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经典诵读教案说课讲解.docx
《三年级经典诵读教案说课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经典诵读教案说课讲解.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经典诵读教案说课讲解
三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题秋江独钓图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模仿读写诗歌的方法,并加以运用。
2、诵读古诗,并通过想象将诗意转化成图画。
教学难点:
1、学习模仿读写诗歌的方法,并加以运用。
2、诵读古诗,并通过想象将诗意转化成图画。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目标:
1、学习模仿读写诗歌的方法,并加以运用。
2、育读古诗,并通过想象将诗意转化成图画。
教学过程:
(诵读与欣赏)
1、教学第一部分
(1)要求学生对照注释自读古诗。
(注意“蓑、扁”的读音)
(2)指名朗读古诗,齐读古诗。
(3)让学生发现这首诗的一个特点。
(四句诗用了九个“一”,这是体现诗题中“独”)
2、教学第二部分
(1)在背诵的基础上提问:
同学们的头脑中是否有一幅画?
(引导学生将诗意的形象具体化)
(2)介绍古诗中的题画诗,这类诗“诗中有画”。
(进一步让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将原画在学生头脑中还原。
)
(3)让学生自我感悟:
读了《题秋江独钓图》,你能感受到诗中有画吗?
3、小结。
进学之道
一.导入:
1、简介《礼记》
《礼记》是中华传世名著经典,共四十九篇。
《礼记》是一部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礼学文献选编,其内容还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文艺、教育等诸多方面。
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也是我们今天普遍采用的注解。
2、读选段(15分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注解:
善,善于。
逸,闲适。
而,但是。
从,跟……一样。
庸,归功于。
怨,埋怨。
问,探讨,研究。
坚,坚硬,结实。
节目,枝杈。
说,读tuō,通“脱”,脱离。
待,对待。
问,问题。
叩,敲,打。
待,等待。
进,增进,深入理解。
译文: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安闲,而教育效果反而加倍的好,学生更把功劳归诸于老师教导有方;对于不善学的人,老师教得很辛苦,效果却仅得一半,学生反而归罪于老师。
二、如何读
1、朗读:
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
2、朗诵:
指大声诵读诗文,带有情韵地朗读,既可表现声音抑扬顿挫之美,还可传达情感信息,更能感染人。
诵读
3、吟诵:
有节奏地诵读诗文,接近于唱,也可以说是无乐谱的自由唱。
三、小组合作学习:
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选段,运用以上三种读书的方法中的一种来读你选择的选段,推举小组中读得最精彩的同学进行展示。
读后概括所读选段的中心内容思想。
四、联系实际(14分钟)
(一)、观看情景剧(3分钟)
(二)、小组合作讨论分析(3分钟)
(三)、发表看法
(一)学习小结:
《学记》思想的启发
(二)方法小结:
课外自学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
读——思——悟——行
五、课外拓展
六、齐读选段,作为回礼(如有时间)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进学之道
方法:
读——思——悟——行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写诗人日暮逢雪投宿的经历。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
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
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正确朗读和背诵积累古诗文。
2.理解关键词的表达作用。
3.理解作品表现的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场
板书: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二、读好诗歌——做一个朗诵家
1.欣赏范读视频
2.设计朗读节奏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一首五绝,可按如下节奏和重音试读: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3.自主训练,展示成果。
三、发现精彩——做一个欣赏家
【学生活动】寻千金一字,赏风雪人归
第一步:
学生自主探索
过渡语: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你认为哪一句写得好或哪一个词语用的精彩?
请你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说说见解。
学生自由举手发言,解读诗中一词、一句,彰显自己独特的悟性。
第二步:
围绕预设题目再度加深理解。
预设题目:
1.苍山为什么会“远”?
2.“天寒白屋贫”中,一个短语“白屋贫”好在何处?
3.“柴门闻犬吠”中,一声犬吠使意境有何改变?
4.请同学们发挥想象:
除“闻犬吠”外,旅人还听到什么声音?
