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运动图像专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550999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93.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直线运动图像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直线运动图像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直线运动图像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直线运动图像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直线运动图像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直线运动图像专题.docx

《直线运动图像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直线运动图像专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直线运动图像专题.docx

直线运动图像专题

直线运动及图像专题

一、公式定理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

基本规律:

Vt=V0+atS=vot+

at2几个重要推论:

(1)Vt2-V02=2as(匀加速直线运动:

a为正值匀减速直线运动:

a为正值)

(2)AB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

Vt/2=

=

(3)AB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

Vs/2=

匀速:

Vt/2=Vs/2;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

Vt/2

(4)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1s、2s、3s……ns内的位移之比为12:

22:

32……n2;

在第1s内、第2s内、第3s内……第ns内的位移之比为1:

3:

5……(2n-1);

在第1米内、第2米内、第3米内……第n米内的时间之比为1:

……(

(5)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

∆s=aT2(a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T一每个时间间隔的时间)

(二)竖直上抛运动:

上升过程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下落过程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全过程是初速度为VO、加速度为-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1)上升最大高度:

H=

(2)上升的时间:

t=

(3)上升、下落经过同一位置时的加速度相同,而速度等值反向

(4)上升、下落经过同一段位移的时间相等。

(5)从抛出到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t=

(6)适用全过程的公式:

S=Vot一

gt2Vt=Vo一gt

Vt2一Vo2=一2gS(S、Vt的正、负号的理解)

(三)匀速圆周运动公式

线速度:

V=ωR=2

fR=

角速度:

ω=

向心加速度:

a=

2f2R

向心力:

F=ma=m

2R=m

m4

n2R

注意:

(1)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向心力就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总是指向圆心。

(2)卫星绕地球、行星绕太阳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

(3)氢原子核外电子绕原子核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库仑力提供。

(四)平抛运动公式:

匀速直线运动和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

水平分运动:

水平位移:

x=vot水平分速度:

vx=vo

竖直分运动:

竖直位移:

y=

gt2竖直分速度:

vy=gttgθ=

Vy=VotgθVo=Vyctgθ

V=

Vo=VcosθVy=Vsinθ

在Vo、Vy、V、X、y、t、θ七个物理量中,如果已知其中任意两个,可根据以上公式求出其它五个物理量。

二、图像问题

图象与

图象的比较:

 图3和下表是形状一样的图线在s-

图象与

图象中的比较。

图象

图象

①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速度

)。

①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加速度

)。

②表示物体静止。

②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③表示物体静止。

③表示物体静止。

④表示物体向反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初位移为s0。

④表示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v0。

⑤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运动质点相遇时的位移。

⑤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运动质点的共同速度。

⑥0~t1时间内物体位移为s1。

⑥t1时刻物体速度为v1(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质点在0~t1时间内的位移)。

三、追击问题

(一)追击问题的分析方法:

A.根据追逐的两个物体的运动性质,选择同一参照物,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

相关量的确定

D.联立议程求解.

说明:

追击问题中常用的临界条件:

⑴速度小者追速度大者,追上前两个物体速度相等时,有最大距离;

⑵速度大者减速追赶速度小者,追上前在两个物体速度相等时,有最小距离.即必须在此之前追上,否则就不能追上.

1.一车处于静止状态,车后距车S0=25处有一个人,当车以1的加速度开始起动时,人以6的速度匀速追车,能否追上?

若追不上,人车之间最小距离是多少?

答案.S人-S车=S0∴v人t-at2/2=S0

即t2-12t+50=0

Δ=b2-4ac=122-4×50=-56<0

方程无解.人追不上车

当v人=v车at时,人车距离最小

t=6/1=6s

ΔSmin=S0+S车-S人

=25+1×62/2-6×6=7m

2.质点乙由B点向东以10的速度做匀速运动,同时质点甲从距乙12远处西侧A点以4的加速度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求:

⑴当甲、乙速度相等时,甲离乙多远?

⑵甲追上乙需要多长时间?

此时甲通过的位移是多大?

