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闽侯县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475401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0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闽侯县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福建省闽侯县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福建省闽侯县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福建省闽侯县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福建省闽侯县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闽侯县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福建省闽侯县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闽侯县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闽侯县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福建省闽侯县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福建省闽侯县第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认为,(西周)所有新建的封国人都是少数周族的贵族统治多数被征服族

人,其土既非周人所有,其民也与周人不类,这些新来者的统治地位,如果没有坚强的武力作其

后盾是支持不住的。

这表明

A.分封具有武装殖民性质B.血缘关系是分封制基础

C.新来统治者遭坚决反对D.周朝军事实力非常强大

2、理学家王阳明说:

“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也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3.在中国古代,每当王朝鼎革之时,皇帝对皇族成员的信任或依赖常常会超过其他任何人。

因此,皇室成员往往被委以重任,在中央辅政或者镇守地方并掌握实权。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A.血缘关系是维系政权的重要手段B.官僚政治易形成对皇权的威胁C.贵族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D.宗法制成为王朝延续的政策保障

4.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

这反映了()

A.官营手工业已经衰落B.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C.民营手工业开始发展D.自然经济已开始解体

5.在清朝145个出任军机大臣的人当中,满人有72人,汉人有64人,另有3个汉军旗人,6个蒙

古人。

在军机大臣之下是32个章京——16个汉人和16个满人,他们轮流值班,一半值昼班,另一半值夜班,负责日常管理和文牍事务。

材料说明

A.汉人与满人实现权力平衡B.汉人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D.官员权力与皇帝的亲疏成正比

6、1921年,梁启超在纪念辛亥革命时说:

“一面是同盟会人,暗杀咧,起事咧,用秘密手段做了许多壮烈行为;一面是各省咨议局中立宪派的人,请愿咧,弹劾咧,用公开手段做了许多群众运动。

这样子闹了好几年,牺牲了许多人的生命财产,直到十年前的今日,机会凑巧。

便不约而同地兴起一种大联合运动。

”这反映出()

A、梁启超坚决反对民主革命B、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C、辛亥革命非革命党一己之功D、辛亥革命赢得了各阶层人民的支持

7.太平天国立国之始就开科取士,其后制度日备,有会试、乡试、县试等,而且录取颇宽。

这说明太平天国

A.注重宣扬儒家传统文化B.政权性质日趋封建化

C.缺乏新政治体制的建设D.注重扩大人才的储备

8.陈独秀在1923年1月发表的《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中写道:

“无产阶级客观的力量是随着资产阶级之发达而发达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资产阶级既然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革命势力,无产阶级便更不用说了。

”这种认识

A.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B.科学分析了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C.认为党的工作重心应是开展工农运动D.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9.下面为近代某一战争的形势图(局部)。

这一战争

 

A.展现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景象B.表明中共找到正确革命道路C.成为敌后抗战中的光辉典范D.推翻国民党政权的专制统治

10.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

“土地分配的标准:

以乡为分配土地的单位。

……所有乡村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

现依中央办法,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

发生这一变化主要是为了

A.满足贫苦农民的土地要求B.争取大多数农民对革命的支持

C.体现公平、公正的社会原则D.增强井冈山根据地的经济实力

11.抗战期间迁移的高校约106所,中央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10余所高校仅迁1次。

迁3

次以上的约19所,迁4次的有私立东吴大学等8所,浙江大学迁校5次,私立铭贤学院迁校高

达8次。

迁校次数的不同反映了

A.文化教育中心不断地西移B.对抗战长期性艰巨性的认识差异

C.国民政府抗战的节节胜利D.日本侵华区域和范围的不断扩大

12.上海外滩曾经是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文化中心。

这里聚集着当年各国的领事馆,各

大金融机构,这些建筑构成了著名的“万国建筑博物馆”。

这种现象反映了()A.洋务运动全面开展B.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

C.上海是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D.中西文化交流频繁

13.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14.建国初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政务院主要领导架构中,中共和非中共人员各拥

有3位副主席、2位副总理的职位;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构成中,中共与非中共委员的比例达29:

27。

这说明

A.中共践行了建国前的民主构想B.社会主义的民主原则得以贯彻执行C.中共开始与民主党派进行合作D.新中国政治体制受苏联模式的影响

 

15.1935年,“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指出:

“关于国民经济建设……应当是有计划的有统制的建设,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全国一致动员,这个经济建设