解决方案:
第1、2题可举手发言,3、4题可按小组讨论后再代表回答。
参考答案:
1.一个“远”字,点活画面、托出诗境。
从这一个字,读者自会想见有人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行进,并推知他的孤寂劳顿和急于投宿的心情。
2.“白屋贫”,应当是从遥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反映了借宿人家境况的萧条,和“日暮苍山”一起共同渲染冷色调和暗淡的情绪。
3.一声犬吠,使意境在这里发生了默默的转折。
本来画面是冷色调、无声的,犬吠带来一点热闹,无声转为有声,这种热闹的气息打破了视觉的冷清。
4.实际听到的不只是犬吠声,应当还有风雪声、叩门声、柴门启闭声、家人应答声等。
只有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才足以勾勒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
板书:
苍山远白屋贫闻犬吠
四、思辨真情——做一个评论家
【学生活动一】品诗情,绘折线。
指导语:
在《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作者的情感有什么微妙的变化?
请结合具体诗句作验证分析。
然后绘制一幅作者情感变化的折线图。
背景链接
刘长卿(709—780?
),字文房,河间(今河北河间)人。
开元二十一年进士,大历中,官至鄂岳转运留后,为观察使诬奏,系姑苏狱,后贬南巴尉。
终随州刺史。
本诗可理解为表现被贬羁旅风雪途中的经历。
第一步:
分组探讨,梳理离人情怀。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作者情感的变化,形成统一看法。
第二步:
代表陈情,各家争鸣归一。
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参考:
首句“日暮”又逢雪隐含着作者茫然、焦灼的情绪,“天寒白屋贫”更给人以暗淡的情绪,“柴门闻犬吠”中一声狗叫为冷寂的黑夜带来了一点热闹。
主人的归来带给作者更多的温暖与安慰。
第三步:
绘制折线,图文并茂展才艺。
1.学生根据讨论归纳结果,绘制作者情感变化折线图,并标注相关诗句。
2.教师用实物投影器展出优秀作品,师生共同绘制折线图。
(见下面效果图)
五、读书诵诗——与古人谋
教师:
一代代大师已成为古人,但他们的诗篇仍然熠熠生辉,今天读来,哲理与智慧仍感同身受。
下面我们一起背诵这永恒的经典,让那些可贵的精神永远流芳,让我们永远能与古人交流。
师生一起背诵《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囊萤夜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解古诗的大致意思,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识字。
2、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步骤:
一、激情入境,引趣揭题。
今天咱们一起学习古诗《囊萤夜读》。
板书:
囊萤夜读---读题释意。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感受美。
1、打开书借助横条里的拼音自由读古诗,遇到不会读是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字音,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都可以。
2、请同学再读一遍古诗,争取把字音咬得更准。
3、看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我也想读了,同学们在心里和我一块儿读好吗?
4、让同学们把古诗读给同桌听听,相互提提意见。
5、教师从诗里请出了这些词,你们一定觉得眼熟吧,自己读一读你一定能读准。
6、抽读词卡。
7、再读古诗,这一遍要争取把每句诗读通顺。
8、指名读,互相评议。
9、齐读
三、细读诗文,深入领会,品味美。
1、图文结合,远近对照,品悟第一、二句。
你觉得这两句诗是什么意识呢?
