一般地段。

3、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浅部潜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在长期浸水条件下具微腐蚀性,干湿交替条件下具微腐蚀性。

4、各层地基土的承载力特征值fak与变形模量建议采用表2中对应各值。

5、建议拟建建筑物采用浅基础,可选3层作建筑物的浅基础持力层。

本场地为不均匀地基土,应在上部结构或基础形式采取措施,适当增加建筑物的整体刚度,防止差异沉降对建筑物造成危害。

6、3层亦可作桩基础持力层,桩型可采用人工挖孔桩或钻孔灌注桩。

若采用人工挖孔桩,应做好排水措施,及时支护,严禁超挖。

7、场地地下水水位受降雨影响较大,基础施工时应避免在雨季施工,且应作好止水与排水的准备工作,防止基槽开挖深度位于地下水水位以下时影响施工进度和质量。

8、施工时应及时通知勘察人员到场施工验槽,如发现有关地质问题时,应会同有关人员协商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