答案.⑴v甲=v乙=at时,t=2.5s

ΔS=S乙-S甲+SAB

=10×2.5-4×2.52/2+12=24.5m

⑵S甲=S乙+SAB

at2/2=v2t+SABt2-5t-6=0

t=6s

S甲=at2/2=4×62/2=72m

3.在平直公路上,一辆摩托车从静止出发,追赶在正前方100m处正以v0=10m/s的速度匀速前进的卡车.若摩托车的最大速度为vm=20m/s,现要求摩托车在120s内追上卡车,求摩托车的加速度应满足什么

答案.摩托车S1=at12/2+vmt2

vm=at1=20

卡车S2=vot=10t

S1=S2+100

T=t1+t2

t≤120sa≥0.18m/s2

4.汽车正以10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前进,发现正前方有一辆自行车以4m/s的速度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汽车应在距离自行车多远时关闭油门,做加速度为6m/s2的匀减速运动,汽车才不至于撞上自行车?

答案.S汽车≤S自行车+d

当v汽车=v自行车时,有最小距离

v汽车=v汽车0-att=1s

d0=S汽车-S自行车=v汽车0t-at2/2-v自行车

=3m故d≥3m

解二:

ΔS=S自行车+d-S汽车

=(v自行车t+d)-(v汽车0t-at2/2)

=d-6t+3t2=d-3+3(t-1)2

当t=1s时,ΔS有极小值

ΔS1=d-3ΔS1≥0

d≥3m

(二)相遇问题的分析方法:

A.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列出两物体的运动位移方程;

B.找出两个物体的运动时间之间的关系;

C.利用两个物体相遇时必须处于同一位置,找出两个物体位移之间的关系;

D.联立方程求解.

5.高为h的电梯正以加速度a匀加速上升,忽然天花板上一螺钉脱落,求螺钉落到底板上的时间.

答案.S梯-S钉=h

∴h=vt+at2/2-(vt-gt2/2)

=(a+g)t2/2

6.小球1从高H处自由落下,同时球2从其正下方以速度v0竖直上抛,两球可在空中相遇.试就下列两种情况讨论的取值范围.

⑴在小球2上升过程两球在空中相遇;

⑵在小球2下降过程两球在空中相遇.

答案.h1+h2=H

h1=gt2/2h2=v0t-gt2/2

∴t=h/v0

⑴上升相遇t

∴H/v0>v0/gv02>gH

⑵下降相遇t>v0/gt′<2v0/g

∴H/v0>v0/gv02

H/v0<2v0/gv02>gH/2

即Hg>v02>Hg/2

7.从同一抛点以30m/s初速度先后竖直上抛两物体,抛出时刻相差2s,不计空气阻力,取g=10m/s2,两个物体何时何处相遇?

答案.S1=v0(t+2)-g(t+2)2/2

S2=v0t-gt2/2

当S1=S2时相遇

t=2s(第二个物体抛出2s)

S1=S2=40m

8.在地面上以2v0竖直上抛一物体后,又以初速度v0在同一地点竖直上抛另一物体,若要使两物体在空中相遇,则两物体抛出的时间间隔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不计空气阻力)

答案.第二个物体抛出时与第一个物体相遇

Δt1=2×2v0/g

第二个物体落地时与第一个物体相遇

Δt2=2×2v0/g-2v0/g=2v0/g

∴2v0/g≤Δt≤4v0/g

四、打点计时器

(一)实验原理

1、实验目的

1.练习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或电火花计时器.

2.学会利用打上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

3.利用v-t图象分析实验数据,描述物体的运动.

2、实验原理

1.两种打点计时器当接通50Hz的交流电时,都是每隔0.02s打一次点.

2.当纸带跟运动物体连在一起时,打点计时器打在纸带上的点就相应地表示出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线段上各点之间的间隔就表示出运动物体在不同时间内的位移,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式v=

,当Δt很短时,可以认为

等于t时刻的瞬时速度.

3、实验步骤

1.把电火花计时器固定在桌子上,检查墨粉纸盘是否已经正确地套在纸盘轴上,并检查两条白纸带是否已经正确地穿好,墨粉纸盘是否夹在两条纸带之间.

2.把计时器上的电源插头插在交流220V电源插座上.

3.接通开关,用手水平地拉动两条纸带,纸带上就会打下一系列的点迹.

4.取下纸带,从能够看清的某个点开始,往后数出若干个点,如果数出n个点,这些点划分出来的间隔数为(n-1).由此计算出纸带从第一个点到第n个点的运动时间为0.02(n-1)s.