运动,才有成功的希望。

”此计划()

 

A.为经济的自由发展创造机会B.表明政府认识到团结抗日的重要性C.利用国家力量发展民族经济D.从国家层面遏制了官僚资本的扩张

16.“坚定地同亚、非、拉美以及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坚决支持他们捍卫国家主权、

发展民族经济的正义斗争;支持欧洲、日本等国家反对超级大国控制、威胁的斗争。

”此材料

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哪段时期的外交策略

A.50年代初期B.50年代中期C.70年代中期D.90年代中期

17.通常情况下,修改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

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

人主张不能以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

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

A.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B.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C.文革时期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D.1982年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8.公元前6世纪的雅典法律规定,公民在出现严重政治争论的时候,保持中立或不参与的,将被剥夺公民身份。

这表明当时雅典

A.重视培养公民政治素养B.公民的参政热情消退

C.公民个人权益受到限制D.雅典城邦走向衰落19.《十二铜表法》:

“以后凡公民大会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罗马移植雅典的政治制度B.习惯法的内容被摒弃

C.成文法的规定不能改变D.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被打破

 

20.《十二铜表法》规定:

原告传被告出庭,如被告拒绝,原告可邀请第三者作证,扭押同行。

被告因疾病或年老不能出庭,原告应提供交通工具。

如诉讼当事人为富有者,则担保其按时出庭的

保证人,应为具有同等财力的人;如为贫民,则任何人都可以充任。

材料表明罗马法的特点是

()

 

A.条文清晰,实用性强B.尊重传统,灵活性强

 

C.保护贵族,阶级性强D.承认契约,原则性强

21.对方则扬言要用火与剑来解决问题。

为协调双方矛盾,《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了

A.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联邦政府B.国会参众两院议员的不同产生办法C.构建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机制D.总统可以对国会立法行使否决

22.德意志帝国建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统一法制建设。

德意志帝国国会于1877年颁行《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1896年通过《民法典》,1897年通过《商法典》。

这些法律

A.适应了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B.说明政治民主化能够促进经济工业化

C.说明帝国国会有完整的立法权D.说明德意志帝国形成了完善的代议制

23.有评论者说“俄国的革命来得太迅速了。

3月份刚刚取沙皇政府而代之的临时政府,还没有来得及品尝胜利果实就步了沙皇政府的后尘。

”临时政府迅速地步沙皇政府的后尘的最主要原因是A.它没有建立自己的武装B.它未阻止列宁等领导人回到彼得格勒

C.它继续沿用沙皇政府的外交政策D.它没有满足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

24.在1926年印度放弃银本位制之后,中国在当时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以银为货币的国家。

1929﹣

1933年我国白银流动情况表(单位:

百万美元)

时间流出上海流入上海入超(以﹣号表示)出超(以+号表示)1929123.9182.8+58.8

1930109.2142.5+33.2

1931111.7166.7+55.0

1932160.919.8﹣141.1

1933103.926.2﹣77.8

数据来源:

中国银行《商此和金融月报》(1929﹣1935年)据上表可知()

A、国际银价的下跌导致白银大量外流B、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严重受挫C、中国在世界市场中处于从属地位D、在经济大危机中我国受冲击最大

25.以下两图是欧洲城市柏林的街景。

左图摄于1961年8月,右图摄于1989年11月之后。

它们分别反映的是

A.冷战开始和两极格局消亡B.大国对峙加强和国家统一

C.军事冲突加剧和政权更迭D.民族矛盾激化和暂时缓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本卷共4题,第26题11分,27题12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5分.

26.(11分)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

……雄

上言:

“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人,宣协风教。

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

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

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

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

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

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

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

”帝从之,於是班下郡国。

——唐·杜佑《通典》卷十三《选举一》材料二本是想替当时用人定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

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科举之制始于隋,盛于唐、宋,经元、明、清,至清末方废除,与之前的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强调应试者的文化素养及对现实问题的洞察力,即“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为了抵制血缘、门第等因索对选官的干扰,历代统治者不断完善防范措施,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如锁院、糊名、誉录、搜检、严惩舞弊等。

科举制的发展,使中国古代社会逐渐从门第社会演变为科举社会,尤其两宋的320年间,在社会上日益形成了“读书人人有份”的观念。

科举制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有效的阶层流动的途径,使传统社会统治机构的成分不时更新,有裨于社会和政治稳定的维持;而且以人文化成天下为理想,以载道的“四书五经”为核心,以造就传道的学者为目标,保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绵长。