让学生谈自己对字词的初步理解。
指导朗读这两句:
学生自主试读,体会感情及语气。
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
激励赛读。
2、探究协作,读中悟情,品读第三、四句。
过渡,接下来咱们读第三、四句。
小组交流各自理解。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句。
四、拓展延伸,内化情感,表现美。
a、自由读。
b、指名读、互评互议、教师相机指导。
c、齐读。
让学生列举自己喜欢的表达形式。
①开朗读会。
②绘画。
③写话。
④当解说员。
3、学生根据自己不同喜好,自由组合自己表现。
五、古诗表演大看台,群英聚会展示美。
1、组织各小组展示各组不同的表达赞美的方式,并适当讲解点评,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内化情感。
2、指导背诵古诗,师扮演角色创设情境。
其中有意设置语音、语意障碍以纠正学生读音,强化学生理解,增强学生记忆。
3、激励学生课外多读经典诗文。
《天地玄黄》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千字文》是我国最优秀的一篇训蒙教材,用一千个汉字勾划出一部完整的中国文化史的基本轮廓,代表了中国传统教育启蒙阶段的最高水平。
《千字文》通篇首尾连贯,音韵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既是一篇四言长诗,也是一部袖珍百科知识全书。
教学内容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能够读准字音,认识汉字。
2.理解意思,懂得文中所涉及到的故事。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的基础上背诵。
4.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感知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热爱祖国文字并从中受到熏陶。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读准字音,认识汉字,理解意思。
2.通过熟读成诵,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3.通过学以致用,把学到的汉字进行运用并进行拓展延伸。
课前准备
1.故事:
《盘古开天地》
2.歌曲《千字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简介《千字文》
《千字文》是我国早期的蒙学课本,相传为南朝人周兴嗣所作。
他将一千个汉字联串成一篇文章。
《千字文》是四言长文,句句押韵,文笔优美,朗朗上口,涵盖了自然、社会、历史、天文、地理等多方面的知识。
《千字文》在中国古代的启蒙读物中,是一篇承上启下的作品,它不仅是启蒙和教育儿童的最佳读物,更是一部生动优秀的小百科。
二、介绍学习《千字文》的学习方法。
1、字正腔圆知读音
字正,就是发音一定要正确;腔圆,就是字要发的圆润,宏亮。
2、手舞足蹈读节奏
可以利用手脚拍打节奏读《千字文》
3、借助资料知其意
利用图片,注释来理解每一句千字文的意思。
4、摇头晃脑出感情
可以学习古人那样摇头晃脑有感情地读千字文。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学习方法,让学生感受学习《千字文》是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习《千字文》。
(一)字正腔圆知读音
1、学生自由朗读文章,当遇到难读的或者不会读的字,多读几遍。
看谁读得最准,学得最快。
2、请学生代表试读文章,其他同学听读注意生字的读音。
3、请同学相互纠正关键字的读音。
师重点指导“宙”、“洪”、“荒”、“盈”、“昃”、“辰”、“宿”的读音。
4、听朗老师范读。
师:
同学们,老师读得怎么样?
谁能来评价一下?
5、生评价。
(响亮,准确,有节奏等)
【设计意图】正音是读好《千字文》的关键。
(二)手舞足蹈读韵律
师:
本文四字一句,每句都押韵。
你看,“黄、荒、张……”都有一个“ɑng”音,(课件)这就是古文的声韵美了。
我们不仅可以用声音去找这种声韵的感觉,还可以用手打节奏。
1、全体学生拍手读。
2、男女生合作拍手读:
例:
女:
天地玄黄(男:
玄黄)女:
宇宙洪荒(男:
洪荒)的
3、小组合作手脚合作打节奏读。
(例:
(一、二组)天地(三四组)玄黄,(一、二组)宇宙(三四组)洪荒
(一、二组)拍手拍手(三四组)踏脚踏脚/拍手拍手踏脚踏脚)
师:
同学们真棒!
不但读得准,节奏也拍得准!
师:
古代的文字真是精妙!
既有好听的韵脚,也蕴含着不同的节奏,这就是韵律美了!
其实《千字文》不但读得好听,唱起来也朗朗上口,下面我们就欣赏一下吧!
4、看《千字文(片段)》唱诵的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读唱,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千字文》的乐趣。
(三)三读成诵知其意
师: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这四句的意思你知道了吗?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同桌间相互交流解决,然后反复诵读。
2、根据图画个别汇报每一句意思,教师点拨讲解疑问,解析句,然后引导学生小节背诵。
师:
请看图,这两幅图是什么?
(板书:
天地)
①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意思:
苍天是黑色的,大地是黄色的;茫茫宇宙辽阔无边。
师:
传说远古时代的宇宙是黑漆漆的一片,是人类的始祖盘古开辟天与地的。
下面请看视频《盘古开天地》。
②看《盘古开天地》故事视频。
师:
盘古真伟大!
为了人类,他把自己的身体化成了大自然的万物!
看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
③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意思:
太阳有正有斜,月亮有缺有圆;星辰布满在无边的太空中。
(板书:
日月)
四、练习延伸
1、选你喜欢的一种自然现象写一两句话或选几种景物画成一幅画。
2、个别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
师:
同学们说得真好!
