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一年级上册《植物》单元解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463064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一年级上册《植物》单元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科学》一年级上册《植物》单元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科学》一年级上册《植物》单元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科学》一年级上册《植物》单元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科学》一年级上册《植物》单元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一年级上册《植物》单元解读.docx

《《科学》一年级上册《植物》单元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一年级上册《植物》单元解读.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一年级上册《植物》单元解读.docx

《科学》一年级上册《植物》单元解读

《科学》一年级上册《植物》单元解读

编写教材不是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的,教材编写的依据是课程标准。

《植物》单元采用大单元结构,指向的内容是对生物的认识。

这个单元的教材除了6篇正文之外,还有“科学阅读”,“科学阅读”是对正文的补充和拓展。

除了教科书还有《活动手册》和教材内容配套。

因此,我们看教材内容的时候不要只想到教科书的内容,《植物》单元主要指向生命科学领域当中的第七个主要概念——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以及第八个主要概念——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这个单元的6篇课文能完成第七、第八个主要概念当中的部分内容。

我们首先分析一下这个单元的学习目标,它是课程标准当中的7.1、7.3、8.1,这三条学习内容是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

像7.1内容(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需要在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完成。

对一(上)来说,把握到什么程度呢?

首先就是7.1“1~2年级”列表中的“知道植物都是有生命的”,其实这个单元最主要的核心概念就是这个。

第二,探究。

一、二年级的探究都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大家不要在此方面提过高要求。

《植物》单元探究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收集证据;2.处理信息;3.表达交流。

主要训练孩子这三个方面。

第三,科学技术与环境目标。

《植物》单元这个目标主要体现在“珍爱生命,保护身边的动植物,意识到保护植物的重要性”,并不是把所有目标都体现了。

课程标准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目标——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意味着我们以后写教学设计的时候要从这四个方面来阐述目标。

第四个方面不一定每节课都有,有些课有,有些课没有。

所以我们写教学目标的时候前面三个方面肯定要有,第四个方面视教学情况而定,具体的教学目标见《教师教学用书》。

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遵循两条线索:

一是以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协调发展为明线;二是以科学态度和STEM渗透融合为暗线。

这两个目标在教材当中有时很难明显呈现出来,这个暗线是放在里面的。

教科版教材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协调发展是非常明显的,大家一看就知道,这个暗线大家也要把握住,这个暗线的达成需要在教学中完成。

《植物》单元的编写思路:

一是围绕“植物是生物,是‘活的’、有生命的”这个主要概念。

“生物是有生命的”怎么让一年级的小朋友去理解呢?

我们这次是用“活的”来体现一年级小朋友对生物、植物的理解。

所以植物是生物,是活的、有生命的。

科学探究方面是以观察、记录、交流为重点,与概念协调发展。

二是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兴趣除了教材设计的一些活动之外,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興趣。

三是在教学时,教师要融合科学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体会珍爱生命的重要性。

有时候教材中体现得并不明显,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把它挖掘出来。

除了教科书之外,还有配套的《学生活动手册》,人手一册,不再循环。

它呈现的主要是记录单,还有一些拓展活动,所以大家要明白《学生活动手册》是记录单、活动记录本,不是作业本。

接下来,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每一课的教材安排,即教学活动设计的意图。

第一课《我们知道的植物》

本课是整套教材的起始课。

现在我们提倡的是基于学生原有知识、原有经验的教学,我们在每个单元的第一课都安排了对学生原有的认知,或者说学生已有的概念的调查,以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再把这些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第三页就有班级记录表,是由老师来记录的,不是学生记录的。

在这节课中,有一个活动“塑料花是活的吗”,教材上配的是真的塑料花,我建议老师们用这样的塑料花,就是用塑料做的植物,看上去很像真的植物,小朋友一看是植物,但仔细观察好像又不是真的植物,这就为孩子们认识真正的植物创设了一个矛盾情境,做了一个铺垫。

这棵用塑料做的植物在第5课还要用到,这比教材里备的一束塑料花还要好,我建议用塑料植物来代替。

教材中还设计了一个活动“种一棵植物”,这是教材设计中的一条重要线索,请大家注意。

为什么呢?

