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二下学期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42846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二下学期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二下学期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二下学期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二下学期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二下学期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二下学期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二下学期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二下学期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二下学期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二下学期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洛阳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札记-王制》载:

“天子之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又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这些规定

A.保障了西周贵族特权的延续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形成了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

D.明确了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天子之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和“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都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故C项正确;宗法制保障了西周贵族特权的延续,故A项错误;西周时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故D项错误。

2.下列为秦朝和唐朝的中央机构权力运行图,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秦朝中央机构的决策更科学

B.都通过分权维护了皇帝集权

C.唐朝缺乏监察更易出现权臣

D.都防止了地方剖据势力出现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三公九卿和唐代的三省六部制都削弱了相权维护了君主集权,故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通过程序性分权比秦朝的三公九卿更为科学一些,故A项错误;唐朝中央有掌管监察的御史台,故C项错误;两者都是中央官制,故D项错误。

3.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官绅的墓志多数署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而唐代官绅墓葬中,80%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仅有8%的以郡望署名。

出现这种变化表明

A.民族融合淡化了族群间的差异

B.唐代旧的门阀政治逐渐走向衰落

C.宗法制是维持家族郡望的关键

D.唐代由门第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绅的墓志多数署郡望,而唐代官绅墓葬中较少以郡望署名。

这说明唐代的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故B项正确;材料和民族融合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宗法制和家族郡望的关系,故C项错误;宋代由门第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故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官绅的墓志多数署郡望,而唐代官绅墓葬中较少以郡望署名。

由此结合所学知识排除即可。

4.下表为唐代宰相出身变化表(注:

门荫,指门阀士族阶层凭借门第获得官职)。

这种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制度的影响

B.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分散相权的需要

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答案】A

【解析】材料数据是通过科举进士入仕者越来越多,而门阀士族阶层凭借门第入仕者越来越少。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科举制度发展的结果,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选官制度,和中央集权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和分散相权无关,故C项错误;科举进士入仕者越来越多会带来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但这是结果,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认真阅读材料,提炼出图表的信息即可。

图表信息是通过科举进士入仕者越来越多,而门阀士族阶层凭借门第入仕者越来越少,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

5.“收敛藩镇,权归于上,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

欲专大利而无受其大害,遂废人而用法,废官而用吏,禁防纤悉,特与古异,而威柄最为不分。

”材料描述的是

A.秦朝统一后推行的郡县制

B.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现象

C.北宋解决地方割据的措施

D.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

【答案】C

【解析】“收敛藩镇,权归于上,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描述的是北宋收地方的权、钱、兵与中央,这是北宋解决地方割据的措施,故C项正确;ABD均不符合材料的信息,故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关键信息“收敛藩镇,权归于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6.有学者统计:

唐开元以前的官民比例约为1:

2460,宋朝皇祐前则约为1:

929。

唐宋官民比例的变化

A.说明官员定额渐趋正常

B.表明宋代官僚机构庞大

C.推动科举制度不断完善

D.反映唐代政府效率低下

【答案】B

【解析】“唐开元以前的官民比例约为1:

2460,宋朝皇祐前则约为1:

929”说明宋朝的官员人数大大超过了前代,即宋代官僚机构庞大,故B项正确;“1:

929”的官员定额是不正常的,故A项错误;材料和科举制度的完善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了宋代政府的行政效率低下,故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1:

2460”和“1:

929”。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后者明显说明官僚机构庞大,由此得出答案。

7.元朝行省实行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相结合。

圆议连署制下,数名行省正官共同议政决策,“事从公议”。

分领制指“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四大职事由正官分别执掌。

这种权力运作方式

A.使地方决策方式发生异变

B.有效提高了中书省的行政效率

C.继承了唐代三省运行机制

D.体现地方权力间的分权与制约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分领制体现了分权,圆议连署制体现了制约,因此,这种权力的运作方式体现了地方权力间的分权与制约,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地方决策方式的异变,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地方的行中书省,故B项错误;唐代三省运行机制是:

中书—门下—尚书,很显然材料和唐代三省运行机制是不同的,故C项错误。

8.明清政府要求各地土司(指边疆官职)子弟进入国子监读书,学习儒家文化和礼仪;强制要求土司应袭子弟就近入官学(或司学、儒学)读书,否则就不准承袭土司之职。

这些做法

A.促进了土司阶层对国家的认同感

B.导致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剧

C.提高了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

D.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基础

【答案】A

【解析】明清政府要求各地土司子弟必须学习儒家文化和礼仪,这是在培养土司的国家认同感,故A项正确;这一措施是在缓和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故B项错误;接受教育的是土司子弟,不是少数民族民众,故C项错误;地方分裂的基础是经济,材料未涉及,故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切合国家认同的社会热点。

