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78590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自然的语言.docx

《大自然的语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自然的语言.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自然的语言.docx

大自然的语言

 16、《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作者:

竺可桢

主备课:

张建春          

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2.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3.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

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

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

(板书文题、作者)

二、读一读(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听读课文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2.词语积累。

①注音

孕育(yùn)天竺(zhú)萌发(méng)翩然(piān)农谚(yàn)观测(guān)

道观(guàn)差异(chā)差遣(chāi)差劲(chà)参差(cī)落叶(luò)

落枕(lào)丢三落四(là)连翘(qiào)翘尾(qiáo)蓑衣(suō)鬓毛衰(cuī)衰草连天(shuāi)悄然无声(qiǎo)次第(cì)(dì)销声匿迹(xiāo)(nì)

2释义

萌发:

种子或孢子发芽次第:

一个挨一个地。

翩然:

动作轻快的样子衰草连天:

遍地是衰草

孕育:

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风雪载途:

风雪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

环绕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

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销声匿迹:

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课后练习题一)

(1)什么叫物候?

什么叫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三、议一议(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标好段序,完成课后练习题一)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明确:

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总结:

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

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

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

四、讲一讲(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提问: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

不能调整。

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

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练一练(布置作业)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1.①méng②yùn③nì④qiáo⑤zài⑥yīng2.①动作轻快的样子。

②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③一个挨一个地。

④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⑤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⑥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3.

(1)B.灵敏

(2)B观测4.物候现象。

二、阅读理解1.B苏醒 A次第 C簌簌2.A 物候现象3.时间顺序;举例子 4.不行。

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5根据这些来安排农事。

6荣枯去来7……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8①传语②暗示③唱歌9.不能。

因为①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②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2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3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读一读(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学生齐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

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①第一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标出有关词句。

明确:

 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本段是按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表示时间的词语有:

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②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

③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

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④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

其中“萌”“次第”“渐渐”“簌簌”“载”等词用得准确,生动、试说一说。

 

明确:

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其中,“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⑤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

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

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⑥“燕子翩然归来”与“燕子归来”有何不同?

  

明确:

燕子“归来”前面加上“翩然”二字,那燕子飞舞的样子就生动起来了。

让人想象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

如果只写“燕子归来”就显得平板了。

 

⑦提问: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能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为分号吗?

为什么?

) 

 明确:

不能。

因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再则,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

第三,前后两句句型也不相同。

 

(4)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

“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明确:

不好。

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

“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小黑板展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①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提问: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不能。

“许多”说数量、有范围,如果去掉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这样一概而论,不符合实际。

②“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几天”。

不能。

“只”字说明相隔较小。

如果去掉,说明效果就差些。

③“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不能。

 “就”字表示冬天与夏天紧接,表示春季短促。

如果去掉,说明效果就差些。

④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不能。

“左右”说时间、有范围,是概数不是确数。

⑤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不能。

一般是这样,但也有特殊的情况不是这样。

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3.教师总结:

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

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①《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

“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

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②《桥之美》一文中: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③《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

“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二、议一议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打比方: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作比拟: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物候

列数据: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作诠释: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举例子:

举例子是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

学生在第六至十自然段中对所举的例子作些评点,注意举例时的语言。

①早春三四月间:

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

晚着5月初:

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纬度因素)

②如:

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

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经度差异)

③例如秋冬之交:

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高下差异)

④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同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比较,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古今差异)

这些例子的运用能使读者更具体地理解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成因,有说服力。

三、讲一讲(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①“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②“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③“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④“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⑤“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

联系课文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明确:

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

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

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

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

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如盛夏时节到东北旅游,寒冬时节到南方旅游,爬山、观海等总会有新的发现。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

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

五、练一练(布置作业)

参考答案

一、课内阅读

1.各段的第一句。

2.①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比低处高的气层叫逆温层。

②冷空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③一般出现在秋冬之交,尤其是在早晨,天气晴朗,没有风。

3.①举例子 ②以事实来证明逆温层的存在,从而说明研究“高下的差异”这个因素时,要注意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4.这种特殊情况对于一般人来说不太清楚。

5.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7种禾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6.空间 时间

二、迁移过关

1.……六个方向。

‖雪花是六角……

(1)雪花的基本形状是六角形

(2)雪花的六角形特征是我国人民最早发现的2.①báo②zǎi3.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4.①限定统计范围②精确,表明不排除个别

 

六、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大自然的语言·自学评估一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划线字注音。

(1)萌发       

(2)孕育       (3)销声匿迹

(4)连翘       (5)载途       (6)草长莺飞

2.解释词语。

(1)翩然:

                     

(2)孕育:

(3)次第:

                     (4)载途:

(5)周而复始:

                 (6)销声匿迹

3.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字母序号填在括号内。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

(     )得多。

(2)为了便于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     )是必要的。

4.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

你能再举一些身边具体的事例吗?

 

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_的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阿公阿婆,割去播禾。

”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___________,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4.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5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6在第二段中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将第二段文字分为三层。

8第二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

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

9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

大自然的语言·自学评估二

一、课内阅读阅读下边的语段,回答问题。

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②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③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④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⑤这叫逆温层。

⑥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⑦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⑧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禾木抽青和开花的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分别找出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句。

2.什么叫逆温层?

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它出现的时间及气候条件有哪些?

3.第一段第⑧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其作用是什么?

4.第一段②—⑧句可分为两层,③—⑧句为第二层,为什么详写这一层?

 

5.第二段第②句中的“后者”具体指代什么?

 

6.前后两段在说明影响物候来临因素方面出发点不同,前者是_因素,后者是______因素。

(选择填空:

空间、时间)

二、迁移过关

即使从科学眼光来看,那构成雪景的一片片雪花也是万姿千态,各放异彩!

有的是晶莹一薄片;有的像白亮的银针;有的像张开的小扇子;有的像夜空的星星;有的像交错的树枝;有的干脆像哑铃。

据统计,现在观测到的形形色色的雪花,有一万多种哩!

但是雪花有个基本形状是不变的,那就是所有雪花都带有六角形的特征。

即便是针形雪花,也是六根针伸向六个方向。

雪花是六角,这是我国人民最早发现的。

早在公元前一百多年,即汉文帝时,我国已有“凡草木花多五瓣,雪花独六出”的记载。

这一发现比外国早一千七百多年。

在欧洲,直到1611年,天文学家开普勒才发现雪花是六瓣的。

1.用“‖”把这段文字分为两个层次,并写出层意。

2.给划线字注音。

①薄片________②记载________

3.这段文字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4.说说括号内的词语对该句的作用。

①据统计,(现在观测到的)形形色色的雪花,有一万多种哩!

②那就是(所有)雪花都带有六角形的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