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石门规程文本.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820700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388.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轨道石门规程文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轨道石门规程文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轨道石门规程文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轨道石门规程文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轨道石门规程文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轨道石门规程文本.docx

《轨道石门规程文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轨道石门规程文本.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轨道石门规程文本.docx

轨道石门规程文本

第一章概况

第一节概述

一、巷道名称:

11轨道下山

二、掘进目的及巷道用途:

首采工作面12801的材料石门,担负首采工作面12801采面的材料运输、行人,以及管路敷设等。

三、巷道设计长度及服务年限:

11轨道石门在副平硐井口往里378米处的井筒右帮开门施工,设计总长度122m。

开门点位于f8号测量点前27.9m处,穿层掘进,开门施工时先按照302°26′07″的方位施工5米后,再按照317°26′07″的方位施工至揭穿28#煤层(约施工118米)到位。

开口标高+1722.943m,坡度3‰上山,锚网喷支护。

服务年限:

约两年。

施工工期1.5个月。

第二节编写依据

1、纳雍县夫康煤矿地质报告、初步设计、安全专篇。

2、贵州纳雍县夫康煤矿施工图纸及相关资料。

3、《煤矿安全规程》(2011年)。

4、《煤矿井巷工程质量验收评定标准》(MT5009-94)。

5、《煤矿井巷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203—2002)。

6、《锚喷支护工程质量检测规程》(MT/T5015—96)。

7、《煤与瓦斯突出防治规定》

8、地测部门提供的有关资料其他井巷施工的技术标准为依据。

第二章地面相对位置及地质水文情况

第一节地面相对位置及周围情况

水平名称

1722.943m水平

巷道名称

11轨道石门

地面标高

+1818m

井下标高

1722.943m~1712m

地面的相对位置及建筑物

11轨道石门地面相对位于矿工业广场西南,地面为山地。

井下位置及掘进

对地面设施的影响

11轨道石门在副平硐中开门向西北方向施工,其左侧无巷道,右侧为尚未施工的11回风石门,掘进对地面设施,地物、地貌水体、村庄等无影响。

临近采区开采情况

周围无采区开采。

附:

平面位置示意图

第二节煤(岩)层赋存特征及瓦斯地质

一、煤(岩)层产状、厚度、结构、坚固性系数、层间距

本区煤层以薄煤层为主,有部分中厚煤层(主要赋存在龙潭组上段)。

龙潭组编号煤层共16层(2、3、4、5、5-1、6、7、8、9、11、14、16、22、28、30、32号煤)。

可采煤层15层,即2、3、4、5、5-1、6、7、8、9、11、14、22、28、30、32号煤层。

其中:

全区可采煤层为6层(3、4、5、7、8、28号),大部可采煤层4层(2、6、9、32号),局部可采煤层5层(5-1、11、14、22、30号);以较稳定型煤层为主。

区内主要煤层特征,分述如下:

2号煤层:

位于龙潭组近顶部,上距龙潭组顶界平均20m左右。

煤层全层厚度0.37~2.54m,平均1.50m;采用厚度0.37~2.54m,平均1.50m;区内揭煤点10个,可采点8个,不可采点2个,可采率(N)为80%;面积可采指数(P)为91%,为大部可采煤层,属较稳定煤层。

煤层结构简单,为单一煤层。

煤层顶板为粉砂岩或细砂岩,局部地段直接顶板为粉砂质泥岩或泥岩,含植物化石碎片。

直接底板为泥岩或粉砂质泥岩,含植物根部化石。

2号煤层在矿区西南部ZK103、ZK202、ZK303孔一带较厚,煤厚2m上下。

在中部ZK102、ZK201孔一线,煤层变薄不可采。

其余地段,煤厚多在1~1.5m之间。

3号煤层:

