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四提纲《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477872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必修四提纲《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政治必修四提纲《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政治必修四提纲《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政治必修四提纲《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政治必修四提纲《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必修四提纲《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docx

《政治必修四提纲《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必修四提纲《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必修四提纲《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docx

政治必修四提纲《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考点32:

了解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1)为什么说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2)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3)矛盾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考点33:

理解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

2、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注意]不能把具体矛盾等同于矛盾概念。

矛盾概念是对万事万物所具有的对立统一关系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矛盾则是矛盾的具体表现。

两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3、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1)矛盾的同一性(统一性):

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①、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对立性):

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倾向和趋势。

[注意]不能把哲学上的斗争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斗争”,这两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两者的关系:

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

4、关于矛盾基本属性的两大方法论:

(1)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不利的,我们应当促进有利转化,防止不利转化。

(2)矛盾双方的对立性和同一性不可分割,我们应当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思辨:

矛盾的统一性和对立性是矛盾的双方。

不能将对立和统一分别理解为矛盾的双方。

事物包含两个方面,是指事物的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不应称为矛盾,两个因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才称为矛盾。

而“对立”和“统一”则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不能认为“统一”是矛盾的一方,而“对立”就是矛盾的另一方。

 

考点34:

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

(1)原理:

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

①、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②、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或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的特殊性:

(1)原理:

矛盾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它主要有三种情形:

①、一是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②、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

③、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

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时,必须从实际出发,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点,寻找解决特殊矛盾的办法,即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原理: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①、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②、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它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方法论: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②、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关键词、句:

试点、解剖麻雀、抓好典型、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注意]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而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考点35:

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1)主、次矛盾的含义:

①、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就是主要矛盾。

②、其他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就是次要矛盾。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方法论: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1)含义:

每一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

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方法论: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注意]:

主要矛盾与矛盾主要方面的区别。

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作为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虽然都是讲矛盾的不平衡性问题,但二者有着严格的区别。

首先,二者外延不同,主要矛盾是就复杂事物中所包含的“诸多矛盾”相比较而言的。

主要矛盾一般只有一个,次要矛盾可以有多个;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一方,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只有一方。

其次,两者的内涵不同。

主次矛盾讲的是“矛盾体”。

可以称为“一个”或“一种”矛盾;而矛盾的主次方面讲的是“矛盾侧面”,只能叫“一方”或“方面”。

正因为主次矛盾是“矛盾体”,其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的双方,所以主次矛盾又有各自的矛盾的主次方面。

再次,两者的作用不同。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其原因是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其原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

最后,两者的方法论要求不同。

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要求做工作要抓重点、抓关键、抓中心,但叉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看问题把握本质和主流,但又不能忽视支流。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1)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

①、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②、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2)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联系。

二者是紧密相联的。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

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3)哲学依据: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思辨:

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注意:

不能将两点理解为就是优点和缺点)

 

考点36: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是什么: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2、为什么:

(1)地位: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重要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3、怎样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客观地如实地承认矛盾。

第二,要全面地分析矛盾:

分析不同事物的不同矛盾;分析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矛盾;分析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以及同一矛盾中两个不同方面。

第三,要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四,反对形而上学的不顾时间、地点、条件的“一刀切”和“一风吹”

4、

(1)理论依据:

是矛盾特殊性原理。

(2)方法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思辨:

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物观点和矛盾分析法是一回事吗?

请你归纳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物观点和矛盾分析法的内容:

1、矛盾观点侧重于世界观原理,具体来说:

矛盾观点主要包括:

(1)对立统一观点:

(2)矛盾普遍性原理:

(3)矛盾特殊性原理: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5)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不平衡性

(6)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不平衡性

2、矛盾分析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它侧重于方法论要求。

具体来说,矛盾分析法包括:

(1)一分为二的方法(全面分析问题、两分法)----哲学依据:

任何事物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具有普遍性.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哲学依据: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具有特殊性。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方法----哲学依据: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4)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哲学依据:

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5)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哲学依据:

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考点演练】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2009年.宁夏.文综.23】资源再利用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2009年1月1日《循环经济促进法》实施,迫切地需要人们提高对资源再利用的认识。

有专家指出:

“世界上本没有垃圾,废物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这一认识的根据是

①物的资源或废物的性质取决于人们对物的态度

②废物向资源的转换需要一定的技术性

③废物和资源之间具有本质上的抽象同一性

④废物或资源的性质是由其所处不同实践关系决定的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D

【解读】事物的性质是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①选项表述错误。

废物能否转化为再利用资源,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既在一定条件下转化,②选项正确。

废物和资源是一对矛盾。

矛盾的同一性包括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两个方面,废物和资源的同一性是相对的、具体的,但不是绝对的、抽象的,故③选项错误。

