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7篇健康教育论文教育论文.docx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7篇健康教育论文教育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7篇健康教育论文教育论文.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7篇健康教育论文教育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7篇)-健康教育论文-教育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第一篇:
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
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师应督促学生重视心理健康,并且教会学生自我减压的方法。
教师要帮助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自己,使其对自身的能力做出适当的评价,从而在大学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师要帮助学生提升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
本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细节展开讨论,提出了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效果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方法
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应该不断推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强化对学生的心理干预,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学。
并且,教师要重视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学,组织学生接受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应该主动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排忧解难。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以此提升教学效果。
在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采用德育对话的模式开展教学工作,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行有效引导。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该不断强化对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引导工作,通过积极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从而使其具备强大的适应能力。
教师要对学生的情绪状态进行调节,确保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处于和谐的状态。
教师要强化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性知识,培养个人正确的性观念。
同时,教师还应该加强学生人格方面的塑造,及时发现学生的性格问题,对其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进行积极有效的预防和调控,保证学生以健康的心理状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项挑战。
结合现代心理学的思想基础,教师应采用适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教学手段,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符合教学模式和教育规律的人文关怀。
二、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建立更加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人文关怀的关键在于关怀内容和关怀方式。
教师应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基本需求和精神生活,给大学生给予足够的尊重和心理关怀,使学生视学校为精神家园。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建立更加规范的思想健康教育体系,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确保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静坐休息、冥想,聆听音乐,使其心情变得舒缓。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改善师生的交流状态,从而提升师生间的沟通质量。
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疏导时,不应只将讲解理论知识作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手段,而应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以及心理压力过大的问题。
在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打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学氛围,利用板报、校级报刊和院级报刊展示心理健康小贴士;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学校可以利用广播、文艺汇演、话剧小品和情景剧等形式,向学生宣传心理疾病对健康的危害,从而有效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鼓励其走向阳光,拥抱健康。
2.积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辅导。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心理健康的相关书籍,以提供书单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后学习心理研究的著作,使其掌握调控个人情绪和心理状态的有效方法。
在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将教学应用研究与基础心理学研究相结合,通过行之有效的手段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还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在私密的空间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
另一方面,学生应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积极向同学、教师和专家寻求帮助。
教师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既是满足学生精神需求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进行有效的干预。
教师要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通过日常的心理健康教学课程,努力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在大学生活中,学生也应积极融入班集体,养成与教师和同学沟通的好习惯,从而有效解决心理问题,显著提升个人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郑敏燕.当前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必要性及构想[J].湖北社会科学,2011(5):
174-175.
[2]洪元琪,李莉,栾海清.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形成路径及培养机制研究[J].江苏高教,2016(4):
119-122.
[3]马建新,王改红,崔家新,等.“中庸之道”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的价值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3):
88-90.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第二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及其对策
[摘要]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的新鲜血液,在心理健康方面显得尤为敏感。
应对新的学习环境,适应自己所学的专业,处理好人际关系,处理学习与恋爱的矛盾,还有毕业后将要面临的许多现实的问题等都是大学生需要面对的事情,心理压力不言而喻。
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已经引起各高校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心理文化建设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和成熟的心理行为。
心理适应能力与现实条件能够保持统一,不断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
一、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客观方面
大学与初中高中最大的不同在于,时间都是自己的,没有老师的辅导和督促,这无疑就要求大学生对自己严格要求;进入大学后,我们所面临的是完全陌生的环境,大多数事情都需要靠自己去承担,这种变化给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和负担;正因为在大学里可能遇到各种惑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而当面对它们时,大学生很多情况下会难以抵挡或难以抉择,从而产生无所适从的焦虑感。
(二)主观方面
目前,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普遍,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意识被忽略,以至于大学生在校面对困难、挫折或棘手问题时,不知如何应对,容易形成心理压力;有的学生认为上了大学后,工作生活就不用发愁,以致在学校整日萎靡不振,不思上进。
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
(一)学校方面
1.建立学校心理咨询中心。
在我们展开的关于心理健康的问卷调查中显示,学校应该做好全面的准备工作,定期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及时发现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做出有实际意义的教育措施。
2.开设心理教育的相关课程。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深刻体会心理教育的内在意义,教学方式要有自己的特色,善于将课程以学生利于接受的方式灌溉给学生,使大学生从内心强化自己的思想观点、心理素质和人生价值。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对于心理素质的提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断地提高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学校应不遗余力地将良好的校园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让学生感受到。
4.学校应该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是大学生迈向社会的最后摇篮,通过社会实践来磨砺,更能让大学生在生活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因此,学校应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大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多积累一些社会经验,提高应对能力。
(二)大学生自身方面
1.正确认识自我。
高校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就应该对自己有个明确的定位,正确认识自己,树立适合自己的目标。
在大学期间,积极参加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对挫折的自我承受能力,在活动后积极反省认识自己,扬长避短,不断取得进步。
2.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好的态度对待他人。
通过与他人交往,能够做到取长补短,同时也学会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
3.学会倾听,并学会向别人倾诉。
经营好人际关系,首先要学会做一个聆听者,其次要学会向别人倾诉。
两者有效结合才能高效率地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三、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大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也是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动力。
现在的社会复杂多变,大学生日后的挑战会更加严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就必须建立在强大的心理素质基础上,而如果现在大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更好地面对所处的困境,从而更好地进行自我调节以及更好地适应社会。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取得成功的坚实基础。
目前大学生就业的竞争越来越强,社会和自身的双重压力会使学生刚进入社会时产生局促感,难以平静地面对生活和工作。
因此,为了更好地应对社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要注重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不断通过社会活动提高自己的心理抗压能力。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大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反之,潜能的不断挖掘会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高校针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们在更高的层面上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开发。
综合素质的各项指标均达标才是大学生发展的保证,而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更好地发展的必要前提,是大学生成为祖国栋梁之才坚实可靠的内在条件。
因此,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舒为清,董强,曾琳,等.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江西煤炭科技,2006
(1).