位于龙潭组上段上部,上距2号煤平均8m左右。

煤层全层厚度0.82~2.42m,平均1.42m,采用厚度0.82~2.22m,平均1.27m。

区内揭煤点共10个,全部可采,可采率(N)和面积可采指数均为100%。

为全区可采煤层,属较稳定煤层。

煤层结构简单,含夹石0~1层,一般为单一结构。

煤层顶板一般为粉砂岩,局部为泥质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底部偶夹一薄层灰岩,产动物化石。

直接底板为泥岩或粉砂质泥岩,含植物根部化石。

3号煤层在矿区中部ZK102~ZK202孔一带较厚,煤厚1.8~2.2m左右;其余地段煤厚在0.8~1.3m之间。

其西侧四通煤矿,3号煤不可采。

4号煤层:

位于龙潭组上段上部,上距3号煤层平均9m左右。

煤层全层厚度0.82~5.15m,平均2.42m;采用厚度0.82~4.72m,平均2.15m。

区内揭煤点共9个,全部可采,可采率(N)和面积可采指数(P)均为100%,为全区可采煤层,属较稳定煤层。

煤层结构较简单,含夹石0~2层,多为1层夹石,夹石厚0.19—0.49m,岩性为灰黑色泥岩。

煤层顶板为粉砂岩,其间常夹一层薄煤,局部地段有粉砂质泥岩伪顶。

直接底板为泥岩,含植物根部化石;

4号煤层的厚煤区在矿区中部ZK101、ZK202和ZK103一带,煤厚在2~4m左右,最厚者达4.72m(ZK202)。

其余地段,煤厚多在1.5~2m之间。

煤层厚度与结构有一定关系,夹石多时,煤层一般较厚;单一结构者,厚度相对较薄。

5号煤层:

位于龙潭组上段中部,上距4号煤层平均17m左右。

煤层全层厚度0.89~3.75m,平均2.29m;采用厚度0.89~3.44m,平均2.18m。

区内揭煤点共10个,全部可采,可采率(N)和可采指数(P)均为100%。

为全区可采煤层,属较稳定煤层。

煤层结构简单,含夹石0~1层,夹石厚0~0.19m,岩性为灰黑色泥岩,一般为单一结构。

煤层顶板为一套粉砂岩和细砂岩,厚度大,一般14~19m,含植物化石碎片,局部有泥岩或粉砂质泥岩伪顶。

直接底板为泥岩,含植物根部化石。

5号煤层厚煤区,主要在矿区中部ZK101、ZK102、ZK201、ZK202孔一带,煤厚2~3m,最厚点达3.44m(ZK102)。

另外,南端J203、ZK302孔一带亦较厚(2.47~2.88m)。

其余地段,煤厚多在1~2m之间。

5-1号煤层:

位于龙潭组上段中部,上距5号煤层平均4m左右。

煤层全层厚度0~2.49m,平均0.76m;采用厚度0~2.29m,平均0.74m。

区内揭煤点共10个,其中可采点5个,不可采点5个(含尖灭点2个),可采率(N)为50%,面积可采指数(P)为45%,为局部可采煤层,属不稳定煤层。

煤层结构简单,一般为单一结构,偶含1层夹石,厚0.2m,岩性为灰黑色泥岩。

煤层顶板岩性多样,一般为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部分地段为细砂岩,与5号煤之间一般不夹煤层,含植物化石碎片。

直接底板为泥岩或粉砂质泥岩,含植物根部化石。

5-1号煤层厚度具“南厚北薄”特点,其可采区位于矿区南部(ZK103~ZK303孔一线以南),煤厚一般在0.8~1.1m。

北部煤层变薄不可采。

6号煤层:

位于龙潭组上段中下部,上距5-1号煤层平均9m左右。

煤层全层厚度0.39~2.83m,平均1.30m;采用厚度0.39~2.83m,平均1.29m。

区内揭煤点共10个,其中可采点7个,不可采点3个,可采率(N)为70%,面积可采指数(P)为68%,为大部可采煤层,属较稳定煤层。

煤层结构简单,一般为单一结构,偶含夹石1层,厚0.14m,岩性为灰黑色泥岩。

煤层顶板岩性多样,一般为粉砂岩,具粉砂质泥岩伪顶;部分地段为粉砂质泥岩夹粉砂岩,其间常夹1~2层薄煤层,含植物化石碎片。

直接底板为泥岩或粉砂质泥岩,含植物根部化石。

6号煤层的厚煤区在ZK102~ZK202孔一线,煤厚在2.5~2.8m左右,略呈E-W向展布。

其南、北两侧均煤层逐渐变薄,向南变薄更为明显,至南端J105~ZK302孔一线,煤层不可采。

7号煤层:

位于龙潭组上段下部,上距6号煤层平均16m左右。

煤层全层厚度0.88~2.32m,平均1.86m;采用厚度0.88~2.20m,平均1.74m。

区内揭煤点共11个,全部可采,可采率(N)和可采指数(P)均为100%;为全区可采煤层,属较稳定煤层。

煤层结构简单,一般为单一煤层,偶含1层夹石,厚0.20~0.65m,岩性为泥岩。

煤层顶板一般为粉砂岩夹细砂岩,含植物化石;局部地段为泥质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偶夹一灰岩薄层,含动物化石。

直接底板为泥岩及粉砂质泥岩,含植物根部化石。

7号煤层在南部J105~ZK302~ZK303孔一线较厚,煤厚在2.1~2.2m之间;向北煤层变薄,变化规律不明显。

8号煤层:

位于龙潭组上段下部,上距7号煤层平均5m左右。

煤层全层厚度0.79~1.62m,平均1.01m;采用厚度0.79~1.62,平均1.01m。

区内揭煤点共11个,可采点10个,不可采点1个,可采率(N)91%,可采指数(P)98%。

为全区可采煤层,属较稳定煤层。

煤层结构简单,为单一煤层。

煤层顶板一般为粉砂岩,局部地段为细砂岩或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

一般产植物化石碎片,偶夹灰岩薄层,中含动物化石。

直接底板为泥岩及粉砂质泥岩,含植物根部化石。

8号煤层厚度较薄,除ZK102孔稍厚外(1.62m),其余见煤点厚度均小于1.20m。

在ZK101、ZK103孔,8号煤层不可采。

9号煤层:

位于龙潭组上段下部,上距8号煤层平均4m左右。

煤层全层厚度0.50~1.19m,平均0.95m;采用厚度0.50~1.19m,平均0.95m。

区内揭煤点共11个,可采点8个,不可采点2个,可采率为82%,面积可采指数(P)为92%,为大部可采煤层,属较稳定煤层。

煤层结构简单,为单一煤层。

煤层顶板为粉砂岩、局部为泥质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有时夹一层灰岩,中含动物化石。

直接底板为泥岩,含植物根部化石。

9号煤层厚度较薄,各见煤点厚度均小于1.2m。

在ZK102和J306孔,9号煤层不可采。

11号煤层:

位于龙潭组中段近顶部,上距9号煤层平均23m左右。

煤层全层厚度0~2.17m,平均0.81m;采用厚度0~1.68m,平均0.77m。

区内揭煤点共11个,可采点5个,不可采点6个(含尖灭点1个),可采率(N)为45%,可采指数(P)为45%,为局部可采煤层,属不稳定煤层。

煤层结构简单,为单一煤层。

煤层顶板为粉砂岩,间接顶板为标五灰岩或粉砂质泥岩、钙质泥岩。

直接底板为泥岩,含植物根部化石。

11号煤层厚度具“东南厚、西北薄”之特点,矿区东南部,除J306孔不可采外,其余孔均可采,煤厚在0.9~1.7m。

矿区西北部和南东角煤层变薄,不可采。

14号煤层:

位于龙潭组中段上部,上距11号煤层平均18.m左右。

煤层全层厚度0.20~1.26m,平均0.78m;采用厚度0.20~1.15m,平均0.76m。

区内揭煤点共11个,其中,可采点5个,不可采点5个,可采率(N)为50%,可采指数(P)为40%,为局部可采煤层,属不稳定煤层。

煤层结构简单,一般为单一煤层,偶含1层夹石(厚0.15m泥岩)。

煤层顶板一般为粉砂岩,局部为粉砂质泥岩。

直接底板为泥岩,含植物根部化石。

14号煤层厚度具“中部厚、南北薄”之特点,其可采区主要位于矿区中部ZK102、ZK202、J306及ZKB001孔一带,煤厚在0.9~1.2m之间。

另西南隅J105孔亦可采。

其余地段煤层变薄,不可采。

16号煤层:

位于龙潭组中段中部,上距14号煤层平均19m左右。

煤层全层厚度0~1.18m,平均0.60m;采用厚度0~1.01m,平均0.55m。

区内揭煤点共10个,可采点3个,不可采点7个(含尖灭点1个),可采率(N)为36%,但可采点分散,孤立分布于矿区西北角和东南角(见图4-10),面积可采指数仅13.5%,为不可采煤层,属不稳定煤层。

煤层结构简单,一般为单一结构,偶含夹石1层,夹石厚0.10~0.35m,岩性为泥岩。

煤层顶板多样,有粉砂岩、泥质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含植物化石碎片。

偶夹灰岩薄层,中含动物化石(ZK302)。

直接底板为泥岩,含植物根部化石。

22号煤层:

位于龙潭组下段近顶部,上距16号煤层平均55m左右,上距标七(灰岩或泥岩、粉砂质泥岩)平均5m左右。

煤层全层厚度0.30~4.94m,平均1.01m;采用厚度0.30~4.94m,平均0.99m。

全区揭煤点11个,其中可采点4个,不可采点6个,可采率(N)为36%,可采指数(P)为36%,为局部可采煤层,属不稳定煤层。

煤层结构简单,为单一煤层。

煤层顶板为粉砂岩或细砂岩,局部有1~3m粉砂质泥岩伪顶,间接顶板为标七(灰岩或粉砂质泥岩)。

直接底板为泥岩,含植物根部化石。

22号煤层厚度有“西厚东薄”之特点。

其可采地段位于矿区西部,除ZK102孔(厚度达4.94m)外,煤厚在0.8~1.1m之间;东部煤层不可采。

28号煤层:

位于龙潭组下段中部,上距22号煤平均37.39m。

煤层全层厚度0.76~2.78m,平均1.61m;采用厚度0.76~2.29m,平均1.39m。

全区揭煤点共10个,可采点9个,不可采点1个,可采率(N)为90%,可采指数(P)为99%,为全区可采煤层,属较稳定煤层。

煤层结构较简单,含夹石0~2层,一般0~1层,夹石厚度0.21~0.44m,岩性为灰黑色泥岩。

煤层顶板多为粉砂岩或细砂岩夹粉砂质泥岩及煤层,局部为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煤层,含植物化石碎片。

直接底板为泥岩,含植物根部化石。

28号煤层总的变化趋势是“北西厚、南东薄”。

在ZK102~ZK101~J104孔一线煤层较厚,厚度1.4~2.3m之间;其余地段,除南端ZK302孔外,煤厚多在0.9~1.2m之间。

在ZK201孔煤层不可采(0.76m)。

30号煤层:

位于龙潭组下段中下部,上距28号煤平均18.51m。

煤层全层厚度0~2.37m,平均1.13m;采用厚度0~1.68m,平均0.81m。

全区揭煤点共10个,可采点4个,不可采点6个(含尖灭点2个),可采率(N)为40%,可采指数为39%,为局部可采煤层,属不稳定煤层。

煤层结构较简单,含夹石0~2层,一般0~1层,夹石厚度0.23~0.38m,岩性为灰黑色泥岩。

煤层顶板多为粉砂岩或细砂岩夹粉砂质泥岩及煤层,局部为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煤层,含植物化石碎片。