“对资源再利用的认识”是不同的实践水平决定的,故④正确。

 

2、【2008年.广东.单科.26】“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说明

A.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B.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

C.矛盾的斗争性决定矛盾的同一性D.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矛盾的普遍性

【解读】本题的难度较大。

因为题目中的古文需要一定的语文功底才能读懂。

《中庸》首章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zhong1),发而皆中(zhong4)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意思是:

控制情绪,让个人的喜怒哀乐因此没有发作,叫做中;喜怒哀乐情绪表现出来的时候,都恰到好处,叫做和。

君子能够做到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做到和,天下才能归于道。

君子的中和如果做到完美的程度,天地都会赋予他应有的位置,万物都会养育他。

提倡的就是中庸或和谐。

“中”与“和”的关系是矛盾的对立统一。

都是体现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古文前一层意识讲二者的对立与区别;后一层意识讲二者的同一。

【答案】B

 

3、【2008年.广东.文基.17】“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蕴涵的哲理是

 A.对立统一的关系B.质量互变的关系

 C.肯定与否定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解读】本题揭示了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的关系。

【答案】A

 

4、【2007年.广东.单科.25】“人生譬如滑雪,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

”这句格言说明事物是

A.相互依存B.相互转化C.相反相成D.相互渗透

【解读】相反相成体现了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而A、B、D只说明了矛盾同一的一面,可见,应注意相近成语的区分。

相反相成的含义,是指相反的东西具有同一性。

也就是说,两个矛盾方面相互排斥或相互斗争,并在一定条件下联结起来获得同一性。

人生喻滑雪,则是强调了人生充满矛盾,能停止或加速,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相互对立,但又相互依存、转化,但在人的主观能动下就具有了同一性。

【答案】C

 

5、【2007年.海南.单科.19】荷兰上世纪50年代因为发现沿海地区蕴藏巨量天然气而迅速成为出口天然气为主业的国家。

伴随巨大财富而来的,是创新动力的逐步萎缩、其他工业部门的衰落.以及国际竞争力的降低。

到上世纪80年代初,荷兰终于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

发展经济学把这种因自然资源的丰富反而拖累经济发展的经济现象,称为“荷兰病”。

回答:

“荷兰病”现象印证了“福兮,祸之所伏”的哲学道理,体现了

①矛盾双方相互吸引和贯通的趋势②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和否定的趋势

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制约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解读】“福兮,祸之所伏”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其表现有两点:

一是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二是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故选A。

②④是斗争性。

【答案】C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6、【2009年.天津.文综.4】丝瓜俯视南瓜说:

“我的藤蔓很长,可以爬得很高。

清晨能看到朝阳冉冉升起,傍晚能看到夕阳徐徐落下。

”南瓜说:

“我的果实很重,无法爬到高处。

但我依托着泥土,感到踏实和温暖;也能观察到身边细微的变化。

”下列说法中与该寓言寓意一致的是

A.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B.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C.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D.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解读】寓言的哲理是指事物各有自己的优势,说明不同事物各有其特点。

A项指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事物,说的是意识反映客观事物的差异性;C项是指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D项是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只有B项符合矛盾的特殊性。

【答案】B

 

7、【2009年.福建.文综.35】“小岗村的历史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缩影”。

从中同学们可以领悟到哲学道理是

A.事物发展的前途都是光明的B.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D.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解读】从题干中看出“小岗村的改革”是矛盾的特殊性,“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普遍性,中国的改革开放通过小岗村的改革展现出来,“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缩影”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故B项正确;其余各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B

 

8、【2009年.安徽.文综.9】中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一种“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

一是“取类”,把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集中起来,发现事物之间的相类性,“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二是“比象”,在对“类”有了认识之后,“引而伸之,触类而长矣”。

中医“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包含的哲理是

A.把握主要矛盾才能抓住事物的关键   B.从整体着眼才能把握局部的性质

C.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依存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连接

【解读】中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取类比象”,“取类”体现了从矛盾的特殊性总结概括出矛盾的普遍性,“比象”体现了由矛盾的普遍性再到特殊性。

题干的主旨考查的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答案】D

 

9、【2007年.广东.单科.26】歌德的一首小诗:

“少年,我爱你的美貌;壮年,我爱你的言谈;老年,我爱你的德行。

”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B.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特点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D.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

【解读】本题通过歌德的小诗表现出人生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优点,体现了矛盾特殊性的第三中情形。

【答案】D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0、【2008年.江苏.单科.30】右边的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要坚持运动的观点

