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高考真题历史分项汇编专题11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与发展汇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510931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45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高考真题历史分项汇编专题11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与发展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三年高考真题历史分项汇编专题11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与发展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三年高考真题历史分项汇编专题11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与发展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三年高考真题历史分项汇编专题11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与发展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三年高考真题历史分项汇编专题11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与发展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高考真题历史分项汇编专题11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与发展汇编.docx

《三年高考真题历史分项汇编专题11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与发展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高考真题历史分项汇编专题11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与发展汇编.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高考真题历史分项汇编专题11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与发展汇编.docx

三年高考真题历史分项汇编专题11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与发展汇编

三年(2017-2019)高考真题历史分项汇编:

专题11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与发展

专题11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与发展

考点一: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巴黎公社

1.(2019年江苏卷,18,3分)马克思说:

“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

A.新旧理论的杂糅相济

B.在否定传统中预知未来

C.在批判中继承和创新

D.新旧世界的渐进式结合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可得出,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继承和创新中诞生的,C项符合题意。

新旧理论杂糅相济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项排除。

马克思主义并不能预知未来,B项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批判中进行创新,新旧世界的渐进式结合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项排除。

2.(2019年海南卷,17,2分)1889年7月14日是法国大革命100周年纪念日,22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召开大会并通过决议:

“只有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剥夺资本家阶级的生产资料并把它变为公有财产之后,劳动和人类才能获得解放。

”这反映出

A.法国大革命精神是大会指导思想

B.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C.无产阶级确立了夺取政权的目标

D.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决议的基本含义:

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阶级斗争观点。

由此,可推出本题选B项。

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不可能成为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指导思想,排除A项;C项的目标是在此以前早就有的,工人阶级在19世纪上半期就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排除C、D两项。

3.(2019年天津卷,14,4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1848年,马克思与恩格斯一起创办了《新莱茵报》。

《新莱茵报》适应当时德国爆发的人民革命的需要,成为欧洲各国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政党的坚强组织中心,组织和领导了几次大的群众斗争,在广大群众中的影响日益扩大。

尽管《新莱茵报》仅存在了354天,但却出版了301期,恩格斯说它不愧是“革命年代德国最著名的报纸”。

办报期间,马克思、恩格斯在国内外几十个城市设有固定的通讯员,形成通讯员网:

发表的读者来信总数多达几千封。

这在无产阶级报刊史上是个奇迹。

——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新莱茵报》成为“革命年代德国最著名的报纸”的原因。

(4分)

【答案】(3)1848年革命爆发,《新莱菌报》成为革命的机关报,适应德国人民革命的需要:

组织领导群众斗争,建立通讯员网,发表大量读者来信。

【解析】(3)根据材料“1848年……适应当时德国爆发的人民革命的需要……坚强的组织中心……领导了几次大的群众斗争……设有固定的通讯员,形成通讯员网,发表的读者来信总数多达几千封”,从《新莱茵报》的革命性质、用途、领导与通讯作用进行概括。

1.(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33,4分)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

“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

”这一变化说明

A.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C.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答案】A

【解析】“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个口号具有两层含义,其一强调联合的重要性;其二强调联合的阶级性,联合是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

要通过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体现了科学共产主义精神。

因此这一变化说明了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故A项正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1848年2月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故B项错误;工人运动在欧洲兴起的标志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故C项错误;此时资本主义制度还未在全世界范围内确立,因此主要矛盾仍然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矛盾,故D项错误。

【名师点睛】从以往高考试题考查情况来看,马克思主义作为低频考点,今年高考竟然考到两次,这契合了当今中国的社会热点,凸显出历史高考的政治指导性,又呼应了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问题。

这启示我们平常学习时在关注历史周年热点事件的同时要注意感受时代脉搏。

2.(2018年天津卷,7,4分)下图所示纲领性文献最早发表于1848年,文中提到,“在危机期间……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这是什么缘故呢?