——摘编自田澍:

《科举的利弊及清朝废除科举的教训》

(1)据材料一,概括东汉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

(3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这便大错”所指的选官制度的名称。

据材料二,指出该制度的弊端。

(2分)

 

(3)根据材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基本特征,并说明这些特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不得抄袭原材料)(6分)

 

27.(12分)材料一汉朝对周边民族的统治,设置与内地不同的边郡,以当地民族习惯分界,因俗而治;有的加封

一些当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郡长等。

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則,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

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并使羁縻府州县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材料二国内各少数民族、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三区革命政府”参加了筹建新中国的中国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共同表决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在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上,要“既利于国家统一,又利于因地制宜”;在民族关系问题上,各民族“一律平等”,“均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在民族地方治理与施政问题上,“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色与功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与汉代民族政策的差异。

(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和意义。

(8分)

 

28.(12分)材料中国近代史教材观点对比(节选)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第六版)

比较上述左右两份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资政新篇》和义和团对待西方的态度有何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要求:

指出明确清楚;分析原因角度合理、充分)

 

29.(1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到了东晋已有三百多年。

佛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寺院大量兴起,佛教团体日益壮大,对寺院管理便成了问题。

此时佛教的发展,也到了一个关键时刻,一个转折点,从过去的基本上是送进来的阶段向拿进来的阶段转变。

晋末宋(南朝宋)初的西行求法运动,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兴起来的。

在所有这一些西行求法者中,法显无疑是最突出的一个。

他所到之地最多、最远,也真正到了印度。

在法显之后,到印度的中国求法僧人逐渐多起来了。

法显携归翻译的戒律,对于中国当时的僧伽来说,宛如及时的春雨。

《法显传》时印度的影响重大。

印度古代缺少真正的史籍,研究印度古代历史,必须借助于外国的一些著作,其中尤以中国古代典籍最为重要,而在这些典籍中,古代僧人的游记更为突出,《法显传》便是其中最古的和最全的著作之一。

研究印度古代史的学者,包括印度学者在内,都视之为瑰宝。

有一位著名的印度史学家曾写信说:

“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和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历史是不可能的。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显赴印度求佛法的社会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显西行的历史意义。

(7分)

 

历史参考答案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5ADABB6-10CDDAD11-15BBCAC16-20CACDA21-25BACCB

本卷共4题,第26题11分,27题12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5分.

26、(11分)

⑴内容:

被举荐者限年龄在40岁以上;察举与考试相结合,有真才实学者方可任用;对有特殊才干者,不限年龄。

(3分)

(2)名称:

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

(1分)弊端:

门阀士族垄断官场。

(1分)(3)特征:

延续时间长;选拔标准相对客观,方式相对规范、公正;在政府主导下不断

发展完善;考试内容以儒家思想为主。

(3分,任答3点即可)影响:

推动了古代教育的发展,维护了懦学的正统地位;扩大并巩固了封建统治

战础;稳定并推动了古代传统政治的发展;整合了社会价值取向,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

(3分,任答3点即可)

 

27、(12分)

(1)差异:

汉代因俗而治,实行民族内部自治;唐代平等对待汉族与少数民族,向少数民族地区派驻官员,参与地方管理,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管。

(4分)

(2)背景:

汉唐以来有治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验;新中国建立前已有民族区域自治的探索;新中国建立后社会稳定;少数民族以聚居为主。

(6分,任答3点即可)

意义:

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可有效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2分)

28.(12分)

不同:

《资政新篇》主张同西方平等交往、贸易和文化交流;义和团盲目排外。

(4分)原因:

⑴这种不同与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有关,太平天国运动时,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

而义和团运动时,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⑵与两个运动的领导人有关,太平天国运动后期领导人(洪仁玕)有特殊的生活经历,对西方资本主义有一定的了解,而义和团运动领导人没有这种阅历;⑶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也是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重要原因。

(8分)

 

 

29、(15分)

(1)社会动荡不安,人生苦难,造成人们对宗教的渴求。

佛教传入中国,并迅速发展。

寺院规模大,管理出现问题。

统治者的支持。

(8分)

(2)促进了中国佛教发展;加强了中印交流;保存研究印度的典籍资料;《法显传》成为研究南亚、中亚、中南亚地区重要资料。

法显不畏艰险、意志坚定的求知求真的精神激励后人。

(7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