[2]黄希庭,徐风妹.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3]齐平,安莉娟.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原因探析[J].教育探索,2006
(2).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第三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构建
摘要:
在当前科学技术水平发展背景下,互联网早已渗透到我们的学习、工作以及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网络产生了极大的依赖性。
文章立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主要分析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构建策略。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在互联网环境中,大学生可以获知信息,与他人沟通交流,搜索问题的答案。
因此,关注在当前的互联网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则显得尤为必要。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互联网的环境中,大学生可以学习到知识,但是,互联网也具有不稳定性,缺乏自制力的大学生将会受到它的负面影响。
一、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高等院校心理教师队伍建设,是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基本要求与重要保障。
在当前的高等院校教育与教学活动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学生为了得到足够的学分顺利毕业而听课,既忽略了高校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也忽略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
种种现象直接导致了心理教师稀缺。
因此,提高高校心理教师队伍建设,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显得尤为必要。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定期举办学术交流会,教师不断学习,在交流会上与其他教师进行沟通,总结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得出的经验教训,通过交流学习,教师的教学水平会得到很大提高。
学校针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可以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一部分由同科目教师进行评价,另一部分由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教师讲授的课堂内容,语言风格,衣着打扮等各项内容,通过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可以提高教师团队的教学水平。
二、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
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大学生可以接触到最先进的科技,网络对于他们来说很熟悉,大学生活相对于高中生活轻松很多,学生有很多自由时间可由自己支配。
网络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好了,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运用不好会成为伤害学生的一把利器。
在网络环境下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到很多先进的知识,提升自身的素养,这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好处,相反,如果学生沉迷网络,玩物丧志会令他们误入歧途,甚至危害社会,所以大学阶段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
例如,学校机房是学生运用网络查询资料、学习知识的场所,机房的管理员发现有几个同学利用学校提供的便利在机房玩游戏,而且屡禁不止。
这时管理员应该对这几名学生进行教育,给他们讲解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并且告诉他们学校机房是提供给学生学习的地方,你们在这里玩游戏会影响到其他同学的学习,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
同时教师还要时刻关注这几名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观察他们是不是逃课,发现问题应该及时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重塑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更加专心地学习,对学生走出学校,步入社会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三、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学生内心需求
重视大学生的内心真实需求,是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关键所在。
学生在步入大学阶段后,大部分都已经年满十八周岁,是成年人了。
但是,年龄的成长,不代表着大学生心理的成熟。
在大学生真正步入职业生涯走进社会前的最后学校生涯,仍然需要学校与老师积极正确的指引。
网络环境中的惑很多,大学生应当学会辨别,增强自制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在高校教育中,学校应当有意识地开展相应活动,避免大学生误入歧途,悔恨一生。
例如,很多学生刚刚步入大学生活,摆脱了高中紧张的学习环境,身体、心理都放松下来,有些学生自制力较差,开始放纵自己,不认真学习。
教师发现这种问题应该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将他们拉回正轨,如果这个阶段学生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那么他们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铸成大错,所以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十分重要。
四、结语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针对当前的复杂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各大高等院校积极应对,灵活采取多种措施,以求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
关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以及综合素养的可持续发展,重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杜琼.新媒体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6(15):
78-79.