直接底板为泥岩,含植物根部化石。

30号煤层厚度变化较大,时有尖灭现象(ZK102、ZK202孔)。

其可采地段分布于矿区北部和南东角,可采厚度在0.9~1.70m之间。

32号煤层:

位于龙潭组下段下部,上距30号煤平均14.88m。

煤层全层厚度0.53~2.15m,平均1.40m;采用厚度0.53~1.78m,平均1.19m。

全区揭煤点共10个,可采点7个,不可采点3个,可采率(N)为70%,可采指数(P)为81%,为大部可采煤层,属较稳定煤层。

煤层结构较简单,含夹石0~2层,夹石厚度0.19~0.28m,岩性为灰色、灰黑色泥岩。

煤层顶板多为粉砂岩或细砂岩,常有1~1.5m粉砂质泥岩伪顶,含植物化石碎片。

直接底板为泥岩,含植物根部化石。

总的看,32号煤层北西部和南部较厚,煤厚在1.6~1.8m左右。

中部ZK102、ZK202和北东部J304孔煤层不可采;其余地段,煤厚多在1~1.2m之间。

二、煤层瓦斯涌出量、瓦斯等级、发火期、煤尘爆炸指数

1、瓦斯

根据贵州省六枝工矿(集团)恒达勘察设计有限公司《纳雍县夫康煤矿勘探报告》,本矿井为高瓦斯矿井。

在ZK0103、ZK0302钻孔所揭露煤层的瓦斯含量,共采到瓦斯样18件,各煤层分别为2件。

由于矿井尚没有进行瓦斯等级鉴定,瓦斯涌出量不详,根据钻孔瓦斯资料,贵州省煤矿设计研究院采用分源预测法进行计算,预测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为:

17.200(m3/min);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为:

27.245(m3/t);煤巷掘进时最大绝对瓦斯涌出量为q掘:

1.325m³/min。

石门揭煤、穿过老空、过地质构造带和岩石破碎带时瓦斯涌出量有增大的可能。

2、煤尘爆炸性

根据贵州省西能煤炭勘查开发有限公司2012年11月编制的《贵州省纳雍县夫康煤矿资源储量核实及补充勘探报告》煤样测试结果,井田内火焰长度为0mm。

抑制煤尘爆炸最低岩粉量为0%。

区内各煤层均为煤尘无爆炸性。

3、煤层自燃性

根据贵州省西能煤炭勘查开发有限公司2012年11月编制的《贵州省纳雍县夫康煤矿资源储量核实及补充勘探报告》煤样测试结果,井田内煤的吸氧量0.58-0.89cm3/g干煤,平均0.74cm3/g干煤。

其中,2、3、11、14、22、28、32号煤层属自燃煤层(Ⅱ级),其余煤层均属不易自燃煤层(Ⅲ级)。

周围临近矿井各煤层均为自燃或不易自燃,开拓及其影响范围内无老空区,自燃发火一般对本巷道开拓影响不大。

4、煤与瓦斯突出

由于本矿未作煤与瓦斯突出鉴定,根据黔安监管办字[2007]345号文件《关于加强煤矿建设项目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工作的意见》,本井田位于煤与瓦斯突出矿区所在县(市区、特区)范围内,本矿井在未进行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前,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进行设计及管理。

施工期间必须严格执行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的各项措施。

5、矿井地温

根据勘探钻孔井温测量,井田地温在18~32°C,勘探区平均气温14°C,近似为恒温带温度,经分析无异常地温。

6、冲击地压

地质报告未提供冲击地压的相关资料,本区从未有发生冲击地压的情况。

第三节地质构造

一、地层

矿区内出露的地层有第四系、三叠系下统永宁镇组、飞仙关组、二叠系上统长兴组、龙潭组、峨嵋山玄武岩组及中统茅口组。

其中龙潭组是本区的含煤地层。

附图:

煤岩层综合柱状图。

二、地质构造

矿区位于白泥箐向斜北翼,总体构造形态为单斜构造,地层基本呈E-W走向,倾向S或SSW(175~215°);矿区北东部,地层走向渐转为NE向,倾向转为SE向。

地层倾角10~30°,一般10~20°;北部含煤地层倾角较陡,一般20~30°;向南(沿倾向)倾角逐渐变缓,至南部老平坡ZK103、J105孔一带,倾角为5~10°左右。

一般而言,由地表向下,地层倾角逐渐变缓,如J104孔,开孔层位为龙潭组中段,地层倾角30°;向下逐渐变缓为15°,继而变缓为10°。

又如ZK201孔,开孔层位为长兴组,倾角为24°,向下渐变缓为20°,继而变缓为18°。

区内断层较发育,次级褶曲不发育,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

区内地表发现断层2条,均分布于矿区北部,分述如下:

F1断层:

发育于矿区北部边缘地带,区内延伸长度约1400m。

断层走向近E-W向,倾向171°,倾角62°;北盘为茅口灰岩,为上升盘;南盘为峨眉山玄武岩,为下降盘,地层缺失,为正断层,落差不详。

F2断层:

发育于矿区东部,北端延伸出区外交F1断层,区内延伸长度约1350m。

切割峨眉山玄武岩、龙潭组及飞仙关组等地层,断层走向NNE-NE,在北东缘地面爆破材料库附近观测断面产状为143°<62°,并见断层擦痕。

断层地表显示:

图P3l/P3β界线被明显错断。

在深部ZK201与ZKB001孔之间剖面上断层迹象明显,其北西盘上升,南东盘下降,为正断层,落差约20m。

此外,区内钻孔揭露隐伏断层2条,均为缺失正断层,落差5~10m。

表3-2隐伏断层一览表

序号

断层

编号

断点深度

(m)

落差

(m)

断层

性质

断层主要依据

1

F102

480.61

5

正断层

岩芯挤压破碎,断失4号煤层

2

FJ105

564.69

10

正断层

岩芯破碎,4-5煤之间地层断薄

第四节水文地质

一、水文地质类型

矿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扬子准地台、黔北断拱内,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白泥箐向斜水文地质单元。

水文地质单元西以加戛背斜为界,北以勺坐背斜为界,南至分水岭(大致为阳长~张家湾~中寨一带)。

区内地下水大体流向为东或东偏北向,矿区于白泥向斜北翼,属于水文地质单元中地下水的补给区。

区域内地形展布基本与地质构造线相吻合,地貌特征有侵蚀、剥蚀、溶蚀地貌,主要由山麓、山峦、斜坡,及溶蚀洼地构成,其间发育有河谷及冲沟,冲沟发育方向为北西~南东向及北东~南西向。

山麓主要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地形主要为斜坡及沟谷。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中等,水文地质类型属二类二型。

地质报告采用了大井法及比拟发预测了本矿井的用水量,预测结果为+1600m标高以上矿井正常涌水量为46.2m3/h,最大涌水量为76.3m3/h。

本次设计水平标高为+1520m,采用比拟法计算+1520m标高以上涌水量,正常涌水量80m3/h,最大涌水量200m3/h。

该工作面在煤层底板岩层中施工,矿区内无含水岩层,预计最大涌水量:

5m3/h。

第三章巷道布置及支护说明

第一节巷道布置及断面

11轨道石门在副平硐井口往里378米处的井筒右帮开门施工,设计总长度122m。

开门点位于f8号测量点前27.9m处,穿层掘进,开门施工时先按照302°26′07″的方位施工5米后,再按照317°26′07″的方位施工至揭穿28#煤层(约施工118米)到位。

开口标高+1722.943m,坡度3‰上山,锚网喷支护。

直墙半圆拱形断面,墙高1.4m,拱高1.6m,S净=8.5m2。

附:

11轨道石门巷道断面支护图

第二节巷道压力及支护设计

该巷道在岩层中施工,不受采动影响,围岩坚固性较强,但在施工中穿层掘进,局部岩层坚固性差。

设计采用直墙半圆拱形断面,锚网喷支护。

1、工程量:

锚网喷支护122m。

2、锚网喷断面,S净=8.5m2,S荒=9.3m2,直墙半圆拱结构,半圆拱形顶部锚网喷支护,ф18×2000mm高强左旋无纵筋螺纹钢锚杆,锚杆每根锚杆使用两卷Z2350型树脂锚固剂进行端头锚固,帮部岩层坚硬时喷浆支护,帮部岩层松散或揭露煤层时应采取锚网喷支护。

锚杆间排距900mm×900mm,网片搭接长度≥100mm,采用三角形联网法,扣距不大于300㎜。

喷厚100mm,喷射混凝土强度C20。

临时支护:

临时支护采用吊挂前探梁配合木板,前探梁用3根3寸钢管制作,长度3.5m,间距不大于1m,在40T溜子链条上焊锚杆螺母,拧紧在螺纹锚杆上,采用U型连接环固定前探梁钢管。

前探梁最大控顶距离不大于3.0m,前探梁到迎头的距离不得超过0.2m,前探梁上方用4块规格为:

长×宽×厚=2000×200×150mm矩形木料接顶。

如顶板破碎时,要及时进行封闭式喷浆支护。

永久支护:

采用锚网喷做为永久支护,永久支护到迎头的距离不得超过3.0m。

作业顺序为:

敲邦问顶→安装前探梁→打锚杆眼→安装锚杆→挂网→喷射砼。

附:

临时支护与永久支护平面示意图:

第三节支护工艺及工程质量标准

一、支护材料:

1、锚杆及锚固剂:

采用高强度左旋螺纹钢锚杆,Φ18mm×2000mm,顶部锚杆每根锚杆使用两卷Z2350型树脂锚固剂进行端头锚固,帮部锚杆每根锚杆使用四卷卷式锚固剂进行端头锚固固定,锚固长度不少于1000mm,锚杆外露长度为10~30mm,托盘为正方形,规格为长×宽=150×150mm,用8mm厚钢板压制成弧形。

树脂锚固剂的型号为2支Z2350型,水泥锚固剂的型号为金兔牌水泥卷式锚固剂。

锚杆均使用配套标准螺母紧固,锚杆间排距为900mm×900mm,锚固力≮10t,锚杆与岩面的夹角≮75°。

2、金属网采用Ф6.5mm的钢筋焊接网,网的规格为长×宽=2000×1000mm,网格为长×宽=150×150mm,帮扎连接,每300㎜帮扎一道12#铁丝,金属网压茬长度不小于100㎜。

3、喷射混凝土强度为C20,砂为碎石砂,石子粒径3~5mm,将粒径大于5mm的石子控制在20%以下,并用水冲洗干净,混凝土配比为水泥:

砂:

石=1:

2:

2;速凝剂型号为CI-2型、掺入量一般为水泥重量的3~5%,喷拱取上限,喷淋水区时,可酌情加大速凝剂掺入量,速凝剂必须在喷浆机上料口均匀加入。

二、锚杆安装工艺

1、打锚杆眼

打眼前要先敲帮问顶,仔细检查顶帮围岩情况,找掉活矸、危岩,确认安全后,方可开始工作。

打眼前,首先按照中、腰线严格检查巷道断面规格,不符合作业规程要求时必须先进行处理。

锚杆眼的位置要准确,眼位误差不得超过100mm,眼向误差不得大于15°。

锚杆眼深度应与锚杆长度相匹配,打眼时应在钎子上做好标志,严格按锚杆长度打眼,深度2.0m,锚杆眼打好后,应将眼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