学生在亲自种植物的过程中,可以体验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认识到植物生长需要水分、阳光、肥料,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体会到植物是活的,而塑料花不需要这个过程,这也为第5课的研讨做了准备。

大家看第四个活动“种一棵植物”,这里有一个箭头指向《学生活动手册》,意味着孩子们需要用手册中的表格记录。

教材中提供了大蒜、萝卜、种子等,其实不管种什么,只要学生能观察到它在生长变化,只要能观察到植物生长需要水分、阳光、肥料就可以了,能够体验植物作为一个生命的生长过程就可以了。

在这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我希望老师们给每一组学生准备一盆植物,让他们对一盆真的花和一盆塑料花进行比较,他们会初步体会到真的花和塑料花是不一样的。

这节课结束之前建议给每个孩子发一瓣大蒜,或发一颗种子,或发一棵小苗,让他们回家种植。

我们通过试教发现小朋友对种植植物是非常感兴趣的,所以让他们去种吧,要给他们提供条件,给他们种子,把种植的小盒子发给他们。

我们在试教过程中还试了让小朋友在课堂上种植,我们发现这样做不太好,第一节课就让一年级小朋友去种种子、种植物,会弄得一塌糊涂,还不如让他们把东西带回家,请家长帮忙,种在家里再进行观察,这样会更好一点。

学生第一次使用《学生活动手册》时,需要老师进行指导,手册中要记录植物6周生长的情况,第一周就是记录这节课上完后植物的生长情况,老师要告诉学生应该怎么记录。

在一年级教学中大家不要回避指导,年级越低指导越重要,但也不要全部包办进行,老师的指导最后变成老师自己来做,这样不行,所以把握好指导的“度”非常重要。

第二课《观察一棵植物》

本课设计了聚焦、探索、研讨、拓展等板块。

这节课好像很简单,拿一棵植物坐在教室里观察一下,内容这么少,还有什么可以发展的地方呢?

其实,如果我们细细分析的话,会发现这节课的内容还是很有价值的。

教材选择了一棵秋季常见的植物——菊花,菊花在全国的分布非常广泛,秋季又是菊花开花的季节,容易找到。

观察的方法是从整体到局部。

先整体看这棵菊花是怎么样的,有几根茎,有多少叶。

再是局部观察,用什么进行局部观察呢?

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摸、用鼻子闻,就是运用感官观察一棵植物,耳朵听用不上,舌头尝我们也不提倡,主要是用眼、手、鼻子这三个感觉器官感受一棵植物,在仔细观察植物的基础上再把它画下来。

我们来看第4页“聚焦”。

这里有一棵很大的树,意味着什么?

我们观察植物是从大自然开始的,大自然中有很多植物,这棵树代表大自然中的植物,而真正的活动又是在教室里进行的,我们不可能第二节课就带学生到校园里面观察植物。

对一棵植物的观察要把握到什么程度呢?

教材中有科学词汇:

根、茎、叶,意思是希望学生能熟练地使用这三个术语来表述,所以这三个术语是要学生掌握的,而且不能用错。

特别是“茎”这个词,学生不太熟悉。

根、叶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他们对科学词汇的使用体现出他们科学素养发展的水平。

下面还要画一画这棵植物,为什么要画我待会再解释。

如果当地没有菊花,这节课可以选择当地常见的植物代替菊花进行观察。

上植物、动物这些课受条件限制比较多,我们的策略就是找当地常见的动植物。

你要找根、茎、叶比较明显的植物,因为这节课的重点是根、茎、叶的观察。

让学生画植物是第一次让他们用画画的方式来表现,所以你要示范,教师要一边画一边说,最好对着真实的植物画,让学生也对着真实的植物把它画下来。

画到什么程度呢?

画出根、茎、叶就可以了。

你不要要求过高,我們的目标是要他们观察到根、茎、叶,所以画出根、茎、叶就达到目标了。

为什么采用图示记录呢?

我觉得用画画的方式记录适合一年级学生的水平,一年级小朋友上学第二周会写的汉字还很少,认识的汉字也不多,你让他用文字记录有困难,而画画在幼儿园就开始做了,他们很熟练,所以用画画的方式记录,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

科学课当中的图示记录和美术课当中的绘画是不同的。

科学课当中的图示记录追求的是真实、客观、细致,当然这节课不要求细致,要求的是真实和客观,画出根、茎、叶就可以了。

如果这个植物看不到根,你画了根,怎么画?