C.要坚持全面的观点

D.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解读】漫画中“顾上不顾下”,言下

之意是既要顾上也要顾下,是想问题、办事情不全面,可见要坚持全面的观点。

所以选C

【答案】C

 

11、【2007.广东.文基.18】谚语:

当一扇门对你关闭时.另一扇窗也为你开启。

这一谚语符合

A.二元论B.重点论C.实践论D.两点论

【解读】“关闭”和“开启”是矛盾的双方,两者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谚语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辩证的、两个方面看问题,所以选D.二元论是说物质和意识都是世界的本原。

【答案】D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12、【2008年.江苏.单科.33】古有一父.为解决家中鼠患,买了一只猫。

猫抓老鼠的同时,却也偷吃鸡,其子甚怨。

父道:

“宁无鸡也不能无猫,因无鸡不会挨冻受饿,而无猫,则会挨冻受饿。

”遂其子不再怨。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要注意

A.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B.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解读】寓言故事揭示了看问题要认清事物的主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权衡利弊都需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答案】B

 

13、(09江苏27)“5.12”汶川大地震后,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北川中学高三学生时,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多难兴邦”四个大字。

“多难兴邦”一词蕴含的哲理是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②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和事物发展的途径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多难”可以“兴邦”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但并不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①错误;③正确;在国家兴旺的过程中少不了磨难,故“多难兴邦”也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但并没有体现事物发展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故③错误;④正确。

 

14、(2010高考?

福建卷35)某同学在学校感到自卑,影响了生活和学习。

老师开导他,如果只看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就会产生消极情绪,我们要善于挖掘自身优势与潜力,积极体验成功。

该同学根据老师的指导,经过不断努力,逐渐找回了自信。

这告诉我们

A.转变思考问题的角度决定着自卑向自信的转化

B.人们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C.调动意识的自觉选择性是解决矛盾的首要条件

D.世界观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心理体验

【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通过学生们在社会转型下,思想、心理态势的变化,如何提升其适应社会能力这一教育热点话题。

矛题干说明的是某同学因为存在矛盾,在老师的开导下,挖掘自身潜力,体验成功,由自卑转化为自信。

体现了矛盾双方的相反相成,矛盾的解决需要一定的条件。

故C为最佳选项,A说法绝对,B项应改成主观世界的调整,D项与题意无关。

 

15、(2010高考?

北京卷27)孔子对不同问“孝”的人回答不同。

孟懿子问孝,子曰:

“无违。

”子游问孝,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

“色难。

”上述问答表明

①“孝”的内涵不具有共性②“不孝”的表现大体相同

③“孝”的要求要体现个性④“孝”的方式应因人而异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阐释问题的能力。

“孝”要因人而异,这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典型体现,不同的回答体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孝”一一共性,故排除①②,当选D。

无违:

不要违背。

不敬:

心中少了敬意。

色难:

晚辈长保恭敬和悦的神色是最难做到的。

 

16、(2010高考?

全国新课标卷22)在创建美好城市的过程中,人们以前对老旧基础设施一律拆除,今天却有了新的处理方式。

如上海江南造船厂的老厂房被改造成世博会展馆,英国的电话亭被改造成微型图书馆、美术馆,美国芝加哥的空中铁路被改造成空中花园,荷兰的旧水塔被改造成舒适方便的别墅。

人们这种处理方式变化的哲学依据在于

①观念创新可以促进事物价值的转换与创造②观念创新为事物价值转换提供了根本途径③事物价值的转换取决于认识的发展性④事物价值的转换依赖于事物属性的多样性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隐形的考查矛盾的转化。

人们处理问题方式变化反映的是观念的创新促使事物价值的转换,使原来的废物变宝;但能否变废为宝关键是事物的属性;故①④符合题意。

事物价值的转换根本途径是实践,②错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利用来源于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规律,③是唯心主义观点,错误。

 

17、(2010年高考?

天津卷9)与漫画《路向何方》哲学寓意相一致的是

A.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B.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C.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D.祸兮福倚福兮祸伏

【答案】D

【解析】漫画《路向何方》是说每一个方向都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哲学寓意是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A项的哲学寓意是从事物的整体和大局出发,才能看清事物本身。

B项哲学寓意是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要认识到事物在曲折中向前发展。

C项哲学寓意是告诉我们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东隅:

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

指日落处,也指日暮。

比喻这个时候遭到损失或失败,在另一个时候等到补偿或成功。

近义词: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18、(2010年高考?

上海卷20)到“十二五”末,本市人口年龄结构失衡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为此,有关部门提出,应加快研究和推行多种养老模式,以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推进社会进步,材料体现的哲理有

A.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B.矛盾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C.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D.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信息的解读与获取能力。

“本市人口年龄结构失衡的矛盾”促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