5.用刻度尺测量出第一个点到第n个点的距离x,再利用公式

计算纸带通过这段位移时的平均速度.把测量和计算的结果填入表中.

6.在小纸带上标记连续7个计数点,分别标上记号A、B、C、D、E、F、G.用刻度尺测量每相邻两个点间的距离,分别记为x1、x2、x3、x4、x5、x6,记录到表中.

7.根据表中对纸带数据的测量结果,运用学过的知识判断:

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直线运动?

说出判断的理由.

8.将B、C、D、E、F作为测量点,分别测量包含这些点的一段位移Δx,由于Δt很小,求出Δt内的平均速度,即等于各点的瞬时速度,记入表中.

4、注意事项

1.电源电压要符合要求,电磁打点计时器应使用6V以下交流电源;电火花计时器使用220V交流电源.

2.实验前要检查打点的稳定性和清晰程度,必要时要进行调节或更换器材.

3.使用打点计时器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稳定时再用手拉纸带.

4.手拉纸带时,速度应快一些,以防点迹太密集.

5.复写纸不要装反,每打完一条纸带,应调整一下复写纸的位置,以保证打点清晰.

6.打点计时器不能连续工作太长时间,打点之后应立即关闭电源.

5、实验数据处理

1.根据纸带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并能计算平均速度.

(1)在纸带上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均为0.02s(电源频率为50Hz),所以点迹密集的地方表示纸带运动的速度小.

(2)根据v=

,求出任意两点间的平均速度,这里Δx可以用直尺测量出两点间的距离,Δt为两点间的时间间隔数与0.02s的乘积.这里必须明确所求的是哪两点之间的平均速度.

2.粗略计算瞬时速度

某点E的瞬时速度可以粗略地由包含E点在内的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来表示,如图1-4-2所示,vE≈

DG或vE≈

DF.

图1-4-2

说明:

在粗略计算E点的瞬时速度时,可利用v=

公式来求解,但须注意的是,如果取离E点越接近的两点来求平均速度,这个平均速度越接近E点的瞬时速度,但是距离过小会使测量误差增大,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这两个点.

6、利用v-t图象分析物体的运动

1.v-t图象

用横轴表示时间t,纵轴表示速度v,建立直角坐标系.根据测量的数据在坐标系中描点,然后用平滑的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即得到如图1-4-3所示的v-t图象.

 

图1-4-3图1-4-4

2.v-t图象的意义

v-t图象非常直观地反映了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它并不是物体运动的轨迹.

3.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

(1)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与时间轴平行的直线,如图1-4-4所示,直线a、b分别表示va=4m/s,vb=8m/s.

1-4-5

(2)从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中不仅可以看出速度的大小,并且可以求出位移,根据位移公式x=vt,在v-t图象中就对应着边长分别为v和t的一个矩形面积,如图1-4-5中画斜线的部分.

7、利用现代科技测速度的方法

1.借助传感器用计算机测速度.详见课本.

2.借助数字计时器和气垫导轨测速度.详见课本.

这样测得的速度也不是瞬时速度,应是遮光条在遮光这段时间内滑块的平均速度.

3.利用频闪照相分析计算物体的运动.

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除用打点计时器外,还可以用频闪照相,在暗室里放上照相机,让快门一直打开,旁边用频闪灯照相,因为频闪灯每隔相同时间瞬间闪光一次,在照相底片上就留下物体的一系列像,研究物体在不同闪光时刻成的像,就能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

因为频闪照相能记录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所以也和打点计时器一样能分析研究物体

的运动规律.

8、典例分析

1、利用纸带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例1关于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点迹均匀,说明纸带做匀速运动

B.点迹变稀,说明纸带做加速运动

C.点迹变密,说明纸带做加速运动

D.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相等

解析 打点计时器的振针打点的频率一定(50Hz),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相等,如果纸带匀速运动,点迹均匀;如果纸带加速运动,点迹变稀;如果纸带减速运动,点迹变密.

答案 ABD

(1)选取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为研究对象.

(2)分析纸带上点与点之间间隔的变化情况.

(3)若点与点之间的距离相等,就可判断物体做匀速运动,若点与点间距越来越大,则物体做加速运动,反之做减速运动.