不但理解了本节课学的这几句《千字文》,还能用图画画出来,真棒!
师:
在《千字文》的很多字都常常出现在成语里,如“天”、“地”这两个字也有很多成语,请看屏幕。
3、出示读带有“天”、“地”这两个字的成语。
你还知道带有“天”“地”字的哪些成语?
师:
你是怎么认识这些成语的?
(看课外书)看课外书不但能认字,积累一些好词好句,还可以是我们明白很多的做人的道理。
【设计意图】通过延伸练习——画画,认识成语,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千字文有很多用处。
师:
说说你在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五、谈收获。
请个别学生说说学到的知识。
再看《千字文》歌曲视频,喜欢唱的同学跟着一起唱。
六、作业布置
1、把今天学的内容背给爸爸妈妈听。
2、推荐读故事《女娲补天》、《太阳系出现重大变化》。
七、板书设计
千字文
天地
日月}自然现象
《春对夏》诵读教案
教学目标:
1、给孩子们扎下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使孩子们能够植根传统,把国学教育发扬光大,使孩子学习经典化、生活经典化、人生经典化。
2、让学生了解《笠翁对韵》的原文及大致文意。
3、熟练朗诵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内涵,学写对仗春联。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渔《笠翁对韵》。
引入今天的课题。
二、激发兴趣,品读韵诗
1、自读整篇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正音
3、出示整首韵诗,齐读,感觉节奏感。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
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
冯妇虎,叶公龙,舞蝶对鸣蛩。
街泥双紫燕,课密几黄蜂。
春日园中莺恰恰,秋天寒外雁雍雍。
秦岭云横,迢递八千远路;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
4、老师出示课件,让学生接着朗读,诵读。
5、这里压的是什么韵?
老师继续问这首韵诗,哪个字最多——对。
6、继续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背诵。
7、韵诗不但有韵律美,还有节奏美,让我们拍着手,再来读一读。
三、拓展练习
1、出示课件,让学生组成对子
2、找对子
海内存知己—路遥知马力——明月松间照—生当作人杰—白日依山尽——远看山有色—
四、总结
采莲词
教学内容
1、熟读会背《采莲词》
2、对照译文初步理解诗文的大概意思。
一、教学王昌龄的《采莲曲》
1、师示范读
2、指名读、齐读
3、简介作者。
4、再读诗文。
5、指名说诗的意思,全班齐读译文。
6、同桌练背。
7、同桌检查,小组检查。
二、教学《采莲词》
1、师范读。
2、出示《采莲词》指名读。
3、了解诗人简介。
4、再读诗文。
5、指名说诗的意思,全班齐读译文。
6、同桌练背。
7、同桌检查,小组检查。
8、,看图全班齐诵读。
采莲词-----清·王淑
莲华莲叶满池塘,不但花香水亦香。
姊妹折时休折尽,留花几朵护鸳鸯。
【译文】 莲叶开着莲花布满了池塘,不仅仅是花有香气,就连水也有了香气。
姐妹们在采折的时候,不要全折光了,留下几朵花庇护着水池里的鸳鸯。
三、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古诗,让我们再次诵读这两首古诗,感受古典诗词给我们带来的享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古诗的大意。
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近古诗。
1、出示荷花图,请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形容自己看到的。
2、八百多年前,诗人杨万里用一首诗将这样的画面写了下来,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诵读。
揭示课题,指名读诗题。
3、谁知道诗题的意思?
解释诗题:
晓,是早晨的意思。
净慈寺,是西湖边一座有名的佛寺。
林子方,是诗人的朋友。
二、品读赏析,感悟古诗
1、哪一句话描写了西湖的荷叶与荷花呢?
2、出示第二句。
3、静静地欣赏荷叶荷花的美。
自由轻声读读,看看美在哪里?
4、品读赏析。
5、荷叶如此之多,如此之绿,如此之广,真令人过目不忘呀!
那荷花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
读第四行。
你还会感受到什么?
6、这么绿的荷叶,这么红的荷花,想去看看吗?