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

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

对这一论断,认识正确的是

A.它预见到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B.经济危机只能通过消灭生产力来缓解

C.当时欧洲资本主义文明已经发展过度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进步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25年已经开始周期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一论断并不是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的预见,故A项排除;依据题干中“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可得出可以通过消灭生产力与夺取新的市场来缓解经济危机,B项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材料中是《共产党宣言》对经济危机的表现、发生原因以及克服办法的阐述,并没有针对欧洲资本主义文明,且欧洲资本主义文明已经发展过度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项排除;依据题干中“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信息可得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容纳不了自身所创造的财富,从而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故D项正确。

【名师点晴】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直至今日已经170周年。

《共产党宣言》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以及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使命。

本题是以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周年为背景,以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为内容,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及准确理解分析的能力。

3.(2018年4月浙江选考,29,2分)【加试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

“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而且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都取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

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

任何新的生产力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因为它不仅仅是现有生产力的量的增加”。

该论著及其所阐述的思想

①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②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理论基础

③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初次合作的理论探索

④充分肯定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德意志意识形态》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阐述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故C符合题意;马克思和恩格斯初次合作是在1844年,《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于1845—1846年,故③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含有③的选项。

1.(2017年北京卷,40,8分)博物馆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符号,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联合国规定每年的5月18日式国际博物馆日。

马克思诞生于德国历史文化名城特里尔。

1947年,他的故居被辟为博物馆,其中两个展室的主题分别为“转折点1848年”和“卡尔•马克思思想的世界影响”。

(2)在①和②两个问题中任选其一作答。

(8分)

①为什么1848年是马克思思想的“转折点”?

简要说明理由。

②简述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传播的情况。

【答案】①转折点及理由:

1848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指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

②传播: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著作被译成中文;出现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和报刊;出现了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

【解析】考查的是基本史实,抓住题目实际上问的是什么就行了。

为什么1848年是马克思思想的“转折点”,问的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结合教材基础知识回答即可。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传播的情况,问的是该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历史进程,列举并连接好相关历史事件即可。

【名师点睛】本题不难,关键是这块知识点这样考查的方式比较少见,同时知识点相对考查较少,因此,学生在这题的时候可能会遗漏要点。

同时,本题是契合时事政治热点,启示我们复习过程中适当结合时事政治热点来着重复习。

考点二:

俄国十月革命

1.(2019年天津卷,8,4分)1918年初,德军逼近彼得格勒。

苏俄被迫接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条件,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赢得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时间。

有历史学家借“布列斯特和约”的寓意,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

这说明苏维埃政权

A.已把农民视为当前最危险的敌人

B.确定武装对抗是处理内政的方针

C.通过妥协让步维护革命根本利益

D.开辟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苏俄为巩固苏维埃政权、退出一战选择了妥协,签下《布列斯特和约》。

此后,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苏联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所以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权再次对现实妥协,推行了新经济政策,在农业上采取固定粮食税的做法,从而再次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综上两件事情可以看出,苏维埃政权通过妥协让步维护了革命的根本利益,故选C。

由材料“有历史学家借‘布列斯特和约’的寓意,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可知,苏维埃政权注重维护工农联盟,将运用和平的方式来处理农民的问题,排除A、B;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出发,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而不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新道路,排除D。

2.(2019年海南卷,18,2分)从俄国沙皇政权被推翻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经过了8个月时间。

在此期间,苏维埃几经变动最终成为新型的国家政权机关,完成这一转变的决定因素是

A.布尔什维克党政治影响力不断增强

B.工人武装控制了全国各大中心城市

C.广大农民迫切希望重新分配土地

D.前线士兵支持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答案】A

【解析】推翻沙皇政权的是俄国二月革命,革命后俄国出现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状况,但是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为主;1917年4月,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逐渐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七月流血事件”后,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11月6日,彼得格勒的武装起义临时政府,取得了起义的胜利;1918年春,全国各地普遍建立起苏维埃政权。

综合这一过程,本题选A项。

B、C、D三项均有一部分作用,但都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

1.(2018年海南卷,20,2分)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最初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国有化,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

这一调整

A.促成了苏维埃的成立

B.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

C.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

D.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

【答案】B

【解析】俄国二月革命期间,起义群众建立的政权被称为“苏维埃”,而不是十月革命期间才建立,故A项错误;据材料“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通过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故B项正确;俄国十月革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C项错误;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与布尔什维克党争取农民阶级支持无关,故D项错误。

1.(2017年江苏卷,17,3分)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

“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

”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

以上论断

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

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

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答案】C

【解析】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指出当前俄国革命应该由资产及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说明革命斗争的方式,故C项正确。

A项是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之前;B项材料中无法体现出该信息;7月的讲话以及流血事件说明和平夺权已经不可能,故D项错误。

【名师点睛】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期间俄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1)政权:

沙皇专制政权——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苏维埃政府。

(2)革命任务: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3)革命策略:

和平夺权——武装夺权。

(4)国家性质: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考点三: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2019年高考未涉及。

1.(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Ⅲ,35,4分)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