根在泥土下面,看不到,小朋友们会凭想象把根画上去,这是不提倡的,我们希望的是以客观的形象来画来记录,所以画画既是表达,也是记录,它可以促使学生更细致地观察,他们在画的过程中会观察得更细致。

绘画图示记录是一个习惯,从第一课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良好的记录习惯对学生的学习终生有益,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第三课《观察叶》

这节课从一棵植物的观察再次聚焦到叶的观察,观察的范围缩小了,观察的点更加聚焦了。

第7页呈现的也是在大自然中进行观察,这个单元是非常注重在大自然当中观察的,它前面的大图就说明了这一点。

对叶的观察呈现了叶的多样性,包括颜色、形状、大小、厚薄、软硬等不同的特点,叶的多样性反映出的是植物的多样性,所以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又是多样的,植物生命的多样性也是生命科学领域最高位的概念。

在对许多植物的叶进行观察后,在第9页还有一个活动“同一棵植物的叶都一样吗”,这个活动反映的是叶片生长的过程,叶片有叶芽,有刚刚生长出的嫩叶,有稍微大点的叶,有成熟的叶,有老叶,有枯萎的叶。

这一系列的过程呈现在一幅画当中,让学生感受到叶是有生老病死的生命过程的,当然就体现出了植物的生命过程。

学生很喜欢画叶子、做叶画这样的活动,这些我们都已经试教过了,这些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研讨”环节中的提示语是“记得照顾好你的小植物哦”,从第二课开始都有这句提示语,因为种养植物是一条很重要的线索。

这节课的教学建议有三条:

1.希望老师上课的时候收集周围或者校园里常见的叶让学生观察,叶子越多,学生的直接经验越丰富。

2.画一片叶子,这一课画叶子和前面一课的不一样,因为一片叶子比较简单,所以要画得完整、真实、细致,如果学生能够完整、真实、细致地画下来,他们的发展是很明显的。

学生画得细致真实,渗透的是博物学的思想和方法,博物学的书画的叶子就是和真实的一模一样,以前的植物学家就要有这样的本领,画一棵植物就要像这棵植物,画一片叶子就要真的像这片叶子。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要把握好一个点,就是在画的过程中涉及叶片、叶柄、叶脉等术语,对这些术语不作要求,但是我们希望学生能够用、能够说。

3.用猜叶子的游戏,帮助学生观察和表达。

第8页有各种各样的叶子,这个过程表面上是猜叶子游戏,其实是在描述一片叶子。

小朋友听了老师的描述去寻找,就是观察。

老师做个示范,然后让小朋友出谜语,让小朋友去猜,他们很感兴趣,分组活动也可以,全班活动也可以,我们试下来效果非常好,小朋友在活动中观察仔细了,语言表达精准了。

这样的游戏活动既切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又指向学习内容。

第四课《这是谁的叶》

教材第11页中的5种叶片没有标出叶的名称,但在《教师教学用书》中提到了,第一种是冬青的叶,第二种是牵牛花的叶,第三种是法国梧桐(悬铃木)的叶,第四种是松树的叶,第五种是月季花的叶。

这节课的目的是认识校园里的植物,学生观察了一棵植物,认识了叶,现在要去校园里认识植物了。

怎么认识植物呢?

拿着叶子去认识,认识常见植物的特征,体会植物的多样性。

为什么要拿着叶子去辨认呢?

我们知道认识植物的时候,叶子是非常重要的信息,辨认植物首先是观察叶子。

如果用叶子确定不了,就观察花。

花也确定不了,再观察果实等其他要素。

用叶子去对照,找到对应的植物,这是一个有趣的活动,所以第四课看起来很简单,拿两片叶子到校园里面去找,内容看起来很少,其实活动起来内涵非常丰富。

拿叶子认识植物是植物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所以这里渗透了植物学的方法。

学生到室外去观察植物的生长环境,又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是多样性的。

第一次带学生去室外,我们要考虑周详。

首先,建议大家划定一个区域,比如在学校后面这个区域,不要全校分散,否则小朋友跑到哪里去待会儿找也找不到,回也回不来了。

区域要选择好,植物要丰富一点。

第二,注意出去之前的安全教育。

第三,每个小朋友拿两张叶子图片,先观察、描述这两张叶子图片,然后分组去找这两张图片中的叶子是哪一种植物的。

建议这个活动用15分钟。

第四,回来之后交流的重点是对比:

比如杨树,这里有一棵那里有一棵;一棵杨树的叶片不完全一样,杨树的小叶片、杨树成熟的叶片、杨树的落叶还是有区别的;有些植物的叶片差异性比较明显,有些植物不太明显。

学生在这样比对寻找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收获,有些小朋友会发现有些植物的叶子是趴在地上生长的,有些是爬在墙上的,这些对学生直接经验的增加是很有帮助的。

第五课《植物是活的吗》

这节课是学习了前面4课之后进行的整理归纳,引导学生建立“植物是活的、有生命的”的认识,这个“有生命”的概念建立到什么样的程度呢?