出示图片。
7、看哪,无穷的碧,别样的红,组成了一幅一碧万顷、连接天日的画卷,这就是西湖六月的荷塘美景。
引读第二句。
8、配上音乐,静静地走进西湖美景。
自由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
9、出示第一句,师范读。
10、谁也发自内心的赞叹一下。
自由练读,谁来当当小诗人夸夸西湖?
11、西湖其他季节也很美,但每个季节的美却各有不同。
出示图片。
12、在你们眼里,西湖的夏天是怎样的呢?
13、西湖一年四节都美如画卷,但又各有不同的景致。
而诗人在送林子方时正好看到的是夏天的西湖美景,所以是人发出这样的赞叹。
师生合作读诗句。
14、谁能连起来读一读整首诗。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配乐)
庚申正月游齐安
教学目标:
1.透过字面意思,感受蕴涵的思想感情,
2.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古诗《庚申正月游齐安》,读题。
2、说说你对诗题的理解。
3、师小结并介绍作诗背景:
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
二、诵读,明诗意。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庚申正月游齐安-----宋----王安石
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
未即此身随物化,年年长趁此时来。
2、再读,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了解全诗大意、初步掌握古诗的感情基调)
3、师述古诗大意,学生闭眼冥想画面:
4、说说你听后的感受,再带着初步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全诗。
三、精读,悟诗情。
1.默读,抓词感悟,说说你新的体会。
(侧重于人物形象与情感的体会与感悟)
2.汇报交流:
3.带着新的体会感情朗读。
4.描写景物,赞美主人品格,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抒发诗人自己的思想情操。
你感受到了吗?
说说吧!
5.诗人是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生动地传递出他的思想情感的呢?
诗人正月在齐安游玩,看到了冬春交替的柳树和梅花的奇特景象,诗中叠字用得非常巧妙。
6.再次,感情朗读。
7.尝试背诵。
桃花溪
教学内容
1、熟读会背《桃花溪》
2、对照译文初步理解诗文的大概意思。
(一)、复习杜牧的《采莲词》导入
1、复习导入: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我们曾学过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古诗《九月几日以上东兄弟》,还记得吗?
谁来背一背?
2、指名、齐背
3、听吟诵。
4、听古诗轻唱。
(二)、教学《桃花溪》
1、师范读。
2、出示《桃花溪》指名读。
桃花溪----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3、了解诗人简介。
4、再读诗文。
5、指名说诗的意思,全班齐读译文。
诗歌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诗人对渔人的询问,抒写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情。
6、同桌练背。
7、同桌检查,小组检查。
8、,看图全班齐诵读。
(三)、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古诗,让我们再次诵读这两首古诗,感受古典诗词给我们带来的享受。
(四)、拓展延伸
张旭的诗,我们可以上网去查找。
《王戎识李》
教学目的:
让学生学会思考,不盲从,学会观察,理性的判断事情。
教学方法:
朗诵法、解释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古文王戎识李。
多媒体播送。
教师点拨,请同学们交流。
二、简介
王戎识李-------《世说新语》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王戎不动。
人
问之,答曰:
“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⑩苦李。
”取之,信然。
本文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
“这树长在路旁,却有这么多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
”(人们)一尝,果然是这样。
课文告诉我们做事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
学生自读,教师讲解。
1)诸:
众,许多的意思。
2)尝:
曾经的意思。
3)折:
压弯的意思。
4)竞走:
争先恐后地朝前跑去。
5)人:
过路人。
6)之:
代词,指王戎。
7)信然:
果然如此的意思。
三、理清文章
文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记叙了小儿王戎识李的故事,表现了他遇事不盲从,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四、教师小结
我们应该学习王戎什么?
敕勒歌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字,注意多音字“见”。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
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诗所描写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师:
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
(课件出示:
大草原图片并配乐)
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2.师:
你看到了什么?
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3.师:
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呀!
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
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古诗。
2.检查生字,出示:
敕勒穹庐笼罩见
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4.学生自读整首诗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些什么?
5.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评议从读正确方面进行)
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1.课件出示:
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的蒙古包
师:
你看到了什么?
由学生说出大意即可。
师:
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
指名朗诵
在图片旁出示: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自由读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质疑
老师针对课件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