[2]杨钰.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与策略[J].现代交际,2015(4):
143-144.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第四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
摘要:
当今大学生面临的竞争压力日趋激烈,因心理压力引发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增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问题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是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
本文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设置、内容安排、教学方法选定、评价体系建立、队伍建设等问题展开研究。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探索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网络文化传播的无界限性,大学生接触到的外在世界远超出了上世纪的青年一代,由此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厅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要求“各高校应创造条件,为大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专题讲座、报告等”。
湘教工委通〔2009〕59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但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尚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体会,针对课程建设的几个问题展开思考。
一、课程目标设置
课程目标是课程预期的收获,为这门课程培养人才指明了方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要在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兼顾个性发展的人,所以在设置同质性目标的同时也要设置差异性的目标,拟定不同层级的课程目标,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1.将社会发展和大学生心理发展需求相结合。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才。
当社会不断发展变化时,学校教育也应随之变化,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拥有该有的心理承受力、力、竞争力、创造力、合作性、幸福感等品质。
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的目的除了结合大学生的青春特点之余,还应结合社会发展实际,有效的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惑,针对大学四年所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授课,引领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
2.将预防辅导性目标和发展性、完善性目标相结合。
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心理处于断乳期,成熟度不够,在面临一些人际交往、恋爱、学业等问题时很容易出现困惑,因此要针对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通或辅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找出自己心理症结,这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第一级目标即预防辅导性目标,也是针对部分有心理困惑、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的补救性教学目标。
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望和潜能。
大学教育应该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自我实现目标的达成。
大学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对自我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强烈的需求和愿望。
由此可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第二级目标即发展性目标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课程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高级目标与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密切关联。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促进学生心理和心智的健全发展,使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学习,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用积极的情绪、乐观的心理,促进自己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完善自己的人格。
3.理论与实践体验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拥有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常用的心理调试方法和技能,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要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行为习惯的体验训练,做到知识、情意、能力相统一。
二、课程内容安排
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具体化的表现,以学生为中心,针对现实需求,从着眼于学生心理健全、心智发展、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角度来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
学生希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获得心理健康理论相关知识,更希望课程能增加一些体验训练内容,以提高实际技能。
1.传授心理健康理论知识。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知识是指大学期间所发生的心理问题涉及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
包括心理、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对于成才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意义,了解心理障碍和精神类疾病的种类、表现、预防和治疗的方法等内容,以便能及时发现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异常情况,并以科学的态度对待。
此外,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内容要注重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塑造,将主观幸福感的生成、积极人格的实现、积极社会关系的建立等积极心理学的内容融入其中。
2.模块化技能内容,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模块化技能内容即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和发展需要,将课程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小单元,一个单元就是一个课程模块,这些模块既密切相关,又相对,有自己明确的主题、学时、教学方法、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有其独特的功能。
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目标,课程模块化技能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大学适应教育、人际交往教育、自我意识和健全人格教育、挫折教育、恋爱和性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新教育和生命教育。
这八个方面的课程模块能教给学生如何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及时用积极情绪代替或化解消极情绪,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激发自己的潜力和创造力,正确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价值观,热爱和珍惜生命,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待未来生活中所遇到的磨难和挫折,从而形成坚强意志品质。
三、教学方法选定
选定课程内容之后就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传授给学生。
1.开展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的系列教育。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全体学生是它的授予对象,即大一新生入学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他们的必修课程。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将心理健康知识以讲授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并为学生呈现一些异常心理问题及行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其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不适应,介绍一些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树立健康的心理意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辅导性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性目标和高级目标的实现需要高校开设心理选修课来实现。
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实行的教育方针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但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和多元性。
根据后现代主义教育提倡的教育主张,我们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同时,要加强对专才的培养。
因此,学生在大二、大三时可根据个人的兴趣、需求和心理特点进行选修,如《无领导团队教学》《团体动力学》《幸福课程》《心态管理》《就业心理与求职技巧》等课程,以增强他们的积极情绪,学会自主探索,消除在生活和学习中碰到的心理困惑,从而达到自主和自助的目的。
2.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开设过程中,多为大班教学,教学方法受到限制。
因此,要实现课程设置的目标,需要有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心理健康课程教学除了知识讲授法之外,还可以使用角色游戏法、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法、团体辅导体验法、心理测验法等方法,让大学生在各种教学方法讲课过程中进行对比和提炼心理健康知识,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实际能力,从而做到心理自我调节和自我发展。
四、课程评价体系建立
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于课程的实施和目标实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笔者所在的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效性评价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考试加课程作业、心得体会等,但学生则希望这门课程不按照传统的考试考查方式来进行,原由有二:
一是考试的方式会增加学业负担,二是这些评价方式不能真实地反映该课程的真实效果。
就整个教学体系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可以从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及对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但是,考虑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专业特殊性,课程评价体系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体验技能为核心,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性评价,并结合学生期末考试成绩进行总结性评价。
具体评价内容包括:
学习纪律情况、学习活动参与状况、作业完成情况、团队合作情况、行为观察、成长记录、作品分析、策划心理健康活动、情境性测验等。
评价方式包括:
学生自我反思性评价、团队成员互相性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还须具有真实性和情境性:
一方面是根据学生在平时课堂学习、体验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是让大学生针对平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或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设计情境,或编写活动方案,根据大他们面对的心理冲突、人际危机或挑战时的反应以及所采取的问题解决策略及办法进行评价。
五、教师队伍的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是“心与心沟通”的教育,该课程教学效果是否有效与任课教师的个人修养、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直接相关。
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