我认为是建立在“活的”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找植物是“活的”的理由。

教材提供了三方面的理由:

1.自己种养的植物让我们体会到了植物是活的;

2.前面几节课的经历也让我们体会到植物是活的;

3.教材还呈现了樱花一年四季的生长变化,也体现出它是活的。

这三个方面体现了植物是活的,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理由说明植物是活的。

在研讨过程中,再次使用了塑料花跟真实植物进行比较,这时候你再次拿出塑料花,问塑料花是不是真的植物,学生就有很多理由来否定它,因为他们观察到塑料花只是“像”,但不会生长,不需要水分、阳光,没有生命体的特征。

在活动手册中还有一个拓展活动,就是把切过的上面带叶子的胡萝卜放在浅盘子里当盆景,我是做过的,效果非常好。

胡萝卜可以活好长时间,说明它切下来还是有生命的。

学生对做这个活动很有兴趣,能够进一步深化他们对生命的认识,认识到植物的生命如此顽强。

本课建议让学生把自己种养的小植物带来,带来了之后他们有话可说,交流的时候证据也充分。

这节课的记录不是画图画,而是在活动手册上画圆圈,把植物是活的的证据一个一个罗列出来,非证据也要罗列出来。

告诉一年级的小朋友看到是正确的就圈出来,因为他们写字能力还不强,所以用画圈的方式把植物是活的那些证据整理出来。

做胡萝卜盆景可以请家长帮忙,我们试过了,还可以用其他有块根、块茎的植物代替,比如番薯就很好,土豆稍微差一点。

第六课《校园里的植物》

这节课又要回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了。

这节课有整理、总结的性质,综合运用了前面几节课学的内容和方法,用的主要方式还是图示记录,到校园中去找植物,找到多种植物其实就反映了植物的多样性,找到的植物不认识没关系,把它记录下来,这是对记录习惯的培养。

学生学习了本单元后,自然就会对植物有感情,会关心爱护校园里的植物。

这节课需要再次到室外,学生要带上活动手册、笔,分小组后及时观察、记录。

不仅在课堂上要记录,在教室以外也要记录。

活动手册中有9个方框,并不是要求记录9种,而是观察几种就记录几种。

有些学校植物很少,观察到了3种就记3种;有些学校植物很多,观察到了10种,那就记录10种。

观察多少就记录多少,实事求是,不要凭想象记录,我们要让学生分清楚什么是真实记录,什么是想象。

用画画的方式记录只要求学生画出大致的根、茎、叶就可以了,不要求非常细致地画出细部,这样要求太高,这个单元中要求画细部的就是画一张叶子的图片。

这个单元的最后是“科学阅读”,有3页,内容不少。

我们提倡探究式学习,阅读也是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一种途径。

这个科学阅读是补充拓展前面6课的内容,拓展的主要是植物和人类的关系。

学生阅讀以后,对植物的感情会更加丰富。

科学阅读的内容目标主要指向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整合在其他课文中用,单独用也可以。

最后说一说整个单元教学的建议。

1.备课的时候不要一课一课地备,要一单元一单元地备,做好单元整体备课。

许多老师有这样良好的习惯,备课的时候备整个单元,器材也整体安排,这样备起课来非常从容,准备得也会非常充分。

2.低年级探究过程中要抓住两点:

观察和记录。

当然,交流和表述在课堂当中也要注意引导。

3.要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实践,这也是科学课的特点。

不管专职老师还是兼课老师,当你拿着器材进入教室的时候,学生的兴趣就来了;当你带着学生去实验室上课的时候,他们的感觉也不一样。

所以大家不要空口说白话,一本书、一张图片,这样的科学课是不提倡的。

4.根据当地实际,适当采用替代植物。

5.科学记录的习惯非常重要,从第一节课开始就要培养学生科学记录的习惯。

6.课内外相结合。

《学生活动手册》中提供了好多拓展活动,需要课后完成,需要赢得家长的支持。

我发现年级越低,家长支持力度越大,我们要把这部分力量发动起来,促进科学课更好地实施。

《学生活动手册》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教科书同步配套,它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记录手册。

在使用过程中有这样几点建议:

1.每一节科学课都要使用;

2.作为培养学生记录习惯的重要手段;

3.作为评价学生过程性学习的主要载体。

我们允许低年级的学生参加活动式的测试,他们平时学得怎么样,《学生活动手册》就能体现出来,我们要把它当作学生过程性学习评价的主要载体。

用好《学生活动手册》的意义非常大,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促进他们细致观察、真实记录、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假如学生在《学生活动手册》上记录得非常到位,最后变成了一本自己的“科学书”,这个意义就大了。

(文字记录整理:

胡志林陈梦钗)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3100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