2、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计算

例2图1-4-8是一位同学利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一条纸带,相邻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纸带旁边是一把最小刻度为1mm的直尺,试计算拖着纸带做直线运动的物体:

(1)在AC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2)在B点的瞬时速度.

图1-4-8

解析 

(1)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AC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就等于A到C的位移跟所用时间的比值.位移的大小可以从刻度尺上直接读出:

x=4.00cm,A到C共10个点,9个时间间隔,所以A到C所用的时间t=0.02s×9=0.18s,所以AC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0.22m/s;

(2)根据公式vB=

来计算B点的瞬时速度.为了尽量精确地反映物体在B点的运动快慢,我们尽量在靠近B点的地方取得数据,例如取靠近B点的左右两个点,左边点在刻度尺上的读数是1.77cm,右边点在刻度尺上的读数是2.65cm,那么Δx=2.65cm-1.77cm=0.88cm,两点间相隔的时间为Δt=0.02s×2=0.04s,所以B点的瞬时速度vB=

=0.22m/s.

答案 

(1)0.22m/s 

(2)0.22m/s

3、速度—时间图象的理解

图1-4-9

例3如图1-4-9所示为某物体的v-t图象,试说明该物体的运动情况.

解析 0~4s物体做加速运动,末速度为12m/s;

4~6s物体做减速运动,末速度为0;

6~7s物体做反向加速运动,末速度大小为4m/s;

7~8s物体做反向减速运动,末速度为0.

答案 见解析

9、效果自测

1.通过打点计时器得到的一条纸带上的点迹不均匀,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点迹密集的地方物体运动的速度较大

B.点迹密集的地方物体运动的速度较小

C.点迹不均匀说明物体做变速运动

D.点迹不均匀说明打点计时器有故障

答案 BC

2.在下列四个图象中,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答案 BC

解析 在v-t图象中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的图线是平行于t轴的一条直线;在x-t图象中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的图线是过原点的直线,故选项B、C项正确.

3.根据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我们可以不利用公式计算就能直接得到的物理量是(  )

A.时间间隔B.位移C.速率D.平均速度

答案 AB

解析 因为打点计时器每隔0.02s打一次点,根据纸带上打点的个数可确定出时间间隔,故A正确;由刻度尺可直接测量出两点间距离即位移大小,故B正确;速率和平均速度可通过上述A、B项,再进行计算方可求得,因此C、D项错.

4.接通电源与释放纸带让纸带(随物体)开始运动,这两项操作的时间顺序是(  )

A.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

B.先释放纸带,后接通电源

C.释放纸带的同时接通电源

D.先接通电源或先释放纸带都可以

答案 A

解析 按照操作顺序,必须先接通电源,让计时器工作稳定后再释放纸带,所以只有A正确.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的计时原理基本一样

B.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外接的交流电压一样

C.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外接的交流电频率是一样的

D.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都是0.02s

答案 ACD

6.打点计时器所用的电源是50Hz的交流电,其相邻点的时间间隔是T,若纸带上共打出N个点,这纸带上记录的时间为t,则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

A.T=0.02s,t=NTB.T=0.05s,t=(N-1)T

C.T=0.02s,t=(N-1)TD.T=0.05s,t=NT

答案 C

7.某同学在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时,得到了如图1-4-10所示的纸带,从O点开始,每隔0.1s取一个测量点.测得OA=3.20cm,AB=3.90cm,BC=5.86cm,CD=7.58cm,DE=9.72cm.

图1-4-10

则可判断纸带的运动是________.

D段上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

→D段上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

答案 变速运动 51.35cm/s

8.练习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的实验步骤如下:

A.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上,把复写纸套在定位轴上,让连接小车的纸带穿过限位孔,并压在复写纸下面

B.把打点计时器接在10V以下的直流电源上

C.拉动纸带后,再接通电源

D.取下纸带,以纸带上起始点为O,依次在每个点上标出1、2、3、…,用刻度尺分别量出两点间的距离,比较是否相等,判断是什么性质的运动

试纠正以上步骤中错误之处.

答案 A中应将计时器固定在没有定滑轮的一端;B交流电源上,C先接通电源再拉动纸带;D从能够看清的点开始.

10、探究归纳

题型1应用纸带计算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例1一同学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分析小车的运动速度时,从几条纸带中选出了一条不很完整的纸带,如图1-4-1所示.纸带上有六个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没有画出,所用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相邻计数点之间的距离已标在图中,单位是厘米.