解题的关键是把握“各地土司子弟”,由此得出答案。

9.(题文)“它的设立,本是一种超常规的做法。

这个无端制、无定员、无预算。

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造成了中国特色的机构名实不符现象。

”材料中的“临时秘书机构”

A.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

B.妨碍皇权高度集中

C.削弱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D.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论述的是军机处职能,军机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正确;军机处并不是在六部之上,A错误;军机处是皇权加强表现,B错误;丞相此时已经不存在,C错误。

点睛:

一个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体现在决策方式上,中央集权体现在管理方式上。

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三大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废除;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选官趋势逐渐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10.在清政府看来,《南京条约》是永保和平的“万年和约”,而英国人魏尔特把《南京条约》称作“外国对华贸易的大宪章”。

两国对《南京条约》的认识说明

A.中英达成协议从此停止战争B.清政府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C.中英实现了国际贸易的接轨D.中英对条约的本质认识角度不同

【答案】D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清政府认为“《南京条约》是永保和平的‘万年和约’”,是个保和平的政治条约,说明清政府没有认识到《南京条约》的侵略本质,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的掠夺本性。

“英国人魏尔特把《南京条约》称作‘外国对华贸易的大宪章’”,说明英国人认为《南京条约》是个贸易规则,同样没认识到其不公平性。

故两国对对条约的本质认识角度不同,故D项正确。

中英达成协议从此停止战争违背历史史实,故A项错误。

清政府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符合史实,和材料无关,故排除B项。

中英之间实力差距巨大,是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冲突,中国被迫开放而不是贸易接轨,故C项错误。

1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

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A.华夷观念正在转变

B.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

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

D.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答案】D

【解析】清政府部分官员认为“公使驻京”比“全免关税”更能危及统治根本,这说明这些官员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故D项正确;材料正是华夷观念的体现,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材料是清政府缺乏国际法的表现,故C项错误。

12.蒋廷黻说:

“洪秀全得到南京以后,我们更能看出他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

”太平天国运动中能支持该论断的是

A.拒绝英国列强的要求

B.平分土地实行圣库制度

C.等级森严的官制规定

D.洪仁轩提出《资政新篇》

【答案】C

【解析】蒋廷黻的意思是,洪秀全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即洪秀全真正想建立的是新的封建王朝。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能够支持该论断的是建立等级森严的官制,故C项正确;拒绝英国列强的要求、平分土地实行圣库制度、洪仁轩提出《资政新篇》都是新国家的表现,故ABD错误。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洪秀全不想建立新国家或新社会,而想建立新朝代。

13.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内容分为四类:

一是适当惩办策动排外屠杀和暴乱的分子及其参与者;二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类事件重演;三是对各国及其人民在暴乱中所遭受的损失予以赔偿;四是普遍改善与中国政府及中国的关系.这表明,列强当时的主要目的是

A.继续保持在华特权和地位

B.扶植清政府以抵制革命的潮流

C.惩罚反帝官民以瓜分中国

D.修复形象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中的惩办义和团、赔款以及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在华特权,故A项正确;扶植清政府不是其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甲午战争后列强就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C项错误;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是内容,不是目的,故D项错误。

点睛:

“主要目的”解题时,要注意主语,选项必须符合主语最终的意图。

本题的主语是列强,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在华利益。

14.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对临时大总统有选举、弹劾等权力,但却没有赋予临时大总统解散参议院的权力,即参议院和临时大总统是一种单向制约关系。

这项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确立责任内阁制度

B.保障议会中心地位

C.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D.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答案】D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只规定了参议院对临时大总统的制约权力,而没有赋予临时大总统解散参议院的权力。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故D项正确;确立责任内阁制度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不是目的,故A项错误;保障议会中心地位的目的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故B项错误;材料和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无关,故C项错误。

15.辛亥革命后相继发生一些破坏民主共和的事件,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袁世凯于1915年称帝、张勋于1917年拥立末代皇帝溥仪复辟等。

出现这些事件说明

A.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艰难

B.辛亥革命带有时代局限性

C.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D.军阀割据阻碍政治民主化

【答案】A

【解析】辛亥革命后相继发的一些破坏民主共和的事件说明了近代中国民主的进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曲折的、艰难的,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的时代局限性是没有明确的反帝,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恰恰说明民主共和没有深入人心,故C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和袁世凯称帝时还未出现军阀割据,故D项错误。

16.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何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