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答案】A

【解析】由材料“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可知,该计划重视重工业的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这说明了苏联依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A符合题意;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建立经互会,B不正确;新经济政策强调的是用商品和货币关系促进经济发展,与材料不符合,C不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重视发展重工业,未体现国家加强对经济的控制,D不正确。

【名师点睛】本题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为切入点,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相关内容。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斯大林逝世后,其继任者企图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但均没有能够突破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苏联这一经验教训对于今天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1.(2017年海南卷,18,2分)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间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

这一时期是

A.二月革命时期

B.国内战争时期

C.农业集体化时期

D.德军入侵时期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苏俄国内战争时期,故B正确;二月革命时期不符合材料“苏维埃政权建立后”的时间信息,故A错误;农业集体化时期不符合可耕地面积缩减的信息,故C错误;德国入侵俄国是在1941年,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故D错误。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苏俄(苏联)历史阶段特征的认识和理解,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本题考查历史阶段特征,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排除。

这道题启示我们在复习备考时一定要关注教材的基础知识。

2.(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34,4分)

图4

图4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

该漫画表明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斯大林格勒是俄罗斯城市名,1925年前叫察里津,斯大林上台后1925年改名为斯大林格勒,而十月革命后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是在1920年,排除A;举世瞩目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期间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根据“又是斯大林格勒”,可见这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是在二战之前,排除B;二战中苏联经济建设受到严重的破坏,第三个五年计划被迫中断,排除C;遏制政策应该是指二战后西方国家在冷战中遏制苏联,但是图片中“水力发电站开始建设”说明战后苏联经济逐渐恢复发展,故D项正确。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漫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材料和情景新颖,以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学生对苏联经济建设的认识和理解。

本题有一定难度,但是学生可以巧用排除法,如苏俄与苏联是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可排除A;题干中没有体现二战,而且二战属于选修内容,按理不可能是答案,可排除C;“水力发电站开始建设”可说明“实现工业化”的说法以偏概全,因为工业化实现毕竟还需要一个过程,可排除B,所以答案只能是D。

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加强对图片等材料分析能力的锻炼,要擅于运用排除法,切忌出现主观臆断的情况。

 

考点四:

苏联三次社会主义改革

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5,4分)表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

吨)

类别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年实际产量

1.45亿

1.15亿

3.9亿

3.35亿

2500万

1230万

蔬菜与瓜类

4700万

1300万

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苏联制定的煤钢等产量的目标基本上得以实现,但是以肉、蔬菜和瓜类为代表的民生指标却远远未达到,这说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已经积重难返,重、农比例依然严重失调,A项符合题意。

材料未体现经济政策的连续性,B项排除。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发展重点是在工业方面,C项排除。

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项排除。

1.(2018年江苏卷,18,4分)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

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苏联“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这就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地方的经济自主权,故C项正确;此时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其主要是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根本上突破”一说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的信息,故B项错误;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1.(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Ⅲ,34,4分)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

这一措施旨在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的“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

”可知这种做法是解决了部分农民的生活问题,所以是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苏联的改革中除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触及了体制的实质外,其他的改革都没有涉及到计划经济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在20世纪的80年代后期,所以B项错误。

材料中并未涉及到城乡的比较问题,所以C项为无关项。

D项是1928年的做法,是实现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步骤,所以在时间上与内容上都不符合题意要求。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与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本题的迷惑性很大,从时间上看它不应该是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但从内容上看又是对“斯大林模式”的一个改革,所以容易错选为B项。

其实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只有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触及了经济体制的实质的,所以通过这个要点可以排除干扰项。

三年(2017-2019)高考真题历史分项汇编:

专题03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专题03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考点一:

古代中国的思想

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5,4分)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修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选项符合题意。

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选项排除。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B选项排除。

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选项排除。

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6,4分)程颢诗云: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答案】B

【解析】由人物“程颢”可大致推测本题考查方向为“程朱理学”,根据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可知程颢认为“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主张通过探究世间万物来求理,B选项符合题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材料主旨不符,A选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C选项排除。

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属于老子的思想,D选项排除。

3.(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5,4分)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伦理道德,礼义廉耻。

由材料中佛像衣衫单薄甚至裸身到服饰整齐的变化可知,佛教受到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D项符合题意。

经济发展、绘画技术及政治权力不属于佛像变化的主要因素,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对佛像的影响,A、B、C选项排除。

4.(2019年北京卷,13,4分)《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诸子“百家争鸣”

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

D.司马迁撰《史记》

【答案】C

【解析】《诗》《书》由孔子的私学教材最后位列汉代官方史书的第一大类,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提升,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故选C项;诸子“百家争鸣”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题中时间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