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附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41947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8.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附答案.docx

《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附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附答案.docx

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附答案

秘密★启用前

2014年重庆一中高2016级高一下期半期考试

历史试题卷2014.5

历史试题共5页。

满分100分。

时间8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春秋战国时期,推动我国农业走向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历史因素有

①铁犁牛耕的使用②土地逐步私有化③农业生产家庭化④均田制的推行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唐诗名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称道的工艺技术是

A.冶铁技术  B.缂丝技术C.青瓷技术 D.彩瓷技术

3.《新唐书·食货志》记载:

(唐宪宗)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进奏院:

指地方设在京城的办事机构)及诸军、诸使富家,(领取半联票券)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根据材料判断,唐代出现的“飞钱”

A.是中国最早的纸币B.增加了政府收入

C.属国家发行的债券D.有利于商业流通

4.“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

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

”材料记录的城市景象最早可能出现于

A.汉代长安B.隋代洛阳C.北宋东京D.明朝苏州

5.苏州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

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

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明清时期盛泽镇的发展历程表明

A.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B.工商业发展促进城市繁荣

C.重农抑商政策走向瓦解D.海外贸易推动手工业兴盛

6.17世纪中期的中国政府多次颁布禁海令,而同一时期的英国政府则颁布《航海条例》保护海外贸易。

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取决于中、英两国

A.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因素B.统治集团的态度

C.在世界市场所处的地位D.海上力量的强弱

7.“是时洋船八十余艘,炮声震江岸,自瓜洲至仪征之盐艘巨舶,焚烧一空,火光百余里。

……六月二十八日,遂逼江宁(南京),东南大震。

”材料记述的侵略暴行发生于

A.1842年B.1860年

C.1894年D.1900年

8.右图为“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网站首页,页面设置了三项链接。

如果

请你再添加一个新的网页链接,下列最合适的是

A.鸦片战争B.《天朝田亩制度》

C.天国兴衰D.《资政新篇》

9.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

“洋布、洋纱、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这表明鸦片战争后西方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①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②推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③使部分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④对中国传统经济构成严峻挑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0.近代一首《竹枝词》云:

“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

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

”该诗涉及的一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B.洋务运动 甲午战争    

C.义和团运动    甲午战争   D.洋务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血钟一鸣,义旗四起,拥甲带戈之士遍于十余行省。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称颂的这次斗争爆发于

A.广州B.武昌C.南京D.上海

12.《马关条约》中规定: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

”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A.中国失去关税自主权利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C.外商企业享有免税特权D.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

13.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近代中国具有先进技术设备的军用企业;1899年投产的大生纱厂是近代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棉纺织企业。

它们            

A.都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都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C.都是“实业救国”思潮产物         D.都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14.观察下列示意图,促成1919年、1936年中国民族工业两度出现发展高峰的共同原因是

 

A.国家实现政治统一B.经济结构趋于完整

C.列强放松经济侵略D.政府政策措施推动

15.据统计,20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的纺织业中,全国纱锭的41%集中在上海,10%集中在武汉,11%

集中在天津,而广大内地纱厂很少。

该统计数据表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之一是

A.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落后B.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C.资金少,技术力量极薄弱D.受到外国资本控制

16.金陵兵工厂1937年11月迁重庆,广东第二兵工厂1938年4月迁重庆,济南兵工厂1938年4月由西安再迁重庆,上海炼钢厂1938年8月由汉阳再迁重庆。

上述工厂内迁重庆的历史背景主要是

A.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B.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C.国民政府实行经济统制D.国共内战全面爆发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变迁。

回答第17~20题。

17.某同学就“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归纳出下列四项“中国第一”,其中不准确的是

A.《申报》是中国第一份近代化报刊B.《定军山》是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

C.唐胥铁路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D.中国第一条自建电报线出现于台湾

18.晚清外交家黄遵宪在一首咏物诗中写道:

“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

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

……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

”诗中歌咏的新奇事物是

A.邮政B.电话C.电报D.电影

19.“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

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引起上述社会风貌变化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20.阅读下列近代史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从中可以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技术门类

西方发明

上海

重庆

铁路

1825年

1876年

1934年

电话

1876年

1882年

1912年

电灯

1881年

1882年

1906年

汽车

1883年

1901年

1928年

无线电

1896年

1909年

1928年

①中国充分吸收了西方工业革命成果

②中国近代化进程从沿海向内地扩展

③交通通讯改变着中国近代城市生活

④民族资本主导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21.“西纪一千五六百年之交,全欧沿岸诸民族,各以航海业相竞。

……□□□沿亚非利加南岸,逾好望角,达印度,回航以归欧洲。

”在□□□填写的航海家应是

A.迪亚士B.达伽马C.哥伦布D.麦哲伦

22.“在东亚,他们占据了中国的台湾,垄断着日本的对外贸易;……在大洋洲,他们用自己一个省的名字命名了一个国家——新西兰;……在北美大陆的哈得逊河河口,东印度公司建造了新阿姆斯特丹城……”材料中的“他们”来自

A.西班牙B.葡萄牙C.荷兰D.英国

23.15-17世纪在欧洲被称为“扩张的时代”。

用全球史观审视“扩张时代”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A.促进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B.加速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C.增强各地区各民族的联系D.推动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24.历史学家罗荣渠指出:

“英国发展的领先地位是在17、18两个世纪中逐步形成的。

”促成英国该时期“领先地位”的因素包括

①君主立宪制度形成②确立海上殖民霸权③积极发展垄断组织④率先开始工业革命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5.1819年,在一位伟人的讣告中对他的科技贡献赞颂道:

“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位伟人是

A.瓦特B.史蒂芬孙C.爱迪生D.诺贝尔

26.“从此以后,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了,世界历史进入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并存的局面”。

这一“局面”的起点是

A.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1871年,巴黎公社政权的建立

C.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D.1919年,中国开始新民主主义革命

27.“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

失败。

”列宁所说的“强攻”、“尝试”是指

A.十月革命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D.农业集体化

28.“在一个小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

”为此,

列宁在苏俄工业发展中采取的“特殊办法”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B.把工业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C.扩大企业自主权D.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经营

29.右图漫画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形象写照,最适宜的漫画标题应是

A.《片面的经济》

B.《单一的公有制》

C.《市场调节的缺失》

D.《迅速实现工业化》

30.有学者说:

“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

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据此可知该学者

A.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C.分析了苏联迅速工业化的弊端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第Ⅱ卷(综合题,共40分)

本卷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31.(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1793年)

材料二 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半,往往不能相敌。

推原其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倍蓰。

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利权。

……臣拟遴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

——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折》(1882年)

材料三张謇根据光绪、宣统两朝的《海关贸易册》指出:

“国人但知赔款为大漏卮,不知进出口货价相抵,每年输出,以棉货一项论,已二万一千余万两,铁已八千余万两,暗中剥削,较赔款尤甚。

若不能设法,即不亡国,也要穷死。

”“是以謇于南洋劝业会时,即发表中国现时实业需用棉铁政策之说。

1913年张謇在就任民国政府农商总长时,对其一贯倡导之棉铁主义加以抒发,“至于铁矿,需本尤重,非用开放主义,无可措手。

但使条约正当,权限分明,计所获益,良非浅鲜。

——摘编自熊映梧《对中国近代几种富民强国主张的评说》等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乾隆皇帝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持什么看法?

(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清政府的外贸政策及其严重后果。

(4分)

(2)根据材料二,19世纪晚期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着什么问题?

(2分)李鸿章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2分)他又提出了怎样的解决之道?

(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张謇提出的实业发展主张。

(4分)试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评价张謇的实业主张。

(4分)

 

32.(原创)(20分)工业革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