图1-4-1

(1)计算0~6点之间的平均速度;

(2)打点计时器打第4个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接近多少?

答案 

(1)0.68m/s 

(2)0.83m/s

解析 

(1)0到6点间的平均速度为:

v=

×10-2m/s

=0.676m/s≈0.68m/s

(2)当打点计时器打第4个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应当最接近于3~5点间的平均速度,则

v4=

×10-2m/s

=0.834m/s≈0.83m/s

拓展探究 上例中若电源频率低于50Hz时,如果仍按50Hz的时间间隔打一个点计算,则测出的速度数值将比物体的真实值是偏大还是偏小?

答案 偏大

解析 当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时,打点计时器每隔0.02s打一个点,当交流电的频率低于50Hz时,打点计时器打一次点的时间间隔t将大于0.02s,即t时间内的位移我们用0.02s的位移计算(

),因此测出的速度将比真实值偏大.

该题考查学生应用“极限”的思想求物体的瞬时速度的能力,其平均速度可由v=

求出,求瞬时速度时,应当取包含该点的尽可能短的时间间隔,由平均速度代替瞬时速度.

题型2实验数据的处理

例2汽车沿平直公路行驶,小明坐在驾驶员旁边注视速度计,并记下间隔相等的各时刻的速度值,如下表所示:

t/s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v/(km·h-1)

20

30

40

50

50

50

50

35

20

5

0

根据小明的记录内容,试完成下列问题:

(1)从表中数据得到汽车在各段时间内的特点:

在0~15s内,汽车的速度在变化,时间每经过5s速度增大________km/h;在15~30s内汽车速度不变,速度大小为________km/h;在30~45s内汽车速度在变化,每5s速度减小______km/h.

(2)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画出对应的v-t图象.

(3)如果认为在0~15s内速度变化是均匀的,你能在图象中找出汽车在7.5s时的速度值吗?

答案 

(1)10 50 15 

(2)见解析 (3)能 35km/h

解析 根据小明记录的各个时刻的速度,首先在速度—时间坐标系中描出对应点,连接各点得到速度图象.

(1)分析小明记录的数据不难得出答案为:

10;50;15.

(2)描点画图后,v-t图象如右图所示.

(3)能,35km/h

1.画物理图象的原则是准确、清楚、布局合理、使用方便.

2.应恰当选取坐标轴的分度.

3.要有足够多的描点数目.

4.所画图线应尽可能穿过较多的描点.

题型3v-t图象的理解和应用

图1-4-2

例3在节假日期间,你可能到公园或游乐场玩过蹦床,如图1-4-2所示,是一名同学某次从蹦床跳起后的v-t图象,已知t2=2t1,结合你的体会和经历,分析下列问题:

(1)他的速度大小是如何变化的?

(2)哪段时间是上升的,哪段时间是下降的?

(3)从图象中可以看出,是选上升过程的速度方向为正方向,还是选下降过程的速度方向为正方向?

(4)他在t2时刻回到蹦床上了吗?

答案 见解析

解析 

(1)在0~t1时间内速度由v0逐渐减小到零,在t1~t2时间内速度由零增大到v0.

(2)速度由初速度v0减小到零的过程是上升过程,所对应的时间为0~t1;速度由零增大到v0的过程是下降过程,所对应的时间为t1~t2.

(3)从图象中可以看出,上升过程速度为正,下降过程速度为负,因此,是选定上升过程的速度方向为正方向.

(4)由于上升过程与下降过程是对称的,故t2时刻刚好回落到蹦床上.

v-t图象中反映的物理量有:

(1)某一时刻瞬时速度的大小,可以从图象上直接读出;

(2)速度的方向,选v轴中的正方向为正方向,如果速度为负值则说明运动的方向跟选择的正方向相反.

(3)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是一条平行于t轴的直线.

(4)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中不仅可以看出速度的大小,而且可以求出位移,据位移公式x=vt,在速度图象中位移就对应着边长分别为v和t的矩形的面积.

1.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  )

A.能准确地求出某点的瞬时速度

B.只能粗略地求出某点的瞬时速度

C.能准确地求出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D.可以任意地利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代表某点的瞬时速度

答案 BC

2.当纸带与运动物体连接时,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点痕,下列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